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4年1月10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翁淑芳.林芳伃5人
    一、材料:
    《佛法真義》第一冊的篇章〈聞思修〉.〈轉識成智〉
    二、內容補充:
    (一)《星雲禪話》隻手之聲
    日本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裡參禪,心裡非常嚮往,就鼓起勇氣請求竹田默雷禪師准許他也能進禪堂參禪。默雷禪師說:「學禪要用心,絕不能嬉戲、遊樂,以你小小的年紀實在不適合,等長大一點再說吧!」
    南利沙彌不肯罷休,一再懇求:「禪師!我一定有始有終,請給我機會。」
    默雷禪師不得已,只得允許:「好!你注意聽,你可以聽到兩隻手拍掌的聲音,但是你想進入禪堂,就要先聽到一隻手的聲音。」
    南利沙彌歡喜的退出法堂,用心思量這個問題。他從窗口聽到不知何處傳來的樂器演奏聲,不禁高興地叫著說:「我會了!」於是便到禪師面前,將聽到的樂音哼給禪師聽。
    默雷禪師指示說:「不是!不是!那不是隻手之聲。」
    南利再加緊用功,繼續思量什麼是「隻手之聲」,忽然聽到水滴聲,便馬上跑到禪師的面前,模擬滴水之聲。
    「那是滴水之聲,不是隻手之聲。再參!」
    南利沙彌每天打坐,努力諦聽「隻手之聲」,還是毫無所得。他每天聽到的是風聲、蟬叫、蟲鳴……三年來,他往默雷禪師處跑了十幾次,都被否決了,到底什麼是隻手之聲呢?他觀照禪心,終於進入了真正的禪定,而超越了一切音聲。
    南利忽然省悟:「原來世間的聲音都是無常的,只有隻手之聲,那種無聲之聲才是『隻手之聲』。」
    「雙手互拍會有聲音,一隻手會有什麼聲音?」這是白隱慧鶴禪師的知名公案。兩隻手掌互相拍擊時會發出聲音,但是,對一個禪者而言,如何去聽出一隻不加拍擊的手所發出來的聲音呢?
    白隱禪師的用意在於透過此種無意義的公案,使人直入無分別的世界。白隱禪師曾將五祖法演禪師和大慧禪師以來的「趙州無字」公案,交給初學者去修行,但是,「無」字較難引起疑團,因此,才提出「隻手」的公案,以便修行者下功夫去參究,結果較易引導修行者達到了悟的境界。默雷禪師教導後學沙彌南利的悟道方法,終於得到了實用。
    三、心得回饋
    秀麗
    聞思修
    現在人喜歡快,快很重要但是欲速則不達。做學問要十年磨一劍,十年寒窗苦讀。要求速成只會一事無成。
    要依聞 思 修 才能入三摩地。
    善聽 諦聽 隻手之聲、無聲之聲、傾聽心裡的聲音。
    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佛陀說法叮嚀弟子諦聽諦聽善恩念之。正思、善思、淨思、細思才能正確理解 正見 謝謝老師 謝謝同學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4年1月3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翁淑芳.林芳伃5人
    一、材料:
    《佛法真義》第一冊的篇章〈一即是多〉.〈動靜一如〉
    二、內容補充:
    (一)補2023/12/27「畢竟空」材料解讀:
    1.【菩薩清涼月】(雜語)舊華嚴經四十三曰:「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新華嚴經五十九曰:「菩薩智光月,法界以為輪,遊於畢竟空,世間無不見。」
    2.明.蓮池祩宏《阿彌陀經疏鈔》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盡,菩提月現前。
    (二)止觀補充
    【止觀講座】什麼是止? 什麼是觀?2004永本法師
