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7/2,14:00-16:00
    地點:普門寺10樓1002室
    主題:六祖壇經2、第三品決疑品經文p1-18、問題1、p18-26
    成員:劉珍齡、賴平熙、鄭月娥、洪美沙、周財生、陳淑華等6人
    帶暖身:賴平熙
    帶領: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一、暖身:
    帶領大家做七分鐘的全身伸展操,三分鐘靜坐。

    二、主題討論:
    (一)決疑品的經文上次其實已經討論過了,但因疫情隔了很久,所以今天我們再複習一下。
    (二)決疑品主旨是六祖惠能回答韋刺史三個問題:
    1. 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實無功德?
    2. 念佛願生西方,得生彼否?
    3. 在家如何修行?惠能大師告訴大眾,在家可以用無相頌來幫助修行。
    (三)第三品決疑品有幾個原因讓我們很喜歡:
    1. 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功德。
    2. 功德與福德的區別?
    3. 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到極樂世界?
    (三)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因為有所求、是屬福德,是有相的。功德是無相的,本能反應,自性發出的善念,起心動念是利他的,無私心,無所求的。比如:前幾日在十字路口,遇到一個師姐剛好手上的玻璃杯突然暴破,玻璃碎片灑滿地,令她不知所措,我即時給予協助,同時也帶動週圍的人一起幫忙,頓時都彌漫著善的氛圍,真歡喜。
    (四)大師在問題一也解釋「常行喜捨,才是富貴」。布施猶如播種、儲蓄。隨時布施儲蓄在心田裡的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等功德寶藏,才是致富之道。隨-自性發出。
    (五)大師說布施功德因心-起心動念(施者),田-福田-布施的對象(受者),事-布施的這件事,心田事三者不同,功德分勝劣。所以我們在布施時要以三輪體空為最勝。大師也告訴我們喜捨心中的寶藏是致富之道。比如:梁武帝把頭上的斗笠布施給淋雨的佛像,感得帝王的果報。
    (六)大師說布施如橋樑-布施是人天三福行,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也是人我之間的橋樑。所以也可以幫我們舖路造橋,讓我們往後過得更好,通往更美的地方。
    (七)西方就在眼前,心淨則佛土淨即是西方。對於外境的一切,了解緣起性空,過去心不可得,無所住心,則心就清淨,那何往西方。
    (八)如何讓心清淨?
    剛學佛時心無法靜,就要藉由禪坐來調伏心,慢慢的如果可以做到境隨心轉,那就是生活禪了。能自我觀照,不執著,常覺才能不住。深觀因緣法,才能做到無住,方能清淨。因緣來時要珍惜,緣滅時要放下。
    (九)菩薩道是以利他為主,但同時也是自利,比如宣講員在宣講的同時也要反求諸己,自己也在學習,也是修持。
    (十)六祖說在家修行如果能夠如法,等同在西方。在寺出家如果不行善,那等同在東方不在西方。這也是僧信平等。
    (十一)同學一致對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這二句最相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自性能覺悟,而且能夠真心的去作好自己不是向外去求神拜佛。
    (十二)布施要以慈悲心、感恩心,將心比心的心態去做,就不會捨不得。如果剛開始還不習慣布施,先以小額來喜捨,慢慢的就能讓心胸開闊
    。比如每天微笑的面對別人、隨喜讚嘆、給人方便,也是一種最好的布施。
    (十三)我們在境界中的起心動念造諸多煩惱,如何轉迷成悟獲得解脫的經驗分享一下吧!
    1. 三心不可得,尤其過去心不可得,比如:家人之間,有時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磨擦,以前會怒目相向,現在就以同理心去面對,甚至如果覺得對方的指責有道理,還會欣然接受,自我覺照,對於不愉快的事,不會「住心」。
    2. 對於跟家人的不合,現在可以用般若智慧去尊重對方,更以分工方式來分配工作。
    3. 學佛是學習快樂,尤其是人間佛教,了解因緣法,一切都隨順因緣,不挑剃不執著,做個可愛老人。別人快樂,自己也高興。

    三:回饋(今天的收獲):
    (一)對於福德與功德終於明白了。
    (二)以前總認為學佛就應該要出家,今天知道原來在家也是可以慢慢藉由薰習佛法,而能得解脫。
    (三)了解修行其實不用出家,在家用心修持也是可以往生西方。
    (四)對於家人的晚睡或看不慣的地方,
    現在學習放下。
    (五)看到貧女的公案,了解區別功德與福德,不在布施的多寡,在於「起心動念」。
    (六)心淨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希望慢慢的能把佛法傳承給家人。
    (七)福德可以存資糧-福。功德是自性本具有,但卻被習氣覆蓋,必須要靠般若智慧來讓佛性顯現名為慧。修行者必須福慧雙修,即是福德、功德都要修持,方能成佛。
    (八)當宣講員如果心存名而宣講,就只是福德。如果為傳法,想讓別人因為我的宣講而受益,那就是功德。
    (九)終於了解大師為何把六祖壇經排在大師全集的123冊,因為整部的六祖壇經就是人間佛教,就是生活禪,跟我們大師的理念很契合,讀起來很順暢,很舒服,很棒!
    (十)大師教導我們布施法門:三好、四給,給我們很多法布施、義工舞台讓我們實踐。

    四、總結:
    今天第三品讓我們學到很多,了解禪淨雙修,念佛是為了要學佛、行佛,心中有佛,方能成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 多113.3.14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3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p.275~283)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等7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與內容導讀
    (一) 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1. 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 如來希望我們理解經的妙義,獨為發最上佛乘道心的眾生所說、唯有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受持、讀誦、解說金剛經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是佛塔,應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
    2.佛陀所說都是真實不誑之語,但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些持經演說者,不但沒有受到人、天的尊重禮拜,反而被世人所輕賤呢?答案在今天的第十六分。

    二、讀誦第十六「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原典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受持、讀誦本經,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到輕賤譏罵,那是因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業很重,本應墮入三惡道中去受苦,但是因他受持、讀誦本經的無量功德力故,惡業由重易輕,在受人輕賤譏罵中,宿業漸漸消滅,未來將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二)能淨業障分,什麼是業障?
    1.業:造作之義。是指行為、意志等身心活動。一般分為三種,即身、口、意三業。業的性質,有善、惡、無記(非善非惡)三種。所造者若為五逆十惡之罪業,將來必受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業報;若造五戒十善之善業,將來可得人、天等善道之福報。
    2.所謂業障,或是宿業、或是現業,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輪迴之中,生滅不已,沒有休止。若能受持、讀誦般若甚深妙理,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虛妄則不再隨境轉業,便能境隨人轉。深入般若,虛妄淨盡,故曰能淨業障。
    (三)佛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什麼叫供養?什麼叫承事?
    1.承事的意思,就是你跟自己的師父住一起的話,你要侍奉,做上師交代給你的工作,把它圓滿的完成就是承事。
    2.什麼叫供養?依供養對象不同,有供佛、供法、供天,甚至有對人、對僧眾師長的供養;在供養內容上,有物質的供養,其中,最高的供養,為心意上的一心供養、誠意供養、真心供養。
    3.在末法時代,能受持、讀誦本經,其所得的功德之多,我(佛陀)如果一一具實說出,也許有人聽聞我說了這樣廣大的功德,其心會紛亂如狂,狐疑而不信。為什麼有人聽了會這樣狂亂起疑呢?那是因為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不可思議,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報也就廣大不可思議。」
    (四)佛陀為破凡夫不理解受持者功德既然如此之大,為何還會被人輕賤之真義,惟恐對境成迷,而譏毀如來教法,又慈悲為我等宣說《金剛經》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果報。

    三、閱讀討論大師金剛經講話第十六「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重點如下:
    (一)凌辱輕賤,除先世罪。
    1.什麼叫報不可思議? 什麼叫果不可思議?
    (1) 報不可思議: 以輕易重,原本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之業果,消散滅盡。
    (2) 果不可思議:除先世罪業冰消外,未來當證菩提之佛果。
    2.輕賤事有哪些種類?為什麼會碰到輕賤這些事情呢?
    (1)被人家忌妒嫌棄毀謗或欺凌甚至被木槍刺腳。
    (2)如是因,如是果,誰都不能逃脫因緣果報的法則,吾人在接受先世罪業的報應現行,種種難忍之事時,應憶持金剛妙法,隨緣消舊業,安忍不住四相,更不可動念瞋恨。
    (3)a. 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精勤於種種善行修為,以至徹悟甚深緣起,成就正等正覺。b.我們受持般若性空之理,是空掉貪染根塵識的妄執,是空掉我等四相的分別,而非撥無聖凡因果,不信有善惡報應。c.如果能持續受持「金剛經」可以得到兩種不可思議的果報,消除罪業得道佛果。
    3.張無盡居士詩言:四序炎涼去復返,聖凡只在剎那間;前生罪業今生賤,了卻前生罪業山。
    (1)春夏秋冬,夏季很熱,冬天很冷,四季重複輪迴。成聖成凡,只在剎那間,一念悟成聖,一念迷成凡,剎那間心境的改變。前生罪業今生被輕賤以後,就滅掉了前生罪業。要精進學習了解金剛經實相,轉迷成悟,就不會生死輪迴。
    4.如是因,如是果,什麼叫安忍不住四相?
    (1)要安住在無所分別要心,無所住不著四相,更不要動念瞋恨,所有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不真實,看到別人做不好的事情不要太當真,一動念就造業。
    5.鴦掘摩羅,因誤信外道誓殺一千人,因受到佛陀的教化,成為一位修善的比丘。民眾仍忘不了他做過的惡行,瞋罵羞辱。佛陀安慰他:你必須安忍不動,要歡喜信受。
    如何安忍不動,要歡喜信受。
    (1) 要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錯能改要安忍不動,信心堅定。
    (2)李虹慧老師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忍的力量是碰到任何一件事情,有因有果要自己先反省懺悔,修行佛法信心要堅固,肯定自己要發心發願,這樣修持於安忍不動。
    6.《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人離苦,超出生死。
    (1) 六度萬行,廣開修行門戶,忍耐是修行最得力處,佛陀名為「大雄大力」,如果心無求法的大力,怎能被割截其身而不生瞋恨?欲成佛作祖,先做眾生馬牛,要為人天眼目,須成忍辱大行。
    (2)持經戒,守八正道,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透過行善布德,濟人離苦,累積福報,得解脫超越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
    (3)有同學說最近活動很多,但還是很法喜,經上說的道是八正道,是凡夫所必修的,有了正知正見,有歡喜心才不退轉,學佛是幸福的,可以聞佛法,入八正道。
    (二)供養諸佛,不如無心。
    1.佛陀以自己因中修行,親承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功德,心無所住,清淨如虛空,與深妙法性相契。
    2.《海龍王經》中,提及究竟之供養: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四事?
    (1)不捨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淨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
    (2) 李虹慧老師說:在佛法上精進固守道心,才能廣得福德資量,要大慈悲才能增長智慧,發大願去實踐,從聞思修有次第的修行,到無生法忍,這才是最尊敬的供養。
    (3)要發無上心願,學習佛陀的正智。要發慈悲心,把佛法身植於心中,並莊嚴佛淨土,修持忍而不忍得無生法忍,法供養,比用實物供養究竟。
    (4)一切佛道。從發心立願開始。遵循佛法一步一步去做,植諸德本,累積資量修持八正道,深入經藏,行解並重,行慈悲心跟般若智慧,才能莊嚴佛土。
    (5) 李虹慧老師說:學佛要學得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心,而是「滅絕分別思量之差別」。無心的境界三昧很高,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就是無心的妙用。要做到善用其心,就已經不容易了,何況無心?大師告訴我們如何用無心a.無事時,應有明淨的心:我們有時候忙、忙、忙,其實忙中亦有閒時。當無事的時候,要將心安住在反觀自照的明淨之中。心中了了常知,寂寂常照,好比百花叢林過片業不沾身,心明淨了,在無分別的時候,對萬物的始末即能清晰明白。b.有事時,應有堅定的心:處於萬物紛擾的人世間,經常會有出其不意的惱人事件,面對事情,應有洞察先機之堅定心。c.得意時,應有淡泊的心:其實得意的時候,更要有淡泊的心,因為,人處順境容易得意忘形,若能自我惕勵,就不致馬失前蹄,失於安樂。因此在得意時,要有淡泊的心。d.失意時,應有泰然的心:人的一生總難免有低潮失意的時候。失意時,最要緊的是不要被失意打倒,保持一顆泰然的心。對得失便能不在意了。所以,「上台、下台」都要泰然。失意沒什麼了不起,只要繼續努力、上進,機會就會為我們所掌握。
    3.怎樣當個無心的人?
    (1)要做到「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領悟似木人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心境如如只這是,何慮菩提道不成。人要學會不動心,要聽無聲的聲音,看無色的世界,處不動的環境, 因為世間的「風動幡動」,實為己之心動。
    (2)長命保足,永除於飢餓,無心而無罣:因為無相,所以功德亦無量,在大寮的行單,也是一處修身養性、養深積厚的地方。在大寮負責典座的人,都能使三德六味具足,則內足以攝心自修,耳目心意若不被妄相所轉是無心道人,眼所見皆新雨山色,耳所聞是宣流法音,無心而無罣。
    (3)無心是平常心,在現實生活中安然面對無常。

