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屏-晨曦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年前
    文章:「聚散無常」 出處:佛陀的人間佛教-來自阿含經的真 理(下)

    時間:109年9月20日19時至21時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
    帶領人:許乃寅 紀錄:翁玉瓊
    出席:如浩法師、楊婉霜、吳麗麗、盧志榮

    帶領人:
    1、 帶領人說明文章中「聚散無常」之婆羅門孩子死亡的緣起,最後因為聽佛陀開示四聖締,止息妄想分別,最後心開意解、了解生死相貌,同時也分享經中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十二因緣、三法印、四聖締、八正道、四念處等。
    2、 為何沒有覺得「無常」存在?因為覺得世間我們可以掌握,但是被外境打破,痛苦產生,無明就開始,所以佛陀說我們是顛倒眾生,有生必有死,這是不變的真理。
    3、 補充「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它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譬如有情世間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現象;
    4、 思惟四念處可以安頓身心,要「觀受是苦」,因接觸而「樂受/苦受」,苦多於樂,即使有快樂還是會因時空的變化而消逝;要「觀心無常」,因思想感受都會隨著心念轉變而不同,因此,不執著於一時的好壞感受,才會放下自在。
    5、 分享「諸行無常」佛陀悟道時,發現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雖然世間在變,但是觀照內心,不辜負佛陀的本懷。

    分享:
    小米師兄:
    (一)有人說先生有外遇,就方便善巧跟她說,回家要說「這些年感謝先生為這個家庭付出」,這樣先生就可能會回心轉意。
    (二)現在去高職進修部上課,用心幫老師準備茶、咖啡,但有同學說是為了「巴結」老師得到好成績,但是我說是希望大家考試都能夠ALL PASS。
    (三)寺廟門口整理井然有序,就會要師兄姊回來親近道場,毋忘初心,一起來護持道場。

    如浩法師:
    (一)佛法是實踐法門,不然只是拿佛學來研究。要跟眾生結善緣,但成不成要看眾生的因緣。就像佛不能度無緣的城東老母,反而城東老母卻很容易接受阿難的教化,並且當下證得了初果。
    (二)平時修行不講戲論的話,因為遇到「緣」,我們的八識田中就會接收埋下的種子,會再感果。所以不要有錯誤的知見,要非佛不做。不怕犯錯,就怕犯錯不自覺,像是口頭禪雖是無心但也是惡口,也是造惡業。
    (三)眾生若有示現病障,要思惟「重業輕報」,更需要他力,即佛菩薩的加持力。如同母親生病,受持藥師經與楞嚴咒且發願不動下山的念頭,母親隔日就可下床出院;自己在菲律賓道場因裝設燈籠,從椅子滑落,身體也是無有損傷,都藉由對佛菩薩的信心,所以感恩出家。
    (四)觀想「慈悲」,對象要先從母親開始觀想,因為知母、念恩、報恩的悅意慈,引發大悲心,進而親-中庸-怨的次第。另外「即使不結緣,也不要結惡緣」。
    (五)持咒的善念,可造就百萬的功德,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所以疫情要改變,就要人心改變,不是一昧去攻擊、毀他人,因為惡念會反撲回來。像范仲淹的德行可以流傳一千多年,就是善心善念。

    吳師姊:對法師說的「即使不結緣,也不要結惡緣」很有感覺,所以日日要行三好,代人著想。

    楊師姊:身在公門好修行,所以自己要常常思考「為成佛道,先結人緣」的重要性。

    翁師姐:因為無常,所以要好好珍惜,把握當下,斷惡修善。
    盧師兄:談人際關係來分享「朱子治家格言」:「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做為總結。

    總結:最好的咒語就是「同理心」,這是菩薩的願力,慈悲無敵。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