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現有讀書會家族更新註冊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簿
活動
群組
相片
用戶
Videos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普門-長者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Introduction
Joined 4 年前
4 Achievements
757 Points
Pinned Items
台北-古今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普門-長者讀書會
佛光山普門寺2月24日舉辦別開生面「社教聯合開學典禮」,除了介紹社教課程,也特別邀請各分會讀書會以法相會,住持滿方法師勉勵與會30個讀書會、250位愛讀書人,書中自有黃金屋,要深入經藏、找到自己的佛心與幸福、共創書香社會。
愛書人手拿海報等道具,結合創意隊呼來展現讀書會特色,有以密集舉辦讀書會、即時網路分享的「普門寺長者學苑讀書會」;以《人間福報》為題材、用「論壇」方式銓釋的「五福臨門讀書會」;藉由修持三學、圓滿人格的「幸福讀書會」;透過讀書、讀人、讀山水,讓生活處處有書香的「普門書香讀書會」。
2
0
0
0
0
0
普門-長者讀書會 and 台北-古今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台北-古今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普門-長者讀書會
+1
2
0
0
0
0
0
普門-長者讀書會 and 台北-古今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Recent Activities
普門-長者讀書會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7、12下午1:30-3:00
地點:線上視訊
成員:長者學苑學員13名
主題:八大人覺經
第八講 持戒為節欲的根本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經文: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二)、文章説明:
1.世人沒有智慧,以為貪圖五欲是非常快樂的;但覺悟了的菩薩,就會知道貪戀五欲會生起過失,甚至有流轉生死的禍患。
2.「五欲」,世間說財、色、名、食、睡為五欲,佛法裡講色、聲、香、味、觸為五欲。
3.世間所講的五欲︰
財—金銀財帛。色—男女情愛。名—位高名揚。食—珍饈美味。睡—懈怠昏沉。
佛法所講的五欲︰
色—美麗的色相。聲—宛轉的聲音。香—芬芳的香氣。味—可口的味覺。觸—適意的觸樂。
4.無論財色名食睡也好,色聲香味觸也好,欲,本來不一定是罪惡的,適當的過五欲的生活,是不應該責備的。但是,假若縱欲,就會造下彌天大罪了。「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縱欲者應該深思此言!
5.貪求五欲,所引起的過患是很多的。歸納起來說,五欲的過患有增爭、燒人、害人、無實、不久等。
6.在五欲的世間生活,而不為世間的五欲所染,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修學菩薩道,要儘量遠離五欲。其實只要修道的人,以法樂代替世樂,以修道代替貪欲,生活自然會美滿自在。
7.在家的佛弟子,要不給五欲的洪流沖沒,至少要奉持五戒︰(1)不亂殺而仁慈;(2)不亂取而重義;(3)不邪淫而有禮;(4)不亂說而誠信;(5)不飲酒而智清。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8.要把人做得像一個人,守戒是必要的,五欲洪流最易氾濫成災,有了持戒的堤防,欲海就不會成災了。
9.經裡說︰「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眾,身雖沒有出家,而心要常常欣樂出家僧眾的清淨生活,不忘三衣,瓦缽法器,如能這樣,就可以脫離五欲的束縛,保持人格的清白。
10.在家的佛弟子,不出家在家修道也是一樣,像維摩詰長者、勝鬘夫人都是在家菩薩,就是文殊、普賢也是以在家菩薩的樣子教化眾生,現出家比丘相的菩薩中唯有地藏菩薩。11.菩薩不是在出家、不出家的上面分別,菩薩是以發心修道來測量品位的高低。
12.說到出家也有四種不同︰(1)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的比丘;(2)身在家心出家,受用五欲,心不耽染的居士;(3)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著僧裝,心猶戀俗的僧人;(4)身心俱不出家,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俗人。
