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113.4.1愛
    愛讀書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113年4月1日(週一)下午1:30-2:30
    二、地點:普門寺光明教室
    三、本次範圍: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一章的一、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p.28-p.37)
    四、出席者:葉麗琴 李袖芳 沈淑惠 林志勝 陳秀真 洪美沙 ,(線上)
    徐百合 等7人
    五、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一、複習(第一章 成就:波羅蜜)
    (一)大乘佛法裡,「成就」,是什麼?
    答:1.成就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
    2.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
    (二)「波羅蜜」是古梵語,意思什麼?
    答:是「度」,是從此岸度到彼岸,指我們想要度過煩惱、度過困難、度過生死,到轉煩惱為菩提的對岸。
    (三)轉苦為樂,轉差別為平等,轉煩惱為菩提,都要靠什麼方法?
    答:「六種得度的方法」,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般若。
    (四)《金剛經》的四大要義是什麼?
    答:《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更簡單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五)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哪四個層次?
    答:四個層次是1.肉體的生命。2.大眾的生命。3.超越的生命。
    5.不死的生命。

    二、閱讀與討論
    (一)大師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人?
    答:大師的母親雖然不識字,沒讀過什麼聖賢書,也從不為向別人說些什麼而有所準備,但是她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在生活裡,實踐佛法,無暇以佛法住心與否干擾思慮,已然超越字斟句酌的經文理解,而成就、圓滿她的此生。
    (二)佛法在世間,佛法究竟是什麼?
    答:佛,就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佛,超越有情眾生不覺悟的無明;也不若聲聞、緣覺二乘只追求自己的覺悟;佛,覺悟了菩薩尚未圓滿之境。
    (三)佛教的精神在哪裏呢?
    答:佛陀時代的佛法,原本就是針對眾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思想舉止,以及最終如何能得解脫而說,佛法自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指導。佛教到了現代,
    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抽象的理論,是能為人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快樂,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就是倡導要活得快樂、幸福、自在,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
    (四)如果我們受到輕賤,要怎麼做呢?
    答:根本的解決方法應是,如果我們受到輕賤,就要心不動念,以忍止諍,護於口,行於心,直到他們不再輕賤為止。佛教教我們:恆以「無常」觀看人間而悟得「諸行無常」,勇猛精進並能「諸法無我」,「以無所得故」才能於「真空」得「妙有」,「涅槃寂靜」,成就無限。
    (五)三法印是什麼?
    答: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六)現代化的佛教,對善財的態度是什麼?
    答:應是如何將信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有利眾生的事情上,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夠」的執念。現代化的佛教,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三、分享與回饋
    (一)分享:1.悉達多為了求得真正自由自在的解脫,他向五欲、榮華富貴革命,捨離一切的愛染,認為去過平實的生活,才是究竟的革命。
    2.淨飯大王以為用女人、醇酒、音樂三者,總可以縛住太子出塵的心。而悉達多向淨飯王提出如能保證滿足他的四個願望,可以考慮不去出家。
    「第一、沒有衰老的現象;
    第二、沒有疾病的痛苦;
    第三、沒有死亡的恐怖;
    第四、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
    •3.之後,29歲的悉達多為了解脫世間上苦的根本──生老病死,為了要救拔一切苦惱的眾生,離家來到苦行林。只是為了要證明斷除人世之中的憂與悲,證明這才是真理的世界而去修苦行。
    4.離開苦行,悉達多35歲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證得正覺!已經開悟,成為佛陀,佛陀證得五眼六通,他認為一切眾生要解脫這個世間上生老病死的苦痛,唯有修學八種正道,知道一切眾生都是在六道輪迴的生死大海中升沉,六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終日經營著虛假不實的生活,到了命終,隨著各人的造作,在六道中又受著種種不同的苦和樂的果報。
    •5.佛陀覺悟的是緣起的正法,親證宇宙人生緣起-十二緣起的真理。
    •6.最後他發出他正覺的宣言:「流轉的相是生,無明的迷惑是生的根源,眾生如果想要不死,唯有不生,唯有斷除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皆滅。諸垢既淨,自心清淨而無礙的光明朗照的悟界,就能獲得不生不死的解脫自在。」

    四、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4月8日(週一)下午13:30-14: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光明教室
    (三)本次範圍: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一章(p.38-53)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3.3.25愛
    愛讀書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113年3月25日(週一)下午1:30-2:30
    二、地點:普門寺光明教室
    三、教材: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一)附錄一 關於《金剛經》的「四句偈」,(二)第一章之一
    四、出席者:葉麗琴 沈淑惠 林志勝 陳秀真 徐百合 洪美沙 ,(線上)
    周秋琴等7人
    五、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壹、閱讀與討論
    一、在《金剛經》中有名的四句偈是哪四句呢?(二)為什麼呢?
    答:(一)「四句偈」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因為佛陀四十九年所說之法,精髓就在這四句。以世間一切法相都是暫時性的因緣假合。對於所有的現象,對於一時的人我應對,或現下的毀譽成敗,若有住於心,便容易生煩惱,起種種分別比較。過去的不愉快,埋下了定見;現下的因緣順利,又成了將來事事未必順心的憂慮怨嘆,無法讓心清淨。

    三、何謂「三心不可得」?為什麼呢?
    答:(一)「三心不可得」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二)「因為「過去心」已經過去是不可得,「現在心」當說的時候,現在又已經過去,了,所以是不可得;「未來心」時間尚未到又多變數也是不可得。的。

    三、為何說:「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答:因為我們念念相續不絕,但念頭過去了即過去了,如果我們心不管住在怎樣的念頭上,執著在哪個念頭都是會起煩惱被纏縛著。只有念念不住,無所住於心,不執著於任一念頭,才能真正清淨自在。

    四、何謂四相?什麼意思呢?
    答:(一)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皆從有「我相」而起。
    (二)1.執著自我的種種欲求,分別自我與他人,就會產生分別出人我對立的我與你的「人相」、我與三人以上分別的「眾生相」、跨越時空的「壽者相」等相。2.「我相」是由五蘊和合,自己無法主宰它;是緣生幻有,不能常住;若放下對我的執著,則後三相,隨之解開。「無我」就是「般若」。因此,要能從假我中借假修真,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才能顯現真如般若實相的我。

    五、世間法的成就與出世間法的成就有什麼不同?要靠什麼方法呢?
    答:(一)世間法的「成就」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出世間法,大乘佛法裡,「成就」,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波羅蜜」是古梵語,意思是「度」──從此岸度到彼岸,從煩惱、困難、生死輪迴,度到對岸為轉苦為樂、了脫生死的彼岸。(二)度脫的方法靠六度。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

    六、金剛經有哪四大要義?又是何種意義呢?
    答:(一)《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二)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三)1.無相布施--
    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因為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以及有無報償都不計較,完全為了別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才能與金剛般若契合。
    2.無我度生--
    必須發無我的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眾生。眾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應該要發廣大心度盡所有的眾生。且要使人人皆能進入無餘涅槃,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要度那麼多的眾生,且要度到無餘涅槃的境地,如此度眾生的發心,就須抱著無有眾生可度無對待心才是真度。才能與般若相應,證入般若的空性。
    3.無住生活--
    就是不要迷執五欲六塵的外境,對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貪著。
    是一種生活態度,對於世間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較、分別、計較,使我們達到猶如木頭人欣賞花鳥一樣,根本不會因外境而動搖自心。
    內心開闊得如宇宙虛空一樣。
    4.無得而修--
    無得才是真得,無得而修才是真正證悟而得,
    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不須有所增加或改變才會光明。假如有修、有證、有得,就不是本來的面目了。只有無得而得才是真得,無修而修才是真修,無證而證才是真證。

