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2020/12/15(二) ,13:00-15:00
    地點:普門寺5樓光明教室
    研讀題材:《六祖壇經第八頓漸品》
    帶領人: 徐牡丹
    參加同學:趙玉美、廖月霞、羅妙琴、徐牡丹、張玉珍、莊燕雪、洪健雍、許喜榮
    進行程序:
    一、經文導讀
    二、討論分享
    (一) 南宗的禪與北宗的禪有何不同?
    •惠能大師以頓悟為宗風,神秀大師以漸悟為入門,所以有「南頓北漸」之別。
    •「人有南北,法本一宗;人有利鈍,法無頓漸。」
    •頓就是突然,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當下的,是即時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電光…
    •漸,它是有次序性的、有連續性的,如時鐘,滴滴答答,持續地向前進行。
    •理上有頓悟,事上要漸修。
    (二)神秀與惠能之間,彼此有什麼評語?
    •神秀大師告訴徒眾說:「惠能大師他是得到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由此可見,神秀大師虛懷若谷,他對六祖的禪法更是肯定、推崇;
    •惠能大師對於神秀大師也是十分尊崇。例如,神秀大師曾派弟子志誠去親近他,他曾經這樣對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見有遲疾。」其實,悟道都是一樣。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如此的推崇神秀大師。
    (三)因何要說志誠禪師是盜法之人?
    •志誠禪師「不言來處」,後被六祖惠能大師和他的門下發現、識破,所以說他是來盜法的。
    •佛法要靠我們自己證悟自性,證悟自己的禪心,不是可以盜得來的。
    (四)坐臥站立是禪嗎?
    •「住心觀靜是病,不是禪。」
    •參禪,要緊的是觀心、用心。
    •「搬柴運水,無非是禪;揚眉瞬目,無非是道。」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五)惠能和神秀對於戒定慧的看法有什麼不同?
    •神秀大師:「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六祖惠能大師:「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六)南、北二宗為什麼一再紛爭不已?
    •過去的佛教宗派,有時候老師和老師之間彼此互相包容,可是到了弟子之間卻彼此互不相容。
    •佛法不必用頓漸來分別,只是眾生根性有所謂利鈍之分而已。所以,只要我們參禪的時候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就能完成自我。
    (七)行昌為什麼要行刺六祖?行昌出家的因緣為何?
    •「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八﹚佛性是真常,為何說無常?善惡是無常,何以說為常?
    •六祖:「佛性是無常,善惡諸法的分別心是常。」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一切法皆有自性。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生滅。
    •世間一切諸法,所謂「空有不二,性相不二,常無常不二」
    (九)何謂八顛倒?
    •凡夫的顛倒,即:第一、以無常為常;第二、以眾苦為樂;第三、以無我為我;第四、以不淨為淨。
    •二乘人的顛倒,即:第一、以真常為無常;第二、以真樂為眾苦;第三、以真我為無我;第四、以真淨為不淨。
    (十)六祖大師如何建立一切教門?
    •六祖大師以自性三身佛建立教門。
    •重視發四弘誓願。
    •重視摩訶般若波羅蜜。
    •重視無相懺悔。「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提倡生活就是禪。
    三、回饋
    羅妙琴
    (1).「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佛法本來沒有頓漸之別,只是眾生的根機有鈍有利。
    (2).《楞嚴妙指》卷九,把修行分為頓悟漸修、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漸修漸悟四種,不管哪一種,大家應該互相包容,應該容許異己的存在,希望今後佛教徒要體諒師門的苦心,相容相忍,共同為法、為教爭光。
    (3)擔柴斗米盡是天機,頓悟了,還是要修,所以生活凡事認真,但是不要當真。
    張玉珍
    對於多數的凡夫勤修戒定慧,還是非常重要的。具體 的來講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以自己目前學佛的境界而言,這些都是不能少的修行。
    惠能大師有一首偈語 「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然而,大師認為參禪最要緊的是觀心、用心。 又說參禪打坐用心第一,而且打坐是初學參禪的人應有的必經過程。雖然禪不在卧或坐或立 ,但是想要體驗禪悦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所以打坐也是每天要做的定課,期許自己能持之以恆,假以時曰也能體驗到禪悦妙味。
    趙玉美
    六祖面對不同根機的參問人,疑點不同,回答也不盡相同,其靈活性,不是來自學問,而是處處以本分接人。
    此品中較有所感的是六祖對行昌關於《涅槃經》的開示:「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無常是佛教裡慣見的概念,小乘佛教修行的思想是眾生的淨、樂、常、我四顛倒見,但是到了大乘佛教,就是眾生這四個顛倒見中的常、樂、我、淨,而六祖卻又翻轉到另一境界。六祖的看法是佛性超越了常與無常,超越了分別思量的,常不能離開無常,無常也不能離開常,常與無常是二,佛性是不二。
    佛法高妙之處就是圓融無礙,六祖的言行,即顯現著這種精神。
    讀書會討論中聯想到:小時候在澎湖常喜歡跑觀音亭看海,近觀潮起潮落的變化,不時循環著,而那片海似乎也呈現了包融這一切變化的恆常狀態。
    四、下期預告
    2021/01/19(二)13:30,普門寺5樓社教館。
    張玉珍, 護法品第九。羅妙琴,囑累品第十。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