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主題:佛法真意1 感應
    時間:2021年9月24日
    線上meet 19:30-21:00
    參加人員:李佩璇 梁秀芳 李麗真 李孟儒 盧碧足 共5人
    帶領人:李孟儒

    感應
    關於感應,在《普門品》中,有「顯益」及「冥益」二說。所謂「顯益」,就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現世就能讓人獲得佛菩薩的功德利益。至於「冥益」,是由於人的真心誠意,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佛菩薩的加持。例如,生氣煩惱的時候,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怒意自然會逐漸平息下來。

    許多佛教徒虔誠誦經拜佛,就是希望佛菩薩能給予靈感,給予感應。一般人也以為,感應是從求佛、念佛、拜佛中獲得。其實不盡然。

    元朝的不魯罕皇后,平時信佛虔誠。有一天,他的獨生子不幸死了,皇后心裡不免埋怨起他的皈依上師︰「我師事上師這麼虔誠,為什麼僅有的一個兒子也庇佑不了?」

    上師︰「佛法就像燈籠,外界的風雨來時,或許可以遮蔽一陣;但如果蠟燭自己燒光了,燈籠又能奈它何呢?」

    這個故事說明,儘管佛菩薩再怎麼「法力無邊」,也要自己有佛法,才能與佛「感應道交」;自己不修行、不行善,要想求得佛菩薩的感應、加持,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感應也要合乎因果。

    有一首詩偈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感應就像天上的月亮,當它映照在一盆水裡,水中就會現出月亮的樣子;映照在江、河、湖、海裡,也都能映現出月亮。但是有時儘管月亮高掛天空,江、河、湖、海卻沒有顯現月亮,這是為什麼?因為水面渾濁不清,所以無法映現。

    換句話說,即使有月光照射,如果沒有對等的淨水,就不能獲得感應。因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菩薩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他的心常遊於畢竟空裡,對眾生沒有分別心;只要眾生內心清淨無染,心湖如清澈無波的水面,月亮就會映現於其中。所以,怨怪沒有感應的人,不能怪罪天上沒有月亮,應該反省自己的心地不清淨,才不能顯現月亮本體的光明。

    感應是水到渠成,有感則應;就像叩鐘必響,擊鼓即得洪音。或者日常的飲水止渴、飢食飯飽;乃至呼喚一聲媽媽,媽媽就回應;你去讚歎別人,也會得到他人的讚美、肯定等等,這些都算是「感應」。

    《阿含經》有一則譬喻說:有一個人對著即將沉到水裡的石頭,向神明祈求:「神明啊!神明啊!請讓石頭浮起來吧!」神明怎能因為你的祈求,就讓石頭浮起來呢?也有人對神明祈求:「神明啊!神明啊!請你讓水面上的油都沉下去吧!」油又怎能沉到水裡呢?

    感應不光是祈求就能生效的,祈求確實會有力量,但只是「助緣之一」,萬事還需因緣具足。一個人如果不辛勤播種,只是天天求佛祖、神明給我發財,這種「妄想貪求」,哪裡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呢?

    「感應」的原理,其實就像電台,頻率要調對,才有聲音。我們每一個人平時心裡念什麼,就會有什麼感應。例如念佛,會有成佛的感應;念時間,會有守時的感應;念清淨,會有禪悅法喜的感應。只要自己心存善念、口出善言,並且堅守「自淨其意」;感應,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

    因此,感應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之間的互動、呼應;若你有一顆清淨的心,自然能與真理相應,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每個人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淨化」,反求自己心中的佛法,讓自性放光,自然時時有感應。



    麗真 心得分享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信)這個字,就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在我們的誠心祈求下,我們的任何善意求願,都可以得到圓滿的成就。
    大乘佛教則是對佛菩薩的加持力量,充滿了虔誠的信心,而強調可以透過諸佛菩薩的他力,救助自己能夠離苦得樂。
    若你有一顆清淨的心,自然能與真理相應,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感應道交也就是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互相交流。
    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菩薩應之而來,謂之感應。
    當你的心有感受到與佛菩薩的心靈相應,就是你的生命和它真實相應,真實相應時,生命的價值,內涵與意義也就在那裡。


    佩璇 心得分享
    今日聽到大家許多念佛不可思議之功德,由衷讚嘆各位師姐平日就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才能在危難困頓之際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化險為夷。

    我喜歡大師這篇「感應」中對感應的解法,特別是最後一段的結語:感應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之間的互動、呼應;若你有一顆清淨的心,自然能與真理相應,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每個人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淨化」,反求自己心中的佛法,讓自性放光,自然時時有感應。

    所以日後念佛我更要在心地上下功夫,養好我的心湖,好讓菩薩的清涼月可以映現在我的湖面。我想求的不是「感應」,目前只希望可以做到清淨心,先從自身的淨化做起,望有朝一日能探尋自性裡的佛法。


    碧足 心得分享
    關於感應,在(普門)品中,有(顯益)及(冥益)二說。所謂(顯益),就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現世就能讓人獲得佛菩薩的功德利益。至於(冥益),是由於人的真心誠意,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佛菩薩的加持。例如,生氣煩惱的時候,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怒意自然會逐漸平息下來。
    (感應)的原理是我們每一個人平時心裡念什麼,就會有什麼感應,只要自己心存善念、口出善言,並且堅守(自淨其意);感應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
    有一顆清淨心,自然能與真理相應,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每個人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淨化),反求自己心中的佛法,讓自性放光,自然時時有感應。


    孟儒 結語
    透過今天的討論,得知大家平常就有念佛的習慣,平常就念佛,遇到危急時,佛號就能脫口念出,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不但化險為夷,也平安渡過難關。

    麗真師姊的誠心禮佛念佛,因而有了奇蹟式的感應;碧足師姊也因佛號不離身,降低車禍意外事件。佩璇師姊從念佛中感受到歡喜、平靜:秀芳會長也因念佛,轉了敏感體質。

    大師文章告訴我們,感應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之間的互動、呼應:若你有一顆清淨的心,自然能與真理相應,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主題:人間音緣 佛在汝心
    時間:2021年9月10日 線上meet 19:30-21:00
    參加人員:李佩璇 李淑芳 李麗真 李孟儒 盧碧足 共5人
    帶領人:李孟儒


    佛在汝心
    作詞:星雲大師 作曲:林穎茜
    演唱:林穎芷 出處:人間音緣

    看山 看水 看花
    看草 看事 看人
    看盡紅男綠女 看盡世間萬象
    卻看不到自己的心

    愚人求佛不求心 聖人求心不求佛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淑芳 心得分享
    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愛恨情仇, 與其四處求佛拜佛, 不如學佛行佛轉念看世界. 感謝孟儒同學的帶領, 從櫻花的盛開和凋謝, 看到人的一生; 碧足同學車禍的經驗, 體悟到人生的無常; 佩璇同學的面對疫情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麗真同學因信仰產生的承擔力, 都讓我學習到很多, 謝謝各位善知識.

