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小時前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督導課程。

    6月24日上午9:30至10:30.Zoom線上讀書會.

    上線人員:
    羅妙琴督導.莊燕雪區副.葉淑芬督導長.莊瓊足督導. 孫玉花督導.曾碧玲督導.蔡瑞蓉督導.徐牡丹督導.賴碧華督導.林孝雄督導。

    課程:復習2025全球佛學會考題庫。

    帶領人:蔡瑞蓉督導.
    線上人員分別輪流帶領復習.第二單元「佛光會的人」
    1.是非題.
    2.單選題.
    3.複選題.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小時前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
    組長賴碧華督導舉辦.福田讀書會戶外活動一日遊.
    邀請夥伴們帶親友同遊共讀共學來趣逗。

    活動主題:
    巒巒基隆品書香
    日期:114/6/22
    星期日.
    地 點:基隆正濱彩虹灣
    交通安排
    交通A:
    早上9:00圓山捷運站2號出口轉搭9006公車,在基隆轉運站下車處會合。
    交通B:
    10點基隆火車站南站出口處會合。
    集合後再一起搭車前往正濱彩虹灣.

    午餐:11:30彩虹屋
    品書香:13:00彩虹屋三樓.先ㄧ起大堂讀書會再分會讀書會
    14:30加碼趴趴走活動。
    活動特色:
    「雨都」基隆獨有的遼闊山海景觀>IG打卡景點.
    1正濱港灣美景
    台版彩色威尼斯
    2台畜熱狗堡公車站
    基隆市景點車站首選
    熱狗堡公車站好好拍。
    3基隆阿根納造船廠
    絕美廢墟遺址 2016年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4彩虹屋品書香讀書讀人.讀景增長知識。
    5加碼趴趴走:基隆塔-最美天空步道。
    費用:自備悠遊卡享用優惠車資.
    午餐+飲品依個人選項自付餐費.
    【基隆塔】超美天空步道,眺望基隆港市景最佳地點.自由參加.

    福田讀書會.複習佛學會考題庫.閱讀人間福報33位.基隆正濱彩虹彎33位.基隆塔17位.中正公園17位.極樂寺10位.
    參加成員:
    督導8位.賴碧華.翁秀梅.胡淑卿.車沁榆.包淑慧.楊玉琴.包芷螢.王雯華.佛光之友2位.兒童1位.幹部22位.
    本次戶外活動讓幹部及會員有更多的互動結伴.基隆轉運站安排三梯次搭乘公車到彩虹彎.賞景拍照.午餐聯誼.大堂讀書會。

    回途行程程.中正公園.劉銘傳隨道.極樂寺. 沿路景點美景盡收眼底.大船停靠港邊.逛基隆廟口.

    今天天空晴朗.藍色白雲遠方山巒沿路綠樹綠意盎然、太陽很大天氣很熱、卻也涼風徐徐.大家都吸收維他命D呼吸到芬多精.許久沒有這樣邊走邊擦汗.汗流夾背.大家經過全身排汗排毒相信回到家都會很好睡覺.
    今天的活動很棒!大家玩得很開心很快樂不會累了.有書香氣的讀書會、有聚餐聯誼.很有意境的活動.令人回味無窮.下次舉辦還要參加。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書香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小時前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
    組長賴碧華督導舉辦.福田讀書會戶外活動一日遊.
    邀請夥伴們帶親友同遊共讀共學來趣逗。

    活動主題:
    巒巒基隆品書香
    日期:114/6/22
    星期日.
    地 點:基隆正濱彩虹灣
    交通安排
    交通A:
    早上9:00圓山捷運站2號出口轉搭9006公車,在基隆轉運站下車處會合。
    交通B:
    10點基隆火車站南站出口處會合。
    集合後再一起搭車前往正濱彩虹灣.

    午餐:11:30彩虹屋
    品書香:13:00彩虹屋三樓.先ㄧ起大堂讀書會再分會讀書會
    14:30加碼趴趴走活動。
    活動特色:
    「雨都」基隆獨有的遼闊山海景觀>IG打卡景點.
    1正濱港灣美景
    台版彩色威尼斯
    2台畜熱狗堡公車站
    基隆市景點車站首選
    熱狗堡公車站好好拍。
    3基隆阿根納造船廠
    絕美廢墟遺址 2016年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4彩虹屋品書香讀書讀人.讀景增長知識。
    5加碼趴趴走:基隆塔-最美天空步道。
    費用:自備悠遊卡享用優惠車資.
    午餐+飲品依個人選項自付餐費.
    【基隆塔】超美天空步道,眺望基隆港市景最佳地點.自由參加.

    福田讀書會.複習佛學會考題庫.閱讀人間福報33位.基隆正濱彩虹彎33位.基隆塔17位.中正公園17位.極樂寺10位.
    參加成員:
    督導8位.賴碧華.翁秀梅.胡淑卿.車沁榆.包淑慧.楊玉琴.包芷螢.王雯華.佛光之友2位.兒童1位.幹部22位.
    本次戶外活動讓幹部及會員有更多的互動結伴.基隆轉運站安排三梯次搭乘公車到彩虹彎.賞景拍照.午餐聯誼.大堂讀書會。

    回途行程程.中正公園.劉銘傳隨道.極樂寺. 沿路景點美景盡收眼底.大船停靠港邊.逛基隆廟口.

    今天天空晴朗.藍色白雲遠方山巒沿路綠樹綠意盎然、太陽很大天氣很熱、卻也涼風徐徐.大家都吸收維他命D呼吸到芬多精.許久沒有這樣邊走邊擦汗.汗流夾背.大家經過全身排汗排毒相信回到家都會很好睡覺.
    今天的活動很棒!大家玩得很開心很快樂不會累了.有書香氣的讀書會、有聚餐聯誼.很有意境的活動.令人回味無窮.下次舉辦還要參加。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督書會第二組.組長賴碧華督導課程.

    6月20日晚上八點線上讀書會.

    上線人員:
    賴碧華督導.曾碧玲督導.車沁榆督導.蔡瑞蓉督導.林孝雄督導.

    帶領人:賴碧華督導.

    帶領復習國際佛光會2025全球佛學會考題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星期前

    福田讀書會第一組.組長張彬彬督導課程。

    114年6月6日晚上8:00 至 9:00,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由張彬彬督導帶領討論,參加人員有:
    陳秀卿監事.曾碧玲督導.蔡瑞蓉督導、孫玉花督導、車沁榆督導.林孝雄督導,共有7人參加。

    此次是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全集》中的《人間與實踐》為教材,探討「佛教的希望」單元中的第5小節「佛教寺院經濟來源」。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教導, 佛光山的經濟觀念是以智慧代替金錢、有權者不可以管錢,管錢者沒有權、 回歸常住,利和同均、儲財於信徒、吃萬家飯,不吃一家飯,不和信徒共金錢往來、不私自化緣。佛教寺院的經濟來源包括:廟產收租、經懺佛事、靈骨塔、法會油香、信徒供養、素齋筵席、募化道糧、農產工產、標會貸款、觀光朝聖、社會事業、會員會費、服務專業、文教化導.實業經營、弘法事業。

    陳秀卿監事提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成立「古今人文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讓佛教有經濟來源,有淨財可分擔弘法支出。此外,茹素不但對身體好,「素菜」也可以度人。

    曾碧玲督導談到,佛教講「因果」,學佛人相信因果,就會有良善的心。並分享自己因佛事攝受常住的慈悲,而締造日後學佛與行佛因緣的經驗。

    蔡瑞蓉督導分享,「有權者如果管錢」容易為所欲為,佛教「有權者不可以管錢,管錢者沒有權」,兩者分開,會比較安全。

    孫玉花督導提及,大師為大家在菩提道上鋪路,集眾的力量來圓滿佛光山各項弘法事業,讓大家能透過集體創作,累積更多行佛資糧。

    車沁榆督導提到.大師慈悲.給人因緣,例如:百萬興學,讓大家都有能力細水長流,一起來做功德。

    林孝雄督導分享,「不共金錢往來」是佛光會員的信條,信徒之間不借貸才會清淨。大師提到十六項佛教寺院經濟來源,雖然各有不同,重要的是「用錢之道比來源更重要」。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課程.

