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1年上學期台北教師週四讀書會紀錄
    時 間:2021年3月4日AM 10:00-12:00
    內 容:星雲大師全集《佛法真義2》「為信徒留歷史」、「出家人的年齡」、「出家人能擁有什麼」、「童真入道,半路出家」、
    「危機意識」、「器官捐贈」等共六篇。
    召集人:薛慶色督導
    參與人員:薛慶色、吳秀鑾、唐立麗、莊秀蘭、黃淑媛、陳淑貞、村上啟子、李美雲、陳雪霞、范鴻英、翁麗珠、黃麗容等共計12位。
    帶領人:吳秀鑾師姐 心得分享整理:黃麗容

    鴻英督導心得分享:
    3/4台北教師讀書會開學了﹗懷著雀躍歡喜的心情,與大家共讀共享。
    感謝秀鑾老師帶領六篇文章,其中我對〈危機意識〉感受較深。
    (一)文中大師說:「人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尤其要懂有備無患,培養處理危機能力。」去年一次騎腳踏車買菜,過馬路差點撞到路人,緊急剎車中自己也跌半倒受點輕傷,從此我常提醒自己生活中動作要慢,尤其要防摔倒,不再騎車了,走路、坐車也隨時照顧腳下,以保安全。
    (二)去年開始加入人間福報妙熙法師的念佛群組及最近台北道場的念佛群組,念的佛號都是布施給疫情受苦的眾生,用自我念佛的修持來廣結善緣,增長福報,遠離疾疫。從此,念佛成為定課,隨時善用時間念佛成為習慣,生活中的修持增加了著力點。佛說「人身難得」,唯有人身,真能修道,我們若在生前養成念佛的習慣,應該是一種有備無患,培養處理危機的能力吧?!

    秀鑾師姐心得分享:
    3/4的讀書篇章在「為信徒留歷史」中,大師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為人類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世界間留下貢獻。佛光山對信徒所做的功德善舉都留下歷史的痕跡。如:百萬人興學,就在大學樹立紀念碑牆,刻上參與者的名字;佛陀紀念館是由千家寺院、百萬人士共同發心,他們的功德刻在佛館的牆上;佛光山如來殿、雲居樓的陶壁上,也鐫刻布施者的善舉功德。我最感謝的因緣是在最佳時機將家人一起參與佛陀紀念館的發心,曾經家人與我一起春節回山,我們一起站在佛館功德牆前,欣喜「曾經有一世我們是一家人」留下歷史紀錄。
    在「童真入道,半路出家」中,大師指出在佛教傳播歷史長河中,青年應該最受重視的,因為出家人的心和精神都要年輕,要有一顆童心、菩薩心,在「出家年齡」中更強調出家要經過考試、要經過時間適應,要有信心,對世間的五欲六塵有出離心,對社會大眾有慈悲心,對佛法更要精進修持。

    麗容心得分享:
    三月四日讀書會,秀鑾師姐繼續完成上學期佛法真義(二)共六篇文章的導讀,秀鑾師姐思路清晰,帶領過程,有解說,有提問,時間掌握精準,令人讚嘆!
    今年新春回山,再一次拜訪佛陀紀念館,當看到成佛大道兩側紀念碑上寫滿密密麻麻功德主芳名,據美雲和秀鑾師姐告知,她們都是全家人名字鐫刻在一起,當初的想法是:代表累劫以來,我們曾經這一世是一家人!聽了好令人感動啊!雖然自己當時錯失因緣,未能躬逢其盛,但仍然讚嘆大師為信徒留歷史的慈悲心願,相信後世子孫如果能以先人護持佛教的布施善舉為典範,相信佛教必能慧燈千秋,薪傳萬世吧!
    順治皇帝讚僧詩寫到:「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我想無論童真入道,抑或半路出家,只要能盡形壽,恪遵戒律,發心服務,以弘揚佛法,興盛佛教為己任,都值得敬佩!曾經一位法師說過,妳們是出嫁,我們是出家,你們是嫁給一個人、一個家庭,我們是離開原生家庭,出到佛寺修行,佛光山就是我們的家!也有一位法師談及出家因緣,一生的志願,不想只為一個男人,生幾個小孩,只為區區幾個家人服務,想要效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為千萬眾生服務!大哉斯願!令人讚嘆!出家人三衣一缽,掛單叢林,雲水四方,行腳弘法,清貧樂道,豈是吾人積聚財富,出國旅遊,拍照打卡,咖啡閒聊,諸多煩惱所能比擬?想來真是慚愧不已!
    八大人覺經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大師也提醒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謹記大師殷殷叮嚀!感謝諸佛菩薩庇祐,能親近佛光山道場,追隨一代高僧,一千三百多位弟子,薰習佛法,學習慈悲、忍耐、廣結善緣、發心服務,祈願自己盡形壽護持佛法僧三寶,護持人間佛教!

    村上師姐心得分享: (村上老師是日本人)
    佛法太深奥,無法立刻去瞭解其中的深意,師姐們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為我們開啓了一道門,讓我們能一步一步通過修行學習慢慢的進入佛法的世界,我會努力去體會。

    淑媛師姐心得分享:
    「為信徒留歷史」這一篇文章大師談到《普門品》說「功不唐捐」所有信徒的功德,都不會被抹煞的;因為功德歷史,在佛光山的碑牆上,這些資料裡都有記載。
    我們在《金剛經》大師談到「無相布施:無限的功德」只要你有分別執著,你著相了,心確實不易回復清淨、平等,否則就只是在累積福德上。當然在功德牆上留名了,但不念茲在茲,讓理事圓融才是我們修行的功課!何時可修到「一念不生,心懷虛空」呀!
    「出家人能擁有什麼」一篇中,鴻英督導談到:本山金璧輝煌的「金佛殿」裡師父的寮房非常簡樸,完全不能與雲居樓香客房舒適相比,想到莊嚴慈悲的師父們,確實做到「個人則要清貧樂道」,更加尊敬師父們了!
    佛教是一個充滿「危機意識」的宗教,佛經故事「一滴蜂蜜」中黑鼠白鼠譬喻日月催人老,樹籐即譬喻人的生命根,五滴蜜即譬喻五欲-財色名食睡。人貪著此五欲即忘記了日日的辛苦,而且忘記了生命的危險,此時是否就閉上眼睛,伸出舌頭,全心全意去舔嘗著那滴蜜糖。還是體認生命的無常,懂得有備無患,才能安然生存於天地之間。
    感謝秀鑾老師的帶領,篇篇文章意義深遠,都有佛教的經典意涵,更加深我們的印象。

    淑貞師姐心得分享:
    大師的文章往往讓我有更多的自我聯想,尤其是這篇「為信徒留歷史」讓我心中一陣陣的暖流在心窩:曾在台北市政府歷經七位市長:林洋港、李登輝、楊金欉、許水德、黃大洲、陳水扁、馬英九,每個市長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常有一種我們都活在台北市府歷史的洪流中。
    曾在台北市立托兒所25年的所長任內,經歷五所的所長托兒樂常留我心的兒福之愛;曾上師大輔導學分課時,教授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學期結束時交一份報告:自己的故事,當時教授說:自己認為用一句話、一段文章、一本自傳均可,我是每天一早用A4一頁,文後都有一首歌曲跟著:我的家庭~往事難忘~快樂天堂......
    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其「佛法真義」的文章均能引導我們在生活中得智慧,在生命裡尋般若,接下來繼續研讀「佛法真義3」感恩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