13.在本經中,指示在家信眾要「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指示出家僧眾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梵者清淨之義,行者所修之行。離過離欲,就是梵行。「慈悲」,慈者能給眾生快樂,悲者能拔眾生痛苦,為教為人,就是慈悲。
二、討論
1.學佛前看到漂亮的衣服、好吃的,比較不會去想想家裡還有,會很衝動的買了,現在有學佛了,都會想想需不需要,如果要花錢也會量量自己的能力°
2.心情放輕鬆,連身後事都交代清楚,沒有太大的欲望,每天把握當下做好該做的功課°以平常心來面對無常,就沒什麽恐懼了°
3.名相解釋:
(1).三衣:是出家修道人日常的衣服°
(2).五衣、七衣、九衣:是由五條、七條、九條布縫製而成的衣服,是修道人出外穿的衣服,又叫「福田衣」°像一塊塊稻田一樣,比喻修道有如在心中種植、耕耘心田、福田,有天自然有所成就°
(3).瓦缽:過去出家人吃飯的容器,又叫「如來應量器」°
(4).法器:幫助修道人的用物°在大殿禮佛、法會時唱梵唄時敲打的法器如魚、磬、鐘鼓等等°
4.從小家境不好,一路走來辛苦賺錢,覺得「一勤天下無難事」,也曾經在幼稚園幫忙,每天陪著孩子們,心情非常快樂,心中的欲望並不強烈,只在先生往生時,一度心情鬱悶,直到進入長者學苑上課,才又重拾信心與希望,每天有佛法相伴,感覺好快樂°
5.眾多學員一致認為:早期的生活雖然辛苦,但心思單純,一心只想把孩子拉拔長大,認為只要「勤撿就能富貴」,也以此來教導孩子°不會有太多的欲望,現在學佛就更是只有知足、常樂了°
6.有學員分享:會跟孩子去露營,到郊外走走,是個很不錯的娛樂°
三、結語
今天這一講説到「持戒為節欲的根本」,我們要學習藉由持戒來減少自己的欲望,讓自己的心,慢慢達到清浄的境界,經過大家的分享,了解到你們經過了歲月的磨練,再加上佛法的薰習,都能以知足的心來節欲,在這跟大家説:「你們真棒!」°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經的故事
材料:星雲大師著《法華經大意》
日期:2022/07/05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主題一:.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頁189-194)
參加:覺瀚法師、翁淑芳、黃阿款、陳烈雲、郭陳碧霞、張綢、李月娥、周宜蓁、方陳美英、邵國珍、陳玉枝、莊謝碧珠等12人
導讀並討論
主題: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
二、《法華經》的七種譬喻
(一)〈譬喻品〉的「火宅喻」
火宅喻,又稱「三車火宅喻」。三車是指:羊車(小車)、鹿車(中車)、牛車(大車)。佛陀以巧妙宣說「三界火宅喻」,於譬喻中廣說「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之「開三顯一」的道理。
(二)〈信解品〉的「窮子喻」
在座上聽聞《法華經》的四大聲聞,即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聽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後,漸漸理解,佛陀出於此世間真正的意義,是在於「開三乘顯一佛乘」的慈悲與智慧,乃藉長者窮子的譬喻,對佛陀述說他們理解的情形。
每一次星雲大師對來參加三皈五戒的信眾開示時,總要大家跟我一起說:「我是佛!」肯定自己是佛,身口意才會慢慢地與佛相似,修到最後,身心淨化、轉化,佛是我,我是佛;我與佛,已水乳相融,分不清彼此了。 上傳:翁淑芳
+1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6、28下午1:30-3:00
地點:線上視訊
成員:長者學苑成員10人
主題:八大人覺經第七講布施為度人的根本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經文: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一、內容導讀:
重點提示:
凡夫:
上怨天神-罵神不靈\
下怨世間-恨世無情\橫結
內怨眷屬-怪人無用/惡緣
外怨師友-怨他冷酷/
菩薩:
財布施-資身用物助人 \等念怨
法布施-知識真理教人---親無貧
無畏布施-給人精神安慰/苦怨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要說明佛教對世間貧富的看法。
1.世間上貧窮的不會永久貧窮,富貴的也不會永久富貴。貧窮,是因慳貪的關係;富貴,是因喜捨的緣故。
2.說起貧富的分別,在佛教看來,並不是無錢的人叫窮,有錢的人叫富°
3.貧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為自覺貧窮無依,困苦艱難,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來,嫉妒他人的富有和博學,惱恨別人的顯貴與財富,貧苦的人,究竟有些什麼「多怨」呢?