    四、心得與回饋
    (一)李虹慧老師說:1.道,為八正道。佛第子應該修持涵戒定慧。善盡責任是你的角色是什麼就應盡責任去修持。每個人在修持的道上不迷於神通,很多人迷於神通妄想,沒有入佛法的正道,在娑婆世界中我們要遠離妄念,保持平靜的心性,隨時修養自己,透過外境所有人、事、物來歷練自己,才能成長。2.五毒,指貪、瞋、癡、慢、疑。對經典和師父說法起疑心就不對,要用智慧去想,有學員因起疑心:「會長是這樣做的嗎?」「上級是這樣交辦的嗎?」充滿疑心就退出不參加。面臨死亡離別的無常,雖然不捨,仍能堅定信心向前行,有佛法就有辦法,至心是佛,大師的教誨是肯定的,經典是要用心體會。跟著時代前進讓大眾能接受,讓更多的會員進到人間佛教的世界。
    (二)有同學說:我們總以為無常離我們很遠,但無常就在我們身邊。平常有精進學佛儲存資糧,當碰到事情的時候,就能正知正見能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遇到各種情況,都能沈著、冷靜、去解決事情。兩星期前,兩位非常優秀又精進的佛光人近日往生 。一位是生前負責金剛的工作 ,他的兒女決定繼續承接父親的金剛工作。另一位的孩子往生後,將海青、縵衣、居士服一起火化,期望他來生乘願再來做佛光人。這些都是大師的教誨,銘記在心,在痛失先生或孩子的時候,能夠保持平靜,懂緣起法知因緣,更精進的去面對,知道用般若智慧去處理事情,這也印證有事的時候能練心,更堅定我們的心意,遇到事情,兩個家庭所表現出不會因我學佛了,還會發生這種意外的嗔心,反而更堅定他們的道心,這是非常難得,也是我們要學習的,讓我們上了非常寶貴的一課。
    (三)另有同學說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心的造作,佛法道理都是我們的依據,最重要是用什麼心去修持,在生活上實用。當了兩年的會長,很棒的一點,就是不管事情再多再忙,我還當人間社記者,工作上算蠻重的,但欣慰的是不管怎麼忙怎麼累,我的心是堅定的,是歡喜的,不會因為累或忙有一絲絲退轉的心,因為有佛法做後盾,佛法入心,心寧靜了,有進步了 ,至少超越過去的自己。
    (三) 有同學說:無心,是心無所住。看待一切事情,不需要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去執著做一切的事情,讓自己有個非常清淨的心,能分辨事情是非真相。有一位朋友,夫妻孩子,同住一個家庭幾乎不溝通,常常抱怨都是別人的錯,我告訴他,人生這個階段要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是要去努力及付出。所以說無心不是不去處理 ,是要面對現實:一個家庭要平安,溝通很重要,家庭是一個講愛的地方。
    (四)帶領人:感謝大家像佛菩薩一樣不斷的善護念,與善護囑。告訴我們對生活隨時要有覺性,精進修持,心只要一個轉念,面臨這種無常,雖然不捨,他們的修行會提醒大家要把心量擴大。不僅要終其一生學習、甚至來生、都要不斷的學佛及行佛。

    五、結論
    (一)今天非常感謝大家,今天談受持「金剛經」及讀誦「金剛經」的重要性,透過同學們的分享,我們可以知道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可能發生意外
    ,怎麼樣去保持我們這顆清淨心是很重要的,這顆心是要經年累月的在生活裡,不斷的去實踐不斷去歷練,讓這顆心能越來越安定越清淨,這是學佛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佛陀與大師傳揚佛法就是希望每一個人幸福快樂,這顆心轉迷為悟,就是把執著心放下,清淨心就顯現與大家共勉。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2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p.283~)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3.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3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 等6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內與容導讀
    (一) 第十四 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
    1. 若有人將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這種福德固然是功不唐捐,究竟不如法施,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2. 須菩提親聞佛陀開示這部經的妙義,深深了悟它的義理,涕淚縱橫地向佛陀頂禮讚歎道:這妙義實在是太希有殊勝了!如果有人聽聞了這部經,能夠生起清淨信心來領受憶持,遠離一切虛妄之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 不慳所有包括「內財」與「外財」。「內」是生命、智慧、般若,願意將智慧、知識貢獻給人,或是傳授他人技能,甚至把自我的生命布施出去,這是內財布施。「外」是指物品、錢財,把我們的身外之物與人廣結善緣,叫做外財布施。人生如果能將自我的財物、生命、身體、精神奉獻給眾生,是很有意義的。

    二、讀誦第十五「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原文並作內容討論,重點如下:
    (一)一天三次如恆河沙等身布施,歷經無量百千萬億劫,始終沒有間斷過,發心依教修持,不論書寫、受持、讀誦,乃至為他人解說此經,這個人所行,不只是自身能了悟般若真理,同時還能影響他人也一同證悟法性。
    (二)如來獨為發最上佛乘道心的眾生所說的、唯有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受持、讀誦、解說金剛經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樂於小法的二乘人,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於這部大乘經典離相無住的妙義,聽聞後是無法相信接受的,所以不願讀誦,更不可能為他人解說。
    (三) 佛陀反覆以七寶、身命等布施和受持四句偈相互校量,主要在建立大眾對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淨,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能荷擔如來囑付的弘法家業。

    (四) 億劫捨命,不如淨信。
    1.「信順於理,故云不逆。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
    (1)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 億劫恆沙捨命布施,不如懇切深信自性具百種功德,如摩尼寶 珠。
    (2)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 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心常精進。無有間斷。受持讀誦者。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此不迷謂之誦。為人解說。謂已悟人。能見自性。
    (3) 這段話論述:其中有五個關鍵詞,不逆、受、持、讀、誦。以信為基礎才能不逆,「信心不逆」者,所謂不逆,即能隨順此「無住」之義的文字般若,不生毀謗。「受持、讀誦」者,自利也;「為人解說」,利他也。
    (4) 婆羅門公案﹕吾人修行若以淨信為田地,以布施為播種,戒法為耕耘,忍辱為養分,精進為日照,再以禪定甘露滋潤,自然能結般若道果。六度波羅蜜成就。

    (二) 微妙般若,貫通權實。
    1. 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一切凡夫。憶想。分別顛倒取相。是故有縛。動念戲論。是故有縛。見聞覺知。是故有縛。此中實無縛者解者。所以者何。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常解脫相。無有愚癡。如來以此法門說法。若有眾生得知此義。欲求解脫。勤心精進。則於諸縛。而得解脫。
    2. (1)諸法無解,每個人悟解到的道理不同,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淺,法要自解自悟,所有一切法都是空性,當你悟到空性以後放下我執就不會被縛了。(2) 諸法無有二,應機者妙。佛陀說法,善於觀機逗教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因眾生根機有利、有鈍。(3) 諸法無縛,得解脫。因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我們到一個解脫境界產生顛倒而沒有智慧,而有種種大小慳貪好惡親疏,紅塵滾滾生死輪迴。
    3. 諸法無解,本無縛故﹕一切有為法唯心所造,心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心有所住,凡夫起分別心顛倒妄想覺知五蘊六塵才有所。只要心無所住就不會有分別心,既然無縛,本來就解脫。
    4.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諸法無縛,諸法無解,卻被綁住的經驗。
    (1)有些不守法的人作奸犯科,當她、他看到警察心有所縛,自己心虛就先跑了,生活中也有人疑心重以為一群人在說他的壞話,起分別心就會造成很多的是非。
    (2)五毒產生貪、瞋、癡、慢、疑﹕因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又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五毒是每個人累劫的不容易除,要去除五毒唯有透過我們修行。把它當成一件很重要的功課,慚愧懺悔,只要能夠心存慚愧,至誠懺悔才是最大的力量。
    5. 真如法性,事理無礙,權實貫通,本是巧妙互融,平等無二
    (1) 祭拜祖先時都會念念有詞,保佑全家平安有所求。不希求要達到一個境界,在禪的境界是明心見性。a.無所願﹕是更高的境界利益一切眾生,如大師的願﹕我要做和尚。學佛要有自己的願, b.每次都迴向,願生西方淨土,願眾生皆成佛道不昧於塵勞的幻境﹕一個修行者精進到一個境界,(不昧幻象)即給你一個很光明的光看出實相會非常歡喜,如從信心清淨不逆,到般若巧慧妙用不希求,無所願,不昧於塵勞的幻境妄念,即能摧伏。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 真如法性﹕真如真是「不變」,如是「始終如一」,也就是佛的本性,是清淨的本性,是永恆不變的本性,是不增不減的本性。人人都有這真如的本性,修行就是要回歸本性。事理無礙。權實貫通﹕又作權實二慧。權智,謂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實智」屬於「體」,「權智」屬於「用」。了知一乘真實之法,稱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稱為方便智。如是二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3)假如能夠深入佛法,就像一顆明珠不被外塵所遮蔽,即使外界有什麼根塵識的幻術,只要明心見性,就可以看出事理的真相,不被外界所牽引。
    (4) 從傷歌邏婆羅門公案中,理解因心中有一個疑惑,以為自己買的水果有農藥,轉送給路邊遊民。先生提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經自我檢討立刻起懺悔,妄念即能摧伏 。