    五月20日晚上七點三十線上讀書會.
    上線人員:
    曾碧玲督導.車沁榆督導.葉淑芬督導長.羅妙琴督導.徐牡丹督導.蔡瑞蓉督導.莊瓊足督導.孫玉花督導.林孝雄督導.
    帶領導讀:曾碧玲督導.

    現代佛教的建設
             
    有人看到佛光山的各項建築與設備,便說我們「太現代了」,我個人具有融和的性格,總希望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和。現代的佛教,也應該是南傳、北傳佛教的融和,禪.淨的融和.出家.在家的融和.更是世界各佛教的融和。
    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會、經濟.軍事各方面,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只有在「現代化」之下.人類才能生存、幸福。蘇聯領袖戈巴契夫不斷改變政策,讓國家努力朝向自由民主發展,而得到諾貝爾獎。東.西德彼此協同,柏林圍牆為之傾倒.我們為德國的「和平.進步」感到歡喜,這些都具有「現代」意義。其他如南北韓的來往.台灣.大陸海峽兩岸的來往,如此的交流,才適合現代化的要求。
    過去,中國在美麗的傳說中賞月.現在.美國把太空人送到月球上.直窺月亮的真相這是「現代化」的成就。甚至我們的生活中,物質的豐富社會的進步及經濟的成就也皆歸功於「現代化」的發展。因此,「現代化」是舉世人類所要推行、所要達成的。佛教如何現代化呢?以下提出四點來說明「如何建設現代佛教」:

    一、要有人間進取的精神
    在這世界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個人不是靠別人給我們財富.給我們救濟.而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生存。所以.人要有進取的精神。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最典型具有人間進取精神的聖者。他自成道後,從托缽、乞食遊行於摩竭陀國、憍薩彌羅國之間傳教,說法、度眾生,無一不是他進取精神的表徵。
    歷代的佛弟子也是如此,富樓那尊者不怕生命危險到蠻荒的輸盧那國傳教;迦旃延尊者為護正法,常與外道論議;阿那律尊者因精進而失明,也因精進得天眼;阿難尊者到牢獄營救被囚困的頻婆娑羅王;目犍連尊者到地獄救度苦難的母親。由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佛教重視濟苦的發心及進取的精神。
    東晉的法顯.唐代的玄奘等大師.渡沙河.越蔥嶺,為了求法遠赴印度取經,雖備受艱厄困頓,終以誓死不歸的決心,取經東還。一千五百前,慧深法師為了弘傳佛法而無視艱險,遠渡重洋,不但創下發現美洲的記錄,更成為美洲佛教的濫觴。

    唐朝鑑真大師,深感佛法應興隆於有緣之國,以捨我其誰的決心,到日本弘傳戒律。經六次東渡,十一年的顛沛流離,最後雖雙目失明,仍以六十六歲的高齡,遠渡至日本興建戒壇。唐朝智實大師因不滿太宗下詔道士位列僧前,表奏極力諫止,遭罪受杖,義無反顧。由於歷代高僧大德的積極進取、護教,佛教方能迭經天災法難而屹立不搖,流傳至今。佛法要落實人間,才有存在的價值,若要佛教興隆,利樂有情,唯有積極進取方能成其效。
    在美國時,曾有位教授對我說:佛教只有忍讓.後退的觀念.但在美國的文化裡,都是要人向前推進。我自覺很遺憾,一般人提到中國的佛教,給他們的觀念就是保守、落伍、消極.悲觀、厭世。可能中國佛教徒對菩薩修行的六度中的「忍」字有所誤解,以為什麼事都不要計較,要忍讓、要後退。我們應該重新為「忍」下定義。忍,它不只是忍讓、後退的消極,它具有積極向前的精神,忍是能承擔,忍是能化解、能處理。降魔時需要忍,犧牲奉獻時需要忍,從忍中智慧才能增長,從忍中功德才能增加,從忍中我執才能去除。所以,我們提倡佛教要有進取精神,要有堅忍的力量,去推行大慈、大行、大智、大願的精神,佛教才能發展、弘傳開來。
    例如:佛教重視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須與我們的自私、煩惱作戰,沒有進取的作戰勇氣,又如何能消滅煩惱魔軍?要弘法,如果不能以進取之心,不斷汲取新知,又如何能應世所需,為人所接受?佛教要興隆如果沒有積極進取的護教之心,又如何能排除邪見?如何能生起「聞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的宗教熱忱?因此,我們呼籲:今後佛教徒要有進取佛道、菩薩道的精神,對於佛法事業、度眾、修行,都應具有進取的熱忱。甚至現代的知識、現代的方法.現代的思想,都應該認真學習,努力進取而加以應用。

    二、要有樂觀喜悅的說理
    佛教傳統講經的方法.一開始就把經中對苦、空、無常等世間實相的分析,照本宣科的講說。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說的三法印。但是,在當今說法布教時,要懂得應用善巧方便。
    佛教為什麼說苦?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苦是人間的現象,但非我們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脫離苦惱、尋求快樂。許多人講「空」,講得「天也空,地也空.四大皆空、一切皆空……」,讓大家聽了很害怕.覺得什麼都沒有了.其實,「空」是建設「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空有空的內容,在空的裡面才能擁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話.就什麼都沒有.真「空」生妙「有」,我們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設現「有」的世界,從「有」的真實中,方能體驗「空」的智慧。
    有些佛教人士說法,常常否定人間現實的需要。例如:談到金錢,就說「黃金是毒蛇」;談到夫妻,都是「不是冤家不聚頭」;講到兒女,是「一群討債鬼」;論及世間,凡事都是無常的……一般人聽到這些,會懷疑到底他擁有什麼?圍繞在他的四周.都是毒蛇.冤家、討債鬼、隨時會幻滅的一切,多可怕的人生。
    事實上,佛教並非全盤否定金錢,對於取之有道的錢.稱為「淨財」。淨財可以推動各種事業發展,使社會安和樂利。妻子兒女.親戚眷屬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諒,可以成為道友法侶,建設和樂的佛化家庭。因為世間是無常,一切都不停地變化,在變化中壞的才能變成好的,惡的才能變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為聖人。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加諸於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讓他們有消極.厭世的想法,我們應該用樂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他們的幸福.增進他們的道德慈悲,使他們的生活更美滿,這才是佛陀真正示教的真諦。
    通常在寺廟裡,都會供奉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又稱為「歡喜佛」,只要一進山門,他就把歡喜帶給你。佛經中記載:佛陀說法時,大眾同聲「願樂欲聞」,最後是「歡喜踴躍,信受奉行」,這也是提倡要有法樂、禪悅。佛教中菩薩的修行,俱證人我二空,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生喜悅.就稱為「歡喜地菩薩」。另外還有所謂金剛喜菩薩、禪悅藏菩薩。可見佛教是提倡喜樂的宗教,從自身輕安的法喜,到自他二利的禪悅法喜。
    如果佛門很苦,一切皆空.什麼都沒有,就沒有人願意信仰了.常有人說:「佛光山地上鋪地氈,屋裡裝設冷氣,外表建築金碧輝煌,佛教怎能如此做呢?」其實,經典提到西方極樂淨土.東方琉璃世界.都是城闕樓閣.軒窗羅網、黃金鋪地、七寶所成,大家無不歡喜嚮往。佛教徒天天念佛.念了幾十年就是想要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建設的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到死後才享受?在世的時候,為什麼不要這些東西呢?佛光山的莊嚴,是希望來山者,能由此體會淨土的喜樂,進而對三寶生起信心。
    我認為現代的佛教,不但是進取的,給人幸福、快樂的也讓人歡喜、有希望的。所以,佛光山的性格就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今後現代佛教唯有建設喜樂的觀念,建設幸福快樂的佛教,佛教的信徒才會增加,佛教才能綿延流傳。