    李佩璇 心得分享
    信仰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我從來不知道學佛前跟學佛後,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態會如此不同,以前就跟歌詞裡的紅男綠女一樣,在自己的俗事裡載浮載沉,不知這樣的日子何時會到頭,開始學佛之後,知道凡事都是緣起緣滅,就不再惶恐難安了,苦會到頭,樂也會享完,聚了也會散了。

    以前困頓的時候會求佛,求佛菩薩給我好運讓我度過難關,現在遇到困難了會求自己,求自己轉念,求自己幫幫自己,轉不出去時,求自己別再鑽牛角尖,再不行就會開始唸佛號持咒迴向。

    今日讀到這句: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希望我能早日找到我的靈山。


    碧足 心得分享
    聽了幾遍佛在汝心的詞曲,心情是很詳和及歡喜,大師所寫的看盡紅男綠女,看盡世間萬象,卻看不到自己的心?
    要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心呢?
    我想就是要保持著一顆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不起分別執著的心,沒有妄想,才能看到自己的心。

    麗真 心得分享
    古德云:心與竹具空,問是非何處住著。
    竹心是空,裏頭沒有含藏任何東西,我們應當善於養護真心,讓真心就和竹心一樣空寂。
    當我們心中沒有存留任何人我是非,即是空寂的真心顯現之時。
    六祖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願大家都能在自性上作功夫,早日成就佛道。


    孟儒 結語
    佛在汝心雖是短短的一首詞,但是蘊含很深的省思,大師告訴我們,一般人看不到自己的心,因為總是心外求法,總是求佛。若能透過外在的環境,看山水、看花草、看人事,而了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佛就在汝心頭了。

    感謝佩璇、麗真、淑芳、碧足同學們的生命經驗分享,大家的共同點都因學佛,而生命有了轉變,煩惱有了轉念,就算面臨到震撼教育,也能面對、承擔。
    感謝大家踴躍發言,今天從討論中得到很多的啟發,相信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靈山,看到自己的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主題:人間萬事1 做最好的自己
    時間:2021年8月27日 線上meet 19:30-20:45
    參加人員:李佩璇 梁秀芳 李麗真 李孟儒
    共4人
    帶領人:李孟儒


    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希望全國人民做最好的國民;做長官的人,也要求全公司的員工都做最好的職員;學校的老師,希望大家做最好的學生;家庭裡的父母,也要兒女做最好的子孫。其實,不要從上面要求下面,應該全體平等一致,每個人都要求「做最好的自己」。

    怎樣做最好的自己呢?

    一、要從善如流:做人要做好自己,一定不能自以為是,執著自大,應該從善如流,凡事擇其善者而從之,如不善者應改之。現在所謂自由民主時代,更應該順應民意,隨順大眾;眾人所善者善之,眾人所惡者惡之。但是如果眾人不善,為了做好自己,也要有道德勇氣。

    二、要與人為善:做好自己不是自己有才、有能就算數,做好自己要「與人為善」,如佛光山的信條「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就是與人為善。此外,諸如辦教育,提昇社會素質;共修活動,加強人心的淨化,這都是與人為善。社會一旦獲得改善、淨化,我們生活其間,自然就能與眾共享其樂。

    三、要慈悲處眾:所謂做好自己,即自己要有德行、要有慈心,要能悲天憫人,不可以用權勢、計較跟人相處,最好在處人時,以慈悲為原則。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你能對人「拔苦與樂」,他人怎會不歡迎你呢?

    四、要進退有禮:現在的人,不受人歡迎,往往都是因為欠缺禮貌。跟人拜訪,事先不知會,做了不速之客;跟人講話,不懂簡單明瞭,一再重複,囉嗦冗長,讓人聽了厭煩。所以,人從出生以後,要有家教,走入社會就有社教;家教、社教好的人,所謂「進退有禮」,自能獲得別人的好感。

    五、要聰明靈巧:跟人相處,眼看耳聽,隨時要懂得情況,明白該說什麼、該做什麼,表現都很聰明靈巧,自然受人歡迎。

    六、要行儀端莊:我們的行為,要能莊重,該說的時候說,該做的時候做,講話音量不宜太過大聲,行為不可太過狂野,所謂行儀莊重,動止安詳,才能從容處世。

    七、要明理善良:一個人要讓人對你有好感,必須讓人覺得你很明理、很善良,自能贏得好人緣。所以做人寧可以沒有智慧、學問,但不能不明理;世間上寧可無財無勢,但不能不善良。明理善良的人,才是做好最好的自己。

    八、要積極樂觀:每天生活要積極,要不斷求進步;每天心情要保持樂觀開朗,不可以愁眉苦臉,讓人見了心煩。積極進步的人,前途才有所為;樂觀開朗的人,才容易與人相處。所以要把自己做好,積極樂觀不能少。

    做人,不必要求別人做到最好,自己做到最好才重要。己不正,如何正人?己不善,如何善人?所以以上八點,不妨試之。


    佩璇 心得分享
    在沒認識佛法以前,諸如:努力讀書求上進或是盡力符合師長和父母的期望,乃至於朋友間的真誠對待...等等,以遵守這些社會價值觀與道德觀為準則來要求自己,做好自己,本無異。

    但還是覺得虛而不實,做不了自己,沒有一個中心準則,因為那些都是別人的“以為”,並不是無堅不摧的,不似佛法般的般若智慧可入心,可修身口意,遇到煩惱也有佛法可對治,連行住坐臥都有佛法。

    「做最好的自己」對我而言就是「修行」,當我第一次聽到「修行」的真正定義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後,我深深著迷,也破除了我對修行的迷思,並不是出家人才修行,也不是離群獨居、不染塵世、終日打坐,而是在人我中修正自己的思維,屏除不好的習氣,與人為善,結善緣,每日做好「三好、四給」,這樣的功課可以一直一直做下去,今日比昨日更好,明日又比今日進步,我會很樂意見到這樣的自己。


    麗真 心得分享
    生命要有意義,首先要學會珍惜和感恩。生命的廣度,在於我們的智慧和悲心有多廣,若能常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作觀,慢慢降伏自己的瞋心和慢心,轉化成行動的力量,接納週遭的一切人事物,從善如流,我們必能發現到有越來越多的良善和美好。
    (廣結善緣)
    有些人因為你的一個笑臉,一句溫暖的問候,也會讓人產生喜悅,而心靈上的布施,則有可能讓一個人的人生,從此而有了天壤之別的變化。
    (用四攝法)。
    若能了解自我的因素,做最好的自己,讓我們學習慈悲與智慧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如意,從內在轉化,而不起心不動念,自在無礙,讓這個世界更趨向和諧,喜樂。
    因緣是隨時會轉變的,每一刻都是唯一,不會再重來,所以要珍惜 隨時把握當下。
    人能立志,如樹立根,志向立定後 更須不忘謙虛,處處給人方便,給人信心,待人接物全憑真心誠意,則福慧自然具足。


    秀芳 心得分享
    這篇文章中,大師希望大家不要一直要求別人,而是每個人都要求[做最好的自己]。
    文章中有提到八種方法,其中第四項要進退有禮,我個人覺得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應該就是對人要有禮貌。
    文章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己不正,如何正人?己不善,如何善人]當我們在要求別人之前,是否先要求自己有相同的對待,例如自己沒有對人好,怎能要求別人對自己好呢?