    (三) 樂二乘法,不入究竟。
    1. 因為樂小法之輩,四相未空,法執未除,深樂小果,耽著虛妄,深戀不捨,自是無法聽受此人法二空、離相無住之妙義,又如何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2.大乘的殊勝就是菩薩行。真正的菩薩悲心,一定要以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有菩提心, 有大悲心,亦即佛法告訴我們, 除了發菩提心,成就佛道也必須從化度眾生裡去成就,發最大的悲願,才能夠入佛的道及行佛的行。

    (四) 般若佛母,天人禮敬。
    1.般若為三世諸佛母,為長養功德善根的根本。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眾,恭敬供養如佛塔廟。令受持般若無住之行者,發起大乘心,為他人解說。
    2. 古靈禪師,優波先那的比丘。公案
    (1)欲信解受持《金剛經》者,要從心地下功夫,不然「百年鑽故紙,痴迷空投窗」,何年何月得以見性出頭?般若花處處開,惜哉!吾人迷失本心,不聞花香鳥啼!只因樂著小法,受我身見,不知世間如許廣闊。
    (2) 毒蛇可以傷害我們的色身,但金剛不壞的法身並不會為世間種種毒焰刀杖所壞。我們只害怕有形的毒蛇,因為牠會毀壞我們的肉體,卻不知五欲六塵更甚毒蛇,會吞蝕我們的善根功德,進而葬送我們的法身慧命。
    (3) 李虹慧老師分享:佛的五種語,蘊含甚深妙義: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經典也說:「實語如甘露,妄語如毒藥。但是,有一次佛陀在樹下打坐,一隻被獵人追捕的兔子,奔來躲進他的袈裟下。獵人趕到,詢問是否看見兔子,佛陀回答沒有;這是慈悲的方便妄語。佛陀為了教化度眾而有的方便語言。如《法華經》中的「化城喻」:眾人在險惡道路上行走,因為疲憊不堪而生起懈怠後退的念頭。帶領的導師變出一座化城,讓大眾以為脫離險境到達目的地。等大家休息、體力恢復之後,再滅除化城,使繼續前進。「三車喻」裡,也是以羊車、鹿車、牛車這三樣小孩喜愛的玩具,騙他們逃出火宅,再給予大白牛車。都是佛陀為了誘導不同眾生,能由小向大、會三歸一的善巧方便,不能說是妄語。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三、心得與回饋
    (一)有同學說:謝謝大家的分享,線上讀書會對我來講非常方便,而且很珍貴,希望從學習當中對佛法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二)今天更深受這一部經典的解釋,佛陀多次強調法布施,比其他的布施的功德來的殊勝,法布施為第一,能自利利他。
    (三)傷歌邏婆羅門每天都覺得昏昧躁動,連坐下來念一卷經,都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清淨水,被染上紅色或青色,就不能照見原本臉孔的顏色。假如那盆水,如清靜的心,澄清而不混濁,靜止而不沸騰,明亮而不夾雜莠草,就能如鏡湖,返照天光雲影的萬象。
    (四) 李虹慧老師說:1.感謝珍齡老師再一次的提醒與分析,財布施與法布施。2. 信心清淨不逆在學佛道上,有時進,有時退,精進心是不錯的。但察覺到一些幹部,擔任某個職務時,精進度是往前衝的,忘掉自己身體生病,累壞不行就往生了。因此,大家學佛要知進退,當自己身體免疫力不行的時後,可以告知同參道友,也可告知法師,放慢步子,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再走更遠的路。再次提醒同學們,在這一期生命中,色身要照顧好,學佛修行需要借假修真。
    (五)風動幡動心動說;為什麼惠能要說「仁者心動」呢?難道風不動嗎?幡不動嗎?
    答:原來惠能是在最高定境中說此境界的,更何況在當時的情境下,是一個講說佛法的道場,就更應該讓一切的講說都是「在修持佛法的進行狀態」,都是學佛的心念在活動著的情境。

    四、結論
    (一)今天大家討論這一分,佛陀告訴我們,法布施比財布施,比生命布施更重要,也告訴我們,當我們修行程度有差別的時候,你對佛法的理解,與你的行持,做的事情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高度,大家共勉。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1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p.275)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25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月2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之三、四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陳淑華、洪美沙共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一、複習
    (一)深解義趣三界第一,(二)不驚不怖入般若大海。

    二、內容導讀與討論分享
    (三)行大忍辱離我法執
    1.成就第一波羅蜜(般若智慧),要從忍辱中來,在忍辱中起自我觀照能無我,才能有空性智慧。就如諸佛菩薩救度眾生時,在面對現前的境界,能無相布施,
    能不執著,才可成就莊嚴的功德法身。
    2.圓悟克勤禪師說善知識,待人處事應當慈悲柔和,以平等心處世。對惡求、惡聲、無理對待、毀謗、侮辱,都能
    退一步反觀自照,不起瞋心,不計較不比較,就如同不曾聞不曾見,久久煩惱自然銷減不見!
    3.佛光會會長對幹部的惡言惡行要能秉弘法利生的願力自能忍耐、忍辱,而不起瞋心、不起煩惱,並且在經歷後增長自己行事能力與般若智慧。
    4.忍,要先清楚為何要忍?有內在、外在因素。內在:如天生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要忍耐,或所處環境如生在非洲,生活條件不好無東西可吃,要能忍耐才能活下去。另有外來境界如人際間的相處,各人有不同背景不同的想法,會長執行會務時面對會員的不友善致推動執行方案困難時,要實踐佛法所教的,持忍辱的態度,努力去做去完成任務;如之前幼兒園的交通車失火,老師為救助學童逃生而犧牲,這也是忍辱。
    5.《羅云忍辱經》:忍的光明,超過日月。比龍象之力,還盛猛;凡夫因貪欲不滿足而生煩惱並帶來災患;只有忍耐才能獲得自我的安穩。
    6.有同學說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尤其稱譽易起心動念,但因自己少根筋,感覺較遲鈍,常不知別人在罵我,且忘性大,這也是一種福氣。
    7.用佛法作基礎,在忍要有步驟,明白事情真相,理解因果,合禮法的處理。但是雖忍心中還有瞋恚心,有罣礙,則要想到每個境界都是逆增上緣,只有對四相認識清楚,不計較、不比較,好壞都不住於心,忍能離四相,才能成就佛道。
    8.學佛有大、小方向,大方向是忍辱要了解緣起性空,小方向是每個事件,都要無住生心,生菩提心利益眾生,才是忍的真實的意義。
    9.對佛法要有正知正見的智慧,要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慈悲心、菩提心,才能作到真正的忍辱。
    10.李虹慧老師說:當會長是很難得的機緣,有二年或四年,要肯承擔並珍惜機會。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習氣,要用佛法智慧處事,為自己留下歷史的記錄,要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廣結善緣,用心,在塵勞、逆境中以佛法來扭轉、突破,在煩惱中淨化自己,清淨心是隨時間經過才成就的。

    (四)除滅四相發菩提心
    1.菩薩能行無相事業,方契諸法性空之理,般若如明目人,洞察世間萬物。即無相才能了解萬物性空的道理,用何種方法對不同的事件來布施。
    2.無相才能無我,不執著才能平等,才能掌握住溝通的重點。
    3.以有相心會生六根的病,只有了知無相的前提才不落入妄相,避免起心動念生煩惱。
    3.學佛人,要有智水止靜世間妄相,還要有慈悲火之熱力,照亮人間。即去妄相,要心清淨,以冷靜安定的心並發大悲心去做利益大眾的事。
    4.在生活中聞思修的功夫要持續不斷進行,才能契入佛法義理,具清淨心、熱忱大悲心,無相、不著相。
    5.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依《金剛經註解》:「(1)真語者,一切含眾生皆有佛性。(2)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即真語、如語者:乃真諦即空之理。)(3)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實語者:乃中道實相之理。)(4)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5)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無變異。(即不誑語、不異語者:乃順依俗諦之理。)
    總結:佛陀所說法,無虛無實,皆是契合性理,真實不誑不異。
    6.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般若智,生其心是大悲行。即要悲智雙運才能處事圓融,平等無二,不偏執空有兩邊。也就是廣結善緣,對佛法深入認識,以智慧靈活用在生活中,般若智慧能洞察與處理自己與眾生的煩惱。
    7.李虹慧老師:學佛人要明白因緣所生法,對
    事情的發生,要能洞察,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深入經藏。

    二、心得與回饋
    (一)金剛經的「離四相不住心」,與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維摩詰經,讓我們離四相,因此我們誦經,還要思維,許多偈都能應用在生活上而遠離四相去煩惱。
    (二)李虹慧老師說:對「學道容易入道難,入道容易守道難」,這句話感觸很深,提醒我們法要入心不容易。吾人讀誦經典,往往只受持半部經,因為累劫的習氣的去除,跟慧根有關。雖然有念佛,誦經,參加八關齋戒等,但因為身體老化心有餘力不足或環境的因緣不足,遇逆境仍煩惱不止,明知諸佛之法,都是圓融會通、平等無二,不偏執空有二邊,不分隔大小局限。但遇境界發心不易,無法發勇猛心,此是自己的覺照分享。
    (三)忍辱不易,發大般若智慧更不易。
    (四)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行六度波羅蜜,入道到發心,對每件事都用佛法觀點來思考及處理,才能增長般若智慧達到成佛之道。
    (五)學佛後,明白緣起性空,就能在每個境界中忍辱負重,並將煩惱放下,這是學佛的好處,加上具慈悲心及發菩提心,更能體會學佛是要上求下化,在每次的歷練中才能增長般若智慧,並增長無住生心,繼續實踐利人利己的事。

    三、結論
    (一)今天大家討論忍辱,不要硬忍,遇境界當下有情緒是必然的,但要能運用佛法自我觀照並放下,用佛法的智慧,接受情緒,並同理他人的情緒,不比較不計較,有感恩心、慈悲心,因為在每次的事件處理中能提升自己的空性智慧,就能心無罣礙,安然自在。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3月7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p.259~)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8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p.234~)
    成員:李虹慧、劉珍齡、洪美沙、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陳淑華共8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拍照:江麗滿