    三、要有資生利眾的事業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只要看到出家人穿得破破爛爛的,就認為他是有道德修行的;愈是不要錢,愈被認為清高。假如佛祖不裝金,不知是否有人要禮拜?假如我們到另外一個地方,說我們沒有錢,不知是否會有人歡迎我們?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韓國、日本等地,能在當地社會普遍被接受,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佛教能注重資生的貢獻、利眾的事業、能解決民生問題。在《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中,佛陀諄諄告誡仁君治國之道,其中一項是:「讓人民資具充足,不虞匱乏。」經中描述極樂淨土或東方琉璃淨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無慮,民生富庶,物質隨心所欲,人民在安樂的環境中修學辦道。由此可證明,佛教是非常重視資生用具與社會事業的完備。
    中國南北朝時,佛教設有「僧祇戶」、「僧祇粟」,在荒年賑放穀物救濟災民。寺院內還附設「寺庫」、「長生庫」、「無盡藏」等金融機構,資貸財物,供人民周轉之需。印度佛教托缽習俗,傳到中國後由於文化、民俗的思想不同,經由百丈懷海禪師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給自足,無形中也增加社會生產,利國利民。其他如北魏免囚保護的佛圖戶、東魏洛陽楊膺寺等的造橋鋪路、唐代的悲田養病坊等,都是利益眾生的事業。
    歷年來,佛教曾經舉辦不少義學,禮請名師大德教育失學的人,為國家作育英才,也提供各種醫療救濟、教育、文化事業,造福社會。今後,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利益、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加的事業,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就是「普濟群生」。現代佛教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現代大眾所需;現代大眾不需要的,應該是現代佛教所不取的。

    四、要有悲智願行的性格
    中國明清以來的佛教非常衰微為什麼?主要是由於佛教徒沒有慈悲、沒有智慧沒有願力、沒有功行。佛教在中國大陸有四大名山,代表四大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代表願力;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功行.修行。中國佛教徒喜歡朝山禮拜四大菩薩,主要也是嚮往、學習悲智願行的精神。但是每次朝山以後悲智願行仍然留在山上,沒有把它帶入自己的心裡,以至於佛教徒的生活裡沒有悲智願行,沒有佛教。佛教會衰微,就是佛教徒沒有「佛」的「教」,沒有學習佛陀教化眾生的慈悲,缺乏佛陀深入真理的智慧,也沒有濟苦的願力,缺乏去苦得樂的行為。
    東方有一句諺語:「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何能深入每一個家庭?因為觀音慈悲、莊嚴,聞聲救苦救難,是每個人心目中的保母。阿彌陀佛又為何能為人所稱歎?因為如來的四十八大願,願願皆是為了濟度眾生往生極樂。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心累劫以來,是世人黑暗中的明燈。文殊菩薩的智慧,是世人去除煩惱,體悟實相的慧劍。普賢菩薩的實踐,更是進入菩提大道,建設幸福淨土,不可缺少的原動力。
    這四種性格,其實是互相含攝,缺一不可的有悲心無願力.悲心不易長久;有願力而無智慧,則成愚行;有智慧而無實踐,也只是空談。
    現在的佛教界不管出世或入世,各有兩種現象:講入世的人有的太過於入世,總在名利上討生活,在人情上攀緣,這種人太過世俗化,離佛道已遠。另一種人雖有慈心悲願,卻沒有智慧遠見去思考佛教深層的前途問題,只是胡搞活動,不能真正把握佛教的何去何從。講出世的人,一種太過於出世,只知道趕快參禪悟道、念佛往生,把眾生丟在一邊,這種人是藉修行而自修,與佛教的人間性格背道而馳。另一種人口口聲聲清淨無為、無欲無貪,其實心懷嫉妒、自我標榜,這種人只是藉修行之名而懶惰,實是佛教中的焦芽敗種。
    現代的佛教徒,在復興佛教、普濟群生的前提下,應以觀音的慈悲給眾生方便,為眾生服務;以文殊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出迷途,獲得光明;以地藏的願力,使佛法進入每個家庭裡,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以普賢的功行,契理契機,隨順眾生,行難行能行之事。而四大菩薩中,只有地藏菩薩是出家的僧相,其他都以在家菩薩的形相示現,意思是,現代佛教今後還要靠具備大乘佛教精神的在家信徒,廣行菩薩道,建設現代佛教。
    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我們認為應學習佛行,學菩薩行,以人間進取的精神,來建設佛教;以樂觀喜悅的說理,觀機逗教,使眾生同霑法益,悟佛知見;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恆順眾生的需求;以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人間,使人間社會臻於至善至美的境界。

    曾碧玲督導邀請線上督導分享現代佛教的建設、人間進取的精神.樂觀喜悅與說理.資生利眾的事業.悲智願行的性格.
    大家一起很踴躍的分享內容有、悲智願行的性格.觀世音慈悲莊嚴、聞聲救苦是每一個人心中的保母.阿彌陀佛為人所稱歎.有如來的四十八大願.願願皆為了濟度眾生往生西方極樂.地藏菩薩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心、文殊菩薩的智慧是世人去除煩惱、體悟實相的慧劍、普賢菩薩的實踐更是近入菩提大道建設幸福淨土不可缺少的原動力.我們學習佛行.學習菩薩行.以人間樂觀喜悅的説理.以人建進取的精神.以資生利眾的事業.以悲智願行的功能.以悲智源行的性格來建設佛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組長賴碧華督導課程.
    日期:5月9日
    時間:晚上8點
    線上線上讀書會.
    出席人員:
    曾碧玲督導.賴碧華督導.車沁榆督導.蔡瑞蓉督導.莊瓊足督導.孫玉花督導.林孝雄督導.

    星雲大師全集《人間與實踐》
    佛教的希望

    發揚佛教—為和平而團結.(334-342頁)        
                   
    和平,非一人之力可成;和平.乃集多人團結之力。本次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以此為主題,實含有深遠之意義今以數點微見,就教各位方家。
    一、如何和平
    (一) 以無我觀致力和平
    《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蓋「我」為紛爭之源。因「我」而自私.因「我」而執著.因「我」而愛染.「我」而紛爭。「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寧。《法華經‧譬喻品》說:「我見太重之人,喻如餓鬼。」故欲求世界之和平,必須無我;無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和平。
    佛陀開示比丘云:「衣服不慎撕破,內心會懊喪;樹葉在身旁掉落,內心毫不介意。實因衣服有我執而起愛染,樹葉與己無關不起愛染故也。」
    為了喚起世人捨此執染之錯見,佛陀說法時.即以「緣起無我」之正見,糾正眾生以自我為中心之謬見,進而以無我之實踐利益眾生.以無我之精神處事待人.因為無我.則無對待;因為無我,則無顛倒。故「無我」所招致之和平,乃根本之和平。
    (二) 以慈悲行實踐和平
    慈悲是佛法之根本,《法句經》云:「眾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殺勿行杖。」吾人若能彼此易位,若能視眾生如己,則實踐慈悲不難。
    中國南北朝時,佛圖澄為救度被殘害之無辜百姓,以慈悲化度視人命如草芥之石勒、石虎,普救天下蒼生,即慈悲度人之典範。一切法若無慈悲,皆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則皆佛法。
    吾人如有此共識,當見他人痛苦時,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當見憂苦,即能以慈心施予安樂。《涅槃經》云:「慈息貪欲,悲止瞋恚。」人人能以慈悲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果能如此,則世界才能和平。

