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10、12、28
    地點:普門寺社教館五樓智慧教室
    成員:長者學苑成員22名
    主題:勝鬘經十大受(七)四攝度眾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前言
    佛教告訴我們,與人相處,要以四攝法為方便來攝受他人°
    1.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2.愛語:以令眾生歡喜的語言、究竟安樂的語言、隨順度眾的語言、行善布施的語言°
    3.利行:以方便的法門引導他人獲得信心,而走入正道°
    4.同事:以平等的身分與人同事°
    5.佛教要度眾或得到信徒的護持,也必須運用四攝法門°
    勝鬘夫人為了成就菩提,不為自己而以四攝法來攝受眾生,她以無愛染心、無厭足心、無掛礙心攝受眾生,這又是怎樣的心態呢?
    6.其意義有四點:
    捨愛為慈、離厭為親、去私為公、忘我為人°

    二、內容導讀與討論:
    1.慈愛為慈:
    (1).心有愛染,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產生糾紛,一再為自己辯護等愚痴的心理病態都是°
    (2).捨愛為慈是浄化昇華的感情,慈愛的對象不只父母、子女、師徒、眷屬,而是包含一切有情的眾生°
    (3).捨愛為慈就是化小愛為大愛,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愛串連,訓練自己慢慢的把愛擴大到周圍的親友,甚至不認識的,即所謂的「無緣大慈」°

    2.離厭為親:
    (1).娑婆世間是一個痛苦、堪忍的世間,釋迦牟尼佛卻以人間為浄土,對利益眾生的事永不厭煩°
    (2).如果碰到討厭的人,也要努力的去找出對方的優點,而和他親近°
    (3).對於不合拍的人都是如何去面對呢?可以分享嗎?
    a,以隨緣的心去面對,比如媳婦進門已10多年了,沒有煮過一頓飯,也從不主動打招呼,長久以來都是以隨緣的想法來面對,就不會有何影響°
    b,有個長期住在家中的義子,感情非常的好,但也都會常説:又沒錢賺為何會做得這麽高興
    ,師姐就會回答他說:我賺到的是你不能體會的奧妙°慢慢的他也有改變了觀念°
    c,總之以感恩的心去面對所有好的、壞的,就可以免掉很多不愉快°

    3.去私為公
    (1).大師説:常住第一、大眾第一、事業第一、佛教第一、自己都要排在第二°
    (2).佛光人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
    ,這就是有去私為公的理念°
    (3).我們進了佛光山、佛光會
    ,在生活中的舉止行為,不要讓人有不好的觀感,否則就會影響佛光山的名聲,這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4.忘我為人
    (1).在《南傳大藏經》中記載
    :善慧婆羅門聞知燃燈佛要到自己的村落來説法,不只歡喜聽法,甚至脫下衣裳,並且散開頭髮,鋪在骯髒的泥土上讓燃燈佛以及許多阿羅漢弟子方便走過°
    (2).這種忘我為人的犧牲精神,種下他日後成佛的種子°他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
    (3).師姐分享當初迎接佛牙舍利時,也有以這個典故的模式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
    (4).我們這個時代在學佛真的好幸福,拜科技的方便以及大師為了弘法的種種創舉,給予信徒在學佛時的一切方便,師父們這麽認真的在弘法,我們怎能不精進呢?
    (5).我們在為人處世以「無我」的態度去面對,就是不要把自己放進去,像身為大媳婦就是以別人的利益為主,自然能圓滿°
    (6).如果能做到去私為公,忘我為人,就能讓人信任,也能與人廣結善緣,而能廣度眾生°
    對於信仰也是要有信根,自然有信力°

    三、結論
    我覺得大家很棒,剛剛問大家有與不合拍的人如何相處,你們的回答令我很感動,果然是佛光人,也謝謝大家的分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