4.第一是上怨天,第二是下怨世間,第三是內怨眷屬,第四是外怨師友;
5.假若財富方面雖然不寬裕,而在精神修養方面能夠注意些,就是淡泊的生活,也會覺得快樂的。沒有錢而有智慧道德,不算貧苦°
6.貧苦的人,終日不知修德,只希望有錢,就算是有錢,而自己不積德,對財富也不會滿足。心不能夠滿足,即使有家財萬貫,仍然會感到貧苦;既然感到貧苦,怨恨也多,不知多少有錢的人,為此造下惡業,結下惡緣!
7.Q:讀到這裡,你覺得你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調查一下?為何你會覺得自己是富有的?
A:(1).我覺得我很富有,在錢財方面,只要有需要兒女都會給我,非常孝順,所以感到很幸褔,很知足°
(2).為別人著想,不造成別人的困擾,自己不煩惱,她們也就不煩惱°
(3).滿足自己現況,有機會就盡力布施一點°
8.修學菩薩道的人,無論貧富都不會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薩願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給人。
9.布施是發財最好的方法。一般人總以為布施是給人,即給人,自己怎麼會發財?其實道理很簡單,好比田地裡面,沒有播種,怎麼會有收成?不修習布施的因,怎麼會有財富的果?我們的菩提心、慈悲心要從布施的行動上去培養。
10.「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學佛的人對人應該沒有隔宿之仇,「寧願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就是人家有虧待我們的地方,也要原諒他,給他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把惡人感化回頭,這才是真正度了眾生。
11要做到「怨親平等」,非要菩薩的心腸不可。要知道,仇恨總是相對的,你恨人,人也恨你,大家能做到怨仇宜解不宜結,你原諒人,人也就原諒你。人不能離群獨居,人生何處不相逢,把喜歡的人記在愛心之中,把惡的人也包容在愛心之內,這樣才能做到怨親平等的看待。
12.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逆增上緣很多,在逆境中修道,成就也快°
13.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惡毒,見不到善良;煩惱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惡人、不懼煩惱,只要有「等念怨親」的觀念,舊惡是我們的恩惠,惡人是我們的善知識,烏雲開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陽!
二、討論:
1.來普門寺上課後,學習到很多,懂得以微笑、言語來布施結緣,感謝師父的教導與關心
,讓我們在這段時間不害怕°
2.做人處事上,遇到別人有困難時,會盡力去做,比如得知朋友確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有東西吃嗎?就準備了一些菜放在她家門口,她再出來拿°
3.這種布施是最殊勝的功德,大家給她一個最大最感恩的讚歎°
4.從很小,心中就很想去幫助別人,一路走來也都秉持這個信念在與人結緣,一直到現在一把年紀,還是不忘初心°
5.布施是無上功德,在生活上隨喜布施最棒了,但有一種叫有漏布施是要不得的,就是自己不要的或快過期或壞掉的東西才要給人°
6.還有就是以不正當的方式取得的財富來行布施,也是不如法的°更是招感不善的惡報°也是有漏布施°
7.布施是要以歡喜心來給予別人,不是不要才給,這個大家要注意°
三、結論:
今天的第六覺知,告訴我們在貧苦的逆境中,不要怨天尤人
,要以布施來培植福德因緣,而且更進一步的做到三輪體空的布施,方為菩薩道的修持°聽到大家的分享都好棒,也祝福您們平安喜樂°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經的故事
材料:星雲大師著《法華經大意》
日期:2022/06/21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主題一:.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頁184-188)
參加:覺瀚法師、翁淑芳、黃阿款、陳烈雲、郭陳碧霞、張綢、張嘉珍、李月娥、周宜蓁、方陳美英、邵國珍、黃夜霞等13人
導讀並討論
主題: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
1. 六種善巧方便
複習6/7介紹過的(1)隨順的方便(2)立要的方便(3)異相的方便(4)逼迫的方便。講述(5)報恩的方便(6)清淨的方便
2.清淨的方便:淨土清淨、環境清靜,引申到心境清淨,心境清淨的廟方就是放下煩惱
講述大師〈放下〉一文,並舉諸多故事為喻。
總結一休和尚的「一休與五休」;布袋和尚的「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都是讓心境清淨,海闊天空,優游自在的妙法門。
3.因緣方便,補充《獻給旅行者的365日》之6/21別人為什麼願意跟你相處?
