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02/21(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2冊「提放自如」p.57,「給的意義」p.73
    地點:線上
    成員:陳華芬 陳麗娟 陳麗真 許惠娟 施為貴 林寶珠 潘月鳳 Bibi

    【提放自如】
    大師:「一筆字」是因為視力模糊,因此不能一筆完成一幅字句的話,第二筆就不知道要從哪裡繼續了,而一筆從頭到底,最主要是靠『心力』的幫忙。最喜歡寫的2個字是「放下」。
    未經佛法教育的人,不懂「放下」的積極是「提起」,有「提起」的因、才堪能有「放下」的果。提起的時候,要負責,要奉獻,要賣力;放下的過程方法,是生活中,不要計較,不要比較,不要給功名富貴,貪瞋愚痴來束縛,只要能放下,沒有人會來跟你為難。
    『放下」的白話~『提放自如』。然後提起就提起,當放下就放下;能如此,就是學佛最好的修行。

    【給的意義】
    經典裡提到的「布施」就是「給」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給』要有佛法,要能不自苦、不自惱。不為了貪圖虛名,不是要求你幫助,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要能與大家共享。
    「給」是無所求、無分別的,如此行善,功德無量;有分別就有對待的立場,就會離佛法很遠。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也是可以改成『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這只是信仰上的層次不同。
    佛教講【因果】一切善事,都會有好報的。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示教利喜,都是為了給眾生利益,給大家歡喜的。

    【分享】

    華芬:提放自如
    世上的牽掛都是一種執著如何學會放下是一門功課端視己身的心態,凡事輕鬆對待不為難自己相對的也就會寬容任何的人、事、物。大師開示弟子們要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就放下學會「提放自如」

    麗娟:給的意義
    “布施”就是‘’給‘’,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身為佛光人,對於“給”一定不陌生,我覺得‘’給‘’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智慧---要給人真正所需、有所幫助,不讓人有壓力。‘’給‘’要有同理心,不要有分別心。若能以慈悲為初發心,將自己所有,與大衆共享,別無所求,無事不辦。

    麗真:給的意義
    財施,法施,無畏施,凡是善舉,彼此不分你我,沒有分別心,付出無所求。「給」要給的恰到好處,要給的不自苦,不自惱,必須聰明有智慧的。「給」把自己所有與人分享這也是好的布施。

    寶珠:提放自如
    人生在世,學業、事業、家庭、生死,不同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煩惱。因為在乎,所以心受牽絆;因為執著,所以難以割捨,於是就在提起與放下之間矛盾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如何提得起,放得下何嘗不是人生必修的課程。若能有為所當為的毅力勇氣、提放自如的大智慧,那將就是自由自在之人了。

    為貴:與新春值班12樓知賓的例子,因午齋領便當時,受氣;當下不想吃飯;但能即時轉念,不和自己的肚子為難而用餐。因為來佛光山是承擔歡喜的義工,可不能「火燒功德林」。

    月鳳:過年期間,在知賓室更衣,看到一個紅包好幾天都沒人領就很掛礙,後來解決了。才發現自己常會執著在相上(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惠娟:只要自己行得正,被人誤解。也會因為時間而證明。
    麗娟:舉例供佛齋天,齋主在乎沒有在大雄寶殿拜諸天而怨言,可見身段柔不柔輭,還得常禮佛,才能彎腰。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31(三)
    時間: 10:00 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佛法真義>第3冊「關於戒律問題」p.241,「朝山」p.285
    地點:Zoom線上
    成員:陳華芬、楊凱棋、陳麗娟、陳麗真、許惠娟、施為貴、林寶珠、Bibi

    【關於戒律問題】

    佛教的三學:「戒 定 慧」裡,以『戒』為首。
    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僧眾安住叢林、戒律維護安住;《華嚴經》:「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寺院僧人是宣說『正法』的老師。
    (hearts)佛陀的戒律=是宣揚國際的。有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氣候、生活、語言、習慣等不同,是不能統一的。
    (hearts)佛教的戒律也是一樣,要能順應時代、民情,才能為大家所奉行,所實踐。

