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19/7/08 大樹王讀書會
    導讀書名: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星雲大師 著
    導讀標題:我不是「呷教」的和尚
    作者:星雲大師
    導讀主持人:陳益川督導
    記錄人: 陳麗香
    地點:大樹佛光緣佈教所
    時間:2019年07月08日
    參與人數:15人

    益川督導心得分享: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讀書分享會
    讀這本書的義意,除了開智慧,就是在學習大師的處處為別人設想的慈悲心量,大師在平凡生活中的佛法實踐,佛教經典中𣎴是用來研究的,讀誦的,而是要用在生活上的,大師的為人處世,佛法就在其中,已具足六度萬行。
    大師從小就生治困頓,出家後正逢戰亂,修行、弘法、生活都不是很順遂,但大師總是以一顆悲天憫人之心,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堅定信念,心平氣和的面對困境。
    我們要學習大師歡喜為大眾服務的精神。
    我們要學習大師遇困境不屈不撓,心 平氣和的心境。

    在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一)中,大師提到:
    佛教養我教我,所以受到打駡委屈都不計較,要做一個報恩的人,發願要給人,不希望人家給我,立下弘法利生的志願。
    「報恩」也是我們人生很重要的態度,台灣俗語説「吃人一口,還人一斗。」我們的老祖宗也一再教導我們要懂得報恩。一個人有報恩的心,必然心存感激,心地柔軟,心平氣和,瞋心必然不存。
    大師接受因縁,隨順因緣,創造因縁,原本很喜歡飯頭僧的工作,隨順因緣接受到小學教書,懐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念頭,「飯頭」與「教書」等無差別,接受了教書的職位。後來到台灣弘法,也是立志要做一個「飯頭僧」,到不想最後做到被稱為「大師」。隨順因緣,創造因縁,不正是我們努力要學習的人生觀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