    (三) 以尊重心謀求和平
    人人都喜歡被人尊重,卻容易忽略去尊重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則,「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學道的基本要件。每一個人生存的空間都有其發揮一己之長的地方,就如眉毛在人的顏面上,與眼睛、鼻孔比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具體的功用,但微妙處就在少不了它,否則人的顏面就不像個人。中國的古人一直主張:君子不為苛察,要敬人、愛人;記人之長,忘人之短;要揚人之善,勿訐人之惡。
    五指互相尊重,才能團結一個拳頭,一個拳頭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謀求和平。
    中國戰國時代為人稱頌的「將相和」故事,即藺相如尊重廉頗,並得到廉頗尊重之回報,趙國文武大臣得以和平相處,使趙國能避免強鄰的侵擾,迄今仍為化戾氣為祥和之範例。
    佛教的信仰,念佛拜佛,都建立在尊重上。沒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賤視.焉能和平相處?信徒尊重三寶,佛教才能和平有序.沒有尊重的和平.不能持久;欲圖持久之和平,必須建立尊重之心。佛門大眾若能互重互敬,團結一致,則祈願世界和平當非難事。

    (四) 以平等心進取和平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初成道時.即宣告曰:「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此一「生佛平等」之宣言,實為萬億眾生得救之明燈。
    佛陀成立僧團,標舉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經濟、語言.身行.心意為民主平等的原則。佛陀常說:「我不攝受眾,我亦是僧數。」佛陀常為有病比丘洗滌衣履,給失明弟子穿針縫衣,向初學比丘懺摩,佛陀以平等心與僧團大眾相處,實踐平等心,從未以統治者自居。
    《雜阿含經》裡的四不可輕,也說明平等的原則。佛陀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男女皆能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輕後學」等主張,處處都樹立了佛法的和樂、平實、平等的風範。
    吾人要見世界和平,必先呼籲普世之人建立平等心,大國小國平等相處,各種族平等相處,唯有平等心才能進取和平也。

    二、如何團結
    要和平,必須團結。團結之口號.人人會喊,但付之行動,實非易事。因為人人要別人和我團結,自己卻不肯與人團結。不團結.一盤散沙,沒有力量.怎能和平?試申述團結之道如下:
    (一) 容納異己才能團結
    人性之弱點有順我者生.逆我者死之病。因為不能容納異己,所以難以團結。語云有容乃大,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揀細流不能容納他人不同之思想、言論、風格,怎麼團結?
    中國歷史上,齊桓公能用敵方的管仲,故能稱霸中原,而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譽;唐太宗之所以能稱為明君,不僅因他團結敵對之人,更能用不同政見之賢臣,故有大唐盛世,迄今華埠之有唐人街所以念念不忘也。當初布希和雷根競選總統提名,不幸落敗,雷根羅致為副手,彼此相容,故彼此皆能成為一代之雄。聯合國大廈矗立於美國土地之上,設若美國不容異己,何能有此組織?美國能容世界上不同之種族,故美國能成其大。
    佛教乃世界上最無排他性之宗教。佛陀組織教團,「四姓出家,同為釋民」;剎帝利之王子,首陀羅之賤民,佛陀同樣看待。拜火教的大迦葉.好玄論的迦旃延.佛陀皆能攝受為僧團中的中堅。因為佛陀容納異己,故十大弟子各有專長,才有一二五○人皆能得道之美談。「萬花齊放,百鳥爭鳴」,人類真能做到,必能成為美好人間.「容納異己,羅致十方」,大家有此心胸,必能發揮團結力量。

    (二) 分工合作才能團結
    人之身體.眼耳鼻舌.各司其職,如眼看耳聽等,分工合作使人體發揮其功能。現代社會科技學術,亦重集體創作分工合作,如建築之分工,如管理之分層,愈分愈精,愈分愈細。凡一事業,無不集多數人之努力以完成,所謂分工合作,正體現團結精神。
    佛教傳播兩千餘年,因其教義適應各種人士根機之需要,故分有南北傳部派之不同,顯教與密教各家之差異,此本是很好之現象,惜兩千多年來,佛教某些前輩只知分工,不知合作,形成互相排斥,互相非難,同為如來一代時教,禪與淨之不容、南北傳之法執、僧俗之異見、顯密之分界,使佛門不能團結,各方多事。若效法六根之分工,團結為一身,如百川流入大海,沛然莫之能禦。
    經云:「有因有緣世間集,無因無緣世間滅。」世間乃眾緣和合之世間,如水與土,平常物也,但將二者合製為佛陀聖像,則尊重無比,此亦和合為貴之明證。
    眼前乃一多元交流溝通之時代,凡一切學術、思想、主義.宗教等,儘管不同.但能互相融和,相互合作,即能實現團結實現和平。

    (三) 充實力量才能團結
    所謂團結,沒有力量即不能團結。昔年天主教梵蒂岡呼籲世界和平,即有譏嘲者問說:「教宗有多少軍備?」當然軍備不是唯一的力量,但充實力量為團結之資本,殊無疑義。
    佛陀住世時,中印度摩竭陀國為一新國家,正擬攻打毗舍離城之時,求教佛陀致勝之道,佛陀闡釋治國七法不危之道,治國七法,即為充實力量,即為團結一致,有團結力量,方能謀取和平。
    中國儒家有「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之思想,佛教亦有自覺自立自強之主張。佛教之參禪念佛持咒之修行,皆為充實力量以抗拒煩惱憂苦。《八大人覺經》云:「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吾等佛教徒,有以智慧充實自我力量,有以信心充實自我力量,有以慈悲充實自我力量,有以願力充實自我力量。有力量自能團結,有團結才能和平。

    (四) 犧牲奉獻才能團結
    今世之人,人與人說要團結,團體與團體說要團結,國與國間說要團結。其實彼此間唯利是圖,勾心鬥角,能團結者幾?團結之道,首賴犧牲奉獻。
    佛陀因地修行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如此犧牲,才能贏得眾生尊敬,有尊敬才易於和諧團結。
    今人為一己之利,爭得對簿公庭,六親不認;為一己之見,爭得惡顏相向,視如冤仇。一句話不順耳,終身懷恨;一名稱不能改,萬般皆苦。如此執著,如此計較,些許犧牲不願,一點奉獻不甘,欺凌壓迫顯示權力、攻訐傷害表現威風,如此行徑,只有招來怨恨與報復,怎麼團結?不能團結,又焉能和平?
    團結必須和諧,和諧必須團結;團結必能和平,和平必能團結。
    當此天下擾擾、暴力頻頻之際,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揭櫫「為和平而團結」之義,相信我佛大度包容萬法平等之精神,必能逐漸為世人認同,創造一圓融和諧之大千世界。