    一、內容導讀與討論分享
    (一)深解義趣三界第一
    1.修持佛法要透過聞思修入三摩地,才能驗證法的妙諦,須菩提聽到佛陀講金剛經才了解世間真諦,原來真空生妙有,二乘人都會執著在空,凡夫以為世間一切真實有,「空有不二」的中道真諦才是大乘佛教的宗旨。
    2.須菩提會涕淚悲泣的原因
    (1)今日了知佛法的真諦,何其有幸,但世間有多少眾生還在迷中,也替他們不捨。
    (2)空中生妙有-緣起性空-世間真諦,空有不二。
    (3)修持到涅槃境界,回入娑婆度化眾生。
    (4)證悟佛法的智慧,心中充滿法喜,而涕淚悲泣。
    3.華嚴經-淨行品中提到五恐怖-火燒、中毒、刀傷、水漂、煙熏。
    4.得一切智菩提心藥,就能離五怖畏-不為一切三毒火燒,五欲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
    *五怖畏-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煩惱、困難、誘惑,心中的貪瞋痴,外在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挑戰,有了智慧自然有面對的力量。
    5.大師説:「吾人若能一念淨信,轉迷成悟,即坐擁般若珍寶,為無事貴人」
    (1)證悟空性慧後,具般若智慧,對於所有的事物了然於心,法爾如是,當然是無事貴人。
    (2)清淨心-名詞?動詞?形容詞?討論結論為:
    經過不斷修持,心要面對內心的三毒,外在的五欲干擾,需要時時保持清淨的狀態,所以是ing-進行式。
    (3)在學習佛法時,能夠經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而了解實相般若,得到正知正見後,心中清楚明白心無所住,自然擁有清淨心,所謂「一念此心歇,內外根塵澈」。
    (4)其實不容易做到,每天六根對應六塵,要時時以法水在心中做一次又一次的洗滌,必需要有堅定的佛法根基,這就靠每天的修持。
    (5)比如生病時,是人最脆弱的時候,所以常住要大家養成每天念佛、持咒的習慣,就是要大家保持清淨心,遇生病時佛號還能上口。
    (6)同學表示:這次第一次主導煮臘八粥活動,整個過程很順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最後不夠分,有些義工沒有多餘的臘八粥拿回去跟鄰居分享,因此身為會長的我就被罵說,都是你説「大家盡量拿」,如果沒有佛法的修為,真的會難過、委屈,但心中有佛法,就能從這個過程中去檢討、反省而改進。
    (7)從這個活動大家學到
    要事先規劃週全,才能達到理事圓融。
    (8)般若觀照,是由反觀而有覺照,再由事證而了解實相,而得清淨心。
    (9)有慈悲心跟人廣結善緣,但要了解眾生習性,所以要有般若智慧。

    (二)不驚不怖入般若海
    1.一心念佛、念咒,置心一處、意念清淨,就能除滅煩惱沒有障礙。
    2.這章節一直在強調「信心」,只要對佛法深信不疑,就不覺得恐怖,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如果不信就進不了佛門,就無法得到佛法的精髓。
    3.從聞思修上得到慧解,就不驚、不怖、不畏,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是以信為基礎。信以後自然心會得到三眛,而有智慧。
    4.大師以人間佛教教導大家在身、口、意上修持戒、定、慧,事項上以「四給」來呈現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是生活中實踐的妙法。
    5.我們在辦活動時,難免會發生錯誤,能夠在瑕疵中檢討、改過,就是實修。要理事圓融一定要在生活中體驗,方能證悟。
    6.信有不同層次,如何才能對佛法深信?
    (1)深入了解佛法真義,在生活中實踐,方能體驗,慢慢明白大師創辦讀書會的用意,真的在讀書會中很受益。
    (2)信佛法僧三寶,信因緣果報,信緣起法。
    (3)佛光山是以教育,以學佛陀行誼來教育大眾,平時用眼睛看、讀經書、聽講座讓佛法深入內心,在生活中體驗,就能對佛法深信。
    7.佛教有許多經典咒語,對於大師說:「真正的咒語,是謂總持一心,意念清淨。」你有何體悟?
    (1)常念的咒語有大悲咒、藥師咒、準提咒、十小咒等。因為親人往生念往生咒,感觸很深。念咒是一種運動,每天以十小咒為定課。咒語當然有祂的神奇所在。十小咒是漢傳佛教早課、晚課時念誦的十篇字數較少的陀羅尼,包括《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大吉祥天女咒》。
    (2)念佛、念咒、禪坐,都是讓自己的心靜,不生煩惱而生清淨心。

    二、心得與回饋
    (一)金剛經就是讓大家了解空性要離四相,聞思修金剛經的真義,在生活中體證,得清淨心得定慧。
    (二)這二章節中,信是最重要,才能讓心產生定慧。
    (三)涅槃是無相的,在修持中要離所緣相,大乘或三乘人對於我執、法執都要去除,想要了解真理,應當要了解經的真義。
    (四)讀書會讓大家從討論、分享中,了解經義。在這二章節中,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到從生活環境中證悟實相般若,真的太棒了。
    (五)有同學分享女兒在準備高考時因為持大悲咒而得利益,第一年就考上。
    (六)另有同學分享二個兒子也是因念大悲咒而考上大學,咒語是讓人總持一心,意念清淨。
    (七)聽到分享「如意學習」,把它解讀為開心、順著自己心意學佛,再把佛法真正用到生活,也學到「宅不怕黑」以念佛來消除內心的恐怖,也分享到孩子的成就以平常心面對,只要平安健康就好。

    三、結論
    (一)今天很開心,大家在分享時都能把第十四分學習空性智慧的精要提出,希望大家都能「如意學習」快樂歡喜,好好學佛、好好過生活。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月25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之三、四(p.240-250)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1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3年1月1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分
    成員:李虹慧、周財生、洪美沙、鄭月娥、賴平熙、洪美沙共6名
    帶領人:洪美沙
    記錄:鄭月娥

    一、暖身
    前次讀書會回顧與複習-- 第十三分重點探討。

    二、提問
    (一)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答:第十三分在探討空性概念,緣起性空,用心念佛就見到佛。所有的一切包括「般若智慧」依報的物質世界,佛的三十二相,提醒我們耳根要清淨,不要聽到批評就放在心裡,要理解對別人的好意。所有一切事物本質都是因緣合和無自性。財布施與法布施中,最殊勝的就是法布施,因為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
    (二) 佛說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比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甚多的原因是什麼意思呢?
    答:1.一般人給身命,財物或食物布施,只能給受布施的人,時間是短暫的,是有漏的。四句偈的法布施是深遠的,生生世世可聞法修行。
    2.何為四句偈,例如「《金剛經》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指的就是佛法,有許多大智慧,整部經典中任何四句,均是無上義,都可認為是四句偈。