    孟儒 結語
    感謝大家今天的參與,覺得我們的討論越來越深也越廣,學習真的是點滴的累積,從生命的經驗分享中,就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成長。

    邀請每一位成員,把握每一次讀書會的因緣,除了能彼此受用生命經驗,還能學習看待事情的經驗交流,真的受益良多。

    不要小看您的參與,其實我們也是一種法布施,不但自利還可以利他,大師的文章讓我們的生命昇華,也讓我們以佛相應。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拈花讀書會(線上)
    主題:星雲禪話-女人的福氣
    時間:2021年8月13日 線上meet 19:30-20:45
    參加人員:李佩璇 梁秀芳 李淑芳
    方彥杰 李麗真 李孟儒 吳柏萱
    共7人
    帶領人:李孟儒

    女人的福氣

    唐朝有名的趙州從諗禪師,自從悟道之後,就消泯了貪恚愚痴苦惱,一生隨緣隨眾的教化世人。

    某天,有個女人向趙州禪師哀哀訴苦:「唉呀!我們女人實在是業障啊!」

    趙州從諗禪師一臉慈眉善目地看著他,說:「你倒說說看,女人怎麼個業障法啊?」

    只見女人的雙眉垂成了八字形,自怨自嘆了起來:「我們女人從小女孩時期,就得聽從父母嚴苛的管教;長大結婚之後,要被丈夫所管;到了老年,又輪到兒女們來管!」

    女人愈講神情愈加愁苦,「禪師啊!你看看我這些兒女,我才一講話,他們就叫著說:『媽媽,不要講啦!』唉,真是業障喔!」

    趙州從諗禪師呵呵大笑,一擺手,說:「你千萬不要這麼想,其實當女人是很有福氣的啊!」

    女人一聽,不禁睜大眼睛,非常疑惑地問:「哪裡有福氣呢?」

    原本就笑容滿面的趙州從諗禪師,一聽女人這麼問,笑得更開了:「你看!小女孩時,爸爸媽媽多麼愛護照顧;長大以後,多少男人傾心追求;老來兒女也很孝順,承歡膝下。像很多的兒女,不喜歡探望父親,反而喜歡親近母親,所以做女人實在比做男人要多受眷顧喲!」

    養心法語

    人生究竟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世界本來是二分法,有苦受、有樂受。原本是快樂的情境,因為自己想不開,就成為苦事;生活艱難,衣食無著,雖然很苦,可是對於有修養的人,好比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他看來,這樣的日子並不以為苦。

    所以,歡喜、快樂是要靠自己創造的。人心如工廠,假若是壞的工廠,所出產的不是黑煙就是汙水;好的工廠,則可以製造出很多好的產品,全看工藝如何?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修行要修心,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啊!

    通達人情事理的趙州從諗禪師,開導女人不必自怨自嘆,只要換一個角度,把不好的看成美好,自能成就另一種風光。一樣的世間,不一樣的情懷,端看我們這一心如何轉換,這正是禪教的靈巧法門。


    柏萱 心得
    一直以來,許多人懷著「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古代,女性常受到貶低、歧視。社會議題上也有許多性別不平等的議題,甚至設立了「性別工作平等法」。但隨時代的變遷,今天的女人已不再像以前。

    女人的福氣有很多;文章中提到,父母的疼愛、男人的追求、兒女的孝順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我認為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樣的,各有各的優點及缺點。

    文中趙州禪師與女人的對話,明明是同一件事,卻有全然不同的看法。這是為什麼呢?在養心法語裡提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好或不好都是心裡的想法所造成的。
    讀完這篇文章我體會到,沒有真正的好與壞,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


    淑芳 心得
    文章說人生究竟是苦是樂? 佛陀初轉法輪向五比丘講四聖諦-苦集滅道, 人生確實苦, 但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 萬法唯心照, 修行要修心, 善護念自己的心, 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在學習的過程中, 找到法喜.


    佩璇 心得
    在看完趙州從諗禪師和婦人的對話後,想想當女人真的很不容易,要當好不同角色的女人更不容易,要不自怨自嘆也還真難。

    大師慈悲開導女性,福氣來自於我們的心,歡喜、快樂是要靠自己創造的,正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人心如工廠,造好造壞,全看我們的心。

    這讓我想起我周遭的朋友、同事或家長們,真的很少沒有一個不抱怨他們的處境的,有的聽起來根本老公對她很好,但是她還是可以挑出毛病來,這跟福氣真的很絕緣!

    如果是處境真的艱難的,大師教我們要轉換我們的心,把不好的看成美好~

    其實不管當男人或當女人,我覺得這輩子能重新遇上「修行」這件事,還有這麼多善知識陪著我,就是一大福氣。


    秀芳 心得
    這篇文章中提到一般的傳統女性都會覺得女人是業障重,小時候就得接受父母嚴苛的管教,結婚之後又要被丈夫管,到了老年又輪到兒女們來管!
    我未學佛之前的確是這種想法,
    但現在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有不同的思維,因為父母的嚴格教育讓我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所以結婚後也就認份的做好媳婦應該做的事,讓家庭不會因爲公婆相處的事造成家庭的不和睦,丈夫喜歡管我就不需扛責任,只要將公婆孩子照顧就好了,所以一樣的世間,用正面的態度來看,轉換心情就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而不會自怨自艾,覺得自己身為女人命苦。


    麗真 心得
    人生究竟什麼是苦?什麼是樂?
    苦:只是暫時的過程,我們不能把這個過程當成是我們人生的全部。
    所謂苦盡甘來,甘來就是歡喜快樂 ,改變心態換一個角度,我們是為歡喜快樂而來人間。
    人生沒有定型,只要我們修正改變自己的行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與命運,只要我們用包容心,平等心,世界就會變的不一樣。
    生命不是讓你來受用的 ,
    生命是讓我們來歷練的。(歷事練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拈花讀書會(線上)
    主題:人間萬事3-怎樣聽話
    時間:2021年7月14日 線上meet 19:30-20:45
    參加人員:李佩璇 盧碧足 安若白
    方彥杰 李麗真 李孟儒共6人
    帶領人:李孟儒

    怎樣聽話

    講話可以傳達心聲,語言往往代表一個人心中的想法,所以一個會聽話的人,總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會聽話的人,則可能錯解意思而聽出是非煩惱來。因此,人除了眼睛會看,嘴巴會說,耳朵尤其要會聽話。怎樣聽話呢?有六點:

    一、會聽:人家明明說的是好話,你卻把它聽成壞話;明明是在指正別人,你卻聽成是在批評自己;明明說的是這個意思,你卻錯解成那個意思,這就是不會聽話。為了表明記錄佛陀說法內容的真實性,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頭。所以「如是聽」、「如實聽」很重要。

    二、兼聽:許多大學生在主修科目之外,還會兼修其它副科;也有的人不只學習一項技能,還兼修相關知識。聽話也是如此,除了聽主題,還要聽附帶的說明,聽說明才能明白事情發生的始末。有句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無論任何場合、對任何人,都要學會兼聽,尤其是主管,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就輕易下判斷,要能兼聽其他的意見,才能圓滿事情。

    三、全聽:一場會議的進行,會有各種意見提出,為避免斷章取義,聽者要能把它全部聽下來,最後自身的經驗、知識就會幫助我們抉擇對與錯。

    四、諦聽:《金剛經》裡,須菩提尊者因「諦聽」佛陀開示,而洞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法要義。諦聽就是注意聽、認真聽。為什麼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是上課時沒有諦聽,如果能諦聽,再加以思考、運用,還怕沒有辦法把書讀好嗎?因此,不能諦聽就如同甘露法水沒倒進容器裡,容器當然就倒不出法水來。心也好比是容器,你的心容得下善言法語嗎?

