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普門-長者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年前
    台北教師分會經典讀書會
    時間:107、11/20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道場第11樓
    書目:般若心經生活觀

    由淑貞導讀~般若心經生活觀「下卷:透過故事讀心經」p204-216「無」最快樂
    由於眾師姐醍醐灌頂、感恩的心感謝有您們的指引,感恩的心感謝有您們~
    秀珍督導的指導~如何將文章中在說什麼:分出1.自然段2.意義段,如何做到事理圓融。如何以聞思修證來帶領讀書會。如何做好故事的提問、故事的轉折與關健字,導讀過程中注意到同學的相同感受(feeling)與聯想....隨時為同學傳道、授業、解惑,實在讓我太感動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智亦無得」之後,接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意思是說,我們在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分別;「無色聲香味觸法」,無動亂的六塵:「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沒有那麼多分別;無十二因緣,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無苦集滅道」,沒有這許多因果關係。「無智亦無得」是這也無、那也無,無到最後,以這個「無所得」而有「菩提薩埵」。

    以五個故事,「聞」透過故事的提問、故事的轉折與找出關健字。
    「思」故事一:說到布施,《般若心經》是繼承《金剛經》的思想而來的。《金剛經》裡有三十二分,主要的宗旨就是
    「布施無相、度生無我、生活無住、修行無得」。無是無限、無量、無邊、無上。
    故事二:「無」,很。安住在「無」裡面,就很有力量;會如如不動。無不是沒有,在事相上可以有,但是在心上要無。深深體會「無」的妙處,就常享受無的快樂。
    故事三:「無」虛空無相,所以能生萬物,能有森羅萬象。無心無相,無心就不執著,能隨遇而安。
    故事四:「以無所得」,就可以「菩提薩埵」了。
    故事五:真如佛性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無,無得無失。
    「修」經驗的分享~感謝眾師姐的寶貴經驗分享
    「證」將來發願發心,如何做?後設...........

    記錄:陳淑貞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