    七、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哪四個層次?又是什麼意義呢?
    答:(一)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1.肉體的生命。2.大眾的生命。3.超越的生命。
    4.不死的生命。
    (二)1.肉體的生命--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
    2.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
    3.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
    4.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生命。
    也就是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八、「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是什麼意思呢?
    答:(一)「法」,就是「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據。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詞,甚至於心裡想的觀念、思想,有形、無形的,都可藉由它表達。例如:花、房子、桌子等,只要說出來,大家就能懂得是什麼意思。(二)「法無定法」,因為佛陀度化眾生,是隨因緣、對方根性,觀機逗教,因人而異的方便說法。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因為法無定法,非法非非法。」所以說法無定法,故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九、分享與回饋
    (一)有同學分享:參加讀書會。討論與分享中,增加自家對每篇文章更有新的體悟,法喜充滿,很快樂。
    (二)另有同學說金剛經經常讀誦,直到讀大師成就的秘訣,才知道《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也才明白「無我度生」的意義是眾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只有要無我
    發廣大心無對待心才是真度,才能度盡所有的眾生使人人皆能進入無餘涅槃,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才能度那麼多的眾生直到無餘涅槃的境地。
    (三)有同學說在大慈育幼院曾看到一幅大師側身看遠方的相片,另一邊寫著「度一切苦厄」,領會與感動大師的「無我度生」的寫照,大師為度眾生苦厄一生無怨無悔,才會為世人崇敬、緬懷與仿效。

    參、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4月1日(週一)下午13:30-14: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教室(如不及公布,請看佈告欄)
    三、本次範圍: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一及第二章。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3.3.18愛
    愛讀書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113年3月18日(週一)下午1:00-2:00
    二、地點:普門寺光明教室
    三、教材: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附錄一 關於《金剛經》的「四句偈」
    四、出席者:葉麗琴 周圍輝 李袖芳 沈淑惠 徐百合 洪美沙等6人
    五、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壹、閱讀與討論
    一、何謂「四句偈」?
    答:古印度文體多以四句讚頌,無論幾言,只要是偈,便以四句為偈。四句偈,是一種韻文體的詩歌。

    二、(一)為何「四句偈」在《金剛經》中很重要?(二)是哪一句呢?(三)為什麼呢?
    答:(一)《金剛經》中說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為他人說,這樣的福德勝過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由此可知,「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的重要。 (二)「四句偈」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三)因為佛陀四十九年所說之法,精髓就在這四句。因為世間一切法相都是暫時性的因緣假合。對於所有的現象,對於一時的人我應對,或現下的毀譽成敗,若有住於心,便容易生煩惱,有種種分別比較。過去的不愉快,埋下了成心定見;現下的因緣順利,又成了將來未必事事順心的憂慮怨嘆,無法讓心清淨。

    三、為何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答:因為「過去心」已經過去是不可得,「現在心」當說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所以是不可得;「未來心」尚未到也多變數也是不可得的。

    四、為何說:「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答:因為我們在當下要盡力,但過去了即過去了,我們心不管住在怎樣的念頭上,都是煩惱纏縛,念念相續。只有念念不住,無所住於心,才能真正清淨自在。

    五、何謂四相?什麼意思呢?
    答:(一)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皆從有「我相」而起。
    (二)1.執著自我的種種欲求,分別自我與他人,就會產生分別出人我對立的我與你的「人相」、我與三人以上分別的「眾生相」、跨越時空的「壽者相」等相。2.「我相」是由五蘊和合,自己無法主宰它;是緣生幻有,不能常住;若放下對我的執著,則後三相,隨之解開。「無我」就是「般若」。因此,要能從假我中借假修真,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才能顯現真如般若實相的我。

    六、大家能分享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驗嗎?
    答:(一)有同學分享:煩惱皆是每個人因因緣不同,執著於外境而升起煩惱。以前為服務單位發生的事情煩惱,會掛在心上一週,學佛後學會放下,煩惱由一週減為三天、接著變二天,接著減為一天,接著只要轉念,就能不再放在心上,自尋煩惱了。
    (二)另有同學說為活動交派任務下去,結果發現對方未盡其責任,使截止日其上繳的資料仍未週全,讓彙整的我,在時間壓力下,忙碌、生煩惱。學到的教訓是行政作業不要集中在最後一天,又分派工作時,也要適時追蹤督促,預留轉圜時間,落實管理循序:計畫、執行、考核、糾正。
    (三)另有同學說曾辦理統籌各分會回山掛單事宜,因有以往的歷練經驗,就不會隨各分會的資料隨時異動而忙碌不堪,煩惱不斷,先設定最後截止期限與實施要點,在截止期限前可如如不動,期限截止後再彙總整理,就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七、「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中的法是什麼意思呢?
    答:所謂「法」,就是「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據。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詞,甚至於心裡想的觀念、思想,有形、無形的,都可藉由它表達。例如:花、房子、桌子等,只要說出來,大家就能懂得是什麼意思。又說「法無定法」,因為佛陀度化眾生,是隨因緣、對方根性,觀機逗教,方便說法,所以法因人而異,故說法無定法,故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貳、決議:
    讀書會回復每週,現場讀書會,時間是週一下午1:30-2:30。時間是1小時。

    參、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25日(週一)下午13:30-14:30
    地點:普門寺五樓教室(如不及公布,請看佈告欄)
    教材: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113年佛學會考教材。)
    •本次範圍:
    1.事先聽視頻
    覺培法師 金剛經-菩薩修行之路(時間1:47:45)
    *請注意看(時間第3:00-第12:09分的介紹)
    -將討論的重點.
    2.《成就的秘訣》
    (1)附錄一「四句偈」,(2)第一章。
    3.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3.3.4愛
    愛讀書讀書會紀錄
    時間:113年3月4日(週一)下午14:00-15:30
    地點:視訊會議
    教材: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113年佛學會考教材。)
    •本次範圍:
    1.書的推薦序、自序,p.18-23,
    出席者:葉麗琴 沈淑惠 翁素珠 洪美沙等4人
    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壹、討論
    一、《成就的秘訣-金剛經》【推薦序】「至善至美」 作者:戴勝益,2011年時任王品集團董事長。

    (一)戴勝益先生說:人的一生雖長過甲子,生命中最大的價值是什麼呢?
    答:1.如何永續經營人生,成就人間至善至美的目標,才是生命中最大的價值。
    2.人生所追求的成就、經營的名利,均需適量平衡,才能達至臻境界。

    二、星雲大師【自序】 在人間成就。
    (一)大師的自序中對大眾的四點開示是什麼
    答:星雲大師開示眾生四點是:「1.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
    2.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3.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4.經營知足、不經營五欲。」
    大師說這4點是我們生命汲汲營營中,最大的喜樂與財富。
    (二)大師在【自序】 人間成就中,說《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中的箴言對我們的好處是什麼?
    答:星雲大師《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中的箴言能開啟眾生智慧,更領悟世間極致的哲理與祕訣。依照箴言去實踐,能發揮個人、組織,甚至企業,盈沛的能量。
    (三)大師一九九七年81歲,完成《金剛經講話》一書,全書近三十萬字; 90多歲再完成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目的是什麼?
    答:大師和大家分享《金剛經》所揭示的實踐成就法門。
    (四)書上說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是哪三部呢?
    答:「心的經典」,是包括佛陀的1.《般若心經》(簡稱《心經》)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以及 3.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
    (五)中國兩大譯經師全心全力翻譯《心經》和《金剛經》,是哪兩位?
    答:西元五世紀,後秦‧鳩摩羅什翻譯過及,西元七世紀,唐朝玄奘大師也重新翻譯過《金剛經》。至今《金剛經》流通最廣的版本,則為鳩摩羅什的譯本。
    (六)現在的佛教徒大多
    誦持《金剛經》作什麼用呢?
    答:1.祈求消災、增福、增壽;2.有人往生,親友、僧侶也誦《金剛經》作為度亡之用。
    (七)《金剛經》中的當機眾是誰?
    答:當機眾是佛陀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
    (八)藉由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闡述《金剛經》哪四個要義?
    答:四大要義:
    「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九)書中「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什麼,在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呢?
    答:「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一旦證悟了「空」、通透了「般若」,我們在人間,出世入世都能受用、皆得成就。
    (十)《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的「成就」是指甚麼?
    答:「般若」,是成就的祕訣。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實踐佛法,自能開啟智慧,得到「般若」,能通達人情事物的處理。
    (十一)大師序中提示,和大家分享什麼?
    答:大師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離開不了見聞覺知,離開不了人我大眾,若這一切都作為成就我的修行,成就我的信仰即實踐佛法,則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日用常行饒益。