第一:你有德。對人真誠,為人厚道,心地善良,有規矩,有方圓有禮貌,有愛心,別人與你相處感到溫暖、放心。
第二:你有用。你能帶給人家實用價值。
第三:你有料。跟你相處能打開眼界,放大格局。
第四:你有量。你能傾聽別人的想法並發表有價值的見解。
第五:你有容。能充分認可別人的價值、欣賞 別人的特色。
第六:你有趣。能帶給人家愉快的心情,和你在一起不悶。
第七:你有心。懂得用情用心交朋友、人脈必然成金脈,正面能量無限。
遇事,知道的不必全說,看到的不可全信,聽到的就地消化。
篩選過濾沉澱,久而久之,氣場自成,能量強大,必成大事。
跟顧客爭,你爭贏了,顧客走了。 跟同事爭,你爭贏了,團隊散了。跟老板爭,你爭贏了,平台懸了。 跟家人爭,你爭贏了,親情沒了。跟朋友爭,你爭贏了,朋友少了。跟愛人爭,你爭贏了,感情淡了。跟誰爭,爭贏都是輸;不如跟自己爭,把自己做大做強,自己才是真正贏家。
上傳:翁淑芳
+1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經的故事
材料:星雲大師著《法華經大意》
日期:2022/06/21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主題一:.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頁184-188)
參加:覺瀚法師、翁淑芳、黃阿款、陳烈雲、郭陳碧霞、張綢、張嘉珍、李月娥、周宜蓁、方陳美英、邵國珍、黃夜霞等13人
導讀並討論
主題: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
1. 六種善巧方便
複習6/7介紹過的(1)隨順的方便(2)立要的方便(3)異相的方便(4)逼迫的方便。講述(5)報恩的方便(6)清淨的方便
2.清淨的方便:淨土清淨、環境清靜,引申到心境清淨,心境清淨的廟方就是放下煩惱
講述大師〈放下〉一文,並舉諸多故事為喻。
總結一休和尚的「一休與五休」;布袋和尚的「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都是讓心境清淨,海闊天空,優游自在的妙法門。
3.因緣方便,補充《獻給旅行者的365日》之6/21別人為什麼願意跟你相處?
第一:你有德。對人真誠,為人厚道,心地善良,有規矩,有方圓有禮貌,有愛心,別人與你相處感到溫暖、放心。
第二:你有用。你能帶給人家實用價值。
第三:你有料。跟你相處能打開眼界,放大格局。
第四:你有量。你能傾聽別人的想法並發表有價值的見解。
第五:你有容。能充分認可別人的價值、欣賞 別人的特色。
第六:你有趣。能帶給人家愉快的心情,和你在一起不悶。
第七:你有心。懂得用情用心交朋友、人脈必然成金脈,正面能量無限。
遇事,知道的不必全說,看到的不可全信,聽到的就地消化。
篩選過濾沉澱,久而久之,氣場自成,能量強大,必成大事。
跟顧客爭,你爭贏了,顧客走了。 跟同事爭,你爭贏了,團隊散了。跟老板爭,你爭贏了,平台懸了。 跟家人爭,你爭贏了,親情沒了。跟朋友爭,你爭贏了,朋友少了。跟愛人爭,你爭贏了,感情淡了。跟誰爭,爭贏都是輸;不如跟自己爭,把自己做大做強,自己才是真正贏家。
上傳:翁淑芳
+1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6、14下午1:30-3:0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八大人覺經第六講:智慧為化愚的根本
成員:長者學苑學員13名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經文: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1.修學菩薩道、辦了生脫死事業的大人,第五應該覺悟的是由於愚痴才流浪於生死的。對治愚痴,必須要增長智慧,這裡,要講到佛教對於知識的看法。
2.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才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像科學,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在危害人類。
3.佛教的知識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不像世間知識從外在的現象上去了解。
4.愚痴,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我們從愚痴的「痴」字可以看得出,「痴」這個字,本來是知識的知字,在知字上面有病字頭,所謂知識有了毛病就是愚痴了。
5.愚痴,心性暗昧,沒有通達事理的智慧就是「無明」之謂。因為愚痴,所以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受著無窮的痛苦。不能解脫,不能認識自己,就是由於愚痴。