    所謂「止」是使心專注一處,也稱「專注力」;就是將心念專注於一個定點上,只要意志堅定,必有達成的一天。如:修四念處、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但必須注意的是,所專注的對象必須與貪瞋痴無關。譬如:你可以專心於自己渴求又得不到的東西,也可以專心地去恨一個人,但那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且專注力還有一個限制,高深的專注力(亦即禪定),必須透過特殊的情境(如:禪堂或寂靜處),才有辦法達成。
    所謂「觀」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可說是「觀照力」。修止觀,就是要培養這種觀照力。
     觀照力,它有幾個特色:
    1、像鏡子反射:觀照力只觀察當下發生的事,而且如實的觀察,不含主觀的成份。
    2、無價值判斷:觀照力不含任何譴責、批判、或決定的作用,只是觀察而已。觀照力的訓練,讓我們去除自傲或羞愧的感覺,讓我們真實的面對自己。所以,好壞的經驗,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
    3、中立的態度:觀照力使我們能用平等心來觀察所有經驗、思想和情緒;並不戀棧好的心情,或逃避、壓抑壞的心情。
    4、非概念化:觀照並非思考,所以不用任何概念、思想、意見、或記憶,純粹只是注意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彷彿初次經驗一般。
    5、此時此地:觀照力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因為它只觀照眼前所發生的事情。
    6、摒除自我:觀照時,並沒有我、與「屬於我的」這樣的概念。
    7、觀察無常:觀照力可以覺察每個現象的「生、住、異、滅」過程,不管它是生理的、思想的、或情緒的。
    8、觀照內心的世界:觀照力是觀察內心的種種體驗、思考模式、情緒變化和認知過程。
    9、觀眾兼演員:禪坐中,禪者本身同時是觀眾兼演員。如果你正在「觀照」你的情緒或生理感覺,你同時對那種情緒或感覺「身歷其境」。
    不管任何修持,基本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淨化身心,去除貪、瞋、痴而自在解脫。但修持的過程,用專注力來去除雜念;以觀照力來觀察,日常的生活中,行住坐臥、食衣住行,或人際的往來。支持人間佛教的菩薩行持,時時有敏銳的觀照力,來安住身心,應是必要的。
    三.心得與回饋
    1.林芳伃
    一即是多
    從字面上解讀覺得衝突,透過書本解釋加上老師的講解,讓我顛覆[多]和[少]的思維框架,製造一個產品,成就一個事件、組織一個團體、都需要多方的條件和人力支持,從一顆種子到結果成為奪目耀眼的花朵,需要人力培育、肥料供給養分、陽光照耀、雨水滋潤,集結不同元素方能成就。
    一個人很渺小卻也能是無限的力量,就如盲人環台為愛募年菜公益團體,每年歲末幫社福團體募款,起心動念是由一個身殘心不殘的視障跑者想付出一己之力,接著就有更多視障朋友共襄盛舉,吸引更多陪跑員加入志工行列協助視障跑者,號召眾人捐款幫助社會上的弱勢團體,這一份愛的力量是集結眾多善心人士一起成就有意義的公益活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也!
    2.秀麗
    動靜一如
    佛教常常講要攝心守意,制心一處,如如不動。但是又常常說感動是最美的世界。這是不是矛盾呢?怎麼要不動 又要感動呢?
    其實不動有不動的感動,動有動的感動,彼此是不衝突的。
    大乘起信論中說,一心開二門,輕安禪悅、一心靜止,慈悲不住涅槃,靜里有動,動裡有靜,動靜一如。
    佛陀拈花微笑,禪也就在這一默如雷的微笑中產生了。這不也是動不離靜,靜中蘊含無限的動能嗎。
    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到如如不動呢?
    聞 思 修 戒 定 慧

