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時間:2020/03/18,晚上。
    地點:自宅
    方式:線上修持,群組視訊討論分享
    修持題材: 大師揚州講壇--《般若心經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召集人&資料整理:徐牡丹
    參加人員:羅妙琴、張玉珍、劉珍齡、翁淑芳、許喜榮、林再根、張淑珠、
    徐牡丹
    一、分享
    羅妙琴
    1.大師演講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內容
    宇宙萬有的財富都在自己心中,不要向錢看,要向內心看,對人生宇宙的問題要不斷參究,[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生活中常提醒自己不比較、不計較,快樂就多一些,更自在了。
    自己的收穫:養成常常觀照自己的心,常要求自己、訓練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般若的層次。
    2. 說當說的話,做當做的事,該笑就笑,老老實實在生活中尋般若。 同樣的生活有了般若就不一樣,要求自己生活要認真,但不必當真、不要執著。
    張玉珍 1、這堂課令我印象深刻的內容有哪些?
    •同中可以存異,異中不必求同,世界才能多采多姿。
    •婆媳有婆媳的感情,母女有母女的感情。
    •修讚歎法門, 要去蒐集並學習上百句的讚歎語彙,隨時隨地可以應用在人我相處上。
    •人生因為各種狀況會遇到苦難,要有訓練修養知識和信仰才能減少甚至戰勝苦難。要相信自己有能潛力,相信自己無所不能,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早能晚。
    •要如何調和人我相處?要以「五和」為依歸:自心和悅,人我和敞,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觀自在,觀照自己是否自在?為什麼不自在?因為有人我是因為我們的心隨境轉。如果有般若智慧 就可以成為心的主宰就能夠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看顧好,不會為環境所左右。
    •苦、空、無我、無常是佛教的四大要義。如實了知,就可以看到生命的無限寬廣和光明。因為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窮可以變富,愚可以變智…。
    •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田,讓我們的心田長出無限的寶藏來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2、大師說的心經,與我的生活有什麼相關?
    大師說婆媳有婆媳的感情 母女有母女的感情,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做媳婦的 要盡到做媳婦的本分,但不強求婆婆對自己要有母女般的情感,反之亦然。這樣彼此不會有不當的期待,相處自然融洽。
    3、我如何將這堂課學到的觀念應用在生活中?
    我們常說要修讚歎法門, 大師提醒我們要學習不同的讚歎語彙在適當的時機 表達適當的讚歎。所以平日我們身為閱聽人就可以多留意並搜集一些讚歎的語彙讓所修的讚歎法門能夠更充實、更精進。
    劉珍齡
    「般若心經的宇宙觀與人生觀」講座中,大師用幽默、樸實的語言,以精采的譬喻及故事,讓大家在笑聲中深思,領略大師的對心經精準的解讀,並接受佛教空無、因果的普世思想。人既有生必有老病死,生活有物質、精神、情感、成就等等無盡的需求,因此人總是常在苦樂中浮沉。要離苦得樂,除了以平常心接受苦是人生的必然現象、能夠知足減少慾望,增強力量不要怕苦、修養五和、人際圓融之外,大師尤其強調要有信仰,透過修行觀照自己的心。誠如大師所言:佛教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應該在生活中落實。遇到順逆得失,都以般若空性智慧面對,認知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錯誤的認知。自能不驕不餒、無怨無悔。認識真正的自己,才能獲得空有自如、自由自在的人生。
    翁淑芳
    第三集
    大師講到佛教是文化,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吸收、包容。玄奘大師26歲去印度取經,是第一個傳遞中國文化到印度的僧人,鑑真大師也是唐僧,他們兩人對於國際文化交流貢獻很大。
    聽這段話,有感於文化確實需要交流,需要傳遞。我們在日常就進入校園做生命教育,進入社會,宣講人間佛教,舉辦一社區一蓮花,宣揚人間佛教即是傳遞優良文化。
    大師說心經要懂了再去唱,心經的韻味才能體會出來。安排了育幼院的院生唱般若心經,並介紹大慈育幼院在50年前創立,目前有800人在各行各業都很有成就。育幼院的院童在尊嚴中成長,他們是佛光山的公主少爺。告訴聽眾,任何時間幫助人都要顧及所有人的尊嚴。