    三、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原典討論。
    (一)離相與不離相有何不同?
    1.離相。
    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這個幻相是虛而不實,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幻相所惑。若能離相,不為相所惑,既無執著取捨,塵相空矣,內心不出,外塵不入,則動靜不生,離了一切之相,所謂生滅心滅,生滅心、生滅相,才能夠真正的寂滅現前。
    2.從物質欲望解脫出來追求心靈層面的。
    能夠理解幻相虛而不實,不執著取捨,才能不為虛妄相所惑。只要每件事情遇到了,就離相轉念,生活在無相就是達到天堂之境。
    3. 弘一大師出生在富貴的家庭,所以一直過著物質的生活享受。他前往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院學習美術繪畫。雖結婚生子,39歲出家。二十幾年過後,他的朋友夏丏尊去探望他,發現他用的毛巾已破舊不堪,已用20多年了,他卻惜物認為還能用不忍丟掉,因他學佛明白世間名利愛欲之虛幻。知道物質享受一切都是假的、空的還會帶來煩惱,因此要往精神層次探討深入,佛度有緣人。從這個故事就知道離相與不離相的差別。
    4. 我們要真的了解自己,了解生命,必須要能夠突破種種的假相,釋迦摩尼佛在還沒出家時是王子,他跟弘一大師出生在富貴的家庭,背景相同。星雲大師跟聖嚴法師,都出生在窮苦的家庭,背景也相同。一個人能不能離相,對於個人的內心境界追求與現實生活的幸福是很有相關的。離了一切之相,所謂生滅心滅,生滅心、生滅相,能夠徹底的遠離,才能夠真正的寂滅現前。
    (二) 深解什麼義趣?
    答:須菩提,聽佛講了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後,就已經深深的領悟了這部金剛經所有的法義和理趣。既然說是深解義趣,就說明須菩提對於金剛經的義理不僅僅是理解,而且是深深的證得了。
    1.金剛經裡面最重要的,教我們要離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只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要離法相,乃至於離六塵之相。意趣;義,即是「離相無住,妙有不有」的義理。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
    2. 所謂的「真空妙有」是一個佛學名詞,也是一個修行的境界。當一個修行人,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會瞭解到所有一切的萬象,皆由心所生起,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這些萬象又無自性,所以當他體證空性時,會瞭解到所有一切萬象萬物,皆是由真空而起,也因為證得真空的境界,所以由他內心所生的一切,即是妙有(而非世間假有),這即是「真空妙有」的意義。
    3. 由罪人到成佛-西藏的祖師密勒日巴尊者,以居士的身份,成為了各派共尊的聖人,對他極為尊崇。 在尊者生父病死前,曾把家產托付予尊者的叔嬸代為管理,直至尊者成年。他的叔嬸卻把尊者母子視作僕人,命他們種田苦役,只給予低劣的食物。更把尊者母子驅趕離家。尊者便離家學術,經過了好一段日子終於學成了。在其叔嬸一次舉行盛宴的時候,尊者便施咒令大宅倒塌,一彈指間殺死了三十五個族中親友,只刻意讓其叔嬸活了下來,讓他們體驗家產散盡的痛苦。在此後,尊者又施術令天降冰雹,把其原來居住的村中田產全毀,對族中親友的報復到此方休。在復仇後,尊者並未得到復仇的快感,反而開始生起悔疚罪業的心。透過瑪爾巴的神通,他知道了密勒日巴的殺人重罪,同時也知道尊者有緣成為他的上首弟子。瑪爾巴早已是一位證悟了無上慈悲心的大成就者,但為了令密勒日巴懺淨罪障,他便對尊者拳打腳踢,又命尊者為他在山上建造大型樓房,自己卻表現為脾氣暴躁、不近人情命尊者改至他處建造多次,及常常飲酒的人。尊者為了替師父建房,身心被折磨得很厲害。瑪爾巴更規定尊者要以背扛大石上山,令尊者背部被磨至潰爛不堪。這樣地過了多年後,瑪爾巴才對尊者說:「你是我有緣的弟子。這些年來,為了令你洗盡極重的罪業,我才對你多番留難。自此,譯師終於對尊者開示,并授記尊者將成為最傑出的行者。
    4. 實相:實者,非虛妄之義。「實相」指無有本體,又名法性、真如、實性、實際等。實相是無相的,假名曰實相。要知道,應「以言遣言」,千萬不可執著有個實存的東西,叫做「實相」。
    5. 能夠聞思修慧甚深的經典入三摩地,不僅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找到真如自性能斷一切煩惱證得實相,深解其中的法理、義趣,深領其中的希有般若義味。
    (三) 實相即是非相?如何了解實相。
    答:究竟什麼是實相?實相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原來我們要了解的實相,也沒有一個相可得。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一切諸相,離什麼相呢?所有的相,不外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反覆的提到這四相。
    1.實相:它被用來代表諸法真實的相貌,意同於真如、法性、法界等。指現象的本質、真實性。中道實相之意義---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可以過著離苦樂二邊的中道生活,就如如來不住苦樂兩邊,常行中道。
    2.實相:在現實世界裏面,看到各種有事實是存在的,不能說它有等於沒有。用般若來看有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隨時會改變的。為了要讓我們在受挫折的時候不會太難過,痛苦分不出來。這時候要用空性智慧來理解世間的事情本來就變化不定,有為法跟無為法應併行應用。
    (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1.「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去掉我執、法執、人執、壽執,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努力於現在;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2. 《金剛經》開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個無相。「我相」可看成執著個人的存在;「人相」則因有我、有你而存在;「眾生相」是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在時間上的延續。有相,即是牽念和執持着自己的成敗得失。這種執持,因為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的:別人怎樣看我?我在別人心中地位如何?諸如此類。如果我們能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再無自我製造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如此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
    (四)什麼是第一波羅蜜?
    答:「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意在有智慧。諸經皆從此出來,此智慧到彼岸也,就是第一波羅蜜。大乘法門要學六度波羅蜜,「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修前五度像沒有眼睛的瞎子一樣,般若好像有眼睛的人,來引導前五度的盲人,沒有般若度作引導,前五度不能到達彼岸,所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五)「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答:「第一波羅蜜」就是智慧,就是六度之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般若」。但是不可以認為:「這是第一波羅蜜,我只要這個波羅蜜」,這是執著,是錯的;如果能說「即非第一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波羅蜜」:知道有這樣東西,但是不執著實有這樣東西,那才是真正擁有這樣東西。第一波羅蜜,並不是實有自性之法。六波羅蜜性皆平等,無高下次第,第一波羅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六)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答:忍辱波羅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免遇順逆二境,必須皆能納受,才不致礙道。忍,約可分為三種:1.生忍:對於(1)人事方面的毀譽,皆能安然順受,不生瞋恚之心;對於(2)自然環境方面的逆境,如飢飽、冷熱等非人力所造者,能處之泰然。
    2.法忍:對於(1)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痴成見,我能自制,能夠自我疏通,自我調整;面對(2)外界各種違逆於心的想法,也能忍耐、放下。簡言之,就是『明白因緣法,而能通達人情事理)。」3.無生法忍:菩薩行諸度時,因「深知諸法無我、空無自性的實相,能安住於真理,而其心不動搖」。是「法爾如是」「忍而不忍」的境界。
    4. 忍辱波羅蜜: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免遇順逆二境,必須皆能納受,才不致礙道。
    (七)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意思?
    答:1.菩薩應該捨離一切幻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該住著於色塵上生心,也不應該住著於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應當一切不執著而生起勝義的菩提心。如果心有所住,便會隨境而迷,無法安住於勝義的菩提心了。所以佛陀才會教示:菩薩不應該執著於任何事相上而行布施。
    2.菩薩欲成道,當空其心。離去一切形跡,方能發無上菩提的道心。不應起著於色的念頭,不應起著於聲、香、味、觸、法的念頭,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純真無欲,一切不受繫縛。若於六塵上,有一住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之住處。菩薩心,本來虛而明,若住於色,就不能覺。不應住色布施。菩薩以不住此的覺心,發心廣大,非僅為己,是為有益於一切眾生,應該如此無相布施。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而已!其實本體全空,皆是非相。
    (八)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什麼意思?
    答:如來所證悟的法,既非定性實有,亦不是空無所有。
    (九)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什麼意思?
    答:如果菩薩心裡住著任何事相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掉入黑暗中一樣,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能不住任何一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能洞見一切事物。
    (十) 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什麼意思?
    答:未來之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這部經領受憶持、背誦或讀誦,以如來的智慧,絕對是悉知、悉聞、悉見此人之行,他一定能成就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功德。」

    四、分享
    (一)有同學分享:對於名相上理解上有困難,對於空我要加以聞思修,應用在生活上或對家人與動物,聞佛法以後生清淨心。
    (二)另有同學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與心經全部是講大乘的空理,教導衆生要離四相,離所有相,不執取一切相。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發心修行,應該離開一切相,空性智慧如心經所說的,不應該住在色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聲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香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味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觸塵上發心修行,不應該住在法塵上發心修行,應該一法也不住地來發心修行菩提。
    (三) 有同學說:菩提心與菩薩心,大家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對經文的了解,很多的名相無法用言語來解釋,要用心去體會三藐三菩提,要發無上正等覺成佛的心。
    (四)有空性智慧加上因果觀,了解諸法實相,因緣所生法的因果觀,能了悟這些事物的因果
    ,了解緣起調整運用就可以讓我們很多事,得到順利的解決,不生煩惱。
    (五)李虹慧老師說:我在思惟,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上法布施:當一個沒學佛法的人,很善良,他不懂得什麼叫法布施,我們既然應機說法即應隨時代變動,不能總在山林修行而不自我提升。佛教是為了要提升大眾,台灣是一個佛教蓬勃發展的,佛光山系統,從經典的文字般若,讀到現實的問題,從有相布施,到無相布施。所有世間一切佛法,皆為無上妙法。

    五、結語
    佛陀告訴我們諸法實相,讓我們對諸法實相的理解,原來實相即是非相,對於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一切,不要太執著,用空性智慧,用因緣觀來看,當有這些理解,可以做布施,不管有形的財布施,還是法布施,當義工,自己受益以外,還要幫別人一起提昇,一起受益。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月18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p.234~)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3.1.4
    時間:113年1月4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
    成員: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洪美沙共7名
    帶領人:洪美沙
    記錄:洪美沙

    一、暖身
    複習金剛經13分的第一、三世諸佛同證般若,第二世界微塵因緣和合。併入提問中。

    二、提問
    (一)佛陀已表明,受持般若者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為什麼呢?
    答:經文中,佛陀回答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喻此經真義如金剛,奉持本經者,助體悟離相無住之義,使心不玷染半塵,去除業障、開啟智慧、消除煩惱、成無上道。

    (二)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
    答:此三句表法界三觀,此三句雖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攝,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領會三句,即解本經之眼目,與三世諸佛朝夕形影相隨,同眠共起。
    1. 「佛說般若波羅蜜」,表理世無礙觀。即佛為破眾生愚癡,特明示般若,以文字般若顯解脫德,能除世間我執,為我空智。
    2. 「即非般若波羅蜜」,表真空法界觀。知法本無說,會色歸空,即以觀照般若,顯般若德,能除世間法執,為法空智。
    3. 「是名般若波羅蜜」,表周遍含攝觀。即以實相般若,是理如事,事如理,事理兼融無礙。知法無名無說,雖然如是,不妨向無說中示教,於無名處而安假名,能除一切權乘法及非法執為俱空智。

    (三)佛陀说「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意旨為何?
    答:1.佛陀以眾生依報所止處,言微塵世界原無自性,乃因緣生法,但以不廢假名,故設立微塵世界之名。此三句含有假諦、空諦、真諦之義。此三句表若無妄念即佛世界,一生妄執即落眾生界。前念清淨,即非世界,後念不住清淨,是名世界。
    (1)假諦:諸微塵世界也。塵界無實性,四大假和所成。諸微塵為眾生妄想分別;
    (2)空諦:非微塵世界也。掃去塵界假有之我、法二執,即淨除心垢。非微塵即是一念悟來,轉為妙用,前念後念湛然清明;
    (3)真諦:是名微塵世界也。知塵界之虛妄,但不滯於清淨之有,如諸佛不住空有,起無量神通大用。不住清淨,是名微塵。
    2.佛陀舉微塵和合而成的三千大千世界為例,微塵所集成的世界是假因緣而現,本無自性;佛陀用小至微塵,大至世界,一切皆虛幻不實,來破凡夫二乘妄想分別的我、法二執。三千大千世界乃眾生之依報,蕩除對依報之妄執,佛果圓淨之依報,方能皎然映現。
    3.眾生皆有如來本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妄念、分別積為微塵,煩惱結習合成世界,我們因不知無常、不知無我、不知出離、不知因緣果報,迷失於五蘊幻象,致六根染六塵,而見不到微塵、世界的實相。悟者處此,迷者亦處此。悟者之心,清淨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清淨世界;迷者之心,塵垢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微塵世界。

    (四)波斯匿王曾向佛陀請教:「佛陀既已成就三十二相好莊嚴,為什麼在傳播真理的生涯中,卻免不了有災難和迫害?」佛陀如何回答呢?
    答:1.佛陀回答:「諸佛如來的永恒之身是法身,為度眾生,才應現這些災難,那些傷足、背痛、患病、毀謗、嗔罵等等,乃至涅槃後,舍利分塔供養,都是方便善巧的設教。為令眾生知道業報不失,能生怖畏的心,斷一切念,修一切善,不去貪如夢幻泡影的色身,發大心來探求無量壽命的慧命法身。」
    2.三十二相是佛陀證道後法身遍虛空,諸佛非形非色,故說是非相,為度有情,在累劫以來變化應現,所以名之為三十二相。應身之相,乃福德成就;法身之相,屬智慧莊嚴。
    3.實相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認清「諸相非如來身相」,「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此我們要不住諸相,不應住著如來的三十二應化身,以為此即如來寂滅之相。

    (五)波斯匿王執著年高德韶之相,而疑惑佛陀年輕、修行未久,豈能成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如何回答呢?
    答:佛陀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於正見緣起法,同證三世諸佛法印,而不在年高,不在修行時間的長短;在於勤息三毒,自淨其意。世間有四事,雖小而不可輕:一者、剎帝利王子,年紀小不可輕,日後將紹繼王位,號令天下。二者、龍子,身形小不可輕,能呼風喚雨,吐放毒焰。三者、星星之火,焰雖弱小不可輕,遇緣則成大火,燎燼山野林園。四者、年少比丘,清淨護念,日後能成法王子,作眾生的福田,故不可輕。」佛法是徹頭徹尾的洗心革面,是圓證三身的大道。