    3.小梅
    一即是多,是我們心所創造出來的,你對人對事不分貴賤,慈悲心去看待生活中一切因緣,多和少、你和我,是和非,都視為一體,觀功念恩修持佛法,就事事順心,事事無礙法界。就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須彌山,那是佛的境界。可我們累劫造業如須彌山,善業有如爪上塵。深深地體會到,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實踐六度波羅密更難,今生要把握當下因緣,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不避怠慢修持佛法,給人因緣也給自己因緣。謝謝老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2月27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陳秀麗.翁淑芳4人
    一、材料:
    1《佛法真義》第一冊的篇章〈畢竟空〉.〈煩惱即菩提〉
    二、內容及補充:
    1.能夠了悟諸法究竟不可得,而不執著於一物,這就叫「畢竟空」
    2.《華嚴經》有首偈頌:「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星雲說偈:
    《華嚴經》有一首偈頌:「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意思是:菩薩就像天上的月亮,常遊於虛空之中。只要眾生的心海清淨,沒有塵垢,菩提月光就會映現在我們的心上。

    月亮雖只有一個,但是它在不同的時空下,不論江、湖、河、海,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有月亮的顯現。如偈語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藉由月映水中,來譬喻菩薩的修行,能因應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普應群機,給予不同的感應。

    曾有人說,東方人念觀世音菩薩,西方人也念觀世音菩薩,為了大家求這個、要那個,菩薩常常要「千處祈求千處應」,東奔西跑,怎麼忙得過來呢?還有人說,怎麼這個人有菩薩感應,那個人也有菩薩感應,而自己卻沒有得到菩薩的感應?

    其實不然!這就是「菩薩清涼月,常遊行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的道理。沒有菩薩的感應,不能怨怪菩薩,而是要真心的問問自己,自己的心湖清淨嗎?不管是江、湖、河、海,只要心清淨了,菩提的月亮自然會現前。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能得到菩薩的感應,有的人無法得到菩薩的感應。

    菩薩如同圓滿皎潔的月亮,平等普照大地。然而有的地方能受到月光映照,有的地方接收不到,這是眾生接受條件的問題。好比眾生心中的貪欲、瞋恚、愚痴,遮蔽了自己的真心佛性,就不能怪菩薩沒有感應了。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2月20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林芳伃.陳秀麗.翁淑芳5人
    一、材料:
    1《佛法真義》第一冊的篇章〈涅槃〉.〈解脫道〉〈菩提心〉
    〈發心〉
    二、內容補充:
    1.《涅槃經》:「滅諸煩惱,名為涅槃」求證涅槃就是找回清淨的自性。
    2.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更深層的意義,花開,是智慧的開展,心柔軟、放開、歸零,了解生命的意義。見佛體悟到實相、真理、清淨的佛性。悟無生是體證到無我,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世界。
    3.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下化。維摩詰經講「無盡燈」把本性形容為燈的光明,叫無盡燈。一個人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依些人,最後可影影響到無數人。
    4.「惡盡曰功,善滿曰德」。
    三、心得與回饋
    秀麗
    涅槃,一般人講到涅槃往往與死亡劃上等號,實在曲解了涅槃的真義。涅槃不是死了以後叫涅槃,活著開悟也叫做涅槃。它是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去一分無明得一分智慧,去十分無明得十分智慧。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圓滿永恆的境界。
    涅槃經 :滅諸煩惱 名為涅槃

    古芳玲
    "涅槃"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圓滿永恆的生命,當一個人證悟到涅槃境界,即代表他已經得到解脫自在。
    ‘’涅槃‘’是一個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的世界,是沒有生死的法身實相,也是最究竟圓滿的境界。
    求證涅槃就是找回清淨自信,是比‘’空‘’更高的境界。
    歷代證悟涅槃的聖人,教導後人求證涅槃,須依佛陀教誡弟子最重要的三部分苦下功夫:
    一、以戒為師
    二、依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依三學、四攝、六度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2月13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林芳伃.陳秀麗.翁淑芳5
    一、 活動內容:
    1《佛法真義》第一冊的篇章〈因果的意義〉.〈命運與因緣〉
    二、活動內容:
    1.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招感如是果。
    2.佛教講三世因果
    3.因和果之間有一個緣,必須了解因緣果報的相互關係。
    4.心念改變當下就已改變命運的方向。

    三、心得與回饋
    秀麗
    命運與因緣
    世間有很多人遇到困難挫折或運氣不好時,很喜歡算命改運,求神問卜希望可以改變命運。像這種宿命論者,對自己未來不抱希望,對自己人生不積極去創造,把前途交給命運甚為可惜。
    佛經上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六祖惠能大師也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其實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創造,只要肯努力奮鬥,必能改變命運。
    謝謝老師謝謝同學們❤️🙏
    小梅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2月6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林芳伃.陳秀麗.翁淑芳5
    一、 活動內容:
    1《佛法真義》第一冊的篇章〈因果的意義〉.〈因緣果報〉
    二、活動內容:
    1.同學交流對因緣果報的體會及親身經驗。
    2.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瑜伽焰口》
    3.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我們一天所需要的東西是要有許多人的付出才能具備的。強調做人要飲水思源,懂得感恩。