    賴碧華督導總結:
    如何致利和平有以下四點.
    1以無我觀致力和平2以慈悲力倡導和平3以遵重心媒求和平4以平等心實踐和平要如何才能達到和平大師提到世界和平有次第的1先要求自己自心和悅2家庭和順3人我和敬4社會和諧5世界和平.團結就是眾緣和合、ㄧ棟房子的建造光有鋼筋是不夠的.必須有木材.磚瓦原材及人力.空間等各種條件具足才能平地起樓.樹大的成長光有種子「因」未必能萌芽.當中還必須有陽光.空氣水分. 土壤等眾「緣」成就才能綠樹成蔭.團結才有力量只有團結、所謂楚雖三戶七秦必楚.甚至「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證諸世事實不虛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讀書會第一組」組長張彬彬督導課程。
    昂114年5月1日晚上8:00 至 9:00,以Line視訊方式舉辦線上讀書會,由張彬彬督導帶領討論,參加人員有:曾碧玲督導、蔡瑞蓉督導、莊瓊足督導.孫玉花督導、車沁榆督導、林孝雄督導$共有7人參加。

    此次是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全集》中的《人間與實踐》為教材,探討「佛教的希望」單元中的第2小節「佛教現代化」。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教導, 現代化的佛教是合理的、不是邪見的;是實有的,不是玄想的;是現世的,不是未來的;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是進步的,不是保守的;是道德的,不是神奇的。佛教要依據「觀機逗教、契理契機、方便多門.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捨一法」,以達到佛教的現代化。推動佛教現代化,則要遵守「度生重於度死、奉獻重於祈求、生活重於生死.」嗯誒事業重於廟堂、大眾重於個人、法樂重於欲樂、國情重於私情」。

    曾碧玲督導提到,感謝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讓我瞭解如何「恆順眾生」?也感謝常住讓我們有因緣學佛,期許要自我成長,學習菩薩的「觀自在」。

    蔡瑞蓉督導分享,星雲大師教導大家要「不捨一法」,法門無量誓願學.期許大家要能透過「聞、思、修」來「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莊瓊足督導談到, 佛光山與時俱進,星雲大師是「先行者」,很有前瞻性,透過佛光山也讓我們學習到很多,從過去到未來。

    孫玉花督導提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我們都可以隨喜功德、廣結善緣,並分享在醫院擔任義工,以一份真誠心來為大眾服務的經驗。

    車沁榆督導提到,星雲大師心繫眾生,其「無我」的心量與身教令人感動,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林孝雄督導分享,佛教現代化目的是要將佛教的慈悲與精神給社會大眾,星雲大師希望社會遵循佛教的平等、因緣、因果諸法的原則,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福田讀書會第二組.組長賴碧華督導課

    上線人員:
    曾碧玲督導.車沁榆導導.蔡瑞蓉督導
    鄭素貞督導.孫玉花督導.賴碧華督導.莊瓊足督導.林孝雄督導.

    4月17日晚上8點線上讀書會.

    帶領導讀;曾碧玲督導.

    《人間與實踐》

    佛光會的傳承

    佛光會員應如何教育子女

    國際佛光會的會員以在家信眾為主,生活上均以家庭為重,現代父母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如何教育子女所以今天我特地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提出八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養成信受的教育
    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不在言多.而重身教不在訓示而在開導,一切的教育都必須先讓子女懂得「信受」。不信受,如同「天降甘露,不滋潤禾苗,禾苗不能成長」;又好比將淨水灌入缺角、染汙、倒置的器皿,無論水量多寡,總是徒勞無功。
    每部佛經均以「如是我聞」開頭,以「信受奉行」結束,這是說明「信受」的重要性。子女們若能從小懂得以謙下心、清淨心接受善言,奮發向上.才能漸有所成;懂得以慚愧心、懺悔心接受指改過遷善,才能日有所進;懂得以忍辱心、平常心接受挫折,不怨天.不尤人.才能平心靜氣度過難關;懂得以包容心、諒解心接受別人.不比較.不計較,才能心胸寬闊,廣結善緣。

    二、養成禮貌的習慣
    人我相處之道在彼此恭敬禮讓,所以古聖先賢非常注重恭敬的修持,經云「佛法在恭敬中求」、「端正從恭敬中來」。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中,許多章節都載有佛陀教導父子.夫婦.朋友、上下之間互相禮敬相處的方法,後世的祖師大德們訂有許多禮儀清規,為的就是要規範倫理,健全僧團。而周公制禮作樂,維繫倫常.國祚因而綿長穩固;後來,「禮崩樂壞」國勢頹唐,四分五裂的結果,形成春秋時代互相爭霸、生靈塗炭的局面,孔子因而大力提倡禮義的教化功能,主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嘗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的確,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兄友弟恭.親愛朋友,尊重師長,就不會作奸犯科,倒行逆施。所以,我們想要子女們將來擁有健全的道德觀念,良好的社會關係,必須從小養成他們禮貌的習慣。

    三、養成護生的觀念
    現在的社會之所以暴戾之氣囂張.就是因為人們沒有從心裡建立起尊重生命的觀念我們常看到一些青少年以虐待動物為樂,甚至作父母的還帶著子女們去釣蝦.挫魚吃海鮮、獵動物。由於他們從小不知道生命的可貴,所以長大以後,自然好勇鬥狠,殘殺成性.不但造成社會亂象也為自己招來無邊禍患。

    經云︰「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穩。」父母愛護子女,應該告訴他們眾生一體,易地而處的觀念,培養他們仁慈護生的美德,崇尚和平的性格。

    四、養成勤勞的本質
    貪逸惡勞是人類的通病,由於貪逸.造成精神散漫.做事就不容易成功;由於惡勞.所以希求近利、求速成,遇到挫折困難就退縮不前,結果一事無成。所謂︰「勤有功,嬉無益。」歷史上許多偉人都是白手起家,精進有成。世間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好吃懶做的人即使萬貫家財也會敗壞殆盡。所以,教育子女必須讓他們從小養成勤於勞動、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做人的本質。

    機器不動就會生銹,池水不流就會生蟲;懂得奮發向上、服務大眾的人,必定能夠突破一切險阻,開創遠大的未來。子女們努力勤勞,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五、養成感恩的美德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怨天尤人,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起惑造業,空費光陰。我們如果能擁有事事感恩的美德,對人生常懷希望,對社會常思報答,就不容易被一時的挫敗所打倒。佛門裡有一句話說︰「吃現成飯當知來處不易。」想想眼前的一粥一縷、一磚一瓦是經過多少人工的辛勤、多少血汗的結晶累積而成,我們應該心存感念。除了父母養育劬勞、師長諄諄教誨、大眾供給日用、國家覆護色身的恩惠之外,還有太陽供我光明,空氣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滌,花草樹木供我欣賞,鳶飛魚躍為我良伴。我們應該時感慚愧,自己何功何德,而能領受宇宙世間的種種供給?一個人若能經常懷抱感恩的心情看待整個世界,必定覺得自己很富有,世間很可愛,不但沒有資格自暴自棄.無所事事,還會加倍勤奮努力,奉獻社會大眾,將快樂喜悅分享給別人。所以想要兒女擁有快樂通達的人生觀,在社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養成他們感恩的美德。

    六、養成佛法的認知
    「學佛的孩子不會變壞。」因為佛法不但是世間的真理,也是做人的根本,例如︰懂得因果業報原理的人,不但不會為非作歹,甚至會積極行善;懂得持守五戒十善的人,不但不會侵犯他人,甚至會喜捨布施;懂得以四攝法結交朋友的人,必定人緣很好;懂得以六度行應世接物的人,必定事業有成;懂得以四無量心利他無我的人,必定身心健康愉快;懂得以禪淨中道安排生活的人,必定過得幸福美滿。所以身為父母者,應該讓子女在心田裡種下菩提種子,讓他們從小就懂得愛惜自己的福德因緣,開發自己心裡的能源寶藏,從而負起人生應有的責任,完成圓滿的道德人格。

    七、養成合群的性格
    性情古怪的人不但人際關係不好,而且偏激易怒.悲觀消極,這些都與成長的境遇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為人父母者應該時時注意子女的心態,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日培養他們合群的性格。

