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111.5.23愛
    普門寺愛讀書線上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111年5月23日下午2點至3點半。
    二、範圍:「佛陀本懷」(附錄,第六章結語(頁次p.127-139)。
    三、出席: 方銓鐘 周圍輝 沈淑惠 周秋琴 徐百合 洪美沙等6人。
    四、帶領,記錄:洪美沙

    一、重點分享(附錄,p.346-351,第六章結語(頁次p.311-323)
    (一)附錄(p.346-351)
    •佛陀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四月初八日出生在印度北方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藍毗尼園 無憂樹下誕生,
    •十九歲時,一日,「四門出遊」驚見老、病、死,後見到沙門修行人威儀,遂生出離之志。
    •苦行六年悟非究竟,獨自前往伽耶山附近尼連禪河畔沐浴,並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恢復體力。後至菩提迦耶,於菩提樹下,禪坐,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釋迦牟尼佛」世稱「佛陀」(Buddha意譯覺者)。
    •佛陀成道後,轉往波羅奈國之鹿野苑,「三轉十二行相」度憍陳如等五比丘為佛教僧團,史稱「初轉法輪」。
    •佛陀度化波羅奈國富家長者子耶舍,其父母聽聞佛陀說法後皈依,成為佛教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
    •佛陀至南方 摩揭陀國為頻婆娑羅王宣說法要。王於王舍城建「竹林精舍」,是佛教第一座道場。
    •佛陀安居、說法二十五年的聖地——北方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園精舍遺址。
    •佛陀之子羅睺羅剃度出家,佛為之制定沙彌十戒,是沙彌之始。 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率五百名宮女至毗舍離,隨佛出家,此為比丘尼教團成立之始。(比丘尼僧團聖地——毗舍離遺址。)

    (二)總結(p.311-323)
    1. 百億化身  統一名號佛陀.
    不論什麼佛、什麼菩薩,回歸到佛陀,信仰的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因為「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信仰至尊——釋迦牟尼佛。
    2. 團結合一 佛教才會興隆.
    人間佛教=佛陀的佛教。
    信徒不要自我毀謗佛法,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信仰的最好。其實,這一切都是佛教,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必詆毀,不要嫌三道四,把信仰單純化,萬法歸一或一生萬法,才具備一個信者的風度。唯有團結合一,才有力量。
    3. 立志革新 走入服務社會.
    (1)大師立志:讓佛教山林走上社會,從出家僧眾走到在家群眾,從寺廟走到家庭,從談玄說妙的佛教,走到服務社會的佛教,從出家人課誦、參禪、念佛的佛教,也可以有很多佛教徒共修、聯誼、討論的佛教。
    (2)一個出家人只知念經,不知講經弘法,只把經懺佛事當成職業性的工作,不知道為社會服務,是不合乎佛教慈悲弘化的宗旨,佛教需要革新。
    4. 大陸的行動
    辦《怒濤雜誌》月刊,獲得師父支持。
    5. 台灣的行動:
    (1)宜蘭廣結善緣收信徒,來唱歌,成立歌詠隊、弘法隊,甚至文理補習班等。
    (2)讓信徒到寺廟裡來參拜,一起課誦、修行。辦了念佛會、禪坐會、婦女會、青年會、學生會、兒童班,舉辦各種活動等等,接引所有社會各界不同的人士。
    5. 人和佛應該是不一不二的「人間佛教」.
    (1)「人間佛教」,太虛大師提倡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慈航法師等《人間佛教雜誌》等。大師認為「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複雜的佛教、複雜的信仰、複雜的種種名稱,把所有在地理上不同的佛教,把時間上分別的佛教,在各人自己本心裡執著的佛教,都歸於自己、歸於人、歸於佛,的「人間佛教」,也被別人認為大師傳播的是「人間佛教」。
    (2)人間佛教實在合乎今後大眾的需要;這個方向,是佛教為未來世界點亮的一道光明。
    6. 法傳人間 淨化昇華人格
    (1)人間佛教,以佛法僧三寶為中心;無常、苦、空、無我、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三學增上、四攝六度……都是我們依止的根本佛法。
    (2)大師強調「人間」二字,是人間需要佛教,才能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捨離人間、生活,佛教就會被邊緣化、被捨棄。人間佛教是在五欲六塵中,以佛法淨化、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
    7. 文字弘化的因緣,
    (1)每個星期、一個月到台北編輯《覺世旬刊》、《人生雜誌》等,同時供應《覺生》、《菩提樹》等雜誌文稿。
    (2)佛教文化服務處,
    在五〇年代,宜蘭的青年在台北三重埔設立佛教文化服務處,編印現代佛教的白話叢書,印行現代重新標點的經典,名為「每月印經」,並且流通一些佛教法物等。

    二、回饋與分享:
    (一)由於第四、第五章均為佛教發展、人間佛教發展,內容繁,因此配合題庫使用,先從附錄與總結開始進行回顧與複習。
    (二)同學表示,更能瞭解脈絡,與注意重點。大家一起共學,法喜充滿。

    三、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1年5月30日下午2點至3:30。
    @請在 1:45 進入 「愛讀書群組」內告知之視訊網址進入會議,請穿讀書會服。
    (二)範圍:「佛陀本懷」結語(頁次p.323-345)。
    (三)帶領、記錄人: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