    【朝山】

    朝山是「增福滅罪」最好的修持法門。
    「朝」向自己的真心本性(佛性:我是佛),所以也有到達的意思。
    「朝山」是從凡夫拜成聖者,當一拜一拜的拜到佛前,就會感到自己與佛心融合在一起,心靈也跟著清淨、自在、解脫,禮佛拜自性佛的功德都已存入大家心中的功德簿上。

    【回饋】

    華芬:朝山禮佛三步一跪拜除了懺悔往昔罪業也學會謙卑與恭敬將自己的佛性開發雖然色身會感覺疲累但是身心自在、清淨,歡喜。

    花子:朝山懺悔,與佛接心。

    寶珠:戒律問題: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是被習氣左右著,被執著捆綁著;習氣和執著又是如此地根深蒂固,要去除談何容易。我想大概只有一心持清淨戒才有可能去除吧?!

    麗娟:戒律不是只用來約束我們,更是用來幫助我們,讓我們不要走偏了。佛教的戒律應該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順應民情,才能為大家所奉行。 朝山能增福滅罪,朝山拜佛可以與佛祖接心,更可以拜出正知正見、拜出智慧、拜出慈悲、拜出佛性。好處多多,鼓勵大家有機會一起來朝山,能讓我們內心充滿幸福及快樂喔!

    麗真:戒律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要內省自己的心,因應每個時空背景的不同,時代的變遷與文化,規律必須符合而有所調整,這樣才能使佛法更深入人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2/13(三)
    時間 : 10:00AM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3冊「初夜、中夜、後夜」p.307,「六齋日」p.316

    地點: Zoom 線上連結
    帶領人:朱玥
    成員:陳麗娟 、陳麗真、林寶珠、施為貴、陳華芬、朱玥

    【初夜、中夜、後夜】回饋
    Bibi:
    大師在「初夜、中夜、後夜」中提到唐三藏玄奘大師因閱讀經文、對某些義理的說法有所疑問而有西行印度取經,玄奘大師帶回中土,三藏中最重要的是「瑜伽師地論」其譯文中提到~

    “本地分中聲聞地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二“

     主要說明修行人、應知人身難得、故於生活細節都有精勤的方法,又時間寶貴,故應減少睡眠,但不包含中夜;卷24說明二道資糧(出世、入世)中的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禪修)及正知而住。

    《金剛經》持經功德分第十五~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從經文中,知道「晝夜六時」中,白晝三時、勤精進布施、若依持經文【聞、思、修】入三昧精進修持弘法(法布施),其福德勝前布施。
    (hearts)佛弟子二佰億耳的琴弦典故。修行也要「中道」,太懈怠或沒解勞眠,皆為極端、不可行。

    陳麗娟:
    人生苦短,從小就很擔心父母往生(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歷經了很多次親人的往生,從遠親到近親,從懵懂到清晰,心中總有很多疑惑想了解。
    年輕時心理就羨慕有學佛的人,但不知道如何入門,直到母親帶我們去参加佛光山台北道場每年的瑜伽燄口法會,才知道,接近佛教,好像沒有想像中的難。
    平常庸庸碌碌忙於工作,沒想到要把握因緣與家人好好學佛,直到至親的父母陸續往生,才真正理會到,唯有正信佛法,才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讓我懂得因果、懂得一切唯心造、懂得眾生平等,佛教反對殺生,‘’放生‘’不如‘’護生"的道理。
    希望有生之年,能把握因緣精進學佛、行佛,與眾生結好緣、結善緣。

