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讀書會日期:2018年10月22日
    讀書會地點:普門寺社教館
    帶領人:組長 羅妙琴督導長 網頁上傳 林孝雄督導
    出席人員: 羅妙琴督導長.林孝雄督導.孫玉花督導.陳錦梅督導.徐牡丹惠長
    王瑞容督導.洪健雍督導.李奕慧督導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 導讀 星雲大師拳集 第十二類《附錄》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全集 第十二類《附錄》
    作者滿義法師為佛光山佛教研究怨研究員,數十年來跟隨大師至世界各地弘法記錄,為探討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特色與實例,歸納出四個項目,說法的語言不同,弘化方式不同,位教的心不同,證悟的目標不同,全書兩冊共五章二十一萬字。

    《星雲學說與實踐》滿義法師著
    本書為滿義法師繼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之後,馧讓十年研究大師最新著作,作者從佛性平等緣起中道,自覺行佛,轉識成智等面向,研究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繼承根本佛法的思想論,因應不同時空因緣,圓融大乘佛教的實踐之道,其思想內涵及組織架構十分嚴謹,「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與要點,「境行果」皆具,形成一門體系完備的「思想學說」共五章十二萬餘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程恭讓著

    本書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研究著作,全書共分四冊,十四章,近四十五萬字,從烏瞰式的宏觀野來開展全書的結購,在歷史脈絡與晢學綿密思辦中清楚地勾勒出大師從青年時間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微,並提出在歷史上具有廣泛而持久影響力的佛法型態必定是「理論」與「實踐」兩個要素的複合體,大師在「時代考驗青年青年考驗時代」的國難,佛難歷史時刻沉潛於一時,戰後以「宜蘭經驗」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際,後於高雄,繼以全台,逐步在全球落實,擴大了人間佛教的版圖,終以成其大,凡此種種,本書都清楚刻劃出期間的一貫性,轉折性與突破性的所在,本書除了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同時也收錄了 《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

    《名家看百年佛緣》
    人間佛教的推廣,是透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宗教與文教活動走進人群,走進生活,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及走向國際,大師本人當然是最關鍵的人物,凡是接觸過他的人無不被他的一言一行所感動,本書有蔣曉松,簡志忠,錢文忠,林清玄,曾淑賢,沈 春華,趙麗雲,呂芳上等四十位名家,閱讀大師,親近大師的心得感言,本書最後收錄大師的詩作,〈人間佛緣,百年仰望〉,有四十個篇章,十四萬餘字。

    【對佛陀堅定的信仰】惡劣的客觀環境固然可以憑著願心克服,來自社會的各種誘惑其實也是一大考驗,。當初由大師帶團來台的僧侶救護隊,雖因參家人員日漸流失,最後無疾而終,不過當時在台南旭町營房的長官儲一貫河劉凱英都非常欣賞大師,認為他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孫立人將軍甚至鼓勵大師,想要保送他進陸軍官校,並且保證十年之內必能升為將軍,然而大師卻堅決地說「我是出家人,我把和尚做好,當將軍有什麼用呢?」 後來離開僧侶救護隊,也曾有多家雜誌,報社有意網羅大師擔任採訪記者,副刊主編,但是大師皆以「非佛不作」而斷然拒,絕,當時同道中有人屈就現實,易服還俗,或改宗他教,但是大師堅定其「做好一個出家人」的信念,絲毫不受外境動搖,甚至他說「即時佛陀現身,親自叫我易服改信,我也不從」大師一生,就是憑著不他對佛陀的堅定信仰,以及懷抱一份弘法的願心,因此面對各種威脅利惑都能不改初衷,終而不致從僧團裡毅。甚至後來中國佛教對他一再排斥,抵致,讓他雖有滿懷為教奉獻的熱誠,卻始終無緣以中國佛教會為主力發展佛教,他卻沒有因此氣餒,反而更加勇往向前,因為他相信人生在世若能時時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實現理想,必能有苦時才不覺苦,有難時不覺難,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無事不辦,無願不成,就因為大師有不怕難,不向逆境低頭的堅毅性格,甚至不絕難,不覺苦,不以困難謂障礙的胸襟器識,因此愈是無情的打壓愈是橫逆排空,反而更加激發他艱苦卓絕,不屈不橈的信心毅力,他一心只想到;「佛教要改革,才能振衰起敝;佛教要弘揚,才能對人間有所利益」《星雲日記》大師從一開始,,他所發的弘願,就是針對時弊欲對佛教有所振興而萌發;他的滿懷悲心,也無非是感於世間疾苦,欲對眾生有所利樂而升起。正如《華嚴經》說「但為永蔑識間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文字針砭時弊】大師對改革佛教的抱負,慈惠法師在《星雲大師十二問》裡提到大師早在年輕求學時,有感於當時佛教衰微,皆因寺院主管生活頺廢,不想弘法利生,尤其一些長老牽親帶眷,安插私人關係,把持寺政,使寺院叢林雖為十方寶剎,但都是法卷關係,統一控制,叢林住持已經不是選賢與能,而是慿關係就任,當時大師就發願不做住持當家,決心不與名位權利合再一起,他只想做一個弘法的法師,隨緣講經說法,假如有力量也要從事佛教的革新運動,大師一向具有正義感,更有護教的情操他認為做人要有道德勇氣,衛教護法更是每個佛子應應負的責任,佛教不但要有聲音,甚至提倡佛教徒要有珣教的精神,大師滿懷弘佛護教的悲願一心想以文字針矻時弊,革新佛教,不過大師並不是一空有熱誠的人他是既有理想,因為只有理想往往流於空想,妄想;我有目標,例如弘法利生,興隆佛教是我的目標,但我是重視實際的人,有了 實際的情況才會實踐理想。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