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組長賴碧華副督導長課程。
    6月21日晚上20:00-21:10
    帶領導讀人:賴碧華副督導長。
    上 線人員:賴碧華副督導長.曾碧玲副督長. 車金枝督導.張彬彬督導.陳賽香督導.蔡瑞蓉督導.莊瓊足督導.

    方式:線上導讀
    文章《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七章 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無得但不否定修行的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若以為有所得,還是執情未忘。凡夫以為物可得,法可說,都是有住的執著。也有人以為法不可說,也不可得,但可以心得,這樣還是落入了執著就是所謂的「事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則障菩薩。「無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法不可說,就是要破語言文字之障若能得「無得」之得,才是真得,才能還現本來的清淨自性。

    《金剛經》中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陀在《金剛經》破了一法又立一法,立了一法再破一法,無論破或立,都是要我們不住一法,要明究般若自性。
    有一天,天然禪師忽然宣布:「我想念山林終老之地。」
    於是結束了雲水生活,去南陽丹霞山結庵而居。三年之內,不少人紛紛前往參學,他的門下竟多達三百多人,遂將茅庵擴建成院。

    他經常對門人說:「你們那個東西要好好保護,那不是能談論之物。難道禪可以解釋嗎?又哪裡有什麼佛可成?『佛』這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愛聽。現在學佛的人紛紛擾擾都忙著參禪問道,卻不知自家寶藏。我這裡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了卻自心,別無疑慮。不了自心,迷卻本來面目,就像瞎子,牽著一群瞎子,一起跳入火坑!」

    天然禪師破除凡夫以為有個正覺可得的「事障」,又破除「理障」。當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悟道了然了,凡事就有定見、成見,甚至要拿知識和修行與人較量、爭個高下,自以為「得」的修行,反而成了我們的障礙,所以要無得而修。

    般若超越知識和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空才能生妙有。

    夢窗國師年少時,千里迢迢的到京都一山禪師處參學,有一天到方丈室叩問:「弟子大事未明,請和尚指示開悟法門。」

    一山禪師嚴峻的答道:「吾宗無言句,何有一法與人?」
    夢窗再三懇求:「請和尚慈悲方便。」
    一山更加嚴厲的道:「我這裡沒有方便,也沒有慈悲。」
    多次得不到一山禪師的指點,夢窗自忖與禪師無緣,只好下山,再往鎌倉的萬壽寺叩參佛國禪師。佛國禪師給予他更無情的棒喝,使一心求道的夢窗更加痛苦,他傷心的對佛國禪師發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絕不復歸見禪師。」

    於是,夢窗獨自在山林苦修,日以繼夜,靜默思惟。
    有一天,坐在樹下,微風習習,心中凝然如鏡,不知不覺已至半夜。正要上床時,身子往牆上一靠,不料卻跌了下來,原來,那裡沒有牆,是他以為那裡有牆可靠。

    跌倒的剎那,夢窗不覺失笑出聲,就此豁然大悟。

    脫口便是一偈:
    多年掘地覓青天,添得重重礙膺物;
    一夜暗中颺碌磚,等閒擊碎虛空骨。
    那裡沒有牆,但有人以為那裡有牆可靠。有些人不願修鍊自己堅實的金剛正覺,向內見到般若自性,以為依賴別人、倚靠著一些成說定法就能得悟,就能活得自在,這樣是執迷不悟,就是迷信了。夢窗國師開悟時年三十一歲。得悟的因緣,源自禪師慈悲,以無情的棒喝施方便法,要他不執著文字,也不執著法相,般若心,正在我們心內。
    有一天上午,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阿難也跟隨著。當時,有一對老夫妻,彎著佝僂的背,蹲在街道燒垃圾的地方取暖,像是兩隻掉光羽毛的老鵠鳥,流露貪婪又悲苦的神情。

    佛陀告訴阿難:「這對老夫妻,如果在過去能夠勤奮工作,節儉儲蓄,就可以成為舍衛國的富有長者。如果能夠學道修行,精進不懈,也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或阿那含果或斯陀含果或須陀洹果,入賢聖位,得解脫樂。但是他們年少時,奢逸墮落,不勤奮求取富足,聞法不著意受持,也不修持梵行。老年後就像老鵠鳥棲止於乾涸的池畔,只能如此悲苦地度完殘生。」
    無得而修,但不否定修行的得。

    佛陀要我們修行時不執著,卻不是不必修行。有些人,偶爾誦經拜佛,也行種種布施,但是,稍有感情、事業、工作、健康的挫折,每每怪罪佛菩薩不曾庇佑。佛法不是交易,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要和諸佛感應、接心,而不是時時掛礙;心有所求,盼有所得,哪裡還能自在?

    有一個信徒,由於求悟心切,自己造了一尊佛像,每天帶在身邊虔誠供養。
    有一次他到廟裡燒香,發現自己所燒的香都飄向其他的佛像。心想:我的佛像都聞不到我燒的香,我必須想個辦法。於是他心生一計,就在佛像的鼻孔上穿個孔洞,繫住香環,讓佛像能享用他燒的香。
    幾天以後,原本潔白的佛像被熏黑了鼻子,他才恍然大悟,因為自己的貪得妄念,毀了佛像的莊嚴相好。

    心無所住隨緣而住、就能免去許多業緣的鉤牽.心有所住不識慧命執著將令我們無法真正透徹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心無所住才能不驚.不怖.不畏遠離顛倒夢想、心有所求時信仰也會成為顛倒夢想。

    三業供養
    能夠轉煩惱為菩提的六度波羅密其中忍辱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忍.我們修行學道的時候不免受到各種試探. 磨鍊.但是「至艱至苦的磨練是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

    《金剛經》本從日常生活開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好修的修行就是每天三業供養:
    1.身供養:做好事
    2口供養:說好話
    3意供養:存好心

    大師提到:我這一生拜佛學佛.但不希望成佛作祖我布施行善但不求上天堂.我念佛行持但不求蓮邦我志不在了生脫死. 只想多培一些佛道資糧.我願生生世世在人間做一個平凡的和尚.
    願大家都能悟得.過得「無所住的自在人生」一起在人間成就。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