    貳、分享
    一、有同學說,佛法教我們要「放下」,但是放下也把很多重要的事都忘掉了。
    答:同學分享,提供大家參考跟進;
    1.展示她的筆記本,行事曆上每天的行程都事先記下,供查閱與提醒,就能從容自在。
    2.(1)在手機上建立行事曆,預先列當月每天的行程,當日做完之後就在前打勾,行程未做就在前打 X,可以供查閱與提醒。(2)在手機上建立月收支,將當天的收、支都詳實記錄,供查閱,就不會日久忘了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二、另有同學說腦與心有何區別?在習氣與習慣的養成有什麼作用?
    答:(一)腦與心的區別,「腦」是記憶但不分別好壞對錯,用「心」能分別,則能記下好的,要的東西。
    (二)因為記憶的東西久了就淡忘,年紀增長更會記憶力減退,因此依照智者提出21天、49天的實行。要記住東西,如果持續念誦及執行21天或49天,就會植入腦海中不易忘記;而我們累劫中養成的習氣或習慣,不容易改,只有思想(腦)轉變,下「決心」要改,記在(心)裡,化成行動,改變「行為」,持續行為21天或49天,使成為「習慣」,習慣久了形成「習氣」,習氣成為「個性」,個性改變「命運」。又為什麼要念誦,因為讀出聲音,口說、耳聽、心記,多個功能幫助記憶。

    參、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18日(週一)下午14:00-15:30
    地點:視訊會議
    教材: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113年佛學會考教材。)
    •本次範圍:
    1.事先聽視頻
    覺培法師 金剛經-菩薩修行之路(時間1:47:45)
    *請注意看(時間第3:00-第12:09分的介紹)
    -將討論的重點.
    2.《成就的秘訣》
    (1)附錄一「四句偈」,(2)第一章。
    3.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4.1.24愛
    愛讀書讀書會(觀賞"智慧之光-大師一筆字人生光影展"暨讀書會)
    一、日期: 2024年1月24日10:30-14:00
    二、地點:台北道場 五樓文化院拈花軒觀自在沙龍

    三、出席:
    洪美沙,葉麗琴,陳雪貞,沈淑惠,周圍輝,徐百合,陳美鳳,邱秀娥,謝秋枝,陳美吟,李秀梅,葉貞秀,葉麗華 ,周圍輝等14人
    帶領人: 周圍輝
    紀錄: 葉麗琴

    一、觀賞(智慧之光-大師一筆字人生)光影展
    (一)參考及推薦大家觀看相關報導文章
     https://www.surveycake.com/s/wOnbR
    (二)智慧之光・一筆字的人生—佛光山星雲大師 光影展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547692
    (三)一筆字到病後字 ──看見慈悲的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CYdhGGF4Q
    (四)2023.12.3 覺具法師:星雲大師的一筆字日常

    二、影片分享
    觀看三面環繞立體影像很震撼, 很棒的製作, 將大師小時的顛沛流離、後來出家和辛苦弘法佈教的種種畫面立體的拍攝出來,讓人沉浸其中,感受深刻, 更景仰大師的偉大。

    三、光影展後讀書會:(一)文章導讀
    大家輪流念文章,帶領人周圍輝擇文章一重點讓大家討論及分享:
    「大師說:『徒眾如常法師瞞著我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辦展覽, 想到弟子們的用心,也不能不給他捧場,只有欣然前往。』所以我後來經常對人說,你們不可以看我的字,但可以看我的心,因為我還有一點慈悲心,可以給你們看。」

    (二)分享心得
    對大師的慈悲心大家感動佩服,紛紛分享心得
    1.大師的心在還沒開始一筆字前就有,因為很大的慈悲,所以他才能發心一筆下去把字寫完,做布施行大願。
    2.有師姐跟大師出國很多次, 分享:大師很慈悲,知道大家喜歡跟著他,因此,每次吃飯,會輪流到每一桌跟大家坐,每次一定幫大家夾菜表達對大家都一視同仁。 有一次跟大師出國卻記錯了早上集合時間,耽誤了大家的行程,沖沖趕上車後見到大師,大師說慢慢來別急, 聽了之後感動得當場掉下眼淚。大師到景點會請大家先準備零錢來廣結善緣,在每一攤都買一些讓大家皆大歡喜。
    3.人間福報的緬懷大師專刊有大家對大師的慈悲事蹟陳述, 最近看了一些大師弟子們緬懷大師的故事分享, 很多弟子都覺得大師對他最好,顯示出大師對弟子們的用心而讓弟子們深為感懷。最近的「一顆包子」的故事也是讓人很感動。述說大師病後還心心念念有沒有給大家吃包子。到幾年後的現在仍有此恩賜, 我們拿到這顆常住發的包子還是能感受到大師慈悲與愛心而深為感動。
    4.很開心會長安排這次的光影展,及來參加讀書聚會, 影片真的很好看,三面環繞、影片生動真的很棒, 收穫很多。ˊ
    5.以前沒有參加過讀書會,加入佛光會參加讀書會後開始讀大師的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那麼好非常佩服大師的學問的廣博與多面向,太了不起了,還把佛光山建設的這麼好,越了解大師,對大師所做出的每一項事蹟都讓人非常佩服。
    6.大師的善心無人能比的, 感受到他的慈悲,也是普門大開的精神真偉大。
    7.深感能夠成為偉大的大師弟子,覺得很幸福很光榮。
    8.有位同學分享:大師真的很慈悲,當初台北道場剛完成不久,我時常去那裡當義工, 中午都有很多人來吃飯,
    尤其有很多松山車站的外人來吃飯。那時候有人跟大師說他們都自已不帶便當,卻都到這裡來吃飯,但大師說沒關係
    可結緣。後來有一次山上有活動又遇到假日買不到車票, 結果他們聽到了就說可以幫我們處理。這是大師的慈悲與廣結善緣的結果。

    (三)帶領人周圍輝總結: 1.謝謝同學能分享跟大師相處的真實感覺,大師的慈悲是在日常言行中, 大師的一言一行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2.大師大病後出院回到山上, 開口還是問弟子:「我能為你們做什麼 ?」也是讓人對大師的慈悲非常感動。
    3.我把大師當成這一世的佛,大家覺得很有福報能在同一世遇到大師真的很有福報,所以我們要好好多讀一些大師的書,並從中學習。
    4.大師的慈悲,要我們行「四給」就是種下一個緣, 大師很有智慧, 很有慈悲心、對眾生平等,這完全是佛陀的精神。
    5.大家了解一筆字的故事和精神,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喜愛大師的一筆字, 大師用一筆字辦大學、星雲文教基金會、三好校園、好苗子等等, 帶動社會善的循環。所以 “大師的一筆字”是大師高僧大德的修為,賦予一筆字的精神意義和價值。
    6.因時間的關係, 讀書會結束。希望大家將看到、讀到的大師及大家分享的經驗, 及分享的文章帶回去慢慢看、反覆看,在生活中實踐讓自己越來越好。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2.12.18愛
    愛讀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12月18日下午14:00-15:30
    地點:網路視訊
    範圍:星雲法語第一冊
    P.93-p.113(第十六至二十三篇共八篇)。
    出席:方銓鐘 葉麗琴 沈淑惠 周秋琴 徐百合洪美沙等6人。
    帶領人及記錄:洪美沙

    一、星雲法語第一冊(p.93-113)八篇的重點。
    今天的教材是修行,由整體面修行之要、六根修行進入個體面的各根修行,讓我們更能自我檢視與改進。
    (一)「修行之要」
    的四點意見,就是:
    1. 面上無瞋是供養。
    2. 口中讚歎出妙香。
    3. 心裡慈悲無價寶。
    4. 佛光普照福壽康。

