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 召集人:廖月霞
    • 時間:2020年11月21日
    • 地點:普門寺菩提教室
    • 記錄:張玉珍
    • 參加:林幗貞 廖月霞 羅妙琴 徐牡丹 翁淑芳 劉珍齡 呂志維 張玉珍 洪慧芬 陳英峰 金婉華 張淑珠 張淑娟 江麗滿 林淑卿 江月娥 張琇日 張美森 洪健雍 王雯華 羅苡嘉 蔡芳齡

    主講:林幗貞博士 講題:巴里島音樂文化與信仰

    演講內容摘要:
    ★ 巴里島人以印度教信仰為主,在「充滿印度教色彩並結合在地傳統儀式下,發展出獨特的宗教模式,並以『互助合作精神』支撐著社會之平衡」。(Spiller, H. 2008:91)
    ★ Balinism包括固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加上「以爪哇化之印度教」及佛教,融合而成巴里島獨特的信仰儀式與宗教特性。
    ★ Ngayah 是一種宗教信仰實踐,是一種無酬的、奉獻時間、精力和才華的工作,特別是宗教儀式上,也用於社區公共事務的服務,和鄰舍友人之互助。
    ★ 儀式活動集中於巴里島四處林立的大小寺廟中,為奉獻而存在的甘美朗音樂(gamelan)、舞蹈及戲劇表演,形成了巴里島獨特的儀式音景。

    ★ 甘美朗(Gamelan)
    1.甘美朗,爪哇語gamelan/峇里語gambelan,為東南亞鑼群文化最具代表性之樂種、傳統印尼鑼鼓合奏樂團的總稱,用於傳統儀式暨慶典,為印尼最具代表性之聲響藝術,亦是世界音樂中,可與西方管弦樂團齊驅並駕之合奏形式。
    2.“Gamelan” 一詞,有種說法認為來自印尼爪哇語gambel其原意為 “打或錘” 的意思,類似這樣的鑼鼓樂在印尼流傳至少有千年的歷史。
    3.甘美朗主要分布於印尼爪哇及峇里島,此二區域所呈現之不同風格,即展示其發展史跡之宮廷源起及民間樣態,所反映出的,即為甘美朗聲響藝術所隱含之區域性、信仰儀式及社會型態差異

    ★ 口授心傳
    Gamelan 有別於西方樂器,「口傳心授」是其傳遞千年之形式,樂師不斷地重複著旋律,他除了是老師、鼓手,還身兼指揮家,會一面擊 出旋律,一面用眼神示意節奏性樂器出場,在此種特殊的情況下,藉由仔細聆聽、用心記誦及反覆不斷地練習,習得新曲子,更藉由聆聽語吟唱,深刻感受樂器間旋律交錯的技巧,還有在甘美朗 樂團中應有的態度。
    口授心傳亦是多數「非西方音樂」之主要傳遞方式 (拜師、敬師之傳統仍然存在)

    ★ 印尼外佔史對於其傳統音樂發展之影響
    1.早在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攻下麻六甲,緊接著荷蘭於1596年來到印尼取代了葡萄牙在印尼的地位之後印尼與歐美國家開啟了極為密切的互動關係。
    2.但重點在於~荷蘭主要在於經濟上的控制,對於印尼文化並沒有進行大量的干預與控制,這也使得印尼尚能保有其傳統的文化體系與生活型態。
    3.1889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使歐美對於印尼迷人的傳統文化體系充滿了好奇之心,其中尤其以印尼傳統音樂最受到矚目。
    4.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運用印尼五聲音階slendro轉化為全音階、循環式的主題以及層次性的節奏應用等。-Debussy, Estampes (1903) - 1. Pagodes(塔)。他曾說「你還記得爪哇的音樂嗎?它可以表現出音樂裡各種有意義無意義的明暗、色彩...爪哇人的音樂是自然學來的,存在於大海無窮盡的律動,風吹過樹葉的聲音,仔細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響,將之轉化為音樂,這是任何樂理書籍都無法教導的。 」

    ★ 甘美朗對於西方20世紀當代音樂發展之影響
    1.如今,印尼甘美朗樂團更已成為西方交響樂團以外最重要的樂團形式之ㄧ,而印尼音樂文化的研究也已經成為民族音樂學界的顯學。
    2.許多的歐美作曲家與音樂學家從19世紀末開始對印尼傳統音樂進行深入的了解與研究,甚至運用傳統印尼音樂的特性於音樂的創作及跨界音樂之中。
    3.美國現代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前置鋼琴(prepared piano),正是結合印尼傳統甘美朗音樂中的聲響與結構特性而受到世人的矚目。
    * 甘美朗的音樂概念:對稱、調和、合作、循環

