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駿程讀書會記錄
    時間:110、08、21早上9:30-11:30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佛學會考高級提要141-150題,帶做
    成員:中山七分會會員17名
    召集人:林秀娟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1.所謂「法會」,就是以法為會,以法為師、以法為軌、以法為樂°法會一定要說法、弘法
    ,是以真理集會,大家聚在一起,彼此交流,聽閱、體會佛陀所說的法義,它不僅限於宗教儀式,也可以是一場講演、讀書會、討論會、聯誼會、禪坐會等等,不論任何形式,讓參加者對真善美的道理有所吸收,有所獲益,就是一場法會°
    *法會,是度眾的方便,可以借由共修,增加內心的力量,促進彼此的聯誼°「法會」應該要有教育意義;說法的內容,包括如何培養正知正見、三世因果、業力報應、群我關係、怎樣在家修行等等°
    2.什麼是「水陸法會」?在佛教的種種法會當中,最隆重的無遮大會,就是不限物件,一切平等的水陸法會,凡是陸地眾生、海洋水族眾生,都歡迎來參加°水陸法會的緣起,可說從梁武帝的時候開始,他與寶志禪師綜合梁皇懺等儀軌而成
    ,首於大陸鎮江金山寺舉辦水陸法會,廣度有情,生亡兩利°
    *水陸法會是發心供眾,供齋結緣,是供養、布施的無遮大會°經由大眾以朗朗上口的唱誦方式,透過拜懺的修行,達到身心的浄化°
    3.「八關齋戒」,就是佛教徒到寺廟裡受八戒一齋°「八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再加上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香花鬘塗身、不歌舞觀聽;「一齋」就是這一天應該素食、持齋°也有人把它解釋成要過午不食,要力行出家的生活°
    *大師提到,八關齋戒的八戒一齋,要用心受持八戒,把「一齋」當作是素食,那就不是難事了,讓在家的信徒們比照出家眾來修道,雖然只有一日一夜,但是一念三千,只要入了道,一時一刻的清浄,就超過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因此,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也不可以小視它的功德°
    4.「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指什麼?在「華嚴經」中記載一位佛教的青年,叫做善財童子
    ,他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啟發,於是發心到處尋師訪道,先後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位善財童子,可以說是佛教青年遊學參訪的代表,藉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參訪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參訪的意義與重要°
    *文殊菩薩提醒善財童子,參訪時要具備正確的心態,他說:善知識們在度化眾生時,都有許多的善巧方便智,調伏、攝受一切眾生,你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傲慢,你要謙卑的去學習善知識的優點,不要去注意、在乎別人的缺點°
    5.何謂「非佛不作」?
    佛光山所有興學、文化,甚至於辦報紙、創設電視臺等,所有種種佛教事業、所設的種種弘化活動,都是為了宣揚佛法
    ,都是為了濟世利人°因此,凡與佛教有關的事業,才會去做,與佛教無關的,我們堅持「非佛不作」°
    *大師說:我們秉持「非佛不作」的理念與原則來服務社會,至於他將來與佛有緣無緣,並不在我們的要求之內;我們是無條件的、不求報償的奉獻,我們只是開個慈悲之門°誠如[金剛經]講的「無相、無我」,這是我們非佛不作的原則,佛教裡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我們非佛不作的宗旨°
    6.佛教的「傳承」意指什麽?
    有什麼條件嗎?
    傳承就是托付你的任務,你要能擔當,這就是傳承°傳承的條件首重人的品質,最重要的不可以傳給眷屬、私人,要傳給有公平、公正、公益、有量、有道德、有智慧、有公德心的人°
    *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年逾百歲,他奮力抵抗病魔,就為了等待玄奘大師的到來,把畢生所學的佛法傳授予他,這是佛教裡一則很美的傳燈故事°

    二、討論與分享:
    我們今天的討論就以法會為主題吧!大家來談談跟你最相應的法會是什麼?為何?
    1.我以前對於法會的認知,以為在道場師父誦經才是法會,今天讀到大師這篇文章才知道
    ,原來聽講座、讀書會、法師開示、演講都屬於法會,而剛剛又讀到善財童子的求法及尋訪善知識,也學到了善財童子的平等精神、用歡喜心去尊敬每個善知識,不要去輕視或看不起別人,更不要在語言上製造衝突與對立°
    更可以透過這些學習讓我們能夠法入心,身心清浄,進一步把佛法用在生活上°也學到跟人溝通,要多傾聽,了解對方的問題,才能知道他的煩惱,而能真正幫助到別人°也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對於只要能學到佛法的法會,都喜歡°
    2.我是從道場的法會進入佛門的,我覺得在參加法會時隨文入觀,就能了解經義°記得當初與同修常參加普門寺的金剛講座,剛開始只是覺得一直在須菩提上繞,幾次以後,就了解祂的意思了,也學到了不可看輕任何人,善知識是老師,惡的也是學習,也第一次聽到了看人要看優點,是在我的老闆那裏學到的,當會長在對人、對事時,這點讓我很受用,當無名火起來時,再想想對方的優點時,自然就怒火全消,今天學到很多°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以前沒學佛時,常會以對方的缺點去掩蓋了他的優點,孔子不也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對方不管是誰,只要是好的,我們都學習,現在我們要學習看對方的優點,整個事情就會改觀喔!
    3.我對於法會,覺得只要讓我可以學習到的,都喜歡,在道場的法會,因為需要跪拜、時間上較長,基於年紀的關係,就比較少,最喜歡的法會就是讀書會,主要是平常參加法會或講座等都是被動的聽,而讀書會因為事前要備課、會真正的去思考、了解佛法的真正意涵,會中要發表自己的想法等等,就會用心去學習,這樣感覺更可以學到佛法,可是其他的法會也不可忽視,比如拜懺等等,也是要解行並重°另外關於小乘佛法的看法,個人是覺得要以小乘佛教為基礎,自己要先修持好,再擴大到去度化別人°再補充一點:記得大師說過,以前的出家人,因為住得比較偏僻,出去托缽不方便,所以一天只出去一次,就變成了過午不食,現在時空的關係,也不強調這點°
    *小乘佛法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大乘是自利利他,在修持自己的同時,也要利他,問問會長就知道,她當了會長學到多少
    ,這就是學中做,做中學,所謂的解行並重°
    4.我比較喜歡聽法師們開示,因為聽法可以讓我們法入心,然後應用在生活中,可以斷煩惱,起歡喜心、慈悲心°前二天梁皇寶懺法會結束後慧豪法師開示,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說學佛人要有三種心:菩提心
    、發願心、回向心°菩提心可以讓我們上求佛法,然後來度化眾生,接引眾生入佛門°因為眾生有很多的煩惱,要讓他們因學佛而減少煩惱°發願離苦得樂
    ,往生西方,或許大家的願力、方法不同,比如有人念佛、有人禪修等等,但目標卻一樣,都是到極樂淨土°回向心就是把所修的心得與人分享,讓大家都能得到同樣的功德,自利利他所結的緣不可思議°大家在生活中都充滿著正能量°

    三、結論:
    今天我們把高級的提要150題全讀完了,代表我們讀了大師的佛法真義三冊裡的150篇文章,給自己按個讚吧!在會考之前,還有三次的讀書會,我們要全力衝刺題庫,把它全部完成°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