    【六齋日】回饋
    陳華芬:
    未學佛之前因母親生病家人許願初一、十五吃素於是跟進但不知吃素真正的含義,學佛後也慢慢了解佛教為尊重一切眾生平等的生存權而反對殺生,現今更因該為生態環保大力推廣蔬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三冊p.267「滴水坊」
    p.325「百萬人興學」
    日期:11/29
    時間:10:00-11:30
    地點:線上
    學員:陳謝玲娟,陳華芬,楊凱棋,林寶珠,陳麗娟,陳月娥,張汶珠
    滴水坊
    儀山禪師因弟子浪費水訓誡弟子:「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你那麼輕易的把剩下的水倒掉,太不懂得珍惜了,就是一滴水,把它澆到花草樹木上,它們也會歡喜,雖是一滴水,但價值無限大啊。」
    弟子聽了以後,若有所悟,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滴水」,這就是後來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弘法過程,有人問他:「世間上什麼功德最大?」
    「滴水!」「虛空包容萬物,什麼可以包容虛空?」「滴水!」
    滴水雖微,但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人在世間,福報有多少?這是有數量的,一個人該有多少金錢、多少愛情、多少福壽、多少資用,等於銀行存款;浪費開支,終有盡時,因此要節用惜福,雖是滴水,也不可任意丟棄。 
    因為個人生存在這世間上,都要靠著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士,提供我們生活所需。
    大師覺得,感謝十方,不單只是在佛殿裡祈求佛菩薩保佑,應該是要走入社會,改善風氣,淨化人心,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因此,我提倡施茶、施粥、施書、施醫……細水長流的布施,點滴給人,希望施者、受者都能歡喜,彼此兩利。此外,為實踐佛法所講的「四恩總報」思想,我則在佛光山全世界各地別分院,設立「佛光緣滴水坊」。滴水坊的命名,源自於「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之意,以感謝十方大眾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蘊含滴水禪師惜水如金的訓誨。因為我「富」,才能報恩;我「窮」,只想接受別人給予,哪裡有辦法來報恩呢?
    所謂「四恩總報」就是:
    第一、父母養育之恩,要孝敬以報。
    第二、師長教導之恩,要正行以報。
    第三、國家護衛之恩,要忠愛以報。
    第四、眾生成就之恩,要回饋以報。
    P.270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佛教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宗教,自古以來,叢林寺院就如學校,是供給十方學生進修的地方。大師最重視教育他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教育可以提升自己,教育也可以帶動國家興盛、發展。所以從一九五四年起,大師陸續在宜蘭、高雄開辦慈愛、慈育幼稚園;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後來接辦普門中學、創辦台北智光商工等;但心中最大的希望,是能辦一所大學。
    只是辦大學需要很多的錢,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辦到,因此大師效法「武訓興學」的精神,以托缽的功德善款來辦學。不過並不容易,因為籌建大學,動輒就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於是大師又想到發起「百萬人興學」運動,結合一百萬人,每個人每月出資一百塊錢,成為興學委員,大家共同來建大學。
    ‭‬‬‬所以「百萬人興學」運動一發起,就有很多人響應支持,這種發心,雖是小小一百元的布施,可是助人、利人,幫助國家社會培育人才,參與興學運動的發心,從中助長自己的力量,也增加未來人生的福德與善緣。百萬人興學是「把大學留給人間,把成就留給社會,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功德留給子孫」。
    華芬師姐回饋:
    百萬人興學是大師的慈心悲願,藉由一點小小的金額可與學子們結一份善緣,大師的想法及做事方式都有長遠的眼光與思考讓弟子讚歎不已
    寶珠師姐回饋: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為人的品格。
    我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是來自於社會各行各業、百工的成就,能常存感恩之心,是多麼的心安理得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大師創舉的「百萬人興學」運動,每個月一百元、一百元,如此細水長流的布施,終也興辦了五所大學,其高瞻遠矚的智慧與慈悲心,真是令人讚嘆!
    Bibi督導回饋:
    【滴水坊】
    大師設立滴水坊是為了感謝師公 志開上人予鹹菜的典故,更是為了「給人方便」令大眾有處用素齋、讓大家有因緣長養慈悲心。「給」要從內心細水長流、才能滋潤法身。得「方便」時要心存感恩。
    願 心存無盡滴水坊!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佛光山行化四大類中,又以文教為重。大師說教育1.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2.提升自己3.帶動國家的興盛、發展。「法水長流五大洲」,法水要充沛是「僧伽教育」的力道、在家眾的護持;每月一百元是心懷度眾慈悲願。
    佛門講「因、緣、果」;播種因緣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的興學種子,還怕沒般若?沒光明嗎?
    所以「百萬人」興學、是「集體創作 功德同均」佛教的平等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red ribbon)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1/ 15(三)
    時間 : 10:00AM
    地點: Zoom 線上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3冊「說唱弘法」p.323,「以音聲做佛事」p.325
    帶領人:陳謝玲娟/Bibi
    成員:陳華芬、陳麗娟、陳月娥、施為貴、林秀華、楊凱棋、林寶珠、陳麗真、張汶珠、 Bibi

