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佛光教科書》1〈佛法僧三寶 〉第七課:釋迦牟尼佛/ 作者:星雲大師
    人生哲學讀書會 / 紀錄:范茹茵
    / 照相 :謝庚翰/攝影:謝凱旭
    出席人員:游朝江、游林綉勤、游惠真、謝金龍、游琬靖、周桂梅、謝凱旭、范茹茵、謝庚翰等人
    召集人:游惠真
    帶領人:游朝江
    地點:平鎮區三和路119號
    時間:2022/3/28(星期二)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教主、教義、教徒,是構成一個宗教的三大要素。我們欲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以及該宗教是否符合我們的人生需求,必須首先了解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奉?我們一旦崇拜信奉,教主是否真能指引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與痛苦?這是信仰宗教時首要考慮的議題。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於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八日,誕生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方),取名悉達多,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太子出生七天後,聖母摩耶夫人圓寂,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長大。

    太子天資聰穎,小時通曉五明*1、四吠陀*2。成年後,娶耶輸陀羅為妃,不久生下羅睺羅,後來成為佛教第一位沙彌。雖然太子身為貴族,卻敏銳地察覺社會貧富差距、四姓階級不平等,並意識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以及眾生間的弱肉強食現象。因此,他發心出家,追求解脫。儘管受到淨飯王百般勸阻,太子無法滿足於生命不老、無病苦、無死亡的理想,十九歲的二月初八夜,他離開宮殿,開始十二年的修道生活。其中,雪山六年的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麥,卻未能帶來開悟。後來體悟到真正的修行應遠離苦樂二端,走上尼連禪河,接受牧羊女供養,最終在伽耶山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立誓「不成正覺,不離此座」。通過各種考驗,降伏蘊魔*3、煩惱魔*4、死魔*5、天魔*6等內外魔障,他覺悟自己的本性,止息一切妄想無明,於十二月初八夜,明星璀璨之刻,正觀緣起法而成正覺。

    成道後的佛陀在鹿野苑首次說法,轉動四諦法輪*7,度化憍陳如等五比丘,使佛法僧三寶完備,奠定佛教僧團的基礎。

    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多場,弘揚佛法。在此期間,他宣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

    佛陀的教化技巧獨到,能因應不同的弟子情境,對執著於空性者說有,對執著於有的人說空。他對於能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教導,對於無法奉行的人則方便接納;對於懈怠者激勵他們精進,對於過於剛猛者則教以柔和。佛陀對弟子的愛護無微不至,他的教化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信仰,包括度化拜火教外道優樓頻羅迦葉三兄弟、外道領袖舍利弗、目犍連,以及各階層的信徒,甚至度化國王、王妃、理髮匠優波離和擔糞的尼提。總的來說,佛陀的弘化充滿慈悲,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眾。

    儘管佛陀的一生中遭受外道迫害和種種災難,例如被謗毀、誣陷、被刺傷、飢餓、生病、頭痛、背痛等十次災難,但佛陀的真身為法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