    三、心得與回饋
    秀麗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我們因為無明不明白緣起性空的宇宙人生真理而煩惱。因此在身口意上造作種種的 行 為,於是產生了業識。隨著業投胎而有了 名色 ,在母胎長岀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產生感受升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喜歡的就要得到、不喜歡的排斥。於是造了很多業成了未來的因,感召果報。於是再度有了下一期的生老病死,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轉。
    三世因果經「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我們每一天都活在過去、現在、未來𥚃面,每一天都活在因緣果報的循環裡,因中有果 果中有因。
    我們現在播散了什麼善惡種子,都會成為未來的果,懂得一切但求諸己,掌握前途未來才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
    謝謝老師❤

    小梅
    1. 三世因果
    如我們在世間遇到一個人,對你惡言相向,咄咄逼人,可以說:三世都在我們的這一念中,一念之間的善惡,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轉念祈願佛菩薩加持,願三世所修功德迴向解冤釋結。造業還是轉業,就在你當下一念反省和一念慈悲,修身養德,明因識果的人。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
    謝謝老師補充教材講解仔細。非常感恩!

    2.十二因緣
    因果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流轉的過程,生命就是這樣的生死重複。不斷的輪轉,一般人常會問,生從何來?從無明來的。死到何處去?隨業往生。十二因緣會一直不斷的重複循環過去、現在、未來。因緣果報的循環裡,每一筆存入支出都是清清楚楚。造業果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我外公年輕時一段悲哀的故事,我外公生長在農村生活貧窮,媽媽家中有五姊妹,第六個出生時又是女兒,落地時未哭,外公把她丟在糞桶裡,不久聽到哭聲,天氣特別冷,衝出門外抱回房間,已經救不回來了。外公也從不提這件事,只有外婆知道?痛苦懊悔一生,行善布施,懺悔這一生的過錯。但是果報還自受,到晚年癡呆,身體無緣無故的發臭。媽媽很好難過,不明白因果,總覺得好人應該一生平安。那時候媽媽有學佛,但也相信神明,就去問事,神明告訴媽媽外公三個月現世果報要受,她的女兒來討債。後來外婆口述當年悲傷的往事。
    因果也不容錯亂,佛法一切都是因緣法則,佛教並不是「宿命論」,而是「緣起論」。過去的惡因雖已造成,但可以透過今生的努力來改變它。未來的善果,也可以靠今世的修持而獲得。
    謝謝老師、同學、給我學習機會。感恩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1月22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鄭惠梅.古芳玲.林芳伃.洪紅利.翁淑芳5
    一、 活動內容:
    1.一起查閱《佛法真義》第一冊中,和因果相關的篇章有〈三世因果〉.〈十二因緣〉.〈因緣果報〉.〈因果的意義〉
    2.研讀《佛法真義1‧四法界.三世因果》

    二、活動方式:
    1.由同學一人讀誦,老師再提問討論回應。
    2.重要材料解讀
    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塵: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有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說六根能生六識。
    「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是六根所緣的外境,因能染污人們的心靈,所以叫六塵。
    「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對六塵而產生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就是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