    (六)書上例子說一鰥夫訂婚後亡妻鬼魂每晚如影相隨,以致他每晚都難以安眠,後求助於禪師,依照禪師所教,手裡抓一把黃豆,要鬼魂回答數量,這個鬼答不出瞬間從此消失無蹤。 這故事證明什麼呢?
    答:證明這鰥夫「心迷惑故,慧日不明,不知心造三界,生佛一如。」證明「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女鬼不過是鰥夫妄念所成。人只要有般若智慧就能「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七)本十三分,提到「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仍無法與受持四句偈,乃至為他人說的功德,相提並論。為什麼呢?
    答:七寶有相,身命有限,內外財施,皆不如法施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瓔珞莊嚴自心,如甘霖解除久旱,如巨筏引渡彼岸,可令人返本歸源,故法施的功德是無漏無量的。

    (八)目前是末法時代,「人雖秉教,多不修行及無證果」這話,是否會影響個人覺得修行無益,而有退心,不再精進?
    答:「末法時期修行人無法證果」的說法,有同學表示:「會讓修行的個人覺得修行無益,而退道心,不再精進。」另有同學表示:「佛教講緣起法,因緣果報,生死流轉不息,善業惡業終有報,個別小我的不再精進看法;如覺察因緣果報,生死輪迴不止,自會警醒在行佛路上不能退轉道心。」總結:學佛修行的人,個別的小我要對佛法具信心發願心依教奉行,如果世間普遍都退道心,將使世界敗壞更快,毀滅更快。目前大家已看到世界局勢的緊張與各處爭戰的發生,全球危機隨時都可能發生,只有善知識的每個小我能集結起來,發揮團體的影響力,才能延緩世界的毀滅。

    三、分享
    (一)有同學分享「一念三千」是,一念的剎那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諸法都俱,若學佛透徹就能一念即明白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諸法,因此我們要精進,知道這是修行的目標。

    (二)另有同學說:菩薩成就法施,所謂攝受正法,受持、讀誦,法布施無所希求,不為利養恭敬、不為名聞勝他,契眾生根器,唯為一切苦惱有情令罪銷滅,而演說妙法,令人返本歸源,功德無漏無量,令人心生效法。提醒自己受持讀誦聞思修證要持續精進。

    (三) 有同學說與之相應的是「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更了解我們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到如來的真實面目。因為如來所說的三十二相,只是基於過去多生多劫修習而成就的因緣假相,假名為三十二相不是如來真實的法身理體。實相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認清「諸相非如來身相」,因此我們要不住諸相。

    (四)讀了小王子、小龍、小沙彌、小水滴等四小不可輕,讓自己學佛在聞思修證過程要時時自我覺察,不能有我慢、驕矜的心理。

    (五)李虹慧老師說「金剛般若之寶,人人有份,但也須依緣仗境,福慧雙修。佛陀證悟般若性德,皆從累劫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修能修,百種積福求慧而來。」覺得很受用,雖然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是末法時時期,但是佛陀告誡我們要證悟般若智慧,從累劫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修能修,百種積福求慧而來。我們尚有不足要繼續修行,佛法在眾中修,佛光會的平台讓我們做知賓、做義工,為陌生人來道場給予協助,有為眾生服務的機會。還有「諸行無常」的真理,生命在呼吸之間,讓我們看到周遭示現的生命無常。我們知道佛教講緣起法,有因有果有業有報,不只台灣,擁有強大槍械的美國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修,不造業,不小心造業還有懺悔法門,帶來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在道業上福慧雙修,精進修行。

    (五)註解
    1.三身四智
    (1)出自《六祖壇經》,僧智通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原文po在群組的記事本)
    (2)簡譯:三身四智,三身者-報身、法身、化身。四智-前五識、六、七、八識。
    悟道者了知三身後,便能發明四智。在業緣銷盡,差別後得智成熟後,其根本智始能起大智妙用。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我執)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分別)為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行者若在轉一切識為智慧時,在轉處即能現殊勝的禪定力也。
    2.(1)五乘共法: 人、天、聲聞、獨覺、菩薩以成佛為目標(歸依三寶)修習一佛乘,大乘佛法。(2)佛具十八不共法,已po在群組的記事本。
    3.佛教三期法運論認為佛法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此後便是法滅盡時。 (1)關於正法、像法的時限,諸經論有四說,即:一般多採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2)佛陀如來滅度於西元前543年,中國曆法是農曆二月十五日)。目前是西元2024年,是末法一萬年之初期的500年。
    (3)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雖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證果,稱為像法;教法垂世,人雖秉教,多不修行及無證果,稱為末法。

    3.正報與依報
    (1)正報指依過去善惡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如生於人間,則具備四肢五官,受人間之果報;生於畜牲,則具備羽毛齒革,受畜牲之果報。
    (2)依報,即指依於正報而受相應止住之所的果報,如受人間之正報者,則必有與其相應之家屋器物等依報;受畜牲之正報者,則必有與畜牲相應之巢穴等依報。擴大之,人的依報指國土世間,即有情依託之處所,可擴大至世界、宇宙。

    四、結語
    (一)今天的讀書會很精彩,第十三分有很多的名相,及大師以各種角度來幫我們了解般若不住諸相,離相之妙用。
    大家在讀書會裡充份溝通,受益很多,法喜充滿。感謝有各位善知識一起共同學習,成長。

    (二)下次讀書會
    時間:113年1月11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四相寂滅起大乘行分第十四(p.234~)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多112.12.28
    時間:112年12月28日下午3-5點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
    成員:劉珍齡、周財生、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陳淑華共6名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一、暖身
    金剛經前12分的重點在心無所住,空性、無四相,心中無所求,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隨時觀照到自己的這顆心,沒有執著、沒有貪嗔癡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修持這顆心。

    二、內容導讀
    (一)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是這部經的一個名稱,但經文含意甚廣遍十方法界,內有甚深佛法要經過不斷的理解、修持、印証,一個名稱是無法代表它整個意境的,但為了區分別的經本,也只能以一個名稱代表。
    (二)如來無所説法-
    1.法不是用言語說的.
    2.法無定法.
    3.如來無相説法,故無說法。
    (三)微塵、世界-
    1.一塊餅乾比喻為世界,餅乾打碎了碎片就是微塵。
    2.眼睛所看到的片斷就是微塵,整個宇宙就是世界。
    3.物質面:所有一切微塵所組成的就是世界。
    4.精神面:迷-煩惱不斷,心如塵沙。
    悟-領悟了空性,心如虛空。
    5.微塵或世界都是六根接觸六塵而感受到的。
    6.因此在生活中,不要活在別人的話語裡。不要因為別人的壞眼色就影響自己。
    7.平時要都攝六根-專心念佛,定課修持。
    8.知道微塵、世界都是虛幻的、不實的、無常的,但也要借假修真善用資源來利益自己、利益眾生。
    9.物質世界是變化不定的,不用太執著。
    (四)三十二相見如來-
    1.是如來正報身,是如來累劫修持而來。
    2.如果你不修行,那跟如來的頻道不同,當然無法見到如來。
    3.見法如見佛,只要行佛所行就如見佛。
    4.是佛的三十二應化身,主要是要破色身相。不能以色身求佛。要回歸到佛法上。
    5.在生活中每個人也有很多的角色扮演,也是另類的三十二相。
    6.佛陀的三十二相是祂在因地修持圓滿俱足才有三十二相,別人沒有三十二相,所以無法見如來,即非三十二相,但如果如佛陀一様修行也可達到三十二相,鼓勵眾生如法修行。
    7.三十二相不是真實的相,只是為度眾生的應化身。
    8.三十二相是修福德而得的。

    三、分享
    (一)財生師兄講的一句話覺得很有趣,他説如果我們的修行不夠,頻率不對就無法跟佛陀相應。
    (二)財生兄比喻是財生非財生是名財生,也是經典句。
    (三)今天學到「不要活在別人的嘴巴裡」,這句很受用,因為自覺很容易受別人語氣、臉色所影響。要讓自己的心強壯起來。
    (四)我覺得這分是在表達用無言的智慧告訴我們真理,般若實相是空性,只能自己領悟,多思惟就能進入般若境界。
    (五)本分主要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的,也是有為法的實相存在,了解了空性,就能不著空也不著有。

    四、結語
    今天的讀書會很精彩,讓我們了解到三十二相是正報中的莊嚴變化相,讀書會就是如今天這様,大家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可以擴大想像擴大及認知,減少執著、增長智慧。很高興有各位善知識一起成長與學習,我們下週再續。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2.12.21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12月21日下午4-6點
    地點:線上Zoom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尊重正法平等流佈分第十二p.205-p.229
    出席:李虹慧、劉珍齡、陳淑華、周財生、洪美沙、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等8人。
    帶領: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一、 前次讀書會複習、探討。
    此分雖然短短三行,蘊含佛理非常深奧:佛說隨說是經皆應供養,當知此處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一)隨說是經是甚麼意思?
    答:「隨說」,也就是說要隨緣說法,當要介紹這經典的內涵,介紹經典裡的法義,或是所理解的四句偈,這叫做隨說;也就是要有機緣。
    (二)當知此處如佛塔廟指的是什麼?
    答:此處即指說經之處,經即是塔。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經典所在之處,有如佛在,應恭敬尊重。

    二、 內容討論及分享
    (一) 奉行經教,成就無漏。
    1.受持奉行經教是甚麼意思?
    答:奉行佛經教法,聽經聞法,靜靜地思惟當中的道理,朝正確的道路前進。
    2. 成就無漏指的是什麼?
    答:智慧圓明沒有煩惱;漏為漏泄之義,即指煩惱。有煩惱而輪迴生死,稱為有漏;無煩惱而能出離生死,稱為無漏。
    3. 受持、讀誦能具足無漏無為,圓滿成就如來法身明示甚麼具備?
    答:三身具備(1) 最上乃法身:此法無漏無為,離名絕相,無一法可以凌駕其上,是故名為最上(2) 第一乃報身:以萬德為莊嚴,積百劫而成相好,眾聖賢者,無人可超越,故名第一。(3) 希有乃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驢馬羊鹿,分形散影,隨類現身,希奇少有,故云希有。
    4.我們在受持、讀誦經典時,想要獲得如是最上、第一、希有的功德,應先具備修學菩薩四法的方便,能攝菩提,亦令增長。
    答:(1)淨心;心無所住,生清淨心,恆欲利益一切眾生。 (2)深心;大願力,願力很深,常當慈心愍諸眾生。(3)方便;當以大悲度脫眾生。(4)不捨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 「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穩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
    答: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永斷一切粗獷之言。以上所舉的經證,指出安穩無惱的解脫,要如實奉行諸佛所教。
    6. 故事譬喻;四面滾來的巨石是什麼?
    答:這故事譬喻,這四面滾來的巨石,就像是老、病、死悄然走近我們的身邊我們從未警覺到老病、死亡猶如一座大山岩,已瞬間來到我們的身邊。佛陀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世間本來就是「遷流不息」,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發起真心精進,憶念三寶,喜捨濟度有情,為自己的今生和來世種植福因善緣。
    7.大家對這一段所讀最深刻請舉例;
    (1) 淨心、深心、方便、不捨菩提之心,四法用於生活中;就是人與人之間接觸,對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要往好的去看。見菩薩有所違犯,當時或許他不知道有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於諸親友,不生執著;後末世時,佛法本就不容易,我們更應該成就四法,安穩無惱,而得解脫。
    (2) 修禪者要警惕,淨土行人把「死」字貼緊額頭。一個修禪或修淨的人,每個人都從很多的煩惱裡面,生死裡面解脫,超越世間的事情紛紛擾擾,就像閃電,在人我之間悲歡離合,活在紅塵裡頭難免碰到挫折,修行要看破無名,成就道業,要經得起煩惱烈火的焚燒,人世之間要經過千錘百鍊修行,不除執著習氣,怎能領會袈裟底下事。以其去探究祖師西來意,不如反求諸己。
    (3) 有同學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當收到同學的訃聞,今年感受特別深,除了要把握因緣,並對於周邊的親朋好友要及時行善業,宣講這事而言也是有結緣機會就盡心地去做,體悟生命更加珍惜,這是我的想法
    。修行要把過去的煩惱、執著空掉,才能把智慧跟美好的回憶,留下來。
    (4)另有同學說:認真照顧好家庭,把握住機會,只要能做得到的盡力去做,精進服務道場,面對無常的態度是,坦然面對。