    五、善聽: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有的人聽話,不去理解話中之理,反而把善言聽成惡語,把真實聽成虛假,把好意扭曲成惡意。在廣大的人群裡,總有少部份不是善聽者。然而善聽很重要,一個善聽的人,要能從幽默的言談中聽出言外之意,要能從反對的聲音中聽出眾人的心聲,要能從不好聽的話裡改變自己。有句俗諺說,「聽話頭,知話尾」,能「聞一知十」也就是善聽。

    六、靜聽:聽對方講話的時候,不但要避免雜音干擾,心中的雜念也要去除。靜靜的聽,才能聽出話中真正的含義,假如聽話的時候妄想紛飛,就如清水倒進骯髒的器皿裡也會成為濁水,那麼好話也會聽成壞話了。
    總之,怎樣聽話?所謂會聽、兼聽、全聽、諦聽、善聽、靜聽之外,最主要還是「多聽」。「多聞薰習」才能深入,才能熟練。

    佩璇的心得
    『怎樣聽話』居然有這麼明確的方法,大師常常把一些日常細微且重要的事情變成明確的處世準則供我們一目瞭然的領略學習,字裡行間『埋伏』著開悟的契機,要不是有讀書會的帶領,真的讀不出這麼多大師的用心。
    今日收獲很多,用於學習上,除了六個聽法,我喜歡『多聞熏習』和『聞思修』的總結。把這六個聽法用於日常生活上,我得到的領悟是要『用心聽』。
    讓心靜下來,好好帶著善意聽,如果能修煉到連惡語雜音、批評誤解都可聽出對方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那我將會非常開心,從此不會再陷入言語的牢籠,不起煩惱,不亂生氣,這真的是我很想要的輕鬆境界。
    這讓我想起我爸爸,他就是一個具有這樣自在能力的人,我現在才發現,真是太可惜了!怎麼這麼神奇,爸爸走後我還在繼續『認識我爸爸』,哈哈!

    碧足的心得:
    怎樣聽話呢?怎樣聽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星雲)大師幫我們開釋了有六點:一、會聽,二、兼聽,三、全聽,四、諦聽,五、善聽,六、靜聽。
    詳讀了文章每一段所解的內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師是告訴我們,言語往往是代表一個人心中的想法,當聽的人能(如是聽、如實聽),心中無分別,執著,則就不會錯解意思,而生煩惱來。
    麗貞師姐的心得分享裡的一段話就是向內去平整你的心地,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平整了。這段話給我很大的鼓勵及學習方向。
    感恩麗貞師姐幫我們補充了二個聽話,一、耳根聽 ,二、深聽。
    感恩佩璇師姐幫我們補充了(心態)和思辯能力也很重要。
    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聽) (多聞薰習)才能深入,才能熟練。

    麗真的心得
    學會聽是一門好學問,專注的聆聽就不會有其它的弦外之音,以及錯聽別人的意思。
    從耳朵聽進來的話,要如何去分辨好話壞話,那就是心在起分別作用,所以用心聽就很重要了。
    (用心,聽),(用,心聽)是兩者不同的意思,生活在大環境裡,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當它是逆增上緣,它也都能幫助我們知識的提升。舉凡以後碰到的或面臨到的事情,我們當它是歷事練心。
    只要向內去平整你的心地,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平整了。
    小小的淺見,請多指教。

    彥杰的心得
    我覺得善聽很重要,因為沒有善聽的話,我們就會把善言聽成惡語,就像我在學校有時候,也會把人家的好話聽成壞話,最後就會引起爭執,會從友情變成仇人,然後我就會很難過,所以要把對方的話好好聽清楚,避免從好朋友變死對頭。

    若白的心得
    看到大師寫的這篇文章「怎樣聽話?」
    裡面的 會聽、兼聽、全聽、諦聽、善聽、靜聽。
    我覺得我需要加強靜聽,因為時常起心動念之餘,很多心中的聲音及妄想都會出現,沒有把話聽明白而會錯意。
    還有提到諦聽,就想到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祂是通靈的神獸,可以通過「聽」來辨認世間萬物,尤其善於聽人的心。
    所有眾生不能在地藏菩薩面前說謊,因為一定會被諦聽聽出來。
    諦聽是獨角神獸,一隻耳朵向上,一隻耳朵向下,能聽世間一切音,
    來回穿梭六道聽聞眾生之苦。

    孟儒
    今天的討論非常的熱烈,心得分享也很精彩,相信各位從大師這篇文章「怎樣聽話」,獲益良多,讓我們把今天學到的落實在生活中,不但聞思修、還能信願行。
    謝謝大家的參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拈花讀書會(線上)
    主題:人間萬事4-三八二十三
    時間:2021年6月23日 線上19:30-20:45
    參加人員:梁秀芳 謝桂芬 盧碧足
    安若白 方彥杰 李孟儒共6人
    帶領人:李孟儒

    三八二十三
    稍有數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三」乘「八」等於「二十四」,這是數學上不能更動的定律。然而在聖人的哲學理念裡,三乘八可能是:
    一、三八是二十四,這是常人的。
    二、三八是二十三,這是聖人的。
    三、三八是無計數,這是佛教的。
    四、三八就是三八,這是本來的。

    最近經常聽到一則故事: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有一天到街上辦事,看到一家布店門口有兩個人在吵架,賣布的要向買布的收取二十四塊錢,但買布的說:「一尺布三塊錢,八尺布應該是二十三塊錢,為什麼要我付二十四元?」
    顏回一聽,走到買布的人跟前,說:「這位仁兄,你錯了,三八是二十四,你應該付給店家二十四元才對。」買布的人很不服氣,指著顏回說:「你有什麼資格說話,三八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只有孔夫子有資格評斷,咱們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很好,孔子是我的老師,如果他說是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人說:「如果我錯了,我就把頭給你,但如果是你錯了呢?」
    顏回說:「如果是我錯了,我就把頭上的冠輸給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對顏回說:「顏回,你輸啦,三八就是二十三!你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沒有反對過老師,現在聽孔子這麼一說,他認為老師糊塗了,便不想再跟隨孔子學習,因此第二天藉故家中有事,就想請假回家。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但並不說破,只說「事情辦完後就早點回來」,同時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不明究竟勿動刀。」顏回應聲「記住了」,即刻動身回家。

    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烏雲密布,雷聲大作,顏回於是躲進路邊一棵樹幹中空的古樹,猛然記起孔子的話,趕快從空樹幹中走出來。說時遲那時快,一個響雷迅即把古樹劈個粉碎。顏回驚險逃過一劫,連夜趕回家裡,他不想驚動熟睡的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門栓。進了屋裡,發現床上睡了兩個人,一時怒從心起,正要舉劍砍人,又想起孔子的話「不明究竟勿動刀」,於是點燈一看,床上睡的是妻子和妹妹。
    顏回大驚,不等天明就迫不及待的趕了回去,一面向老師懺悔,同時感謝老師的話救了自己和妻子及妹妹三個人的命。不過這時候顏回還是忍不住問道:「老師,三八到底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呢?」

    孔子反問:「那麼你說,到底是生命重要,還是帽冠重要呢?」
    「當然是生命重要了。」
    孔子說:「這就對了,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三,你輸的只不過是一頂冠;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四,他輸的可是一條人命呢!」
    的確,數字只是一個符號,佛教講「一就是多」、「一即一切」,因為「法無定法」,因此三八可以是「二十四」,也可以是「二十三」,甚至是「無計數」,但其實三八還是「三八」,這就是聖人的智慧。