    佛經中說的五種非人︰「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可說一語道盡性格異常的現象。怎樣才算是性格正常的人呢?一個性格正常的人,首先,應該隨緣合眾,即使自己一無所有,無法幫助別人,也要隨心歡喜,隨口讚歎;其次,應該慈悲應世,隨時隨地,盡己所能,為人拔苦與樂;第三,應該聞過能改,懂得認錯回頭,改往修來,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第四、應該與人為善,互助合作,團結一致,共成美事。父母應該以各種方式善誘子女養成合群的性格,好讓他們將來都能立足社會,與人共事。

    八、養成信仰的情操
    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先是需要衣、食、住、行來給予溫飽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一旦基本的欲望滿足之後.就會想要去尋求解除煩惱,離苦得樂的方法,尤其在接觸五花八門的社會之後,身心常感茫然,如果這時能擁有正確的信仰,就能幫助我們度過種種風風雨雨、毀譽得失。佛教信仰的對象──佛陀.不但具有歷史的真實性,而且道德高尚,戒行清淨.智慧圓滿;佛教信仰的內容.主要在教人探索內心的寶藏,追尋大我的人生,擴大無限的心胸,實現自我的價值,這些不但能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安身立命,解脫煩憂,更能讓我們開展無邊的眼界,得到究竟的喜悅。所以,各位身為佛光會員的父母們,將財富傳給子女不一定能讓他們得到幸福,信仰的情操才能讓他們受用無窮。希望大家經常帶子女們前來聽經聞法,參加佛光會的活動,讓他們在無形中得受法益。所謂「千年暗室.一燈自明」、「燈燈相傳.分燈無盡」,將佛法信仰的明燈流傳下去.照亮自他.才是最珍貴的傳家之寶。

    總之,父母們不要只偏重子女們知識技能的獲得.最重要的.是要照顧到他們身心的健康,養成他們信受的教育.禮貌的習慣
    護生的觀念、勤勞的本質、感恩的美德德佛法的認知、合群的性格.信仰的情操,讓他們將來都能走在康莊的大道上,享受幸福美滿的人生。

    曾碧玲督導線上邀請分享如何教育子女養成享信仰的教育.禮貌的習慣.護生的觀念.勤勞的本質.感恩的美德.佛法的認知
    合群的性格.信仰的情操.線上大家都很踴躍的分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督導課程.

    4月15日上午十點至十一點.線上讀書會.
    上線人員:
    車沁榆督導.羅妙琴督導.徐牡丹督導.曾碧玲督蔡瑞蓉督導.孫玉花督導.莊瓊足督導.林孝雄督導.

    帶領導讀:車沁榆督導.

    《 人間與實踐》星雲大師著.

    今日佛教的希望

    《覺世旬刊》曾經刊出一篇「今日佛教不能復興的癥結在哪裡?」字裡行間,作者愛教的熱忱洋溢其中,其提出八點今日佛教不能復興的癥結有:

    第一、佛教缺乏組織和制度。
    第二、佛教不夠有企業的精神。
    第三、佛教太過倡導厭離世間。
    第四、佛教申斥物欲的罪惡,不易為社會大眾接受。
    第五、佛教忽視教育。
    第六、佛教過分保守。
    第七、今日佛教徒沒有服務熱忱。
    第八、今日佛教裡大家瞋恨嫉妒,不重視人才。

    針對此,大師也提出以下八點說明「今日佛教復興的希望在哪裡」:

    一、健全制度
    今日佛教復興的希望首在健全制度。
    現在的社會講究組織、講究制度,不僅工商業要制度化,甚至現代的戰爭,都叫做組織戰。台灣公職人員的參選,講究健全的組織,以冀競選的勝利。就算是一個大家庭,也要有健全的制度,家庭份子才能相安無事。

    佛教僧團,本來就有健全的制度,例如戒律,是維繫佛教大眾生活安好的制度,六和敬的原則,可以維護僧伽彼此相安相處。過去大陸的寺院叢林之所以有規矩,就是因為講制度。早期台灣的佛教,不但沒有制度,而且各自為政不肯服從,顯得過於散漫。不論哪個人,想做什麼事就做什麼,連佛教會都無法管理。因此,要想復興佛教,首先必須從健全制度著手。

    現在台灣的佛教,制度雖然尚未很健全,但教界慢慢已有共識,例如宗教立法一事,為了保護佛教的權益,大家都能不斷的會商、討論,逐漸取得共識,以便讓佛教的制度健全。又如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課程,數十年來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潮流及學生的根器,不斷地討論更新。譬如初級班應該有些什麼課程?高級班、專修部、研究部又應該有些什麼課程?這些都要制度化。

    講到佛教的制度,需要建立的制度太多了,例如:人事要有人事制度,經濟要有經濟制度,寺院要有寺院制度,傳教要有傳教制度,甚至舉行法會,也要有辦法會的制度。此外,如剃度的制度、傳戒的制度等,這許多制度若能更健全,佛教就能更團結。
    為什麼佛教需要制度?舉例說明:有些人才剛剃度出家,就稱「法師」,可是出家五十年的人,也稱「法師」。還未受戒,就到處化緣建廟;海青袈裟還沒學會穿,就經常做法會;自己還沒有受戒就已收徒納眾;自己才受戒戒疤未乾,還不懂規矩,就充當戒師.法會太容易做.傳戒、剃度太草率,這些都是由於佛教沒有健全的制度所引起的現象。

    因此,我們要復興佛教,首先必須加強組織,健全制度。

    二、自力更生
    其次,今日佛教復興的希望在自力更生。

    所謂「自力更生」,就是靠經營事業、靠道德能力,以求生存。靠經營事業是指從事生產、注重企業;靠道德能力,即是不靠別人,而以自己的能力、德行來生活,例如我還在焦山佛學院念書時,山上有好幾十間小寺院庵堂,其中有一大寺院叫定慧寺,寺中每一位出家人都能寫字、繪畫,他們將自己的字、畫,闢一間淨室陳列,如果遊客到焦山來參觀,多少會買一些字畫,他們就以此維持生活。
    過去大陸叢林裡,有一些出家人對醫學特別有研究,可以替人看病;也有一些法師到學校教書。他們有能力,不但自己可以維持生活資糧,還可以替佛教工作。有的出家人閉關修行,信徒們因仰慕他的道德而出資供養;也由於他的德高,不會把信徒的供養據為己有,因此能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在中國佛教史上,很多出家人相當重視佛教的自力更生。如唐朝寺院經營磨坊,開辦無盡藏(當鋪),一來福利社會,二來可以自己生活。一九四九年以前,很多寺院早已效法百丈禪師的農禪生活,自耕自食;響應太虛大師提倡的工禪生活,經營織布工廠等。

    早期台灣佛教界有所謂「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的現象,似乎會念經,就有飯吃;會做法會,寺廟就能興旺。這種拉信徒、化小緣等等賴以生存的方式,勢必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求改變、求突破。意即,我們要靠自己的辛勤勞苦,或體力、腦力,或修道力,以獲取修行的資糧;甚至要用自己的所有,去福利社會,普度眾生。

    多年來大師一直有個想法.身為比丘者,至少要會教書,具備擔任教師的資格,或者能行醫,具有替人看病的能力;比丘尼則能從事護理工作,或者從事慈善幼教,或者編輯撰寫。不要仰賴施捨過生活,也不要寄望依賴佛教以生存,更不要把佛教寺院當作收容所。我們應該爭氣、發心,奉獻社會,光大佛法。

