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多110.08.26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10年8月26日早上9:30-11:30分
    地點:視訊網路
    主題: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維摩詰居士與光嚴童子的對話
    成員:陳淑華 劉珍齡 李虹慧
    羅妙琴 洪美沙 周財生 鄭月娥 賴平熙等8人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前言:
    大師在佛法真義裡,提到我們有三個家,一個是色身
    (我們現有溫暖)的家,一個是法身慧命之家,第三個是解脫之家。而法身慧命之家,就是我們學佛修持之家,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道場」也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
    (二)內容導讀與討論:
    1.在讀這篇經文前,想問大家對於「道場」的認知為何?
    (1)在之前認為道場,是給人修行的地方,讀了這篇以後,原來是真正讓我們身心修持的,最後還是回歸我們這顆心,以及自心本性修持的行為,都是我們的道場。
    (2)以前因家住龍山寺附近,以為那個就是道場,感覺那只是一個有求有應的地方,現在讀後才知道道場是內心的清浄,有戒定慧,菩提心等等才是。
    (3)以前的認知都認為是宗教信仰的地方,裡面有讓我們膜拜的三寶佛,及可以聽師父開示,那裡有讓我們學習佛法的地方。
    (三)今天要讀菩薩品的光嚴童子與維摩詰居士的對話內容:主要是維摩詰告訴光嚴童子,何謂「道場」-修道行佛維摩詰居士總共提出了32種修行要學習的地方,我們簡單分為:
    1. 明萬行道場-修行萬行
    (1)菩薩行因-以菩薩來心態來學習-(no.1-4)
    no.1 直心-無虛假:正直的一念心就是修行學習的地方,因無人為虛假之故。
    no. 2 發行-能辦事:學了佛法,然後發心做善事,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no. 3 深心-增益功德:深入經藏,越了解佛法,就會產生般若智慧,自然對佛法深信不已,因了解而深信,就能實踐修持,自然能增加功德。
    no. 4 菩提心-無錯繆:要發無上菩提心,因是大乘根機,不會錯繆入於二乘之故。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要下化眾生之前,自己要先有資糧,就是佛法,所以要上求佛道來度眾生,以佛法為基礎,才不會出錯,聞思修是同時修持,比如六度萬行就是以般若為導,所以學佛與度眾是並進的,所謂學中做,做中學。
    (2)菩薩行六度波羅蜜:
    (no.5-10)
    no. 5 布施-不望報:在布施時,不求回報,三輪體空。
    no. 6 持戒-得願具:因守持戒律,可履行所有承諾,心就清浄,心願自然能夠完成。
    no. 7 忍辱-於諸眾生心無礙:內心悲憫眾生,了解眾生的苦是因被五蘊綁住,自然會發起慈悲心,而對任何眾生都能心平氣和,心無罣礙。
    no. 8 精進-不懈退持續不懈怠,所以不會退步。
    no. 9 禪定-心調柔:坐禪入定,因能調整驛動的心,變得精細柔和。
    no. 10 智慧-了知一切諸法,啟發智慧。
    (3) 心存四無量心:
    (no.11-14)
    no.11 慈-以平等心、歡喜心看待眾生,而予於濟度一切眾生。
    no.12 悲-忍疲苦,悲世憫人之情,而能以同理心來拔除眾生種種之苦,雖然很疲倦、很苦,但還是要忍受。
    no.13 喜-悅樂法,用歡喜心,如大師提倡的四給,讓人快樂的生活。
    no.14 捨-憎愛斷,捨也是布施,尤其對所愛的東西,能夠捨得掉,對於別人的憎或愛都能斷除,能做到捨離,也是一種學習。
    (用菩薩心行六度,再以完全無我的悲憫心來度眾生。)
    (4)學習的方法與目標:(no.15-21)
    no.15 神通-成就六通,神通智證,因為成就六通,廣度有情。
    比如目揵連尊者,神通第一,但卻抵不過宿命的因果業報,可見神通不是萬能,還是要依法而行。
    no.16 解脫-能背捨,解脫繫縛,因能背棄捨除三界煩惱°捨棄人界的誘惑力,再修持到抗拒欲界的誘惑力,也能不被色界所誘惑,一層一層的捨棄,三界都能背捨,才能達到八解脫的境界。
    (斷三界的貪瞋癡,達到解脫境界的是證得阿羅漢果位。)
    no.17 方便-教化眾生,廣設方便。因眾生根性不同,我們要懂得各種不同的攝受方法,以方便法隨機教化一切眾生。
    no.18 四攝-攝眾生,廣行四攝,能攝眾生智。學菩薩行菩薩道就是要以自身的所能去幫助別人,利益別人,關懷別人。
    no.19 多聞-如聞行,博學多聞,因能如所聞而修行°自己要聽聞佛法,深入佛理,而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自然無為而為。