    (二)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1.為什麼受持、讀誦《金剛經》者,能成就圓淨三身,具足尊貴的三寶?
    答:佛陀說過:見法即見佛。要明白三世諸佛的來處,必須見自金剛妙諦的法性,才能顯發三身,具足三寶。
    2. 空、無是佛陀的宇宙觀。無,即是無可限量;空,則成萬象生機。我們受持《金剛經》,對空和無的妙用,要怎麼用心體會?
    答:須菩提打消了親自前往迎接佛陀的念頭,以心接心。佛陀稱讚是比親身來的蓮花色女更先迎接、禮拜他的弟子,因為須菩提通達了觀照空與無我。這樣的觀照,才是學習佛法真正可貴之處,用不執取的智慧觀看身心 。
    3. 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們的法術這麼兇猛,你怎麼能勝過他們呢?」答:「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只有一個『無』字。他們有法術,『有』是有窮盡,『無』是無窮盡的;他有法術,變完了就沒『有』了,『無』則永遠無窮盡無限量,我當然能勝他了。」
    4.大家從道樹禪師這段故事學到甚麼?
    (1)故事分享;一位朋友喜歡學習,預知未來及法術,當他學會以後發現很痛苦因預知卻無能為力,去求助另一位法師,法師告訴他我甚麼也不會,後來跟著法師學習佛法擺脫法術。金剛經告訴我們對於一切都不執著,因為學佛是從一個「有」的現象環境,慢慢去調理自己,最後到達「無」的境界。
    (2)此故事中,以不變應萬變,所有法術對於我們來講都是虛幻不實的,不管外境怎麼變,只要你的內心不浮動、保持內心寧靜,那就能不起煩惱。
    (3)有同學說:自從疫情以後,領會到朋友一個個走了。以前勤跑助念,自從疫情以後身心兩方面都在改變,人生無常,生命在旦夕之間,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做好自己的角色扮演。
    在1999年,參觀佛光學論文比賽,容師父送佛光學,我失去了很多因緣,沒有好好把握,後來被派到宜蘭蘭陽別院上班。現在回憶起來,把握因緣很重要,在讀書會跟大家一起學習金剛經收穫不少,深感同學在精進當中也要注意身體的健康。
    5. 道樹禪師用什麼方法降伏諸魔?
    答:道樹禪師以空對應有限的幻術,才能降伏諸魔,安住真心。
    6.舍利弗與目犍連相繼涅槃。
    (1)佛陀說道:無常之理,才是生命的真諦!
    (2)佛陀在恆河,親密的弟子對話裡面我們可以知道,佛說的是要提醒我們,「我最鍾愛的第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已入涅槃。哪一天,我也會走的!」事先跟弟子提醒在這世上,沒有一人或一物,可以恆久不變,無常之理,才是生命的真諦!唯一可依靠的是法,法在心中就是佛在心中。
    (3)大師結論告訴我們《金剛經》種種住心、伏心的方法,無一不是要我們停止生、佛分別的妄想執著,要以般若法性為明燈,以金剛利劍掃盪煩惱邪魔,以自己為洲,以法為洲,此外無他。這些方法最主要是讓我們離妄想執著。

    三、今天學到什麼?可以用在生活上,心得分享。
    (一) 李虹慧老師分享:人命在呼吸間,修行者對「法」,如果沒有及時生起難遭難遇的珍重之心,再奧妙的法義,也不過是「畫餅充飢」,對生命無法有切實的受用。這句話很入我的心,體會經義的玄妙希有,我們要好好地依照佛的教法來奉行與修持。
    (二)『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1.此菩薩是指弘法利生的大德。若舉發他們的過失,必然使聽眾及跟他學的人喪失信心,果報即是前面所說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苦報。
    2.博愛座上坐著年輕人滑手機。猶豫是否要提醒這年輕人讓座「如果叫她們讓座,是否真的愛心使然?不叫她們讓座,又是否代表我不夠見義勇為?」「讓座」本來應該是種美意,體恤不方便站立的乘客,但,無論坐在哪一個座位,看到有需要的人就應該主動讓座,而不僅是以博愛座讓座為優先,有同學說:可以委婉問他是否疲累需要座椅休息,如果體力還可以,可否讓座給這位孕婦或年邁長者。
    (三)學習佛法,是中老年人最好的心藥。其實大部分醫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給他們吃一些安慰劑的藥而已。增強身體抵抗力和疾病的免疫,放鬆和睡眠是最具功能的;能幫助整個身體系統恢復健康。
    (四)每天念心經做到安然自在,心經的內涵以空性智慧為主,一切法皆無自性。只要自己懂得生活安然自在,老年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五) 淨心、深心、方便、不捨菩提之心。用清淨的心、訓練深心使我們自己得這顆心。心善寂滅,觀心知心,一切悉捨方便,以淨心行善,揭開以無所住心,行菩薩之心去渡眾生。
    (六)1.心藥;只要能快樂。2.真實的藥不一定能治好。2.說話語氣委婉。

    四、總結
    今天讀書會、「金剛經」第十二分作結束。其實佛法,用於生活中最實用,可以幫助別人之外,最重要讓我們懂得面對生活。在這裡祝福大家天氣冷了要多保重。

    五、下次讀書會
    時間:112年12月28日下午3-5點
    地點:線上Zoom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的一、二p.215~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陳淑華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2.12.14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2年12月14日下午4-6點
    地點:線上Zoom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尊重正法平等流佈分第十二p.198-p.205
    出席: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鄭月娥、江麗滿、賴平熙、洪美沙等7人。
    帶領:周財生
    記錄:洪美沙

    一、內容導讀
    (一) 第十二分是前文有為,有形有限量的七寶布施和無為功德的延伸,更深入闡明正法流布的廣大功德,本分分四項說明:
    1. 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2. 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3. 受持讀誦,希有第一。
    4. 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二、內容討論及說明
    (一) 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1. 什麼是「隨說是經」?
    答:「隨說是經」即隨順眾生而說,有四種含義:
    (1)隨說之人:能發心開演《金剛經》的法義,不分僧俗凡聖。
    (2)隨說之義:依著《金剛經》正確的意旨,不論事理深淺。
    (3)隨說之經:解說經文時,只要是能令人蒙受法益,不定章句前後之分。
    (4)隨說之處:講經之處所,不拘城市山林。

    隨處隨緣隨順眾生根性,能為其解說《金剛經》,就算是短短的四句偈,在講說《金剛經》之處,都會感應一切天人、阿修羅的恭敬禮拜。

    2. 說法和聽法,應該有什麼態度?
    答:《優婆塞戒經》提到說法、聽法各應具十六事:
    (1) 說法應具十六事:「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2)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聞根。(因自己的過失、障礙使所聽到的事倍功半,如不專心、打瞌睡等。)
    3. 何謂五蓋與五欲?
    答:佛教術語,(1)五蓋是煩惱的異名之一,又稱為五障、和五退法。分為五個種類,貪欲,瞋恚,睡眠,掉(掉-心念躁動;悔-於所作的事心生憂惱,因而遮蓋心性, 使心無法寂靜),懷疑。(2)五欲是財欲、色慾、名欲、食慾、睡欲。或有稱色、聲、香、味、觸、法。

    4. 說法、聽法者有了正確態度,將有何好處呢?
    答:說法者能為自利利他,不生憍慢,懷著平等喜樂之心而說法;聽法者也能至心恭敬諦聽,不輕視說法者。只要能平等解說《金剛經》,講經之處,一切世間,三界六道總賅,天人阿修羅等,都會遵循佛敕,供養講經的處所,以此培植福德勝因,增長般若,因它是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源,也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
    5.為何平等說法,會受天人供養呢?
    答:因平等說法,天人等眾生能以此培植福德勝因,增長般若,成就一切功德善法,也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故
    佛陀於娑婆說法四十九年,不擇淨穢凡聖,賢愚高低,以平等尊重人人本具如來佛性的真心,度化無數眾生。

    5.佛陀如何以見法性即見佛,教導我人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
    答:昔有跋迦梨的比丘,在參學的途中病倒,被王舍城的陶器匠人所救,在其家中安養。跋迦梨自知病重,來日已不多,便拜託看護他的朋友,到竹林精舍,請佛陀悲憫他,到此為他說法。佛陀立即允諾,前往陶器匠的家中。跋迦梨見到佛陀遠來,硬撐起病軀要向佛陀頂禮,合掌說道:「佛陀!我的病情已經沒有康復的希望,
    心中渴望能親覲尊容,頂禮佛足,但病軀已無法走到竹林精舍!」
    佛陀開導跋迦梨說道:「跋迦梨!我這老邁的身軀,也是成住壞空的,你應當知曉: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佛。能思惟法性者,才是真正和佛陀同在的人。」故法身即法性。佛陀以見法性即見佛,教導我人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

    (二) 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1. 什麼是佛的塔廟?
    答:依《心印疏》所言,有四種塔:一、生處塔;二、成道塔;三、轉法塔;四、般涅槃塔。這四種塔是諸佛從降誕到涅槃,一生遊化的足跡。它們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
    (1)生處塔:由四句偈等,令說者、聞者都能開悟見性,法身妙體,圓淨性德,皆從聞經處生出。
    (2)得道塔:佛果菩提,皆因聞經而得成熟,此處即是得道塔。
    (3)法輪塔:能隨經義,為他人說,即是轉法輪塔。
    (4)般(若)涅槃塔:徹解理事究竟,自度度他,即得般涅槃。
    因此法音流布,不僅獲一切世間天人等供養,
    演說經義之處,即能出生諸佛,得菩提道果,立法輪道場,入般涅槃樂。因此法,可以安養一切眾生,可以守護一切善根功德,能恆順眾生,隨說是經,即名為供養諸佛法身。法即佛身,即塔廟處。法音流布處,即為有佛,當然應受一切世間天、人以華香、伎樂、珍寶所恭敬供養。