    現代的佛教,生活太容易,因此不會考慮如何自力更生,不懂得以自己的勞力換取生活。我認為現代的佛教徒,不但自己要有生存的能力,甚至還要有貢獻社會的力量,如此才能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才有辦法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三、福利社會
    幾十年來,政府一再提倡寺院要興辦社會公益事業,不論佛教會、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也都熱心進行,譬如:冬令救濟、托缽濟貧.響應仁愛計畫、小康計畫等,響應政府的各種社會福利事業。不過,由於佛教缺乏組織,沒有制度.雖然做了.也少有大的成果。所謂「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就是這個道理。

    目前佛教辦有醫院、診所等福利社會事業,如:台中菩提醫院、宜蘭普門醫院、花蓮慈濟綜合醫院、高雄佛光診所,及其他的診所等.此外,也辦有救濟院、養老院等慈善事業。雖然佛教慈善事業已經起步,但是還不夠,如開設醫院,佛教徒少有人能擔任醫生、護理工作。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佛教青年,有些還留在寺院裡自修,很少想到走出山門,為社會做福利事業的工作。

    佛光山佛學院第三屆學生,一畢業即在宜蘭仁愛救濟院(仁愛之家)服務的依融、紹覺法師,他們一舉手發心就是四十年,所做的即是福利社會的工作,也是菩薩道的工作。他們奉獻的精神、他們利眾的苦心.比住持十個八個寺廟還有貢獻。花蓮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對貧苦大眾.送衣送食、贈錢病,甚至開辦佛教醫院,嘉惠許多地區的民眾,真正做到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

    如果大家都肯從事社會福利教化工作,則社會大眾、政府.自然會重視我們,佛教就有力量。希望今日佛教界的人士,不要寄望別人捐助我們,奉獻給我們,佛教徒應該反過來想,我們如何貢獻社會,服務大眾.佛教裡發心行菩薩道的人,要認清:必須作自我犧牲.以求貢獻社會,福利大眾。

    目前佛教界還有一種現象,有些人停留在自我陶醉,自我求安閒裡,好像只要有幾個知己,住在公寓小房屋.就感到滿足。因此,這裡一個小廟那裡一個精舍,沒有大乘菩薩普濟社會的悲心,沒有為大眾謀取福利的精神,佛教如何能夠受到社會重視?所以今後的佛教,必須朝著福利社會的方向努力。

    四、提倡富樂.
    以台灣目前的信仰現況,真正的佛教信徒比較少,神道教的信徒比較多。為什麼呢?因為信奉神道教,可以求神明給他富貴,給他發財.給他健康.甚至中獎,讓子子孫孫幸福萬年;神道教所以能有一股龐大的力量,就是它迎合了信徒的信仰與需要。

    早期的佛教卻不重視信徒的富樂,佛教常鼓勵人往生極樂世界,一再強調極樂世界的快樂富有,走的地是黃金鋪地,喝的水是八功德水,穿的衣是自然天衣,吃的飯是酥酡妙味。在極樂世界裡,可說是物質豐富,生活享樂。可是,現實的社會裡,傳教的法師們卻主張:吃,要吃得不好;穿,要穿得不好。譬如.常聽人說某人很有道德,為什麼?因為都穿得破破爛爛;某人很有修行,為什麼?因為都吃一些腐壞的東西。因此,一些有心信仰佛教的人,想到必須把現代家庭、社會、文明物質上的快樂,全都捨棄,他不容易做到,也就對佛教怯步了。

    早期,台北有一寺院鋪了地板,卻遭到某佛教雜誌批評寺院「鋪地板像個舞廳一樣」;裝個抽水馬桶,也遭到攻擊。難道佛教寺院一定要讓地板坎坷不平,才算莊嚴嗎?讓廁所臭氣沖天,才算「修行」嗎?如果我們不提倡人生的富樂,不重視家庭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這是背棄人生的佛教,是不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

    舉例來說,台北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先生是個佛教徒,假如他聽經聞法時,都聽到法師說:「佛教徒的生活不要太過分享受,何必用冷氣機、電鍋、電風扇?過得去就好。」他心中會想,如果大家都依照佛教所說去做,「大同公司」豈不要關門了?
    又比如台南紡織公司出產太子龍衣料,故董事長吳修齊先生也是佛教的信徒。過去學生們的衣服布料,大都出自他的工廠。如果他來聽經,卻聽到:「學佛的人何必穿這麼好的布料,何必講究顏色,我們只穿百衲衣、壞色衣。」吳修齊先生心裡一定會想:如果再擁護佛教,佛法盛行後,大家都穿百衲衣,那太子龍衣料豈不是沒人買了嗎?

    嘉義晉安藥廠負責人吳大海先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的廠裡出產各種藥品。如果我們不注重保健,又排斥現代的醫藥,生病或是感冒,以為拜拜佛、流流汗就會好;患了腸胃病,也認為是不發心修行,趕緊打坐、喝大悲咒水。吳大海先生聽到這些話,一定也會想,若再擁護佛教,佛教信徒增多以後,有病不肯吃藥,晉安藥廠也該關門了。

    事實上,我們對於現代社會的文明生活,人間生活上所增加的富樂,都要像極樂世界一樣,不但不要排斥,還應該提倡,嘉許信徒擁有財富,更要教導信徒正確的財富觀念,如:「黃金不是毒蛇」、「有錢不是罪惡」、「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這樣的佛教,才容易為今日的社會大眾接受。

    五、發展教育
    佛教擁有最豐富的文化,最高深的教理,藏經豐富,典籍浩瀚,可是卻不太重視教育。沒有教育,縱有再高深的教理,再繁多的經典,誰去研究?如何利益大眾?所以必須提倡教育。信徒,要有信徒的教育;僧伽,要有僧伽的教育;甚至兒童、婦女,也要有兒童的教育、婦女的教育。

    早期的台灣佛教雖然也辦教育,但與其他的宗教相比,佛教實在相差太遠了,如泰北中學.慈航中學,雖然開辦了.最後卻離開佛教,為社會所有。為什麼呢?因為佛教沒有人才。所以,我們堅持要辦大學,類似其他宗教所辦的輔仁大學、東海大學等,為社會培育人才。

    幸而今日佛教已逐漸重視教育,辦有華梵大學、玄奘大學等,佛光山則創辦位於宜蘭礁溪的佛光大學及嘉義大林的南華大學。辦校的原則,主要是著重人文精神的發揚,吸收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理念,結合現代大學的制度,配合未來導向的觀念,希望能作育英才,提升青年的品質。

    至於佛教的專門教育也只是聊備一格,很少受到佛教界的重視、信徒的支持。一般而言,發心鑄佛像、建佛殿,會有很多佛教徒響應;談起開辦英語班、辦研究部,就很少有人關心。

    早期佛教的僧青年,自身也犯了一個毛病:不肯接受教育。在佛教裡,生活太容易,不識字沒有關係,不懂英日文也不要緊;不會傳教,沒人怪你;不會看經,做苦工也很好。為人師者,也怕徒弟受教育,甚至阻礙他們受教育,唯恐徒弟的學問好、程度高,會看不起師父。

    佛教徒不重視教育,實在令人惋惜。古代的高僧大德,不但通達孔孟老莊等哲學,更精通三藏。因此,我們不但要發心好好接受教育,更應該提倡、鼓舞別人去受教育。如果信徒受教育,他就不會迷信,不會以人神感情為主,他會知道以整個佛教作為他護持的對象。如果是出家人受教育,他將來就能弘法利生,名副其實的像個出家人。