    ★ 甘美朗音樂特色
    1.單音原則:每件樂器只奏一個音,或擴充為兩音,數個樂器交錯演奏形成旋律,銅片琴的連鎖樂句(KoteKan)可視為這個原則之延伸。
    循環反覆:整個樂段不斷反覆,有點類似頑固低音(Ostinato),不僅 有低音部,而是所有聲部都反覆,甘美朗音樂反覆是以大型單面鑼為準,大鑼敲下去代表此曲的結束或者開始。(配合儀式)
    2.層次複音(Polyphonic Stratification):以一低音骨幹旋律為主,一層層地疊上旋律,音域越高旋律音符時值越短,且各聲部還有縱的關係,例如銅片琴有小、中、大,小的樂器演奏加花,比較快速的樂句;最大的樂器演奏骨幹的旋律,這就是層次複音。
    3.主題、加花、標點:任何甘美朗音樂都至少要有此三要素,主題和加花變奏及構成了層次複音,各種單面鑼在固定時間出現,將樂句劃分,如文章的標點分句。
    4.華麗 、跨國、跨界,永遠存在的儀式性

    ★ 討論分享與回饋:

    * 月霞:
    這堂課除了陶醉另類的音樂之外,還領略巴里島豐富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宗教、生活等內涵。特別喜歡有許多傳統的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都是合作、利益共享、互相照顧,就如同我們佛教裡面所提倡的同體共生,原來這樣的精神早就存在千年前的部落,只是西力東漸、科學昌明之後,我們用追求物質與競爭替換掉了原本互助互利的精神,巴里島的人民至今能夠持續熱愛自己文化、保護自己文化不被外來文化稀釋或同化,!每天做供養奉獻就融入在他們日常的生活當中,保有獨一無二的特色,太令人佩服讚歎!

    * 金婉華:
    謝謝月霞邀約聆賞林幗貞博士導聆巴里島甘美朗音樂,文化與信仰千年永恆傳
    承,樂音多采豐富、明亮開闊美麗動聽。特別是課程後hands-on敲擊練習,印
    象深刻。感佩普門姐妹們如巴里Bali《奉獻》籌劃安排,衷心謝謝。

    * 珍齡:
    非常感謝玉珍為我們邀請如此優秀的講師。今天聆聽峇裡島的文化音樂與信仰,對林博士在音樂上的造詣、民族音樂的深入研究,以及講說的風采,非常欣賞,非常享受!尤其感動島民對宗教的虔誠付出,為了祭祀,經由口授心傳,成就動人的音樂文化,並能與世界接軌,令人讚嘆!

    * 淑芳:
    經過實地體驗的田野踏查,更能深切刻劃入心。林博士嫻熟的的多媒體運用,將自製的音聲影像送到聆聽者的耳中眼前,加上流暢的解說及小小的操作樂器,讓與會大眾領受到虔誠的信仰鞏固了民族音樂,堅持的民族性更用音樂流傳了文化,相輔相成,是個令人讚賞的純真又美好的文化,今天更是一場美好的饗宴。
    謝謝林博士遠道而來和大家結下善緣!

    * 妙琴:
    今天下午我們好像也跟著林幗貞博士和學生到巴厘島作田野踏查,對當地環境、文化、信仰、音樂的相互影響,有正確與深入的瞭解,幗貞博士示範樂器,說明巴厘島的音樂是互相融合,沒有主旋律與伴奏之分,也示範2段鋼琴演奏,華麗優美的樂音讓我們非常享受,幾片巴厘島樂器的表演記錄,都很精彩,非常謝謝玉珍與幗貞博士帶給大家一個美好的南國音樂饗宴!