6.愚痴,有見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見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思想上的愚痴,就是前文所講過的根本煩惱︰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
7.先解說眾生見解上的愚痴︰
(1).身與物明明是因緣和合的假有,眾生以假為真、執空為有、執身為我,是為「身見」。
(2).有些眾生以為人死之後,一切就歸於沒有,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叫做「邊見」。
(3).還有一類眾生,謗無因果,不了解諸法緣起,這就是「邪見」。
(4).更有一類眾生,執取非理的戒條,如民間的殺生祭祀拜拜,就是「戒禁取見」。
(5).執著前四見一種或多種,不知迷妄,以為是究竟之理,這就是「見取見」。
8.次解說眾生思想上的愚痴︰
(1).見到自己喜愛的就起貪著,貪愛不捨又生慳吝,因為心中有我貪我愛,故形成自私,就是「貪欲」。
(2).見所違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爭吵鬥毆,陰謀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瞋恚」。
(3).愚昧而無智慧,任意縱情追逐物欲,聞善生厭,見惡樂為,像這樣愚妄顛倒,就叫做「愚痴」。
(4).覺得自己勝過別人,恃己凌他,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為「憍慢」。
9.眾生就因為有上述見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所以才感受生死。
(1).生死,亦有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之別。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由於一些有漏的善業與不善業所招感的果報之身,有分分段段的差異,叫做「分段生死」;
(2).那些證果的聖者,只要尚未成佛,亦有生死,只是這種生死沒有色形的勝劣,亦沒有壽期的短長,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叫做「變異生死」。
10.覺悟了的菩薩,一定會設法離開愚痴和生死。在菩薩心中,希望的是廣學世出世法,聽聞聖教,增長智慧,成就無礙辯才,教化一切眾生,給大家快樂,散布歡喜滿人間。
11.佛教的三無漏學是戒定慧,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三種慧。太虛大師曾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
12.菩薩不但要廣學三藏,並且要多聞正法。「多聞」者,因耳根最利,《楞嚴經》中說觀世音菩薩有耳根圓通,蓋因耳比眼勝,耳有三種真實︰一、通真實二、圓真實三、常真實°
13.一個自度度人的菩薩,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其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是為了「成就辯才,教化一切」給眾生大的安樂。
14.談到說法度生,最主要是要有無礙的辯才。「辯才」,不是辯論,不是世智辯聰;辯論或世智辯聰,充其量不過是用巧辯折伏對方,菩薩所成就的辯才,是從聞思修智慧中所陶冶出來的。
15.辯才分有四種︰(1)法無礙辯才於教法無滯;(2)義無礙辯才(3)辭無礙辯才(4)樂說無礙辯才,有以上三種辯才的智慧,能為眾生樂說自在。
16.教化眾生的目的,是給一切眾生大的安樂。所謂「悉以大樂」,乃是指能令九法界一切眾生遠離愚痴生死,出三界苦,證得涅槃的究竟大樂。
二、討論
1.對於文中的「見取見」,似乎較會有執著的時候,常常會認為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別人都不對°
2.平常用念佛、念經、禮佛、讀書等聽聞佛法的方式來修持
,借以修正自己的行為°常以佛法來反觀自照修行°
3.每個人都很注重執著在色身的美醜、就是我執我見,聽不到別人的意見就不會進步,因為有邊見,沒有來世,沒有因果觀,就可以胡作非為°學佛的人都不要墮入不正當的見惑中°
4.我們在讀書會中為何要大家來分享,就是讓大家在聽聞文章後,能夠借由分享來與生佛做個連結,不會讀書與生活脫節,在用到生活上了°
5.今天聽聞以後,了解到聞思修的意思,也知道了戒定慧的行持戒律才能感到心安、心定而有智慧,每天晚上唸「悉發菩提心」°
6.盡量遠離貪瞋癡,在生活上知足常樂,聽到不好聽的話,就盡量忍耐、不會受到別人的誘惑,自己要也主見,但又不會太執著°
7.如何遠離?這個東西我明明就很愛啊?
我用「享有」代替「擁有」的想法去去除心中的「貪」°這樣心中也比較沒負擔,比如覺得「鑽戒」很漂亮,不必擁有,有時經過當鋪多看二眼即可°
8.又如何做到忍耐呢?明明就很生氣°
做自己,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與批評°自己心中自有一把尺°
9.如何才能讓自己不愚痴呢?