    大師善用譬喻,舉看電視為例,開關一開節目繽紛;遙控器一按,又全沒了。這是空、有。所謂「色即是空」,空的生活和有的生活要調和,最好從擁有到享有,不必占有。享有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擁有和占有反而是負擔。
    佛教的道理是普世的、不能改變的,「空依有立,事依理成,果從因生」這是因果法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我們要畏因,因果好似債務,是要還的。求發財、求平安有用嗎?也要看因果!要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許喜榮
    第四集
    微塵是一個,虛空是一個,哪個大哪個小?無大無小! 大師說自己一生過空無的生活,我們聽大師說小時候不懂為何受無理對待,經一些過程就會懂。確實如此,事非經過不知其深意。
    眼睛看不見,可以用心看,一筆字即是如此。互相感動,人生才有價值。60年前在台灣宣揚佛教就是用台語「我們的佛教來了」讓人有親切感而感動接受,無中生有,空中生妙有。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世間有很多假相,我們要去認識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世界、真實的我,空有是自如的。
    林再根
    第五集
    從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來勉勵揚州人將舊文化再洗鍊成為新的文化。例如排隊不爭先恐後、謙卑謙讓、不大聲講話、不惡口等等。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依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依般若智慧可以完成自我,在平安順利的境界裡有美滿的生活。凡事都往好處想,對自己也能得到好處。
    世界無常變化多,不變的是心,心不要隨著境轉,而要讓境界隨著我們的心改變。
    我們要給人接受就要有禮貌、勤勞、負責、忠誠、信用。能被接受一定就有各種因緣,就算不找人求人,因緣也會自己來找我們,這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心有罣礙,實質的問題在於自己虛假而不自知,去看自己的心,若充滿貪欲、瞋恨、愚痴,這些虛妄的心要能夠修改,改變成尊重包容、慈悲喜捨、溫柔體貼、般若智慧。要有目標、有方法才可以改變。
    般若波羅蜜多改變自己,人生就完全改變,世界也就不一樣了。正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做人要正其心,心空及第歸,空就可以出離煩惱、妄想、是非,保持清淨。天地世界,日月光明,寶藏、快樂、歡喜都會現前。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煩惱都因罣礙而來,如果心有罣礙,就會有恐怖,會顛倒夢想,因此要放下,不要掛礙,這是在日常生活處事中一定要謹記的。
    張淑珠
    新冠肺炎疫災全球,不管世界有多麼紛擾,各地有多少驚懼,我們在疫情的封圍中宅家時間變多,在佛光會用心的安排下,讀經薰習的機會增加,這毋寧是件好事,聽大師講經,如入智慧大海,反而經由現狀悟入道理。
    大師提到:「波羅蜜多」就是「從此岸到彼岸」,就是「從苦到樂、從無到有、從不如意到幸福安樂」。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雖說世界都在苦戰,然而,卻也會激活人與人之間的幸福。在深受重災的武漢,有對染疫都發燒的婆媳,先前兩人也沒什麼良好關係,面對共同災難,婆婆在身體難受中仍然以智慧和行動激起媳婦活下去的念頭。那種經歷一起抗疫的「革命情感」,讓婆婆說出「從現在起,妳不是我的媳婦,妳是我的女兒。」這則真實的故事,我看到:從不如意到幸福安樂,它需要「苦」來磨礪,正應了「苦是增上緣」的佛教概念。
    不宜群聚的時間還長,佛法那麼深廣利人,大師那麼善說善譬,能以現實生活眾多常例來啟迪大家,正好利用一下「疫病、佛光會、良師、我」之因緣聚成的時機,在線上多學習一些。
    二、回饋
    徐牡丹
    1.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佛光會停止所有的聚眾活動,總會提供諸多影音教材,讓佛光人在這非常時期線上修持,安頓身心。我們讀書會的同學都很精進,除了當天加入視訊討論的同學以外,上線不成功的也提供心得分享,真是讚歎。
    2. 隨著疫情加劇,全球人心惶惑不安。此時想要能身心自在,佛法是最佳良方。大師心經講座所提的「空有、苦樂、因緣、因果…」等觀念,去年我們研讀《佛法真義》時,已多所討論; 現在透過大師幽默、精闢的演說,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尤其講座結束時,法師們唱誦心經,悠美的梵唄聲,猶如甘露遍灑,讓人清涼自在。
    3. 4月初我們會再進行另一個主題的視訊讀書會,希望同學都能先把最佳角度「喬」好,加入討論。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