    (二)六根的修行:
    1. 眼能見己身之過。
    2. 耳能聞逆耳之言。
    3. 鼻能嗅聖賢之香。
    4. 舌能嘗真理之味。
    5. 身能觸清淨之境。
    6. 意能思慈和之樂。

    (三)眼根的修行,
    有四點:
    1. 我們要修慈眼。
    2. 我們要修慧眼。
    3. 我們要修法眼。
    4. 我們要修佛眼。

    (四)耳根的修行,
    有四點:
    1. 要善聽。
    2. 要諦聽。
    3. 要兼聽。
    4. 要全聽。

    (五)鼻根的修行,
    有四點:
    1. 它是生命的泉源。
    2. 它如香臭的探子。
    3. 它做善惡的辨別。
    4. 它懂人生的風味。

    (六)舌根的修行,
    有四點:
    1. 要能說愛語。
    2. 要能說慰言。
    3. 要能說善事。
    4. 要能說佛法。

    (七)身根的修行,
    有四點:
    1. 要威儀端莊。
    2. 要禮拜謙恭。
    3. 要氣質善良。
    4. 要勤勞服務。

    (八)心的修行,
    有四點:
    1. 要會思惟。
    2. 要具靈巧。
    3. 要肯接受。
    4.要能包容。

    二、討論與分享
    (一)「修行之要」有
    四點,您常用哪些修行?
    ~有同學表示:前三點都會用,因為佛光人經常聽到:1.面上無瞋是供養。2.口中讚歎出妙香。還有大師說的「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 即3.心裡慈悲無價寶。並且佛光人在生活中力行三好四給,自然臉上會無瞋,就能得到佛光普照福壽康。(4.佛光普照福壽康。),因此覺得前三點力行,第四點自然可得。

    (二)六根的修行,有六點,您對哪點最有心得?
    ~ 有同學說:大師提醒我們六根雖有其各自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去開發六根各自的功能層次,使達到:
    1. 眼能見己身之過。
    2. 耳能聞逆耳之言。
    3. 鼻能嗅聖賢之香。
    4. 舌能嘗真理之味。
    5. 身能觸清淨之境。
    6. 意能思慈和之樂。
    感謝大師並提供做法,讓大家可以時時自我檢視與改進。

    (三)對眼根的修行有四點,「眼根」的修行如何做,來提升眼睛的功能?
    ~有同學說,大師讓我們做「眼根」的四個修行來提升眼睛的功能。
    (1)修慈眼,「慈眼視眾生」,能以慈悲的眼睛看人,人人都是菩薩,所遇都是諸上善人,當下自己就是慈悲的觀世音。(2)修慧眼,就是要有真理的眼睛、智慧的眼睛。用般若智慧的眼睛來辨別是非、權衡輕重、知道善惡、了解好壞,才不會被假相所迷惑。(3)修法眼,就是對真理的認識,才能看清人生實相:如對宇宙的起源與還滅,對人的生、老、病、死,對世間的成、住、壞、空,對心念的生、住、異、滅等真相能透徹看清。(4)修佛眼,就是覺悟真理的人。能觀照出世間的一切眾生,彼此都是平等無差別,也才能見到清淨的自性。值得我們努力並共勉。

    (四)對耳根的修行,大師提出4點修行,重點各在哪?
    ~有同學說,大師提醒我們,人的習氣,耳朵喜歡聽「讚美語」、「祕密語」、「是非語」、「甜言蜜語」,甚至無修養、無意義的話語;唯獨不喜歡聽「勸誡」、「忠告」的逆耳之語,但是真正會聽話的人,不但是「非禮勿聽」,而且要能提升層次至善聽、諦聽、兼聽、全聽。四點的重點如下:
    (1)善聽,善於聽話,才會進步。能把不好的話都聽成是好話。(2)諦聽,要認真聽、注意聽,不要聽錯了。(3)兼聽就是不能只聽一面之詞,要採納各方的建言,才能「聞一知十」,才能善解人意、融入群眾、與觀機逗教。(4)全聽,是不斷章取義,對於來龍去脈,都能聽清楚,都能了解。這些重點就是耳根的修行。

    (五)對鼻根的修行,大師提出4點修行,你覺得哪點難做到?
    ~有同學分享,1. 鼻根是生命的泉源,人靠鼻子呼吸,如果一口氣上不來,就死了。另外
    2. 鼻子能嗅香臭味,產生好惡分別愛憎之心而造業,1,2點都是我們一直在使用的鼻子功能,至於3. 鼻子做善惡的辨別。4. 鼻子懂人生的風味。是難做,卻是我們要去開發的功能。因為人面對一個不懷善意的人,空氣中自然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氛,鼻子也能感覺得到,可見這2點,大師提醒我們應該經由修行來提升鼻子的靈敏度,增加辨別善惡與人生風味能力。
    值得大家共同努力來提升自己。

    (六)對舌根的修行,大師提出4點修行,重點各在哪?
    ~1.有同學說,舌根的修行,就是平時說話不能惡口、兩舌、妄言、綺語以外,進而要說1.愛語、2.慰言、3.善事、4.佛法,讓人聽後心生歡喜;尤其第4點,我們可透過譬喻、故事來宣說佛法真理,分享佛法讓聽者因而充滿信心、提升道德、開啟智慧,消除煩惱,講說佛法是最究竟的慈善,也是舌根最大的修行。
    2.另有同學分享,在學校當義工時曾因看到一則新聞稿未被發出去,因為訊息十分可貴,因此就探問何以未發出?引起當事人不滿,發訊息說我罵他。後來他也覺得自己理虧,問應如何處理!我告訴他,活動的訊息可透過電話告知,一傳十,十傳百,或利用網路,而不應新聞稿未被發出去,造成活動效果打折扣。因此善聽-善於聽話,諦聽-認真聽、注意聽,不要聽錯了,很重要。後來他跑來告訴我:「你說的話有道理。」

    (七)對身根的修行,大師提出4點修行,哪點最入心?
    ~有同學分享,1. 要威儀端莊,最入心,但也最不易達到。因為我們平時禮佛、拜懺、跑香、打坐等,是身的修行。還有聽經聞法可以改變氣質,這修行,能淨化心靈,培養慈悲心、喜捨心、感恩心、慚愧心等。當內心有了善良的心性,自然能變化氣質,2. 禮拜謙恭
    3. 氣質善良。會在外表顯現,給人一種祥和、親切的感覺。但是真正的修行真義,是要在日常生活裡,4. 勤勞服務。從工作中發心為人服務、為人解難、為人說法。在生活中透過勤勞服務,與人廣結善緣,實踐菩薩道,因為聞佛,學佛,行佛,的努力「誠於中,形於外」,就能夠裡外一如,外表自然會1.威儀端莊,也就是達到身根修行的結果。值得大家共同努力。

    (八)心的修行,有四點,你覺得哪點最難做到?
    ~1.有同學分享六根以「心」是大元帥,統領著六根,因此「心」的修行最為重要!(1)要會思維,(2)要具靈巧,(3)要肯接受,(4)要能包容,四點都難做到,但如能想通3,4點,難做到的1,2點就變得簡單了。
    想通(3)肯去接受,因為唯有接受,才能將學到的轉為自己的資糧與養料,才會不斷進步、成長。(4)要能包容,明白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對於好的壞的都能包容,才能成就全面的人生。能「包容」,就是擴大自己、昇華自己、圓滿自己。所以就能改變心態向1.2.點去努力修行,我們也能
    (1)會思維,經由聞思修能入三摩地,使思想到了極致,就是開悟,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
    (2)要靈巧,學佛修行要有靈巧的心,才能對真理心領神會。靈巧雖有天生的,但也幸好能靠後天用心學習,轉笨拙為靈巧。因此我們會去訓練自己具靈巧,如此心的修行就能達成。
    2.另有同學分享「心」的修行很有感覺,因為在12樓大殿當義工,參訪的大眾被道場的莊嚴攝受(1)會思維,(3)肯接受,向義工提出的問題,義工也能秉持慈悲的心,(1)要會思維,(2)要具靈巧,(3)要肯接受,(4)要能包容,的心態真誠提供協助,看他們滿心歡喜的離去,義工的我們也得到無比的快樂。
    (八)讀書會的時間可
    調整,讓更多的會員能參加,共享大師的法身舍利,共同研讀「星雲法語」,共同進步與開啟智慧。