    3.同學各自分享自己相信因果的親身體驗。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1月01日(三)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陳秀麗.鄭惠梅.古芳玲.林芳伃.翁淑芳5
    一、 活動內容:
    研讀《佛法真義1‧四依止》
    二、活動方式:
    1.由同學一人讀誦,老師再提問討論回應。
    三、心得回饋
    秀麗
    四依止
    一 依法不依人
    現在的人依神不依佛,有的依師不依佛,有的人依於異說不依佛法。尤其佛教里依人入道的太多了。佛弟子對大德尊重當然重要。最初依人學法不能否定這個過程,但是真理最後要依法不依人,其意義最為正確。佛陀本身也是如此。
    二 依智不依識
    識 有所謂六識,眼 耳 鼻 舌 身 意,再加上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還有更多的唯識學說法。識雖然是生命的根本,但是生活中的識是分別意識,里面有很差異。
    智是般若,所謂大圓鏡智,你是什麼樣子就還給你一個本來面目,所以我們依智不依識。
    三 依義不依語
    全世界有上百種語言,那一種才是佛法?其實語言只是一種符號,都是來詮釋佛法義理的。語言只是工具,我們最終還是要依義不依語。
    四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不了義 佛在世時也有接引眾生的方便法門,用歡喜的方式接引入佛門,給他利益給他歡喜,只是入佛門的一個過程。
    了義才是究竟的解脫道,般若是解脫道,菩提心是解脫道。修習佛法的究竟目標就是讓人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要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度。
    所以佛教徒應該以四依止做為學佛的準則,信仰的準則。
    謝謝老師的教導❤

    小梅
    四依止:在佛教裏,不以人事為中心,而以法制為中心。以真理為中心。佛陀雖為教主,但是佛陀並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所以經典中強調,「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要我們皈依自己的自性佛。開發般若智慧。四依止。意思很廣。有些難,須慢慢研讀。歸根究柢,我們要多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時時謹記,「四依止」作為學佛的方針,才能把握佛法要義🙏
    謝謝老師!謝謝同學!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0月25日(三)10:00-11:40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陳秀麗.鄭惠梅.古芳玲.林芳伃.翁淑芳5
    一、 活動內容:
    1.研讀《佛法真義1‧四攝法》頁92-94
    2.研讀《施受平等1‧》頁201-204
    二、活動方式:
    1.〈四攝法〉由同學一人讀誦,老師再提問討論回應。
    2.〈施受平等〉由同學一人讀誦,老師再提問討論回應。
    三、心得回饋
    秀麗
    四攝法
    1 布施
    布施是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物,沒有受布施的人不受執著。真正清淨的布施不求回報施與受同等功德。
    2 愛語
    愛語就是贊美的語言得體真誠。說話的時候讓人感到你的真心善意為人所接受。
    3 利行
    幫助別人增上。欲意取之 先要予之,助緣。三好 身做好事 口說好話 心存好念就是利行的表現。以歡喜心利益他人的行 ,成就好因好像。
    4 同事
    就是同行共事,理念契合,三觀相同志同道合。待人處事讓人感動,給人利益給人表現的機會,才能感動生歡喜之心。謝謝老師的教導!❤️❤️❤️四、預告
    2.下次時間星期三上午10:00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快快樂樂讀書會
    2023年10月18日(三)10:00-11:40
    召集人:鄭惠梅
    帶領人:翁淑芳
    電腦操作:鄭惠梅
    方式:線上
    參加人員:陳秀麗.鄭惠梅.古芳玲.林芳伃.翁淑芳5
    一、 活動內容:
    1.研讀《佛法真義1‧四無量心》頁89-91
    2.研讀《佛法真義1‧四弘誓願》頁100-102
    3.研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34.頁46
    明瞭四無量心和三好四給的關係及實踐。明瞭從四聖諦與四弘誓願的關聯性和義理。
    二、活動方式:
    1.〈四無量心〉由同學一人讀誦,老師再提問討論回應。
    2.〈四弘誓願〉由同學一人讀誦,老師再提問討論回應。
    3.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由老師解讀材料。
    三、心得回饋
    林芳伃
    今天的課程內容講解「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和師父為佛光山制定的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理念不謀而和,我看到翁老師將這些理念實踐在生活中,翁老師透過佛法教導我們待人處事的智慧,帶給我們信心與希望,讓我們快樂沒壓力的學習帶給我們歡喜,經常配合我們的上課時間而調整自己的行程安排,帶給我們方便,老師總是不辭辛勞忙碌中撥空帶領我們學習佛法,感恩老師無私的奉獻,有認真的老師讓我不好意思當偷懶的學生。
    四、預告
    2.下次時間星期三上午10:00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