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5月2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

    三、參加人員:范鴻英、陳雪霞、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黃婌媛8人
    記錄:黃婌媛

    四、帶領人
    <一>、閱讀主題:吳秀鑾老師
    <二>、 回饋分享:翁麗珠老師

    五、讀書會進行
    <一>、閱讀主題帶領:吳秀鑾
    1、書目: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
    2、主題:生活與道德
    3、討論內容:
    什麼是不道德?凡事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平的就是不道德;相反地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就是道德。

    現代人很爭論的問題「安樂死」是道德還是不道德呢?佛教不絕對的否定它也不斷然地肯定它,重要的關鍵在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就是不忍病人受苦的慈悲心。

    佛教的不殺生主要以人為對象,殺人是佛法所不允許的,但如果是為了去除蟲害,就以人為本的佛法,為了人的生存,用農藥並不是很大的罪惡,主要關鍵在於我們的一念,不能懷著瞋心而故意殺生,意即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的一念。

    在佛教中有些什麼道德生活呢?可以依循六點:隨喜、慈悲、慚愧、因果、戒律、信忍。尤其「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直是佛教教化衆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如何實踐佛教的道德生活?身為佛教徒最基本要奉行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這八正道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蜜,能夠力行,就是佛教的道德。

    <二>、分享與回饋:
    《翁麗珠分享》
    古訓名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以知道經濟生活滿足了,才能講求禮義廉恥。大師提倡五和的生活~「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社會和諧才能有善良的風俗,也就是人民有道德的觀念,才能維繫著社會的安定。
    一般宗教團體的各項活動也都在勸說禮義廉恥的奉行;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五戒十善」就是人本的道德標準。

    《莊秀蘭分享》
    要將所學的佛學條理,用在生活上,大師說「以六度作為自己道德生活的準繩,再以六度法深入社會,普利大眾。」
    又說,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做對大眾有利益的事,就是道德了。
    學佛遵守八正道,勤修戒定慧,再習六度,以慈悲心普利大眾。
    佛教是講求三世因果報應的宗教。
    修忍辱保持心平氣和,相貌端正。
    修布施能廣結善緣。
    收起驕慢受人尊敬。
    長壽是因懂得行慈悲。
    諸根不具是破戒的報應。
    所以要我們把因果觀念牢記,言行舉止務必合乎佛法準則。
    將道德的觀念建立在思想裡,並於生活中實踐,讓自己的身心、家庭、事業、人際關係圓滿,過快樂的日子。

    六、結論
    每次讀書會分三階段進行,暖身部分帶領人就自己較為熟悉、相應的《星雲大師全集》中的一篇文章或某一類論述分享,內容非常多元,可謂包羅萬象,一應俱全。也都能切入當天的主題,繼續探索、分享、啟發我們作另類思考,期許我們去契入佛心,時而溫故知新、時而茅塞頓開、豁然了悟,多聞薰習而獲得身心的自在。
    深切的感受到大家心更柔軟,更能為他人設想;心胸也更加敞開,那顆「自我設限」的執心漸遠了。
    那顆柔軟心和佛法所說的「空」息息相關,是利人利己的修行!如虛空遍一切處,如海納百川,引領我們一起繼續邁向菩提道上。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