    no.20 伏心-正觀諸法,調伏心念,因能有精確的辨別力。如果能降伏自己的妄想心念,八萬四千煩惱,就能正觀諸法。
    no.21 三十七品-捨有為法,體證三十七種助長悟道法,修行佛法的重點,包括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這些都是學佛的基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常自我觀照,覺知自己,雖是有為法,但只要用心聞法,內化自心到了極處自然就成無為法。
    (4) 明諸法道場-緣起性空
    (no.22-26)
    no.22 四諦-不誑世間,明見四諦,因能審實世間事物悉皆為苦。因無明、貪欲、煩惱而引起苦因,所以要明白這個因果,用正知正見的佛法,來修持而能滅苦。
    no.23 緣起-無明乃至老死皆為無盡,了解緣起所生法°有為法是虛妄的,了解因無明而才有生死輪迴,所以要滅無明,就能斷輪迴入涅槃而不生不死,否則將永無止盡的在生死中輪迴。
    no.24 諸煩惱-知如實,因能如實超值知見,超越其束縛,不住相而化解煩惱。
    no.25 眾生-所有眾生如果了知一切因緣所生法,就能明白因果。
    no.26 一切法-知諸法空,了解諸法無自性、無常、就不會執著在一些有為法°了解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
    (3). 明水月道場-如夢如幻
    (no.27-32)
    no.27 降魔-不傾動,魔或佛都在心中,一念傾邪就是魔,如果心不動念就沒有魔,所以學習心不動搖。
    no.28 三界-無所趣,能出離三界,不受三界所拘束,能夠來去自由,就能無處不在。
    no.29 師子吼-無所畏,比喻為諸佛菩薩說法,讓聽法的人,也能無所畏懼的發心修行。所以能夠練就我們無懼無礙的心。
    no.30 力、無畏、不共法-無諸過,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因為經過這些修行成果,累積了功德,身口意業皆已無失無過,能夠讓人遠離過錯。
    no.31 三明-無餘礙,三明是經過了修持而得的功德,所以能斷諸煩惱、除障礙。
    no.32 一念知一切法-成就一切智,能轉識成智,就能成就一切智慧,也就成就佛道,而能成佛。(1. 經過佛法的深入,所得到諸如降魔、師子吼、三明等等功德
    ,一切都是空性,所以叫做水月道場。2. 維摩詰居士,告訴光嚴童子,有32種修行學習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要以「無所得」的心來學習。)
    我們如果都像菩薩一樣,用六度波羅蜜來修持,所有行住坐臥的一切行為就都是道場。如果每個人是依照這樣的修行,那就都能安住在佛法裡。

    二、討論與分享:
    (一)今天讀了維摩詰居士所闡述的「道場」,跟我們原先的認知,你們覺得有衝突嗎?
    1. 原先的認知是有所求的實體建築物體,但今天的討論與學習,真正明白了什麽是道場,那就是我們的一行一念之間,我們的身口意,起心動念之中,都是道場,但最後經過學習以後,卻更要學習放下,因為一切都是空性。就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執著在自己的所行所做,而輕鬆自在的優遊在佛法中。
    (聽了同學如此的心得,就知道已經把佛法內化了,相信大家都有越深入經藏,感覺到智慧一直在增長中,也更「深心」了吧!)
    2. 有同學說:自己覺得在聞、思方面有所理解,但在行方面有點瓶頸,因為自己是個很負責任的人,答應了就要做到一百分,怕多承擔一些義工職責就會壓縮到現有的義工工作,覺得選擇弘法這塊範圍,不是為自己而是怕誤事。
    3. 又有同學表示當初有人建議我去考布教師,但自己想用「輔導的專業」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自己知道要有所選擇,才能有所成果,其實學佛就是要順著因緣去發揮所長,當初選擇對象是學生,是覺得比較能勝任這個工作,而且是在預防犯罪,覺得預防重於治療。覺得每個人有各自的因緣,用初發心隨順因緣,勇往直前去作就對了,不要考慮太多,這就是直心,也是道場。
    4. 聽了前二位同學的分享
    ,另一個同學也分享自己因環境的影響,自然就生起悲憫心,經過學佛後,才理解原來這些都是我們佛性本具的,我的人生歷程是經過困苦而來的。加入普門寺時,正值容師父當住持,他發起一個「愛心慈悲列車」當時自己積極投入,甚至在學校也推動,當時我們深入老人院、育幼院、精神病院看到了一些病人,他雖書讀得很高,卻深受「心」的折磨,使自己了解到心靈輔導的重要性,也因為學佛能把佛法、輔導教育結合而參與了很多的義工工作。也因為當時以檀講師的身份跟著大師到世界各地弘法,而因此有了國際觀,覺得弘法不限在哪裡,佛法是無處不有。但最重要的就是要與時俱進,與時代結合,隨順因緣發行,而方便弘法。我們在討論每個人的作法時,其實沒有對錯問題,在於因緣,哪天因緣成熟時,結果就會不同。所以我們應以尊重的態度來等待因緣。
    5. 聽了兩位老師級的分享,有同學覺得在「輔導」這門專業是自己要學習的道場。
    維摩詰居士提了32種學習的地方,你們有印象深刻或比較相應還是學到了多少?