比如閒暇時,會去種菜,但以不殺生為原則,陶冶心性,讓自己心量開闊,自然就沒有煩惱°
三、結論
大家因禍得福,年紀大了還學會Zoom上課,這是另類的收獲,也是我們佛光人與時俱進的又一明證,
+5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經的故事
材料:星雲大師著《法華經大意》
日期:2022/06/07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主題一:.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頁175-184)
參加:覺瀚法師、翁淑芳、黃阿款、陳烈雲、郭陳碧霞、張綢、張嘉珍、張小燕、周宜蓁、方陳美英、李月娥等11人
導讀並討論
主題一: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
1.六種善巧方便
(1)隨順的方便
(2)立要的方便
(3)異相的方便
(4)逼迫的方便
主題二:十二生肖的成語接龍
緣由:「立要的方便中」,舉猴子「一毛不拔」的例子,延伸教材至十二生肖的動物成語。
內容:學員腦力激盪,舉出抱頭鼠竄、膽小如鼠、九牛一毛、龍蟠虎踞、守株待兔、龍馬精神、千軍萬馬、羊入虎口、殺雞儆猴、雞飛狗跳、豬狗不如。
目標:以趣味性的文字遊戲,達到激發腦力,思索生活中的詞彙,防止腦力退化。
上傳:翁淑芳
+2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經的故事
材料:星雲大師著《法華經大意》
日期:2022/05/31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主題一:疫情期間的保養
認識五方位、五行、對應五色、五臟、四季,從各色食物攝取適當的養分,維護健康。
主題二:
1.第二講《法華經》的思想內容(頁155-157)
2.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頁189-190)
參加:黃阿款、陳烈雲、郭陳碧霞、張綢、黃銀瑞、張嘉珍等11人
導讀並討論
一、 內容
第二講《法華經》的思想內容(四)譬喻故事說明佛法(頁156-157)。
法華經的譬喻故事多采多姿,透過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讓眾生了解心佛眾生實為一體。
第三講《法華經》的方便法門:二《法華經》的七種譬喻
(一)〈譬喻品〉的「火宅喻」(頁189-190)
上傳:翁淑芳
+2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八大人覺經十講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1、05、24下午1:30-3:0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八大人覺經十講:第五講 精進為降魔的根本
成員:長者學員12名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1.經文: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凡夫-懈怠墮落---生死輪迴°
*菩薩-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2.在世間上,無論做什麼事,必須要有大雄、大力、大無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會上興辦的事業,在佛法裡修學的道業,所遭遇到的障礙、魔難一定很多,如果猶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會一事無成。
3.「懈怠」,就是對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識的放縱。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對治懈怠的藥方就是精進。
4.所謂精進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長,未生的惡念令不生,已生的惡念令速斷。這個世間是佛與魔的世間,精進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墮為魔界。
5.學佛者,聽經聞法,了知諸法實相,這是得文殊菩薩的大智,但要從所得般若智再行精進,才可契合普賢菩薩的萬行。
6.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進為主,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若無精進,也無法完成波羅蜜。
7.經裡說,精進有十種利益︰(1)不為他力折伏;(2)獲得諸佛攝受;(3)人天等眾敬仰;(4)聽聞正法不忘;(5)未知者能求知;(6)增長無礙辯才;(7)得進住於禪定;(8)少病少惱少患;(9)飲食容易消化;(10)如優曇花開放。
8.在《四十二章經》裡就有六章說學道的人應如何精進,精進共分三種︰(1)披甲精進;(2)攝善法精進;(3)利樂有情精進這披甲精進,就是說修行必須要有戰鬥的精神。
9.披甲精進是除惡,但精進中還要完成善法,是名攝善法精進,佛法的第一義是在中道!
10.利樂有情精進,這是說學佛的人要大發慈悲,普度眾生,但三界眾生無量無數,若不精進,何能實踐度生之志?懷著無限的悲心,具有廣大的志願,才能精進不退。
11.我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常常容易犯根身疲倦,心識放縱的毛病,這是我們還沒有了知時間和生命的寶貴。若是知道生命的寶貴,時間歲月的不再來,把無常記在心頭,就會一刻不停留,一刻不猶豫,真心向道了。
12.過去,佛陀問諸弟子道︰
「人命在幾間?」
「在呼吸間!」弟子回答。
人能覺悟到生命在呼吸間,對於修道,對於行善,還敢懈怠嗎?對於修道,對於行善,還不趕快精進去完成嗎?