    * 淑珠:
    不出家門難見城市樣,不出國門難窺世界貌。今天卻是十分珍貴,坐在室中,眼見巴里島人文信仰,耳聞巴里島音樂文化。節奏不在一枝獨秀,而在與人合作律響;兩聲線交混成第三聲線,有趣又好聽。鐵琴鑼鼓微分差,樂器竟有公母和鳴音,真是一驚耳目。東方音樂的美麗變化在尋常生活中薰習出來,群隊演奏無間,合作的傳統令人歎美好讚無窮!巴里島的音樂文化與信仰很感動人,甘美朗樂器從不奇的爐火中淬煉出悅耳,半個下午的認識及體驗,非常感謝林幗貞博士為我們打開這扇音樂欣賞的窗戶,博士講演的風采也和音樂一樣的讓人如沐如熏。

    * 牡丹:
    以前到究峇里島觀光的時候 ,看到他們傳統樂器及戲劇的表演,只覺得很有原始的生命力, 但不了解音樂背後的意涵 ,今天有幸聽到林幗貞博士的分享,很感動, 以口傳心授的方式 保留文化的根源 , 實在很了不起

    * 淑娟:
    感謝: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林幗貞博士,帶我們走入另外一個世界。巴里島的音樂不只是一種聲音,一個音樂而已。好有趣的琴和鼓,在下根本就是來玩的,甚麼是音樂、音階,它呢不一定要有五線譜,就好像在破我們的執一般。洗衣板都可以是樂器,生活無處不音樂呢!口授心傳也打破了我對學習音樂的刻版印像,阿難尊者也是口授心傳的喔。也沒有所謂的音準,為了奉獻、信仰而存在的音樂活動。揪住人們的心,結了人們的生活圈。音樂、經濟、傳承都融入在生活當中,也因為這樣的音樂生活,家家戶戶都是彼此認識的,無形中成為一座強的堡壘。攻不破的,粳住的。感謝博士讓我們認識、欣賞,還外帶把玩一番。相信有不少人已經默默把巴里島設定為疫情大解放後的目標去處了。

    * 志維:
    昨天請暨南大學大的林幗貞教授來我們的讀書會講述他去峇里島收集巴里島音樂的成果,林教授對巴里島的音樂做得非常詳細的說明,包括;他的歷史來源,他的分類使用的樂器樂團的編組以及巴里島他們如何進行演奏巴里島音樂是為了儀式而生成,而進行的為了祭拜儀式而完成。所有的一切活動都有他儀式性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對神的敬意和對這土地的敬意。另外巴里島大家有非常強烈的合作精神,比如:村子裡面的樂團是每一家都必須要出一個人來參加,參加的人必須學會所有的樂器,包括乳鼓鑼等打擊樂器。樂曲的傳承也不是利用樂譜傳承而是跟隨著師父的敲擊聲音加以模仿,和記憶而學習。所有的鼓譜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旋律都在師父的記憶中。他們從很小大約是4歲或以上就要參加樂團或者是參加舞團演出演出的訓練。巴里島有很多儀式活動,幾乎每天都有活動,他們在準備祭祀活動都是大家一起準備,而且都是滿心歡喜地,是在眾人中工作,在眾人中學習。
    使我最佩服的是巴里島的人民對於物質和現代的科技並不是完全的接受和嚮往,他們人保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有自己的文化,保有自己的生活。資源和付出是跟大家一樣的,一起一付出一起分享。無論是祭祀或者是他們舉世聞名的梯田式的稻田水利系統也是以平均分配的方式,百年來少有爭執而聞名世界並為聯合國的重要遺產。
    真的很像老子書中的理想世界,小國寡民,雞犬相聞,不求稀奇物資,不求非分的財富。西方世界,如哈佛大學花費多年的時間,做長期的研究,發現人類最快樂的來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在巴里島的社會是真實的實踐他們研究的結果。
    總之我不只聽到巴里島的音樂;也聽到巴里島的生活方式和巴里島人的生活哲學,真是讓我法喜充滿。

    * 雯華:
    我們經由音樂舞蹈可窺見峇里島人堅持信仰與傳統文化特色,相互合作團結,為傳承默默付出樂此不疲,將信仰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裏,享受獨有的樂觀幸福.甘美朗音樂永遠保存儀式性,但又開放不排斥跨國合作探索新發展的可能性.如此謙虛寬容的態度值得學習.林博士在峇里島看到同一條街有各種宗教場所挨戶為鄰和平共存,令人感動.無論你信仰為何,世人熱愛擁抱音樂的心都一樣.當深入了解了甘美朗音樂的背景與特色,看到峇里島人如何智慧生活與有所不變,我們應該更謙虛包容地看待這豐富多樣的世界,自覺遠離唯我獨尊,少點自大傲慢,以開放態度欣賞品味不同
    的文化。

    圖片有:林博士讓書香讀書會成員體驗甘美朗樂器、合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