    ❤️彥杰:
    我覺得孔子真的是至聖先師,因為孔子救了很多條人命。
    像是那個買布的人,和顏回的老婆和妹妹,孔子跟阿彌陀佛很像,為他人著想,我也想跟他一樣,成為一個很好的老師。

    ❤️若白:
    我覺得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眼前的吃虧不一定是真的吃虧,三八到底是23還是24,其實三八就是三八。
    遠離執著纏縛、觀事自在,那麼很多時候答案就在我們的心中浮現。
    第一次參加線上的讀書會,挺棒的,不但可以看大師的文章,也可以藉由主持人的導讀讓我們去思考,在我們的生活日常中會不會也遇過類似的難題,而我們又是如何能將古人的智慧及慈悲用於我們的生命之中。

    ❤️碧足:
    透由今天的研討心得:
    從故事中可以讓人學習到(孔子)的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親眼所見的,未必就是真實,相同的有時你爭贏了你所謂的道理,卻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事總有輕重緩急之分,不要為了爭一口氣,而後悔莫及,像最近同事與我為了拿午餐,說三道四的,當下的我心裏頭就不舒服,又不知説什麼是好,借由著次的讀書會感恩桂芬師姐及孟儒師姐的提點,讓我心裏釋懷了,是我的習氣太重了,這是我要淨心學習的功課。

    ❤️秀芳:
    喜歡顏回的生活觀:清貧樂道 另外對自己的期許:數字只是一個符號,同樣文字也只是文字,希望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措辭,而引來不必要的煩惱。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拈花讀書會(線上)
    主題:迷悟之間1-從自我出發
    時間:2021年6月9日 線上19:30-20:45
    參加人員:李孟儒 李佩璇 盧碧足
    共3人
    帶領人:李孟儒

    從自我出發
    有一位年輕的學僧,和同伴到遠方旅行,長途路遙不堪疲困而停止向前。同伴催促他:「我們可以幫你做一切事,但只有吃飯、睡覺無法幫忙。」年輕學僧說:「吃飯、睡覺我會,不用你們協助。」同伴說:「走路也是一樣,我們無法幫助!」

    信徒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起身離去,走數步回頭道:「我要去小便,你能代替我去嗎?」

    以上二則故事,雖甚簡單,卻饒富哲理,因為一切只有靠自己,「從自我出發」,才有辦法!

    失去丈夫的寡婦必須擦乾眼淚,才有力量扶養子女;沒有雙親的孩子唯有奮鬥自強,才有勇氣面對現實。近人杏林子小姐著書不斷,日本青年乙武洋匡不為「四肢短少」而煩惱。他們熱心投入社會公益,樂觀擁抱世間大眾,為「靠自己」立下最佳典範。

    小鳥學飛後,母鳥就不再讓牠返巢;西方社會,子女一到法定年齡,便要他自力更生,學習獨立。老師善誘引導,學生也要靠自己勤奮,才能尋得學問之門的鎖鑰。出外雖有朋友,不靠自己廣結善緣,別人如何給你幫助?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如果不「從自己出發」,一味冀求外力協助,縱有強親貴戚,也只能提供一時的幫助。如果自己不肯振作,即使有貴人如諸葛亮輔佐,也只能作一名扶不起來的阿斗。

    許多人總是祈求神明賜予所有,但是,自己不肯播種,哪裡會有收穫呢?光是祈求,不明因果是無用的。《阿含經》裡說,石頭,會沉到水底,而你祈求:「神明,神明!請讓石頭浮起來吧!」油,是浮在水面,你卻祈求:「神明,神明!請讓油沉下去吧!」這都是不合理。所以,只是祈求,沒有因緣,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之;人必自尊,而後人尊之。」他人是緣,自己為因,觀世音菩薩手拿念珠念觀音,告訴我們求人不如求己;禪宗「啐啄教育」,也要行者師弟同時用功,才能豁然開悟。黃檗禪師也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唯有從自我出發,踏實耕耘,成功的果實才會真正甜美。

    佩璇 讀書會心得
    從文中得到最大的收穫是:無論做什麼事或是遭遇到困境,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從自我出發,踏實耕耘,成果才會是甜美的,只有自己才能從自身的困境中走出來,任誰也無法幫助,就像是成功的喜悅旁人也無法親身領會是一樣的。

    往後我會增加更多的行動力,想做什麼就去做,不要想著困難,動手計畫開始做看看,一定更有趣,即使是我不擅長的也別害怕。

    碧足 讀書會心得
    透由今天的研討心得:從文章裡星雲大師所舉的二則故事中,二位近人杏林小姐及日本青年乙武洋匡先生,不因為身體的病痛及殘缺而煩惱,他們的熱心投入社會公益,樂觀的擁抱世間大眾,為的就是(靠自己),立下了最佳的典範。
    文章裡讓我們很明暸,人不能一味的妄想求助外力協助,那只是救急不救窮,如自己不肯老實去努力面對去做,那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義意呢?所為(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一點也不假。
    凡事都得靠自己去面對現實,奮鬥自強、踏實的耕耘,這樣的成功果實才會真正的甜美及踏實。世間一切事與物都有它存在的方式,昔日種種隨往而過,把握當下做好自己,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

    孟儒 讀書會心得
    文章告訴我們,吃飯、睡覺、走路別人都是無法代替,就連小便也是。凡事都要靠自己,要從自我出發。
    近代的杏林子小姐與日本青年乙武洋匡,兩位不因身體上的不便,而向命運低頭,他們積極樂觀,並投入社會公益的活動。
    不但從自我出發,還幫助他人。
    觀音菩薩拿念珠念觀音,告訴我們求人不如求己,因為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唯有從自我出發,踏實耕耘,成功的果實才會真正的甜美。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古今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普門-拈花讀書會(線上)
    主題:迷悟之間1-身心安住
    時間:2021年4月28日 19:30-20:45
    參加人員:李孟儒 李佩璇 梁秀芳
    盧碧足 陳碧煌 共5人
    帶領人:李孟儒

    身心安住

    在西方社會,非常重視人們居家的空間,大眾享有寬闊住所的權利。反觀我們社會,一家老小擠在數坪的公寓,生活像在雞籠、魚缸般的狹小空間,面對水泥牆壁、鋼鐵門窗,嗅不到清新空氣,照不到溫暖陽光。你說,居住在四周僵硬的現代人,如何享受身心自在、通體舒泰的安住之樂呢?

    經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那麼,我們的身心應以何安住呢?如果住在身體裡,身體終會衰老,無法永久;如果住在房屋裡,房屋終會毀壞,不能恆常;如果住在金錢裡,金錢總在流動,不會永遠;如果住在愛情裡,愛情難免變化,不易久長。

    禪宗二祖慧可,不惜斷臂求法,只為想了知「身心安住」之道;六祖惠能,由於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開茅塞,看見自家面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人問杜魯門總統,如何在任務繁重和心理壓力之下,仍能保持鎮定的心情?他說:「我心裡有個安全的避風港。」可見,「身心安住」是圓滿生命、擁有快樂人生的關鍵。

    吾人所以不能安頓身心的原因,是錯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中憂慮苦惱,住在患得患失中比較計較,住在貪求擷取中欲壑難填,住在恐懼顛倒中寢食難安。以上等等,致使每日的生活悽悽惶惶,惴惴不安。

    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社會裡,奉獻群眾,幫助士農工商得以維持運轉;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自然法則裡,尊重生命,順天而行;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慈悲法喜、真理滿足中,才能享受祥和寧靜——你曾有此「身心安住」的妙用嗎?
    經典說我們的心「念念如瀑流」,一般人將身心放住在五欲聲色裡,而聖者賢人安住在清淨法樂裡,而菩薩則以示教利喜為事業,以清淨無染為安住。

    希望政府對民間居住環境的規劃,不只是人身的安住,也應有心靈的居所,從提升教育文化、敦親睦鄰、改良社會風氣、提倡家庭倫理、尊重正信宗教方面努力,讓人民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都有一個圓滿的安住。


    問:任務繁忙或有壓力時,你如何讓身心安住?