    三、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月08日下午14:00-15:30
    地點:視訊會議
    範圍:星雲大師
    星雲法語第一冊p.116-141,共10篇(已po入愛讀書讀書會群組的記事本)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2.11.27愛
    愛讀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11月27日下午14:00-15:30
    地點:網路視訊
    範圍:1. 星雲禪話-序,
    2. 第十二至十五篇。
    出席:方銓鐘 翁素珠周秋琴 洪美沙等4人。
    帶領人及記錄:洪美沙

    一、星雲法語第一冊12至15篇的重點。
    (一)日常修行
    日常修行要如何修行?
    1. 以念佛來制心一處。
    2. 以數息來呼吸順暢。
    3. 以感恩來惜福愛物。
    4. 以懺悔來反省言行。

    (二)現代的道場
    現代寺院道場的功能是什麼呢?
    1. 傳統與現代結合。
    2. 僧眾與信眾共有。
    3. 行持與慧解並重。
    4. 宗教與藝文合一。
    *今日現代化的佛教,寺院道場就是學校,就是加油站,就是百貨公司,它淨化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生活,擴大我們的願心,昇華我們的生命。

    (三)修行
    修行之道,有以下這四點意見。
    1. 處眾時,要有敏銳的觸覺。
    2. 勞動中,要有植福的觀念。
    3. 布施時,要有無相的慧解。
    4. 心靈內,要有道德的基礎。

    *修行不須到遠處,而是要從日常自我的修正做起,超越自己,健全自己,進而開發生命內涵與意義。



    (四)修行之人
    何謂修行之人?
    1. 能為眾生說因果。
    2. 能為眾生解困厄。
    3. 能與眾生共患難。
    4. 能與眾生共安樂。

    (二)星雲禪話 序
    1.【大師自序】「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是大師在《人間福報》頭版,繼《迷悟之間》、《星雲法語》、《人間萬事》之後,第四個每日不間斷、連寫三年的專欄。也在電視製作人周志敏女士所製作的《星雲禪話》節目,在一九八六年播出,讓更多的人享受禪的隨緣放曠,任性逍遙。星雲禪話出書,我們可以體會禪的大機大用。是生活中一股安定心靈的力量,運用禪的智慧,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少一些煩惱,多一些解脫。
    禪是參究自心,本來面目;禪,能夠在禪的三昧中,保任心的活水源頭,在生活中受用無窮。
    2. 是楊惠姍、張毅的
    【推薦序】「因為心繫人間 」
    3. 是于丹 (北京師大教授)【推薦序】
    「聽佛陀講故事」
    (1) 公案禪話,就是佛陀講的故事。而佛性,就藏在人人童年的本真之中。沒有受到世事習染的本心倘能明朗堅持,就是中國本土禪宗修佛的境界了。五祖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六祖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明心的清朗自性,一語道破「若識自心,一悟即到佛地」,因「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2)我們心裡的紛擾,迷失在喧囂悲歡中,說到底,「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相差別現前」,看透了自己的心動,離心靜也就近了一步。而自己這一顆心,量大時足以造一座高樓,量小時用盡全部也只造一根毫毛,如同星雲大師開示:「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苦能樂,能多能少,能早能晚,能冷能熱,因為禪心本性,無所不能。」因此,人不能左右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寬度,用一生光陰,究竟把自己活成了浩蕩大河還是涓涓小溪,兩岸的寬度就取決於心量的大與小。
    (3)禪宗真正的曼妙之處,在紛紛攘攘紅塵深處,到處都有機緣去悟去懂,事事無礙,迷失的本心,一旦覺悟,澄明高遠的境界呼之欲出。
    (4)未涉世事時,書生意氣的少年心總帶了自己那些自以為是的習氣,但塵世一次又一次地修理。漸次悟出單一角度的偏頗,學會周全兼顧,但大部分人心中的不平衡,自此憤世嫉俗,放棄做有益的事,甚或連自己的善根本性都放棄了。而另外一小部分極具慧心的人卻會向更高境界再多一步,不因挨打就放棄本心,踏實去做當下每一件認為該做的事情。
    (5)《星雲禪話》,有多少史上公案,都被星雲大師以自己的體溫暖熱,再輸送到我們的心裡。
    在一個過分嘈雜的時代裡,明心見性,是一件既簡練又深邃的事情。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4. @p044【推薦序】
    滾動心輪
    楊定一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
    (1)大師倡導「三好」活動多年,所謂「三好」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身口意來奉行佛法。事實上,對於因心靈危機,大師所推動的「三好」運動正切合現代人所需。
    (2)個人也認為,當我們抱持感恩與慈悲的念頭,自然會做好事服務人,說好話讚美人,存好心為人設想,行住坐臥都能落實三好,起心動念都是歡喜修行。
    (3)希望讀者朋友在體會禪味之餘,打開心胸,接受大師的話,以自己的身心行為,來驗證大師的教導是否契合有用,更要時常參考大師的話,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

    二、討論與分享
    (一)日常修行的四點,您常用哪些修行?
    ~有同學表示:四點都會用,佛光人都會以第3點-感恩來惜福愛物。 以第4點-懺悔來反省言行。這兩點當標竿前進,個人常用的是第1點-以念佛來制心一處。及第2點-以數息來呼吸順暢。念佛與數息
    讓心平靜,讓思慮清明,減少煩惱與犯錯。

    (二)修行之道,四點意見中對哪點最有心得?
    ~1. 有同學認為第2點:勞動中,要有植福的觀念。及第3點布施時,要有無相的慧解。第4點:心靈內,要有道德的基礎。都有感覺。
    由第2點從勞動中培植福德,不僅學習謙卑忍耐,也養成堅韌的意志,自己能在身教、言教中影響兒女肯去勞動而培植福德。由第3點布施要做到無相的目標,沒有布施的我,受施的人,受施的物品,達三輪體空境界,這是學佛的人應努力的方向。由第斯4點修行是實踐的功夫,是從身心行儀裡自然會流露出來的道德、涵養。修行重在行佛。有修行才有福德,人生也才會圓滿。

    (三)修行之人四點中,您常用到的是哪些?
    ~有同學說第1點-能為眾生說因果。大師有許多的譬喻、故事,能分享周遭的人,知道因果,如是因得如是果,報應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不要心圖僥倖。
    ~另有同學說,大師要我們在日常中行三好,四給,就是第2點-能為眾生解困厄。也就能符合第3點-能與眾生共患難。與第4點-能與眾生共安樂。就如大師文中說的能在生活中,時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隨喜隨緣的助人、與人為善,這就是最好的修行。

    (四)-1大家深感佛光人行人間佛教,讓自己變得會感恩、懺悔,行三好、四給,更能讓度量變大,讓量大如大海而非量小如小溪,願意將事情做對、做好,未做的事,願意去嘗試,接受磨練,第一次不知如何下手,會心靜下來,不急不緩的去完成,也感恩有善知識可以學習而成長。
    (四)-2 佛法中有8萬4千法門供各種不同根性的人選擇,而三好簡單易行,也是行佛,四給讓人有歡喜、信心、希望、方便,讓大家集聚資糧,也達到共好的境界。

    三、下次讀書會
    時間:112年12月18日下午14:00-15:30
    地點:視訊會議
    範圍:星雲大師
    星雲法語第一冊16-23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2.11.13愛
    愛讀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11月13日下午14:00-16:00
    地點:網路視訊
    範圍:1. 星雲法語-序,
    2. 第七至十一篇。
    出席:方銓鐘 沈淑惠 周秋琴 洪美沙等4人。
    帶領人及記錄:洪美沙

    一、星雲法語第一冊7至11篇的重點。
    (一)求道四心-7
    「求道四心」,是我們應抱持的信念。
    1. 能捨一切所有而不望報。
    2. 能失生命財產而不捨法。
    3. 能信甚深因果而不疑惑。
    4. 能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