    【說唱弘法】
    現在是佛光紀元(five)(seven)年
    佛光山開山屆五十週年之際,大師說:未來佛光山下一個50年,要注重「說唱弘法」。佛光山的弟子大家要會說唱。
    1.只要有人喜歡,能聽到佛法,都可以作為弘法說唱的材料。
    2.雖然體育打球、音樂唱歌,不能了生脫死,不過可以接引大眾,讓佛教人口增加;將來慢慢了生脫死的人也會增加,這有什麼不好呢?
    3. 了生脫死也需要種種的功德、種種的因緣,念佛、拜佛,就能了生脫死嗎?佛陀給我們的指示,佛教不捨一法;當今的弘法,也應該要用適合當代社會人生的種種方法來接引眾生。

    Bibi:信、願、行『任何善法(有利益他人)皆可成佛、只要養深積厚』,藉由佛光會、佛光山各種活動、廣結善緣。每年的3好歌唱選拔曲項、也是一種度眾的方便。透過【音聲】令佛法(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佛法填入歌詞)也能讓小朋友朗朗上口;傳揚週際。

    【以音聲作佛事】
    『回饋』

    華芬:回饋題4
    佛光山舉辦各種活動例如籃球比賽、童子軍、禪修、佛學講座、茶禪等等接引不同的信眾雖然這些不能了生脫死,但是藉由這些方式讓大家接觸佛法進一步讓眾人明白佛法的真諦。

    寶珠:回饋題第十一
    個人以為以音聲作佛事是最自然而然的事了。
    我自己就是因為喜歡梵唄的音聲而進入佛門,一句「南麼千華台上盧舍那佛」的梵唱就足以讓我感動不已⋯⋯
    又喜歡聽師父門的開示,進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近道場,以至於三皈依,乃至受戒⋯⋯

    麗娟:回饋14.
    將自己所聽、所聞的善法,轉述給周遭親朋好友,讓他們有因緣接觸佛法,深信因果;有法會也會轉傳給大家,有機會來聽經聞法;有佛學課,頃全力介紹,請大衆來上課、薰習、深入經藏;分會有活動會,即時通知認識的人參與(例如.禪淨共修、贈米.臘八粥....),有因緣布施、結好緣。
    回饋15
    學習遇境不執著,因緣生、因緣滅。
    學習遇事坦然面對,轉念、不逃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11/ 01(三)
    時間 : 10:00AM
    帶領人:張汶珠
    成員:陳謝玲娟,潘月鳳,楊凱棋,陳麗娟,陳麗真,施爲貴,張汶珠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3冊p.37佛陀會生氣嗎?p.44天堂地獄在那裡?

    凡人很容易生氣,佛陀是不是也會生氣呢?佛陀當然會生氣,只是佛陀的生氣,跟一般人的生氣不一樣。我們生氣,是因為別人欺負我,障礙我,為了保衛自己,所以會生氣。佛陀不是,我們對佛陀不好,佛陀不會計較,但是我們對待別人不好,佛陀就會生氣了。
    對於只知謀一己之利,漠視他人的辛苦、困難,這類的事情,佛陀是會生氣的;即使是童心戲言,只要侵犯到他人,佛陀也會生氣。
    《維摩詰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如果我們能以慈心待人,肯為別人服務,別人也樂意和我們共事、相處,那麼每天就像身在天堂般快樂;如果自私自利,心中充滿嫉妒、瞋恚,別人也討厭與我們往來,整天活在埋怨的氣氛中,不就等於是地獄嗎?