    佩璇:我的生活比較固定,比較少會遇到繁忙的狀況,若有壓力時候,我就會念佛號來穩住自己。


    秀芳:通常遇到這個狀況我會先深呼吸幾次,接著在念佛號,這樣可以讓我很快就平靜下來。為了要讓自己專注的念佛,我會把佛號專注在一個點,比如說心竅或者是眉心。
    碧煌:我會先離開那個空間,出去透透氣。處在狹小的空間,還有鋼鐵的門窗,不如到戶外走走,平復一下情緒。

    碧足:我也是會用念佛及深呼吸的方式來安住身心。工作上難免有壓力,就藉由念佛來減輕壓力。

    問:文章提出4個不能安頓身心的原因,那麼你是錯把身心住在哪裡?

    秀芳:我是錯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中憂慮苦惱。常常會不小心就跳進去人我是非中,等我一回神才知道
    苦惱的水已經滿了,我會做功課讓苦惱的水傾斜,倒光。之後覺得心會很清明。

    問:可分享您跳進去人我是非憂慮苦惱的過程嗎?

    秀芳:曾經被會員質疑我的能力,還有嚴厲批評,覺得受了委屈,因此陷入憂慮苦惱。
    事後想想,應該是自己「我執」太重的關係,要抽離這樣人我對待的問題。

    佩璇:我也是會有一些苦惱,我也會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剛剛兩位有提到這個人是我在意的,或是在我心中有份量的,他說了些什麼話或是對我有誤解,我就會很在意。因為我希望能夠呈現完美。
    比如說對媽媽或對老師,都希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這是從小就有的框架。所以當有人說我什麼,剛好碰到那個點,就會生起苦惱。
    或許我無形中給人的印象是較嚴肅,或對朋友來說,我是有棱有角,因此讓人誤解也說不定,總總累積久了,就變成我的煩惱。
    要感謝讀書會讓我成長很多,雖一個月才讀兩篇文章,一年下來得到很多的收穫。文章中啟發我很多,每一次的經驗分享除了整理自己的思緒,還可以反省,也可以讀大師的智慧。文字是有力量的,是會潛移默化的。此時的我 ,對於別人惡意的批評,已經覺得不重要了,不會再陷入這種人我是非的苦惱中了。

    碧煌:我也是有人我是非憂慮苦惱的問題。以前我也很在乎人家說我什麼,自從接觸到佛法之後,我會先反省自己,是不是他們說的那個樣子,如果不是,我就放下。我不會放在心上,因為生命有限,不需要浪費時間在這問題。
    朋友能交就交,不能交就當擦肩而過的路人,不需要把心思放在不能交的朋友上面。
    雖然也曾被毒舌過,我回他「阿彌陀佛」。用佛號轉念,安住自己。

    碧足:文章提到4個錯把身心住的問題我都有,住在人我是非中憂慮苦惱中可能更多。
    最近在工作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主管不明就裡地就罵我,他非常主觀的認為是我的錯,當下我也很生氣,後來忍下來跟他道歉,結果主管為我訂中午便當,並對我很有禮貌。或許他為剛剛的那個態度跟我道歉吧!
    在工作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可以選擇離開現場、離開那個磁場,也可以選擇不要把難聽的話聽進去。
    我的筋比較大條,所以我不太會被這些問題影響。

    問:透過今天的討論,收穫最多的是什麼?

    佩璇:今天這篇文章,跟以往較不同,之前的文章是可以反觀自省,而今天這篇文章感覺是大師的人生智慧,也是大師身心安住的法門,不但是要利益眾生,也是要教導我們,身心安住的方法。

    秀芳:我覺得佩璇分析的很好,我也覺得這篇文章是大師他的實踐法門。當然透過今天的討論我也受益良多。最後我用會友的一句話來結語。
    不比較不計較,好好吃飯睡覺。這也是安住身心很好的方法。

    碧煌:今天的收穫就是聽到大家的分享,覺得受益很多。

    碧足:學到怎麼去看待事情,不需要太執著,看開一點,就是對自己好。

    結語:我們生存的社會,因為空間狹小,鋼鐵門窗,讓人很難身心安住。把身心住在五欲裏,終日惶惶不安。大師告訴我們,應該要安住在慈悲法喜中,才能享受祥和跟寧靜。
    今天的討論非常的精彩,謝謝各位的參與。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古今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普門-拈花讀書會(線上)
    主題:迷悟之間1-無憂無喜
    時間:2021年5月12日 線上19:30-20:45
    參加人員:李孟儒 李佩璇 梁秀芳 盧碧足 陳碧煌 共5人
    帶領人:李孟儒

    無憂無喜

    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憂,得則喜,失則憂。然而,得,不一定就是喜;失,不一定就是
    憂。甚至,喜不一定就是好,憂不一定就是壞。例如年輕的兒女在外偷盜、搶劫,看似有所得,但大禍就將臨頭。所謂「憂患意識」,一時的艱苦,卻能帶來永遠的平安。是以「喜」不一定就是好,「憂」不一定就是不好。
    所謂歡喜,要能與人共享共有;所謂歡喜,要能不妒人有。能夠享有無私無我的歡喜,這才是有價值的歡喜。

    所謂憂悲,是關懷別人,是關懷道業;所謂憂悲,是不忍社會紛亂,是不忍眾生受苦,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行為,有什麼不好?
    歡喜,是人人所追求的;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不是金錢,也不是名位,而是歡喜。一個人如果有了財勢名位,可是生活過得不歡喜,人生也沒有什麼意義。因此有人以「安貧樂道」為歡喜,有人以「無事自在」為歡喜,有人以「平安是福」為歡喜,有人以「知足常樂」為歡喜。

    憂悲煩惱也不一定不好,佛法未興,眾生未度,怎能不叫人憂煩?國是紛擾,人心不淨,才是真正的憂煩!憂煩自己德性不夠精進,憂煩自己能力不見增長,憂煩自己待人情意不夠真實,憂煩自己對人服務不夠貼切。因此,憂煩其實也是仁者之心,能夠「憂道不憂貧」,就是仁人之心的體現!

