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非-德本禪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線上菩提讀書會

    時間:3月26日晚上7:30—9:17

    佛法真義一:無我、中道、四大不空、四聖諦、四無量心、四攝法

    帶領人:江秀芳、許慧雲

    參加人員: 范淨明、許慧雲、黃小洪、蔡淑淑、朱名譽、謝滿美、蘇研雲
 、鄧馥銘、楊廸那、杜蕊珠、李毓卿共12人

    今天是江秀芳師姊做讀書會帶領人,她說佛教講「無我」,是因為這個「我」是不斷的變化,由許多因缘和合,緣起而生,緣盡而滅的。因沒有一成不變的「我」,所以可以透過「我」的改變,塑造未來,所以「無我」的真義包含著無限的價值。
   
    接著大家開始討論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體驗到無我的觀念。蘇研雲說,她體會從小到大到老,身體一直在變化,真的是沒有實質不變的「我」。
   
    蔡淑淑說,在生活中不如意時,就以緣生緣滅來提醒自己無我,不要執著,要淡然處之,讓心情掌握在自己手中。
   
    許檀講師說,「無我」是指「能苦能樂、能多能少、能大能小、能早能晚、無所不是的我」。如能在生活中運用「無我」的觀念,任何時候都可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都可以開始學佛修行,年齡從來不是界線和束縛,如果我們懂得珍惜當下,努力改變,就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大師教導我們,佛教的中道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超越有無、增滅、善惡、愛憎二邊的極端,以趨向解脫之道。
   
    謝滿美分享自己對中道這篇文章的感想時說,當遇到外人批評自己時,她試著用「不執著實有,亦不執著全無」來處理。對給予批評的人,用不執著有,來平和內心的情緒;同時用心反省自己是否有可以改進的空間,因為不是全無。
   
    江秀芳説,在生活中夫妻之間的相處,不免會出現直接的指責,如果能不計較對方的用詞,而是以感謝對方的提醒,用中道的觀念來修正自己,彼此相處就平和了。
   
    范會長説如今網路言論自由,大都偏向個人的見解,沒有經過檢驗,或者有極端的立場充斥其中,不和乎中道,所以我們要謹慎選擇閲讀,保持清醒。
   
    許檀講師說,中道是為了解脫煩惱,擴大自己的心胸,如果我們對事物都能行於中道,不輕易的給下結論,而是從多角度全面的去看待,減少自己主觀的見解,這樣勢必會更加接近處事圓融。
   
    蘇研雲分享藥山禪師的二個徒弟,雲巖禪師偏愛山林,十分淡泊,另一個道吾禪師非常活躍於弘法利生,而藥山禪師對於徒弟有不同的風格,一榮一枯,全然接受,也是中道的體現。
   
    大師説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空和有是體和相的關係,空的本質是統合了「有」和「無」的表相,所以四大皆空示現有。
    蔡淑淑説四大皆有給她的啓發是:任何事都是因緣起和滅,且相互依存,如十二因緣而輪轉,四大元素之間也彼此含攝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范會長説,空不是沒有,而且「有」的時候就有空性的變化,正如大師説一片空地才能建設建築,才顯現有,不空就不能有。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佛法的綱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治病的過程,它說明人生如何從「苦空無常」的此岸,用八正道的藥方,使我們煩惱永斷,解脫生死輪迴,而邁向「常樂我淨的彼岸」。
    
      謝滿美分享她學做包子的過程,她經過了多次的嘗試,不斷的在失敗中學習,才明白了麵粉的種類,酵母粉的不同與用量,發酵的時間長短都是關鍵,一切材料都對了,蒸煮時開鍋的關係,也影響到形狀的差異,在一次次的實驗中,也體會苦、集、滅、道的內涵。
    李毓卿分享,苦的來源常常來自於欲望的不知節制,譬如飲食的不當,對於喜歡的食物,貪心多吃,造成身體的負擔,變成生病的苦果;購買衣物的貪心,造成曰後整理的苦果等,佛教的教育要少欲知足,才是解脫之道。
    
    大師一生奉行佛法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並告訴我們經由四無量心的實踐,能降服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等煩惱,更指引佛光人工作信條,用四給來落實於生活中。   
    蔡淑淑説,在曰常生話與人相處有意見相左時,盡量避免爭吵,禮讓一下,看似輸了,其實贏得友誼,夫妻之間的相處,亦是一樣要慈悲。
   
    許檀講師說她非常敬佩大師,因為「慈悲喜捨」對大師來說是動詞,不是名詞。大師心心念念的都是「給予」,他出門沒有自己的豪車,卻給予偏鄉「流動圖書館車隊」(雲水書車),還將自己寫作、寫字的收入,全數捐給基金會,成立新聞的真善美獎,是現代的菩薩。
   
    『華嚴經』說:「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大家一同學習了四攝法這篇文章後,對於如何在生活中踐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又展開了討論。
   
    蔡淑淑分享她在佛學課上學到的愛語,我們平常講話先要懂得正語,懂得斟酌「會傷人的、時間不對的、地方埸合不宜的」情況下,要選擇不説。
  
    許檀講師說,同事攝中也有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量,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的內涵a。她說,曾經有位信徒向法師抱怨自己在工作中遭到批評,而法師也是附和她的説詞,還為她抱曲。這位信徒聽後,反而覺得自己也有欠妥的地方,反倒不再有情緒的波動了。   
    四攝法以慈悲、方便攝受他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妙法!今天的課大家討論的非常熱烈,大師的字字句句都是生活中待人處事的法寳。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