    分享回饋:
    Bibi:
    【佛陀會生氣嗎?】
    是肯定的。佛陀是會生氣的,但是佛陀的生氣,不是瞋恨心,他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情。
    讀這段話,感慨很深!鐵材要經過多少的千垂百鍊、方能成「鋼材」,鋼材又要經過多道手續的火鍊、才能彎曲「成型成器」,提供實用性、方便人使用!現在的【我】、方才是一棵傾倒的朽木、正等著大自然的力量、將【我】埋入土裡存封、經過千萬年、方得「成礦」出土提鍊!
    佛陀的慈悲令弟子「慚愧」、佛經上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有慚愧心才能反省懺悔,佛教修行的七聖財:信、戒、慚、愧、聞、施(捨)、慧。
    【天堂地獄在哪裡?】
    藉著「一水四見」:同一境界,由於見者心識不同,所抱持的觀點也會大異其趣一樣。
    同樣的一缽水(境界)~
    天人「修十善業」的心識感到的是~琉璃寶地。
    凡人「受持5戒」 的眼識看到的是~一池水。
    餓鬼「愛著貪念」的鬼眼看到的是~一盆膿血。
    畜牲「不明因果」的眼睛看到的是~最佳居所。
    陳麗娟:
    回饋:心中若有煩惱無法解決,如同處在人間地獄,苦惱不已;若能常保有一顆清淨心,遇事能妥善化解,沒有煩人的問題,有機會聽經聞法,又可以出來當義工,幸福感覺如同在天堂。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 9/ 20(三)
    時間 : 10:00AM
    地點: Zoom 線上
    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
    <佛法真義>第3冊
    「短期出家」p.273,「夏安居」p.276
    成員:陳華芬、陳麗娟、陳月娥、林寶珠、施為貴、張汶珠、Bibi

    佛陀成道之後,也曾說過,出家是心理上的出家;即出離煩惱(家),心有出離欲並與真理相應、相和。讓自己的身心獲得清淨安穩。

    什麼才是「佛法的真義」?
    隨著時代進步,遵行佛陀的方便攝教,回歸佛陀的本心,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安居。

    【回饋】

    華芬:
    佛陀倡導[夏安居]讓出家眾精進修行但隨著時代進步我們安住在道場舉辦的法會中誦讀經文、聽聞開示即是修行也是安居。
    其實很謝謝BiBi告訴我們夏安居的真正意義,與短期出家連結悟出夏安居也是一種短期出家修行所以心開意解不再糾結沒參加的遺憾,但是仍然要鼓勵年輕的師兄師姐們有因緣還是要去體驗一下出家的生活培養並增進信仰的道心。

    寶珠:
    「短期出家」一文心得
    任憑我曾經是多麼的想參加短期出家營以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或許因緣不具足吧?!如今也只能徒呼負負!
    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要成佛先學會做人,又是多麼令人省思啊!
    在這紛擾的世界,真的很希望大家都能出家讓人心都變好,世界因而變得不一樣。

    麗娟:
    短期出家:讓沒有因緣出家的人,有機會體驗僧團生活,也為自己種下得度的菩提種子,大家要把握因緣参加。
    夏安居:是佛教的制度,讓比丘、比丘尼們安住身心,增長慈悲。若我們能在夏安居期間,參加法會、精進修行,是幸福的,因為是要透過很多人的護持才有辦法達成。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歡喜線上讀書會】

    日期:7/19(三)
    時間:10:00-11:30
    地點:線上
    題目:《佛法真義》第3冊
    「奠基」p.302
    「長明燈」p.305
    成員:張汶珠、陳麗娟、楊凱棋、陳麗真、施為貴、林寶珠、Bibi

    「奠基」:
    典禮就是準備要啟建房子了,需要舉行一個儀式,表示房子就要開始興建了。

    過去一般對於房子準備開工,都稱為破土、動土,或是開工典禮……。其實,大地本來就不需要我們動它、破它,尤其在這個舉世動盪的時代,全世界的人都希望安定,所以用破土、動土,好像都不是很適合,還是「奠基」比較合適,因為這個房子還是需要有基礎。