    早期佛光山舉辦「僧伽夏令營」,對於每一位前來參加的出家眾,都先作四事供養的準備,另外講義用品等,全部免費供給;結訓以後,每人再供養長衫一件。如果是幾十年前我們在大陸參學的時候,知道有這樣的優待,一千里的路途,走它一個月,就是夜裡趕路也要趕去參加。為什麼?因為我們常利用暑假,出去趕經懺法會,白天念經拜佛,晚上放燄口,一個多月下來(還是在最忙的七月),所有獲得的嚫錢,還不夠做一套褂褲。那時候的生活,就是那麼艱難。但是,現在寺廟的生活太容易了,這樣的供養已不稀罕了。

    「發展教育」的責任,還有待每一位佛弟子的發心,不斷提倡、呼籲、鼓勵,佛教的教育才能再成長、再發展。

    六、進取創造
    我們常常把佛教的菩薩比喻成青年。一般人看到的「羅漢像」有老和尚的樣子,「菩薩像」卻沒有老人的樣子,沒有菩薩是長鬍子的,也沒有菩薩臉上有皺紋。為什麼?因為菩薩是年輕人的象徵。所以,我們要行菩薩道,必須常常鼓舞自己,發心進取、發心創造。為佛教成立念佛會、成立居士林、建設講堂、興辦圖書館、設立幼稚園或托兒所,甚至創辦大學、中學、小學等,並爭取到鄉村、監獄,或電台、電視等處布教的機會。

    一個年輕人,要有熱忱、有悲願,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和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願力,具備這種大乘佛教的悲心慈願,就能生根,就能發揮力量。

    大師一生積極行菩薩道,若有朝山團.機關團體上山,要求大師講演,大師總儘量滿足其願。「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我們應該多多弘法布教,主動為眾生說法。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實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對社會的責任、對眾生的承擔.應該勝過儒家。為什麼很多人走進佛教的大門,我們卻不肯熱心教化他們?看到社會上那麼多的苦難,為什麼沒有悲心去救度?主要是佛弟子並未真正奉行佛法。

    目前佛教界有一種現象,講出世者,太過出世;講入世者,又太入世。提到出世,則恨不得趕快離開這個世間,一刻也不能停留,不管眾生疾苦,趕快參禪悟道,趕快念佛往生。慈航菩薩說:「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離開眾生,自己逃跑,在佛法裡是最不容許的。至於入世,成天只想在社會上、在名利裡找生活,在人情上求攀緣,這又太世俗化了。

    因此,我們進取創造,要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有出世的思想,才不會為功利主義所束縛;作弘法利生的入世事業,才不會像槁木死灰.毫無生氣。佛教講中道,我們對於世出世法,在進取創造中,應該尋出一個中道的生活。

    七、團結合作
    常聽佛教徒喊口號:「我們佛教徒要團結!要合作!」可是談何容易?過去大醒法師講演時曾說:「中國佛教徒只要有十個人合作團結,中國佛教就有希望了。」當時,我心裡想:「十個人團結還不簡單,集合幾十位同學,這不就是團結嗎?」事實不然,當沒有利害關係時,可以團結,一旦有利害關係,團結就很困難。

    舉個例子,有人提議一百多位同學組織「台灣環島弘法團」一起去布教。首先選一個團長,團長一選,至少有十個人不服氣:「他當團長,我就不參加。」便有十個人退出不去。安排交通工具時,只有大車、小車兩部車,有人就會計較誰坐大車、小車,又少了十個人。等到要演講了,又會有人不願布置,不肯準備桌子、凳子、講台、麥克風等,計較誰來布置、誰來布教,於是又少了十個人。如此遞減下去,最後都離散了。所以,有利害關係時,要團結實在很難。

    早期台灣的佛教,也想過要團結。在台北,春節過年時舉行團拜,以示團結,可是一年三六五天,只有一天團結是不夠的;高雄市的佛教會,集合寺廟的住持,每個月聚餐一次表示團結,不過,一個月聚餐一次也不夠團結。事實上,所謂團結,並非大家一起吃飯、一起團拜,你來我往,就叫團結。團結合作,必須對佛教的信願、思想、事業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發心。要團結就要分工,要分工就要合作。在佛教裡,慈悲、寬恕、容忍之心太少;瞋恨、嫉妒之心太重,所以不容易團結,不容易合作。把私利看得太重,也不能團結合作。如果每一個人都不肯自我犧牲,又怎麼團結,怎麼合作呢?

    所謂團結合作,並非要別人幫忙我們,有利我們,而是我們去利益別人,幫忙別人。我們要常常發慚愧心,自我檢討,我們的誠意夠不夠?唯有委屈自己,才能與人團結,必得自我犧牲,才能與人合作。希望我們佛教徒都能朝這團結合作的目標邁進。

    八、重視人才
    《覺世》中提到,今日佛教不能復興的癥結是嫉妒人才,而要復興佛教,就必須重視人才.在社會上,以文學界為例,會寫小說,是小說家;會寫散文,是散文家;會作新詩,是新詩作家;會寫童話,是童話家;會編劇,是劇作家。在一個文學領域裡,專家學者就有這麼多。如果是研究哲學的,這個人是研究老莊的專家,那個人是研究孔孟的專家,大家很容易都成為「家」。但是在佛教裡,卻沒有辦法成個「專家」,成個「人才」。

    佛法告訴我們,「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佛法要興隆,要僧讚僧;大家要互相推崇,彼此稱讚;要互相標榜,不要互相破壞;不可有「同歸於盡」的心理,自己不行,也不希望別人好。

    我們應提倡學有專精的人才,一技之長的專家。會辦法務的,就是佛教的法務專家;擅長行政工作的,就是佛教的行政專家;有慈悲心,就是佛教的慈善家;會寫文章,就是佛教的文學作家;會教書,就是佛教的教育家;會布教,就是佛教的布教家,如此,大家都可成「專家」。

    許多人稱我為「大師」,這樣的稱呼給我帶來許多麻煩;佛教長老印順法師,門徒學生稱他「導師」,原也是很平常稱呼,卻被很多人反對、不以為然。其實,有什麼不可以?他願意以印順法師做導師,為什麼不能稱「導師」呢?另外,慈航法師喜歡有人稱他「老師」。「老師」的稱謂也很平常,可是佛教界的人卻不諒解,聽到青年們稱慈航法師為「老師」就不高興,而把那些青年排拒於門外。抗戰期間,太虛大師身在重慶,《海潮音》的主編福善法師發表一篇三百多字的文章,裡面有十七個「大師」,這也沒有什麼,卻讓大後方的佛教界甚為震動,全體攻擊太虛大師。

    其實,有三種人可以稱「大師」,第一種:太虛大師、印光大師、楊仁山大師、歐陽竟無大師等。第二種:比丘尼稱大師,在大陸上都稱比丘尼為大師。還有一種,稱專家為「大師」,如張大千稱張大師。

    佛弟子要懂得這個道理,不一定把別人壓低,讓自己稱心,才顯出自己的偉大。如果佛教有專家,有人才,大家都可以沾光,相互成長,因為佛教講因緣,如果彼此排擠破壞,就不會有所成就。除了上述的布教家、慈善家、行政家,如果會念佛,稱念佛專家;會參禪,稱參禪專家;會拜佛,稱拜佛專家,大家都可成「家」,人人都可成「才」。這樣才能顯出佛教的蓬勃興盛,團結合作。

    佛教復興的希望在哪裡?主要在全佛教的大眾,必須有新的觀念,這些新觀念就是要健全制度、自力更生、福利社會、提倡富樂、發展教育、進取創造、團結合作、重視人才。復興佛教的希望,緊繫在每一個佛教徒的身上!如果每一個人都有以上的觀念和認識,則未來佛教的復興就有希望了。

    帶領人車沁榆督導線上邀請大師所提到:建全制度.自立更生.福利社會.提倡富樂.發展教育.進取創造.團結合作.重視人才.
    八點逐項分享、大家都很踴躍的分享。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