    (二)道心-8
    什麼是道心?
    1. 直心無諂是道心。
    2. 正心無邪是道心。(正心就是公正平等之心。)
    3. 真心無偽是道心。(真心就是沒有虛假、沒有汙染的心。)
    4. 慈心無暴是道心。
    (慈悲心就是給人歡喜,給人快樂,給人幸福,給人方便;能夠拔除別人的痛苦,消除別人的困難的心。)

    (三).學道的準則-9
    學道修行的人,應該注意六點:
    1. 不得貪求神通。
    2. 不能用心邪道。
    3. 不必希求妙果。
    4. 不可自生疑慮。(應該依著善知識指導修行,不可自己盲修瞎練。)
    5. 不起恐怖妄想。
    6. 肯定自心是佛。

    (四)超越世間-10
    要超越現實的人間有四點意見:
    1. 要視生死一如也。
    2. 要視苦樂一味也。
    3. 要視貧富一念也。  
    4. 要視空有一體也。

    (五)修道者的心-11
    什麼是修道者的心呢?有四點:
    1. 濃淡,要有不拘的中道心。
    2. 順逆,要有不憂的雅量心。
    3. 哀樂,要有不入的平常心。
    4. 有無,要有不計的平等心。

    二、討論與分享
    (一)求道四心中,你認為哪一個最難?
    1. 有同學認為第4項 「能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最難,因為外界
    的誘惑多容易受惑。
    2. 另有同學說四個都難做到。
    3. 又有同學說第3項「能信甚深因果而不疑惑。」最好做,學佛後比未學佛前深信業果,因此易做。
    (二)四個道心中,哪一個的信念最難抱持?
    1. 有同學說第1項「直心無諂是道心。」難抱持,因為我們長大入社會,心不再如兒童般的天真平直,都受到污染因此直心無,就缺乏真誠,就會做出不合乎道德的事。
    2.另有同學說第2項 「正心無邪是道心。」難做,因為正心就是公正平等之心。她在布施時要做到公平沒有私心很難,最後的抉擇是把東西給最需要的人,自己就沒煩惱。
    (三)學道的準則中哪個最難做到?
    1. 同學覺得第4項「不可自生疑慮。」最難做到。因為人性多疑且猜忌,所以應該依著善知識指導修行,不可自己盲修瞎練。
    (四)要超越現實的人間四點意見中,哪個最難?
    1. 有同學表示四個都難。
    2. 另有同學覺得第3項「要視貧富一念也。」 最難,因為人還是有區別、分別的心,學佛後多少有改進。
    2. 另又有同學覺得第4項「要視空有一體也。」最難,因為知易行難。
    3. 又另有同學覺得第1項「 要視生死一如也。」最難做到,到死到臨頭時,無法心平氣和,有牽掛難將生死平等視之。
    (五)修道者的心哪一個難做到?
    1. 有同學覺得第4項「 有無,要有不計的平等心。」人的嫉妒心,無法對有無能平等視之。
    2. 另有同學表示第2項
    「 順逆,要有不憂的雅量心。」人的心脆弱,容易因順逆的差別而起煩惱。
    (六)對星雲法語的序,覺得入心的金句有
    1.《星雲法語》中有著許多在生活與工作中的修行例證。讓人得到在生活中修行的啟發與指引。
    2. 有信仰,就有力量,有信仰,就會投入。能選擇一個好的宗教、好的信仰,有益身心,開發正確的觀念,就可以傳家。
    3. 對境練心,在生活中修行,就是我們如何調整自己面對這些麻煩事情、煩惱人事的心態、習慣與方法。
    4. 挫折和災難常被當作上天的懲罰,是命運的錯誤;其實挫折和災難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經過挫折我們不會珍惜平順的日子,沒有災難不會珍惜生命。
    5. 六祖的口訣「覺諸相空,心中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正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旁註,可以隨時應用在任何事情,讓自己恢復或保持清淨之心─哪怕是在最繁雜與忙亂的工作中。

    三、下次讀書會
    時間:112年11月27日下午14:00-16:00
    地點:視訊會議
    範圍:星雲大師
    1. 星雲禪話的序
    2. 星雲法語第一冊12-17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2.10.30愛
    愛讀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10月30日下午14:00-16:00
    地點:網路視訊
    範圍:星雲法語第一冊1至6篇。
    出席:方銓鐘 沈淑惠 周秋琴 徐百合 洪美沙等5人。
    帶領人及記錄:洪美沙

    一、星雲法語第一冊1至6篇的重點。
    (一)何謂「道」﹖遵循以下四點,就不難了。
    1. 慈愍好學謂之「道」。
    2. 正心善行謂之「道」。
    3. 覺己利人謂之「道」。
    4.昇華淨化謂之「道」。
    (二)文章中,路有四種,提供選擇:
    1.船的路是海洋。
    2.燈的路是夜晚
    3.人的路是行善。
    3.道的路是悲智。
    (三)文章中,學道的方向在哪裡?有四點。
    1.道之成在我。
    2.道之行在時。
    3.道之美在人。
    4.道之證在修。
    (四)文章中,「調適生命」是人一生的功課,有四點:
    1.「學習吃虧」能養德。
    2.「人我互調」能慈悲。
    3.「當然如此」能自在。
    4.「享有就好」能常樂。
    (五)文章中,修道者以何為樂?
    1.以自我革新為樂。
    2.以誦經念佛為樂。
    3.以禪坐經行為樂。
    4.以布施結緣為樂。
    (六)文章中,修道者從奉獻服務中昇華生命,從感恩知足中充實內涵,在隨緣方便中安頓身心,於宣揚正法中圓滿自他。其快樂從哪裡來?
    1.以奉獻服務為樂。
    2.以感恩知足為樂。
    3.以隨緣方便為樂。
    4.以宣揚正法為樂。

    二、討論與分享
    (一)-1.為何修道需要有「慈愍好學」的心?
    因為心能好學,就會有力量督促自己持續進步、增上;有慈愍心,就會有悲願促使自己人格昇華、擴大。能好學慈愍不間斷,雖一時之間看不到功效,但經過日積月累,就會把自己打造成有「道」之人。
    (一)-2.(問同學夫婦)是什麼力量使您們能持之以恆的上假日佛學院?
    答:因為想利用假日,有時間進修。我夫婦兩
    一起進道場參加假日佛學院,學習心得是能汲取常住安排的多元化的佛學進修課程,可以淨心養性,禮拜五方佛、臥佛,能起恭敬心,能培養道心,或者臨時去護持法會,卻由法師們的開示中得到佛法熏習,讓人格、道德昇華,也能學到法師們的行止與學養,還有有同參道友一起砥礪精進,有善知識做榜樣,能在生活中修改自己的壞習慣,每次上完課心中都充滿法喜。

    (二)什麼是兩足尊?為何需要呢?又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走什麼路?
    1.兩足尊是慈悲與智慧,是「慈智雙運」,因為(1)慈悲待人,彼此會和諧自在;(2)用智慧處事,凡事會順利圓滿。
    2.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走(1)信仰的路,(2)慈悲的路,(3)誠信的路,(4)真心的路。(5)要走奉獻眾生的路,服務社會的路。

    (三)為何道需要有「覺己利人」的心?
    我們每一天中,心裡都要挪出一個位置來自我反觀、反省,可以覺悟到:1.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2.我應該負什麼責任?3.我怎麼樣說話與人有利、做事與人有利?4.如何去幫助別人、服務別人?對社會國家盡心盡力?能如此覺己利人,就是「道」的養成,就能無事不辦。

    (四)請說明文章中,學道的四點目標與方向。
    第一、道之成在我:
    學道是自我的挑戰、自我的超越,過程都需要親身經歷,實踐、去圓滿的,只有如實感受,才能內化成為生命的體驗。
    第二、道之行在時:
    世間萬事萬物的完成,都需要時間的醞釀,才能養成1.成熟心志、2.堅固道心,成就道業。
    第三、道之美在人:在於人的實踐彰顯。心中對法的恭敬與供養,重視內在的修持,以道德涵養自心,莊嚴自己,才能顯出「道」的美。
    第四、道之證在修:「修所成慧」,需要透過實修來體證自我的心性是否覺悟,道業是否增上。只有透過修行、內觀、參訪、服務等種種法門,才能體驗宗教精神,體證真理。因此,道之證在修。