    舉行奠基典禮,有人會要看日期、方位,其實不需要;只要室內通風、向陽、採光良好,出入、動線都流暢,高低適合,讓人住的安心、舒適,這才是最重要的。

    典禮完成的時候,主持者要說三句話:奠基順利、開工大吉、工程圓滿,祝福大家平安。

    (hearts)佛教對於人生的生活指導,人世間的禮儀規範,都有一套儀式,只是沒有積極的去推廣。可以說宗教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人在世時,乃至於走到生命盡頭,都需要佛教,讓佛教的生活性、人間性遍布於人的一生。

    「長明燈」:
    在台灣的各個佛寺、神廟裡面,信徒都喜歡點「長明燈」;希望藉由在佛前點一盞長明燈,讓他可以永遠平安、永遠吉祥,永遠享受他的榮華富貴,就好像長明燈一樣,永遠不會熄滅的意思。

    事實上,寺廟本身也鼓勵信徒每年來點長明燈;但這對佛教的傳教人士來說,應該是矛盾的。大家經常跟信徒說,世間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都會面對老病死生,一切事物都會毀壞等等。既然如此,世間哪裡會有一個永恆不滅、常久不變、長明不熄的燈呢?

    在信徒的心裡,希望點一盞燈,為人生帶來希望、光明,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是不是今後各個宗教裡點的燈,我們不要叫它「長明燈」,把它改叫做「平安燈」或叫「光明燈」。這樣點燈的意義,對世間法,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變成說的是一種,做的又是一種,在宗教裡面,經常都有這樣的矛盾。

    像在佛教裡,提倡知行合一、行解並重,提倡始終如一,所謂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平等法,為什麼在某些時候,要把一些道理做不當的二分法呢?總得要學習言行一致吧!

    【分享】~
    陳麗娟:
    為求平安、順遂點個‘’光明燈‘’,無可厚非,但回歸點燈的本質,我們的一切來自眾生的成就,若有機會也為需要的衆生點亮心中那盞光明的燈,燈燈相續,讓愛傳播下去,何樂不為?

    林寶珠:
    自從進入台北道場,就一直有為家人點光明燈的習慣,重點不在於師父門所說的點燈的種種利益功德;而是希望家人們心中都有一盞明燈,照亮自己在人生路上不至迷惘。
    從「奠基」一文,方知佛教對於人世間的禮儀規範也都有一套儀式。另督導特別講解的小三災以及三大阿僧祇劫等,更加令我感覺到佛法的浩瀚無邊。真是「佛法也無涯,吾生也有涯,以有涯學無涯,怠矣!」唯佛教既然講因果輪迴,那麼每一步都是前進,期許自己也能跟大家一樣一步步向前。

    張汶珠:
    佛如光,可以讓我們的心光開朗;佛如光,可以給我們溫暖、依靠。點光明燈祈願佛祖指引我們在學佛路上不要迷失,引領我們所做皆圓滿,平安吉祥。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松二歡喜讀書會】

    日期:7/05(三)
    時間:10:00-11:30
    地點:線上
    題目:《佛法真義》第3冊p.56「信仰的種類」
    p.60「短期出家的真義」
    成員:Bibi,陳華芬,林世賢,陳月娥,陳麗娟,林寶珠,施為貴,張汶珠
    「信仰的種類」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信仰,信仰是出乎自然、發乎本性的精神力。當然,信仰也有很多種類的不同,比方說,有的人相信流芳百世,但也有人相信遺臭萬年;有的人深信因果,有的人懼怕因果。總之,有的人黑白顛倒,善惡好壞錯亂等等,這些相對的種類,都是因為對信仰沒有加以辨別,不懂得去分類。
    但是,「不信」也很吃虧,就像你擁有了眼睛,卻不肯張開雙眼來看這個世界;你有了雙腳,卻不肯邁開腳步走向世界,那麼你就沒有機會去享受這世界帶給你的美好。
    信仰宗教最終還是「正信」最好。所謂「正信」,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你所信仰的對象,有歷史、事實根據嗎?
    你所信仰的對象,有道德慈悲嗎?
    你所信仰的對象,有能力救苦救難嗎?
    你所信仰的對象,人格能淨化嗎?
    換句話說,信仰要信仰實實在在有的,要信仰有慈悲、道德,有智慧、能力的;信仰能夠確實幫助我們解脫煩惱,甚至超越生死輪迴的,這才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短期出家的真義」