    6. 有同學表示:維摩居士是把事相做各個層面的分析,我們都知道,學佛的層次上要先有正知正見,再有十二因緣,空有不二。今天的學習,覺得是次第的提升。自己以前也是用有所求的態度去道場。但因為了解佛法後
    ,更進一步的知道佛法是要用在生活中,更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所以就變成是自己的使命了。也覺得諮商輔導很重要,以前在職場上也做過這塊,覺得我們的心可以透過諮商變得柔軟,也因為接近與學習了這塊,讓自身的心變柔軟了,家庭關係也改善了。
    (二)想問大家對於未來的學習,有什麼期望?
    1. 我們不要太侷限在現有的狀態與想法,其實這些都會因時空而改變,不真實的。有時要讓自己的生活簡單化。今後要把時間用在家人、家族、讀書會及深耕的團體,再繼續的付出,因為生命有限。
    2. 我們人生歷練中有高有低
    ,所以珍惜眼前的家人最重要。當然也要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為我們有堅固的信仰,它讓我們能發心而去實踐,所以因感覺而有感情(比如對人或地方),再來就是對於佛法的感動,而產生了感應。當我們在法會中隨文入觀而讓身心澄淨時,就是一種感應。就如現在疫情期間,3-4個月沒出門,但卻因聽聞佛法而讓心更寬廣,一點都沒有無聊的感覺。我們學了佛法,就要學習「觀德莫觀失」的隨喜功德,不要有法執。再跟大家分享大師對治煩惱的方法:不計較、不比較是很好的學習,隨喜讚歎,凡事不強求,要養成自己的好習慣,平時常自我反省,對待他人要親切來實踐三好。
    3. 只要心繫於佛法及修行的法門,深入經藏而能堅定信仰、發心行善,精進學佛修菩薩行。更要體悟萬法空性而不執著,便能自在優遊就是道場。今後將更加珍惜佛光山學佛因緣,在生活中隨喜利益他人。
    (二)分享。有同學分別表達。
    1. 我感謝大家的建議,真的要視自己的能力與意願去做自利與利他的義工行列,每個人有各自的因緣,但重點是在有經驗的同學,不會因身份不同而又能平等的提攜後輩,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我們除了維摩居士告訴我們的這些,還應學習方便、無為,無所求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這樣人生就變得輕鬆自在。也分享媽媽得病已16-17個年頭了,卻像完全不受影響的,每週一次跟著兒女去爬山遊玩,那種豁達的心胸,就是我要學習的佛法。認為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道場。
    2. 我要學習維摩居士,不論到什麽樣的場所,都能弘法。覺得我們是人間佛教,我在眾中,眾中有我,行佛所行都是我們的功課,在生活中不要刻意撿擇什麽才是行佛,要認知無處不在弘法,這也是我們的功課。「真的所謂處處都是道場」。
    3. 原來道場這麽廣泛,在生命中的行住坐臥,只要與別人接觸,無論思想、行為、一切行動都是我們修行的地方。感覺上自己好像井底之蛙忽然跳出來,看到了四面變得好寬廣。記得之前宣講的一篇文章叫「快樂之道」裡有一段話「要積極進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用正相的思維,面對人生的光明面
    ,就不會看到陰暗面,只要把握當下,那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在都是佛法,也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4. 聽到大家說的,就如永富法師常說的「做人、做事要認真,但不要當真」一句話就道盡佛法的精髓。
    5. 我覺得要真心學習佛法,更要發菩提心,自然就能因覺悟而有了深心,也才有定力與慧力。今天讀了才知道一念知一切法,都是道場,所有的起心動念,處處是道場。

    三、結論:
    (一)我們以前認知的有形道場,到今天讀到維摩詰居士,告訴我們的無形道場,再經由大家所討論提到的所謂要學習的地方,我們要與時俱進的實踐在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處處皆是道場,也是我們人間佛教的道場。
    (二)下次線上讀書會
    1. 時間:9月2日9:30-11:30
    2. 範圍:維摩詰居士與持世菩薩
    3. 帶領與記錄: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