    〈岳陽樓記〉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人,固然不可以把歡喜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更不應只為自己一人一事而歡喜,而應以天下蒼生為念。即使是一個小老百姓,也應該以一家人的溫飽、平安、和諧而歡喜,應以一社區的鄰居之團結、互助、友愛而歡喜,應以跟隨的老闆、主管、長官之順利、得到利益而歡喜。總之,要以他人的歡喜為歡喜,則庶近道矣!
    「歡喜」讓這個世界充滿了色彩,「歡喜」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希望。沒有歡喜只有憂悲,這是不懂生活;有歡喜也有憂悲,此乃人之常情。能夠「無憂無喜」,則是更高的修養,也是最有智慧的處世之道。


    問: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憂,得則喜,失則憂,然而,作者還告訴了我們什麼?
    答:得,不一定就是喜;失,不一定就是憂。甚至,喜不一定就是好,又不一定就是壞。

    問:文中提到什麼才是有價值的歡喜?
    佩璇:能夠享有無私無我的歡喜。

    問:對於無私無我的歡喜,您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佩璇:我是當老師,如果我的學生比我還聰明,不但能舉一反三,還可以舉一反六,那我就要替他開心,而不是嫉妒他。這種就真的是無私無我的歡喜。

    問:作者提出所謂的憂悲是哪幾樣?
    秀芳:關懷別人、關懷道業、不忍社會紛亂、不忍眾生受苦。

    問:哪一個憂悲是您目前有的?
    秀芳:關懷別人還不夠。

    問:您用什麼方法關懷別人?
    秀芳:分會有老菩薩是獨居,最近被房東驅趕,我能幫忙的就是詢問社會局能否協助。很多事情我也無能為力,能做的就是多關懷。

    問:您用什麼方法關懷別人?
    碧足:我工作地方附近有一位長者,穿著乾淨,但卻在路上行乞,多數人都不理會他,我不忍他餓肚子,就拿100塊錢讓他去吃飯,也關懷他的狀況。拿錢給他吃飯已經好幾次了,不能幫什麼,至少讓他吃頓飯。

    問: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碧 煌:不是金錢,也不是名位,而是歡喜。

    問:作者提出四種狀態的歡喜,是哪四種?
    碧煌:安貧樂道、無事自在、平安是福、知足常樂

    這4種歡喜哪一種你最相應?
    碧煌:知足常樂
    問:有沒這樣的經驗可以分享?
    碧煌:從小媽媽就灌輸我們,屬於你自己的,就要自己去賺。所以公婆分財產的時候,我認為那不是我賺的,他們怎麼分配,我就怎麼接受,不會去爭取,也不會抱怨分得不公平,平常心看待,也免於兄弟間為了分產而撕破臉。
    這應該是受媽媽的影響。我也把這個觀念傳給女兒,靠自己生活才會自在。

    佩璇:這4種歡喜都是心境上的,以平安是福來說,我常常祈求家裡人平安,我自己也要平安。每個人對平安的定義也不一樣,對我來說無病無痛無事就是一種平安,就是福氣。騎機車遇到下雨時,會求菩薩保佑我平安到達,幾次之後我才發覺到,我怎麼都為自己求呢?同時段有多少人也在騎車呢?還有公車、開車、行人也需要平安呀!怎麼只想到要自己,應該祈求大家都平安,大家都平安,我當然也平安呀。
    秀芳:我覺得是安貧樂道,就是慾望很少,安住在當下,我追求這樣的生活。同時我要在這裡讚嘆佩璇,她真的好有慈悲心。

    碧足:我選知足常樂。生活中夠吃夠用,平平安安就很滿足了。

    問:文中說真正的憂煩是什麼?
    碧煌:國是紛擾,人心不淨,才是真正的憂煩!

    問:文中還有提出哪四個應該要憂煩的事?
    碧煌:憂煩自己德行信不夠精進,憂煩自己能力不見增長,憂煩自己待人情誼不夠真實, 憂煩自己對人服務不夠貼切。

    問:這四點哪一點是您會憂煩的?
    碧煌:我覺得通通都有。這四點我做得還不夠,所以還要努力。

    佩璇:後面這兩點,憂煩自己待人情意不夠真實,憂煩自己對人服務不夠貼切。我覺得這無法憂煩,而是盡力去做。
    前面兩點就覺得會憂煩,憂煩自己德性不夠精進,憂煩自己能力不見增長,因為自己的智慧有限,所以不知道自己德性夠不夠。
    剛剛雖然說要憂煩,後來覺得有大師的著作來幫助,比如說像這樣的讀書會,慢慢地會讓我升起智慧,到時候,就會知道德行夠不夠,如果不夠那當然就去補足。努力做就對了。

    秀芳:我認同佩璇的看法,後面兩點是可以努力的。我比較會擔心的是我的德行夠嗎?我的道業有精進嗎?家庭、工作、會讓我們憂煩,但也無法控制,就不要煩了。
    我覺得還是先問自己道業有沒有精進,是比較重要的。

    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擇憂其民。」是出自哪一本書?
    答:岳陽樓記

    問: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什麼,而讓世界充滿了色彩。
    答:歡喜

    問:文中提到哪一種是更高的修養,也是最有智慧的處世之道。
    答:無憂無喜。

    問:這篇文章哪一段你印象深刻?
    佩璇:對於最後一段「無憂無喜」是更高的修養,也是最有智慧的處世之道。我想要更了解什麼是無憂無喜?

    答:這個無,就是不著相,不著憂也不著喜。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生活中固然會有憂也會有喜,但都是虛妄的,過了就要給放下了。
    以上是末學對於無的體會,若有偏離,再請指導。

    最後大家用文章的一句話來ending
    碧煌:所謂歡喜要能與人共享共有
    碧足:知足常樂
    秀芳:無憂無喜
    佩璇:無憂無喜

    今天謝謝大家的參與
    0則留言
    留言……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台北-古今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年前
    普門-拈花讀書會(線上)
    主題:迷悟之間1-從擁有到用有
    時間:2021年5月26日 線上19:30-20:45
    參加人員:李孟儒 李佩璇 梁秀芳
    盧碧足 陳碧煌 共5人
    帶領人:李孟儒

    擁有到用有

    人人都想「擁有」,但問題在於人心不足,填飽肚子,又求珍饈;娶了嬌妻,又求美妾;有了房舍,又求華廈;謀得一職,又求升官;得到千錢,又求萬金……寶貴的一生就在追求「擁有」中,苦苦惱惱地度過。

    擁有多少,有何標準?有錢人儘管名下擁有多少高樓、土地、黃金、股票,但日夜畏懼,睡不安穩,比起一個讀書人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心懷眾生,你說誰擁有的多呢?
    語云:「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華廈千間,夜眠幾尺?」石崇生前萬般積聚,富可敵國,但是到了最後,死無葬身之地,比起身居陋巷的顏回求法行道,不改其樂,你說什麼是真正的擁有呢?

    擁有財物而不用,和「沒有」有什麼差別呢?擁有財物而不會用,和「無用」有什麼不同呢?河水要流動,才能涓涓不絕;空氣要流動,才能生意盎然。吾人之財物既然取之於大眾,必也用之於大眾,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擁有」,不如提倡「用有」。像馮諼散財於民,讓孟嘗君擁有人心,只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層應如愛迪生將發明創造所得的專利用於為眾生謀福,松下幸之助將企業所有盈餘用於教育文化上,讓社會蒙利。這是「用有」,不是「擁有」。

    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執著財物是「我」的,用的對象就不廣泛,用的心態就不正確,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其實,吾人的一生空空而來,空空而去;吾人的財物也應空空而得,空空而捨;對於世間上的一切,擁有空,用於實,豈不善哉!