13.精進是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精進的目的是要「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14.「天長地久有時盡,煩惱綿綿無盡期」,與生俱來的無明煩惱,盤據在我們心中,使我們不能超脫輪迴,了脫生死。學佛,最大之事就是破煩惱惡。煩惱,是煩心惱身之謂賊。人生的不安,人生的痛苦,都是由煩惱而來的。
15.根本煩惱,如同樹根一樣,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二十種隨煩惱中,又分小隨煩惱十種,中隨煩惱兩種,大隨煩惱八種。十種小隨煩惱,就是忿怒、仇恨、結怨、虛誑、奸詐、諂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隨煩惱兩種,就是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種,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16.「我執」,是煩惱生死的根本;「無我」,那是多麼困難!我執不除,煩惱惡就不能破,所以應該精進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煩惱」自會逐漸破除,我人本來的面目自會顯現。
17.煩惱破了,還要降魔。魔者,能壞人善事,斷眾生慧命的曰魔。那些障礙、擾亂、破壞、誘惑,能奪命的都叫做魔。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內心有貪瞋煩惱的魔,沒有降魔的精神,就不能修道。
18.本經說「降伏四魔」,四魔就是︰一、煩惱魔,指貪瞋痴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之魔;二、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苦之魔;三、死魔,指能斷人生存命根之魔;四、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專造罪惡的煩惱破了,一切擾亂道業的魔王摧伏了,就能夠出離生死輪迴,脫出五陰三界的牢獄。
19.眾生不懈怠地精進修道,捨棄五陰之身,脫離三界牢獄以後,證得常住法身,逍遙自在,那就是一個光明、解脫、安穩的世界!
二、討論
1.學員分享她確診的狀況:(1).身體方面的狀況:喉嚨很痛,女兒買了蜂膠一天三餐滴幾滴到喉嚨,還有晚上睡覺吃一匙的龍角散,喉嚨很快就好了,當然也密切跟醫生保持聯絡,以防有什麼併發症°
(2).心情方面:關在房間裡,每天就念經、持咒、聽佛光山的You-Tube,活到八十幾歲了,也沒這麽精進過,還有師父每天電話慰問,也幫她寫消災祿位,讓她心中充滿著溫暖與安心,所以十天的隔離很快就度過了°
2.多位學員都一致分享:在這段疫情期間,大家都很乖的在家,讀經、念咒(藥師咒),
也很精進的抄經,閉關好像也沒那麽難過°
3.當然都一致的表示所有修持都回向給疫情感快過去°回向給醫護人員平安,回向給大家都健康°
三、結論
今天我們讀到這第四覺知精進,一切法門縱使都覺悟了,沒有精進的付之行動,都只能是空談,所以精進在六度萬行中是非常重要的,聽了大家的分享,好感動喔!也期望疫情快快遠離,讓我們都平安健康的再相聚°
+4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普門-長者讀書會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經的故事
材料:星雲大師著《法華經大意》
日期:2022/05/17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主題:第二講《法華經》的思想內容(頁155-156)
參加:黃阿款、李月娥、郭陳碧霞等9人
導讀並討論
一、內容
(一)用清淨心觀看世間
1.一念三千,心中有快樂、有富貴、有珍寶,不一定要到心外去追求,內心比外面的寶貝更多。
2.看人是佛祖或牛糞,也都在一念之間。用蘇軾和佛印的故事當例子,並介紹
蘇軾生平學文學佛,不只是一名文學家。
(二)譬喻故事說明佛法
1.譬喻使人易於理解教說之意義內容,釋尊說法多處舉示譬喻以說明教法要旨。
2.以獅子身中蟲、盲龜浮木、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做說明討論。
上傳:翁淑芳
+1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You need to login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stream items.
登入
or
現在註冊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2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通啟
2021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帶領人認證
2021 閱讀研討會
2020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佛光山新馬泰印線上
2020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0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