    2. 有形供養,不究竟。無形供養則能離於垢塵,植於德本,臻至賢聖,心之解脫,不為無德,不至無上,因此何謂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
    答:四事為(1) 不捨道心,植諸德本;(2) 心立大哀,合集慧品;
    (3) 建大精進,嚴淨佛土;(4) 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四尊敬如來的供養。
    3. 帶領人分享雪山童子的故事,大家欣喜。
    4. 佛陀於因地修行時,曾為雪山童子,為求得一偈,不惜以身命換取,足見法的珍貴。另佛陀的大弟子富樓那尊者,為使正法傳布,也不惜要為法忘軀。
    5. 雪山童子為求得一偈,不惜以身命換取法的偈是什麼呢?為何他們不惜以身命換取法呢?
    答:(1)偈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童子為使偈永遠流傳世上。不論身遠的石頭或牆壁,樹木或路旁,就伸手所及,立刻寫下這首詩偈,留傳世人,
    再著衣爬到樹上要墜下捐軀,而讓帝釋天假扮的羅剎感動饒他生命。(2) 又如佛陀弟子富樓那想到西方的輸盧那遊化。向佛陀述說己意:「輸盧那人民性情殘暴兇惡,如果他們訶罵毀辱我,但沒有出手打我,還是具有善根智慧,可以度化的;如果他們動手打我,但並沒有用刀杖傷害我,他們善根還是具足的,可以得到教化;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我的身體,我會有如此念頭:他們仍是具有善良的本性,還沒有殺害我的身命;即使他們殺害我,我也會如此想:他們仍然沒有泯絕善良的心性,假借此善巧方便,使我老朽的身體,得到解脫!」
    雪山童子與富樓那都已明白,法音的流布比生滅的色身,更具有不朽的價值令未度者得度,未獲涅槃者得證入涅槃。而願犧牲己身。

    三、心得分享
    (一) 菩薩四事供養,證明有形的物質布施不如用心念、正念來精進的供養。
    (二) 雪山童子不為名聞利養,為法捐軀的精神,值得學習 ,唸其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可時時督促自己而開啟般若智慧,且布施廣結善緣,謝謝帶領人財生師兄的帶領。
    (三) 大家都感受到了本分提到說法和聽法,應該各具十六事的態度,極為受用,能使說法者為自利利他,不生憍慢,懷著平等喜樂之心而說法;聽法者也能至心恭敬諦聽,不輕視說法者。使法音的流布發揮不朽的價值令未度者得度,未獲涅槃者得證入涅槃。
    (四)有同學因而體會到自己聽法的態度有許多要去調伏改善,如「聽時為斷聞根」,領悟到不要因自己的不專心、打瞌睡的障礙使所聽到的法打折扣。
    (五)李虹慧老師分享:1. 佛陀說:「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佛。」能思惟法性者,才是真正和佛陀同在的人。因此法身即法性,法,可以安養一切眾生,可以守護一切善根功德,能恆順眾生,隨說金剛經,即名為供養諸佛法身。因此我們要時時反觀自照,法身即法性。佛陀以見法性即見佛,教導我人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才能求得明心見性。
    2. 本分提到說法和聽法,應該各具十六事的態度,的確讓我們今後會去改進,宣講佛法,要恭敬不可傲慢,要用歡喜心隨機說法,利人利己。
    3. 讀書會的教材要因應成員的素質、程度 ,選適合的教材;帶領人要有同理心能應機說法,方便善巧的引導初學者學佛法。
    (六)有同學也分享見法即見佛,學佛要專心,將繼續努力。

    四、下次讀書會
    時間:112年12月21日下午4-6點
    地點:線上Zoom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尊重正法平等流佈分第十二的三、四p.205~
    帶領人:劉珍齡
    記錄:鄭月娥
    拍照:江麗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多112.12.7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2月7日下午4-6點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金剛經講話-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成員:李虹慧、周財生、洪美沙、鄭月娥、江麗滿、陳淑華等6人
    帶領: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前言(復習)
    (一)珍寶布施的福德是世間有漏的果報,般若性德則是出生無漏的善法功德。
    (二)十一分以〔為他人說〕的法布施,進一步做闡述。
    (三)佛陀雖強調無為福德的勝妙,但並不否決有為的福德,而是要從財施先著手,再去開發無為解脫的性德。
    (四)財物到底是毒蛇還是黃金,完全取決於運用者的智慧。
    (五)摩訶男的故事,意喻什麼?生活中有類似的朋友嗎?或者有發心布施的人?
    1. 摩訶男的故事,意喻有錢財卻不會使用,不只害人也害己。且有錢不布施,或者都是為名或為利。
    2.有位同事因為受傷辦退休,身體狀況不理想,家境很富有,卻捨不得坐計程車,想說連為自己健康方便都捨不得花,還能布施給別人嗎?真想不通。
    3.布施其實不見得是錢財,也可以是微笑布施、心意布施,隨喜功德都是。
    4.上一代的人,比如親生父親都會本著善良本性去布施一些,學佛後就比較了解如何去布施,也在佛光山的薰習下,都能依個人因緣去做財施或法施,善緣增上而能修福修慧。
    (六)有成員問到檀講師還需要宣講嗎?
    1.檀講師、宣講員、布教師等等都是法布施,檀講師也可以發心宣講做法布施,檀講師名額有限,也可以說是宣講員的進階版,更是每個宣講員的努力目標,成就一個檀講師是需要道業、事業、學業三種的考核的,需要經過中華總會及世界總會核可。但宣講員也是佛光會法布施的重要講師。
    2.從Google 人間佛教讀書會家族上,看到北一區345讀書會有很精彩的讀書會記錄,多聞樂活也是,看到這些記錄就知道大家都很精進的在薰習佛法,感到很欣慰。
    *不管是宣講員或是檀講師,都是文章中所說的〔為他人說〕的法布施,都是無為福德。
    (七)文章中提到財施與法施在方法、對象、利益各有不同,總而言之財施會令人生起貪心與懈怠、僅能利益色身,無法令人見性成佛。反之法施可以令衆生開展覺性生慚愧勇猛向道心,令衆生轉凡成聖。這也就是大師為何重視教育,要廣設讀書會讓所有佛光人都能薰習佛法。
    (八)大師設立宣講員、檀講師的機制,就是透過教育栽培法布施人才,讓人人都能修得無為福德。

    (九)從十法行中,我們平時都以哪一種來修持呢?
    1.現在以思惟為主要修持,還要在生活中去修,最近一直在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何見法如見佛〕,什麼是〔觀空〕,佛的身相又是什麼?法身是用心去體會等等,每天都在不斷的思惟,光〔般若〕兩個字就花了我三年的時間去思維,用心去深解經義,層層去堆疊,才慢慢有所體悟。
    2.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也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像我們讀書會大家分享,及老師的經驗傳承,都讓大家更能從生活上了解經義。

    二、內容導讀
    (一)深解經義解脫生死
    1.擁有珍寶纓絡,人的心也未必能知足常樂,為何?
    因為縱使寶物也會敗壞,只有善法才能增智慧,若能順佛法而行,法就能隨人流傳百千世,種種寶物可被劫奪,但法財卻不能被五賊所奪。
    2.有4個婆羅門各具神通,遇到索命小鬼,不管是飛行術、潛藏海中、隱入須彌山、遁進土坑裡,都難逃脫死亡。
    3.都無法避免無常的到來,想要真正不死,應該思惟四法;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有為皆苦、一切諸法無我、熄滅三毒火焰。
    4.以這四法來信受奉持經教聖諦,乃至四句偈等,都是解脫煩惱的入手處。
    5.肥胖的波斯匿王,行動不便,佛陀建議;吃飯要常憶念,飲食該知量,身體才會健壯,不會胖,腸胃也容易消化,得到養生延壽之利。
    6.佛陀授與偈語〔夫人常當自憶念,若得飲食應知量,身體輕便受苦少,正得消化護命長〕。
    7.波斯匿王也很聽話,聽從佛陀的勸告,而節制飲食。這個故事也可以告誡我們有所警惕,要注意飲食等等。

    (二)無為福德究竟常樂
    1.金剛經強調無為福德的勝妙,為何?
    (1)大師以孩子哭鬧不停,不能以滿足欲求的方式來求得短暫的功效,而是要以影片或漫畫書先穩定其情緒,再給予是非的正確觀念教導。
    (2)如同財施與法施的不同處,財施是救急而已,法施才能改變一個人的心性。
    (3)總會提倡開月例會以讀書會來帶領,讓大家都能用心了解會務,才能真正去推動。
    2.什麼是善根福德?
    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都是讓大家修此些諸善業,培植善根福德的因緣。
    3.這一切的修持都是從心開始,改革我們的內在。
    4.唐朝裴休宰相兒子到寺廟修行參學的故事,因為心高氣傲而不服,忍不住說了〔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得怎能消?〕。
    5.和尚回了一句〔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6.為何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1)修行的得道高僧心意,是與佛菩薩相應的,他為衆生求福德,無相布施功德自然無量。
    (2)心意回向,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真心為衆生祈福就是無為福德。
    7.無為福德之性,有何功德?
    (1)轉煩惱為菩提。
    (2)止啼哭得安樂。
    (3)導迷津至彼岸。
    (4)度有情登佛境。

    三、分享
    (一)〔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佛堂一炷香,代表對三寶的敬意,信徒的恭敬之心。尤其在法會中的一炷香,對於法界衆生的功德是很大的,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煩惱等,在心地上產生無比的安定力量,這是無法用多少的糧食去衡量的。
    (二)十法行中的〔施他〕:印行經典流通,現今比較沒有人會印經書,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以宣講法布施,早期會去宣講,現在以讀書會為主,也會以書本跟大家結緣,一個侄女因為讀了自己贈送的書籍不只自己學佛也接引子女讀佛光大學,一個是在圖書館工作,利用她的關係有機會贈送佛光書籍給其他大學的圖書館比如玄奘大學,跟人廣結善緣,這也是十法行中的文化弘揚,也是一種智慧的展現。
    (三)很感動,也看到月娥的進步,也期許自己更進步。
    (四)月娥的進步都是靠每位善知識的法布施。
    (五)在每個年齡層次,都要存著精進向前走的思維,做為人生歸屬。

    四、結語
    我們要學習虹慧老師的智慧,雖然在家中也能以參加讀書會做法布施為生活目標,更能以文化與人交流布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不浪費一點一滴的生命資源,這就是無為福德。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