    (五)修道者的快樂有
    四點,你覺得哪一個與您最相應?
    「以感恩知足為樂」最相應,因為學佛後,懂得感恩知足,生活變得豐盈有內涵。感恩知足的歡喜,幫自己對生命中的悲苦不平、擾攘不寧,能因感恩、知足,而轉念,心中就能源源不絕升起快樂。也因此會以隨緣方便做利人利己的事為樂,在隨緣中得到自在。(很多同學都有同樣的感受。)

    (六)「調適生命之道」的四點建議,您覺得哪一個最難做到?
    1. 有同學表示「學習吃虧能養德」,不容易做到。因為人的習性喜歡比較、計較。學佛後體會到吃虧就是佔便宜,吃虧只是一時之失,卻能得到長久的心安。所以,仍在從吃虧中學習退讓,讓自己的器量增大,人緣能更廣。
    2-1.有同學表示認為「人我互調能慈悲」最難。因為週遭朋友未學佛,對事情無法發揮同理心,常會為芝麻小事起衝突、互相指責,無法退一步海闊天空,故認為「人我互調能慈悲」,不容易。
    2-2.另有同學表示認為「人我互調能慈悲」不易做到,但是要勉力而為。遇事要換位思考,以同理心去考量,因為佛法說「甚麼都可以沒有,不能沒有慈悲心」,所以我們要依教奉行。

    (七)-1.修道者的法樂中,您認為哪一個最難做到?
    1.有同學說「以自我革新為法樂」,最難。因為心如猿猴,念念不斷,常陷在無明與煩惱之中,因此需要時時提起正念,不讓心跑出去,安住當下。轉煩惱為菩提、轉黑暗為光明、化瞋怨為歡喜,要不斷的修正自我的思想行為。(不少同學也同樣的感受)
    (七)-2.能分享您們如何安住當下,不想東想西呢?
    1. 先不想,讓腦袋放空。
    2. 眼睛閉一下,澄清思慮;退一步轉念。
    3. 用數息法,讓 心靜下來。
    4. 念佛,讓 心靜下來。
    5. 持誦心經,讓 心靜下來。

    三、下次讀書會-在11月月例會舉行
    時間:112年11月15日下午13:30-15:30
    地點:普門寺5樓教室
    範圍:星雲大師星雲法語第一冊「日常修行」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2.9.25愛
    愛讀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9月25日下午13:30-15:3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永嘉大師證道歌44-63
    出席:方銓鐘 沈淑惠 周秋琴 洪美沙等4人
    帶領人及記錄:洪美沙

    一、永嘉大師證道歌重點
    (一) 44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 .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屬內的是內空;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屬外的是外空。六根與六塵,因為沒有一個實體,若能都不執著,內外都空。六根、六塵、六識既然都空了,那麼又有大空,大乘法也空;小空,小乘法也空。把空的法也空了,法相空了,連空也空了,一切都空了,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沒有執著 ,因為無論有多少個空,也只是名詞。
    這根與塵好像鏡子上面的灰塵,如鏡上的本體是光明的,像我們的佛性是光明的;心和法,根和塵相對,好像鏡子上面有塵土,猶如鏡上痕。
    .把這些骯髒的東西都擦去了,光就露出來,因為不執著心的根,也不執著法的塵,根塵都空了,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鏡子的光明露出來,大圓鏡智就現出來了。

    45
    •嗟(音是皆)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 .嗟是嘆息詞。無可奈何,嘆口氣:「唉!末法時代,真不容易弘揚佛法呀!」這個時候是很惡的,有很多在佛教裏的人,吃佛教的飯,在佛教裏破壞佛教,說佛教這樣不好,那樣對不起他。現在眾生都沒有福氣,難調制,不容易教化。
    .因為去佛已遠,所以邪知邪見太深。在末法時期是魔強盛,中了邪知邪見太

    深,也就種下地獄的因,不想栽培菩提果,等到將來受果報時,後悔已晚。
    .聽說見性成佛的法門,頓教的法門。就好像仇敵似的,一定要把這正法毀滅,說它不對,毀謗它,令它好像一塊瓦被打碎似的,然後心裏才高興。

    46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 .你心裏造業,將來受果報,做牛、馬、豬、雞、鴨等來還報。受果報時,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到處去叫人同情。
    .你想要不墮落無間地獄就不要毀謗三寶,不要毀謗佛正法的道場,你毀謗佛正法的道場,將來一定墮地獄。

    47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師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 「栴檀林」指牛頭栴檀是香裏最香的是一種寶香,這香的樹非常名貴,這名貴的樹林裏所住的也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獅子,沒有其他的樹,樹林的樹葉很茂密,獅子住在裏邊,外面也不容易看到。
    .獅子在寂靜的栴檀林裏各處遊走。走到之處,其他的走獸、飛禽都畏其威而遠去。表示賢聖僧所住的一個殊勝的境地,靈氣非常盛,所以就會出法門的龍象,有如獅子一樣,這法門龍象在最殊勝用功辦道的叢林裏住,不用功辦道的人,因為沒有道心,在那兒住也覺得不自在,也到不了那兒,因為修道向上一法,猶如栴檀那麼香,是非常稀有。能在這種殊勝的道場修行,都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而是在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下的善根。

    48
    •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 .雖然是小獅子,可是牠有威風,三歲時就能大聲吼哮,牠一吼,百獸都驚懼,都被牠的威風所降攝,都隨在牠後面走。
    .野類似狐狸,很狡猾,雖然有小獅子的本領,如百年成精的妖怪一樣,但虛有其表,不能勝過具大乘根性的法王。

    49
    •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 修行諸法中,向上一法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只向上走,不向後退,《法華經》所講的圓教,頓教是立地成佛的法門,是不講人情面子,不講循私,不講任何虛偽的話,句句都是實實在在的,有甚麼懷疑,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大家辯論、討論,顯露出真理,而不是爭是爭非,不是一般世俗之爭。
    .不是我這個住山的和尚想來爭強論勝,為甚麼呢?修行要行中道,修了義(究竟)的法門,不要執著斷滅相,也不要執著常住相,著空、著有都是邊見,都是二邊,不是中道。所以我們要是墮落邪見,執斷、執常,就好像掉到坑裏,不容易出來。

    50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 .非也不一定是非,是也不一定是是,因為一開始差一點,等到歸根究底的時候,就距離千里那麼遠,所以修道要明辨是非,要有大智慧。
    .女人是五漏之身,是不容易修成佛的,可是龍女能捨龍最捨不得的寶珠,來供養佛而感應道交,即刻成佛。所以真正的布施就是我們不能捨的,把它捨了,不慳貪才是真正布施;而善星比丘,因為錯因果,所以就在活著時陷入地獄般的活人受罪。

    51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 .永嘉大師說,早先不知道怎麼用功,對向上一法也不了解,那時學教典,討論佛典的注疏,分科判教,分五科十八教,經律論都研究了很久。
    .對分別種種名相,如五時八教,分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等,學習這些名相,沒有止境地研究,執著到學無止境上面。這名相猶如大海的沙那麼多,如何能把大海裏的沙數得清楚?徒花時間也算不出來的。

    52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 .被佛陀責怪、訶斥這種工作,如同在海裏算沙,愚癡到極點,對自性的向上一法沒有一點關係,多年來如同儘給人家數錢,數來數去都是旁人的,不是自己的,沒有益處。
    .從出家修行,不知修行向上一法,只知道在皮毛上用功夫,像入海算沙的鑽研,把光陰空過了;沒有價值地把生命都浪費,沒有做出有用的事情。

    53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 人的根性不正 ,所以知見也不會正,所以不明白佛所說的法,都是圓融無礙。
    .二乘人(聲聞、緣覺)不在中道上精進,沒有真正上求佛道的思想,只做自了漢,得少為足,沒有發大乘心即菩提道心。有的外道也很聰明,可是是世智辯聰,都是在有漏上用功夫,不明白無漏的境界。