    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謂「擁有」,有是有限,有量;所謂「空無」,無是無窮,無盡。如能以「用有」的胸懷,來應真理,以「用有」的財富,順應人間,讓因緣有、共同有,來取代私有的狹隘,讓惜福有,感恩有,來消除占有的偏執,所謂「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豈不善矣。


    問:本文是出自於哪一本書?作者是誰?
    答:迷悟之間、星雲大師

    問:文中提出人心不足的現象有哪些?
    答:填飽肚子又求珍饈、取的嬌妻又求美妾、有了房舍又求華廈、謀的一職有求升官、得到千錢又求萬金。

    問:寶貴的一生就在追求什麼而苦苦惱惱的度過?
    答:擁有。

    問:文中提出那一位是富可敵國,但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答:石崇

    問:吾人之財物取之於大眾,必也應該怎麼樣才合乎自然之道。
    答:用之與大眾。

    問:一心想要擁有不如提倡什麼?
    答:用有。

    問:馮諼散財於民,讓誰擁有人心?
    答:孟嘗君。

    問: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執著財務是我的,就會有哪三個情況?
    答:用的對象就不廣泛、用的心態就不正確,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

    問:文中提到吾人的一生空空而來,空空而去,吾人的財物也應如何?
    答:空空而得,空空而捨。

    問:本文哪一段你印象最深刻?

    佩璇:吾人的一生空空而來,空空而去,吾人的財物也因空空而得,空空而捨;對於世間上的一切,擁有空,用於實、豈不善哉!
    我覺得大師的胸懷很大,所以才會擁有的這麼多,且是很有智慧的「用有」。是一位大布施者,也給我們機會做布施。
    我覺得我要學習「空」跟「有」,
    這一段我要好好地思考。
    我總覺得大師不是空空而來,他是帶著願力來的。

    問:本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你最欣賞哪一位?原因為何?

    碧足:松下幸之助
    他重視員工的教育、福利,有著與員工共存共榮的心態,這點讓我很欣賞。
    不過現在有些日商的第二代經營手法,也慢慢地改變了,不像以前那樣,員工跟公司是很緊密的。

    淑芳:我也是選松下幸之助
    他被喻為是日本經營之神,不只是企業經營有成,我覺得他最棒的是對於人的重視,及共存共榮的理念。在那個年代,他就把盈餘用於教育員工,跟現在的企業主相比完全是不同的,因為現在的企業,員工的教育是可以減稅的。我想松下幸之助會那麼成功,就是他心中有人。如同大師所講的,與人相處心中要有人、要有對方,做事才會比較包容,也會比較圓融。

    碧煌:我也是欣賞松下幸之助。
    他除了把企業經營的有聲有色,他的胸懷就跟前面的文章所提到的,「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華廈千間,夜眠幾尺?」還有「空無」都能詮釋他的胸懷,無窮無盡。也做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並且注重員工的教育,我覺得這點跟我們大師很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對人跟下一代。

    秀芳:我覺得要像顏回的求法行道的堅定心,也希望像愛迪生、松下幸之助行菩薩道,這三位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問:最欣賞哪一位?原因為何?
    答:顏回。求法行道的堅持,又正面想法,不會因為貧窮就不快樂。

    問:本文哪一段內容令你印象深刻?

    淑芳:擁有財物而不用,和「沒有」有什麼差別呢?擁有財物而不會用,和「無用」有什麼不同呢?
    這兩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也告訴我們,很多東西握在手裡,是我自己的,假如一直握在手裡而沒有拿去應用,對別人來講也等於是沒有。這個觀念真的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
    例如說學彈琴,對自己來說只是擁有,若都不用,跟我有沒有學琴也沒什麼差別。
    以「用有」的心來說,可以用我的琴藝去老人院、去慰勞別人,因我的彈奏讓人家開心或滿足,這樣學彈琴才是真正的擁有,也能用於「用有」。
    不管你擁有什麼,若沒有用於民眾,用於有緣的人,沒有用於生活中,這就是「無用」。
    所以真的是要取之於大眾,用至於大眾。

    我回饋一下剛剛談到的「空空而來,空空而去」。我覺得大師這裡指的空,是指財物上面的空,因為前面有一段,一旦執著財物是我的,用的對象就不廣泛。
    文中提到吾人的一生空空而來,空空而去。我覺得這「空空」是指物質方面及有形的東西。像嬰兒出生沒有穿衣服來這世界上,所以是空空的,走的時候,外在的財務也是帶不走的,如孟儒提到的,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只有業是跟我們一輩子的。

    我們來這世界上,是業力還是願力?大師是稱願而來,我們是隨業力而來,所以今生有很多要學習的。若我們願意把所學到的東西去做分享,我們也會得到回饋,這回饋指的是可以幫助自己成長的,甚至會進到阿賴耶識,是可以跟隨自己一生或到下輩子的。

    問:文中提到的幾個人物妳最想成為(會想演)哪一位?原因是什麼?

    佩璇:因為顏回被選走了,那就選馮諼。如果我能像他這麼有智慧的話,能借花獻佛,又這麼有巧思,在虎口拔牙又可以明哲保身。
    如果要演他,我也很開心。
    我覺得顏回是我欣賞的,我覺得自己的個性也是如此,物質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

    問:你現在擁有什麼?

    佩璇:現在擁有時間,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在家裡。
    我想擁有是很足夠的,只是過程中有沒有去珍惜?今天藉由這一篇文章,也讓我更深入思考,有沒有去做到用有?我要學的就是把我所擁有的東西,把它變成是對大家有用的。

    問:透過今天的討論你有什麼收穫嗎?

    秀芳:我們都擁有佛學,但是用了沒?我自己要好好想。
    我也要反省自己慈悲心不夠,
    之前國外爆發疫情,沒有想過他們會有多苦,結果我住的地方,同一層樓有確診的家庭,那確診的家人不是更難過嗎!
    從來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發生了才知道自己慈悲心、同理心不夠。
    或許我是「擁有」佛學,而不是「用有」,所以才會擔心。

    淑芳: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我們是擁有很多,但是怎麼用,要去取決於智慧。
    文中後面提到的感恩、惜福,對於目前我所擁有的一切,真的感恩。比如說去年爆發疫情,感恩還有一份工作。但是今年疫情就更嚴峻了。像台北沒有缺水,中南部就要停水。感恩所擁有的一切。把擁有分享給大家,不要太執著。

    碧足:今天收穫很多
    像淑芳師姐講的要感恩要惜福,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像公司目前就開始在裁員,而且裁得很嚴重。我還有一份工作,要惜福感恩。

    碧煌:讓我了解到,擁有而不用和沒有有什麼差別,擁有而不會用和無用又有什麼不同。

    佩璇:因疫情的關係,我的課可能要先暫停一個月,可是我並沒有很恐慌,因為以前的認知,覺得沒有工作是很恐怖的事情。
    我每天問自己這段期間我能做什麼?我想就是好好的生活著,好好的喝咖啡,好好的看劇,好好的上讀書會,好好的享受,好好的度過。
    以前藥師咒一直背不起來,趁此機會就背起來了,真的無比歡喜。
    在唸咒的時候,也把這功德回向給全球的疫情,趕快平息。
    或許因為背咒、又做功德回向,菩薩才讓我不恐慌。

    問:用本文中最相應(喜歡)的一句話來做結束

    秀芳: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華夏千間,夜眠幾尺?
    碧足:知足常樂
    碧煌: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
    淑芳:我也是,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
    佩璇:我也是,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

    孟儒: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