    短期出家是一種道德的訓練,是一種人格的樹立,是一種靜定力量的開發,每個人未必都要終生出家,但能有因緣參加一次「短期出家修道會」,可以讓紛擾的身心沉澱,找到自我反省、自我進步的空間,並在寺院的生活體驗中,學習歸零,革新自己,開啟心靈無限的能源。現今的社會,人人都想擁有更多的享受,但求不得的苦也隨之而生。出家生活,則是學習「無」,空掉心裡的妄想執著,感受到放下、無我、不計較等「禪悅」的快樂,繼而發現到你的人生在昇華擴大。因為在家生活中,不管存多少錢,都是有限的,擁有多高的名位,也是有限的;而「無」卻是無窮、無盡、無限、無量,可說是「一朝風月,萬里晴空」,所以出家所帶來的快樂,比在家生活更多。
    《金剛經》說:「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既然發心出家,不論一生或是短期,最重要的是,出煩惱生死之家,出名聞利養之家,這才是「出家」的真義。
    回饋分享
    Bibi:信仰是發乎本性的精神力~思考這句話,那麼現世思覺失調者、是心內有的寶藏潛能沒有「遇緣」開發出來嗎?還是信仰的層次出狀況?沒學佛前,是道道地地的膽小鬼,為母者強,於是好些了;直到承擔「我是佛!」心力強大,佛心為勇(!)
    麗娟:有信仰有力量,感覺有了人生目標、有正確觀念,遇事比較能理解釋懷、比較正面看待、也比較不會怨天尤人。
    爲貴:信仰能夠讓我轉念,明明發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我都說是菩薩在考驗我,現在不如意的事也變少了。
    華芬:回饋:信仰是我們心靈的力量和依歸,人間佛教的傳達也給大家帶來許多意想不到轉變也讓我自覺是佛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hearts)松二歡喜線上讀書會

    日期:6/21(三)
    時間:10:00-11:30
    地點:線上
    題目:《佛法真義》第3冊
    「革新佛教」p.233
    「以清規代替戒律」p.235
    學員:陳麗娟、陳華芬、陳麗真、林寶珠、張汶珠、施為貴、Bibi

    《革新佛教》
    印光大師:佛教要復興,必須從改革「三濫」:1濫收徒眾 2. 濫掛海單3. 濫傳戒法的陋習。

    太虛大師:佛教流傳二千多年來,所謂「法久弊生」,提出「三革」:1. 教制要革新(制度要健全)2. 教義要靳(義理要契機)3. 教產要革新(經濟要有)。

    革新佛教~雖非立竿見效,但只要從每一個人的觀念上和思想上注意起,仍然是有辦法的,只要大家都能化私為公、倡導人間佛教,把人間的「人」都健全了,其他的是非煩惱,就不用一一去麻煩了。

    《以清規代替戒律》
    清規:因應時代需要而另訂,唐朝百丈禪師,乾脆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讓僧團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

    戒律:佛制戒維持僧團清淨和樂、究竟解脫。

    國有國法、法諺云:有社會有法律。

    佛光山、佛光會的運作皆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為準則。大乘行者著重於「饒益有情戒」,應以不捨一個眾生、心懷悲願的精神來實踐佛陀的戒律。鼓勵社會大眾奉行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的「三好」運動,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中。

    【分享】
    麗娟~
    “戒律”是佛陀為「攝僧制戒、隨犯隨制」而制定,是給人自由,是圓融、隨機方便的;而”叢林清規”是讓僧團能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二者都很重要,佛光山因為有”佛光山清規‘’作為大家行事的軌則,所以即使大師圓寂了,佛光山還是能運作如常,讚嘆大師的深謀遠慮。

    麗真~
    奉行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的「三好」運動,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中。將佛法實際運用於生活中,大師真的很有智慧,無論是學佛者或不是學佛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端正自己的身、口、意,真的很受用
    感恩 阿彌陀佛

    華芬~
    大師是一位創新的先驅,無論在生活上的規範或是徒眾在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的見解,只要我們能奉行大師的三好四給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尊守了戒律不會輕易犯戒。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