    54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這一類人可以說是很愚癡的,稍有點智慧,卻沒有真正的智慧,有世間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則沒有,因此不明白中道了義,好像佛看見一個小孩快要墜落到井裏,他手指屈成拳,像拿著東西似的,對小孩說:「快回來,我有一塊糖給你吃。」實際上手裏沒有糖,只因他想救小孩,設這個方便法門,可是愚癡的人就認真了,認為或許佛手裏有糖,是生實解。或者他知道佛沒有糖,就說佛打妄語,這都是因為不明白方便法門。
    .如同有人用指頭指月亮,愚癡的人就以為手指頭就是月,他不但不認識月亮,連自己的手指頭都不認識了,所以用功到甚麼時候也不會有成就的,因為他在六根及六塵的境界上用功夫是不會有成就的。

    55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你若真明白,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得到無生法忍。所以你要是明白一法不立,萬念俱空這才真正的叫做觀自在菩薩。因為你是做得了主,沒有向外馳求,沒有在六根門上顛倒,才叫觀自在。
    .你若明白了,真開悟了,無間地獄的罪,也會都滅了;你要是沒有了悟的話,就會在六道輪迴裏輪轉,去還你往昔所造的業。

    56
    •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音唸柴第四聲)。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平時成佛于今在。
    ~.窮人雖然餓得很厲害,可是遇到國王的豐饌,窮人看見那麼好吃的東西,因為恐懼嚇得不敢吃,也忘了飢餓,吃不下去。又像人又窮又病,卻不敢相信醫王給他的藥,所以病也不會好。我們人人自性與佛同體,遇到大乘法,不相信大乘法,不敢學習大乘法,自己不明白法的境界,怎能免除法的飢餓呢?根性愚癡鈍根,遇到大醫王也不相信(這大醫王就是佛),那八萬四千種病又怎麼會好。
    .你若真無心了,能在染污中仍然清淨,這就是在欲行禪,有一種定力,有一種真知灼見。等於火裏生蓮一樣,把不可能的事情,辦不到的事情,因你能忍,你真能做到;這都是火裏生蓮終不壞。
    .以前有個比丘名勇施,犯了很重的罪,可是他後來懺悔改過,也一樣成佛了。所以人不怕有過,就怕不能改過,如果能把過錯改了,則離佛道便不遠。

    57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音唸皆)懵(音唸猛)懂頑皮靼。
    •祗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祕訣。
    ~.佛說法好像獅子吼一樣,一般的旁門外道,聽到這種無畏之說,都怖畏得毛豎起來深深地嘆息,就像牛皮那樣粗厚頑硬不明白事情。
    .人只知犯重罪如犯殺、盜、淫、妄、酒,障礙菩提道,障礙覺道,卻不明白佛最公平正直,戒裏有犯、有遮,有開遮、止持、作持等。如果無心犯罪,是無罪,要有心才是犯罪,這是佛開的祕訣。

    58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從前有兩個比丘住在山裏,一天,一位比丘有事下山,在山裏住的比丘睡著了,這時來了一個樵女,這樵女生染污心,就把這個比丘強姦了。這時下山的比丘回來,看這女人把他的同參給傷害了,就追她,這女人就跑,一不小心,她便跌到山澗,跌死了。前一位比丘,因與女人行不淨行,就認為自己犯淫戒,後一位把女人追到山澗跌死了,也認為自己犯殺戒。兩人就到波離螢光尊者那裏去求懺悔,波離螢光說你們二人都是犯下無間地獄之罪,不通懺悔,是沒有法子解脫的罪。這兩個比丘就起了懷疑心想:犯淫戒也不是自己願意犯的,犯殺戒也不是自己願意犯的,都是出於無心,如果這就犯了罪,好像不公平。
    .於是去請教維摩居士,維摩居士就對他們說你們沒有心犯罪,沒有罪,除去了他們的懷疑。就好像很強烈的太陽光,把霜雪融化了般的不可思議解脫力量。

    59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 .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這種解脫力量的妙用,如恒河沙數也數不完。
    .用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來供養三寶,不敢推辭勞苦。這種不可思議,解脫的力量,即使你供養萬兩黃金,也消受得了。
    .你若不明白佛法的奧妙處,就是粉骨碎身也報不完佛的恩典,報不完法的恩典,報不完師的恩典。你要是明白了,一句就超過百萬阿僧祇劫,無量數那麼多的阿僧祇劫,那麼長時間的修行。

    60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 .法中之王最為高超殊勝,是無可比之法。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同用這個法門,都證得法身。
    .我現在了解覺悟這個法,好像得到如意珠一樣。若有信受奉行的人,必定都能得到相應,都能證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身理體,得到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

    61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這法你要是真明白了,就沒有一物,甚麼也沒有得到。人也沒有,佛也沒有了,所謂「一法不立,萬象皆空」。
    .三千大千世界在空裏,就像大海裏一個水泡一樣的渺小。一切聖賢也只是如電光,一掠而過,毫無蹤跡。
    .假使用熱火輪在頭上旋轉,怎樣也燒不壞,你要是明白如意珠,自然有定慧的功力,得到定慧圓明是火燒也燒不壞,水淹也淹不壞。

    62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象駕崢嶸慢進途。誰見螳蜋能拒轍。
    ~ .這種法,假使太陽可以冷,月亮它也會熱,這些都是不可能的,變成可能了,即使一切天魔外道,也不能破壞得了這個法中王,最高勝,如意寶珠這種的妙法,我這個真實之說,誰也破不了,壞不了的。
    .大象駕的車,你看牠好像走得很慢,老老實實地走,可是牠最有力量,其實也走得最快,你看是慢,實際上是快。螳蜋小動物,是擋不住大象的車轍。所以真正的正法,天魔外道是沒有辦法來破壞的。

    63
    •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大象不走小兔子所走的道路,牠走的是大道路。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是無拘無束,不拘小節。你看大徹大悟的人,有時候也罵人,有時候也打人。要是說一個修道人,怎麼可以罵人呀?怎麼可以打人呀?可是因為他開悟,他觀機,看應該打的,就打一頓,應該罵的也罵一頓,不拘小節,不在禮儀上用功夫。
    .你不要看見像誌公那樣的人就毀謗他,說他吃狗肉,喝燒酒不對,誌公祖師每天吃兩隻鴿子,可是煮熟被他吃了之後的兩隻鴿子,吐出又可以活過來。所以不能用凡夫之見,來窺測聖人的智慧,像用竹管子看天,以為天就是那麼大,說天是很小的,那是不對的。假如你還有不明白的話,我現在寫這首歌訣,給你多讀幾遍,就會明白了。

    二、五戒有「開遮持犯」,
    (一)「開遮」就是佛在制戒的時候,有些戒可以開,有些戒就不准開,就一直禁止,1. 禁止就是遮戒,就是禁止不能做的。2. 開,開個方便,有時候這個戒不能守了。比如說男子當兵的時候,殺人要開殺戒了。開殺戒,受了這個戒,暫時把這個戒放下來,在當兵期間可以開一開。服兵役完了,又要重新再守。
    (二)「持犯」是對於守戒的人來講,不受戒則已,受了戒就要一直執持戒,不要放棄,持守不犯叫持戒。
    (三)「犯犯」是持到不夠清白的時候,犯了戒叫犯戒。

    三、心得分享
    (一)法師講經說法都在強調心的修行,八識.六根.六塵.六識修行在心,要有正知正見。永嘉大師證道歌,更讓我們知道大乘佛法,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都是教我們正知正見。
    (二)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讓我們走過永嘉大師的證道經過,讓我們對在人間佛教的修行,更有信心,受益匪淺。
    (三)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強調要信,學佛要有信心,對佛法要深信,才不會一知半解,容易受到外界邪說影響。

    三、下次讀書會-在月例會舉行
    時間:112年10月16日下午13:30-15:30
    地點:普門寺5樓教室
    主題:星雲大師星雲法語第一冊
    「調適生命之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