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2022/03/30 羽讀諸友讀書會心得分享 #163
    地點:府東別管
    參加人員:叢德莉 、王美君、葉素芬、張淑貞
    劉玉環、李錦雀
    🏵研讀書目:雲居晨悟-心保和尚過堂講話
    🏵️心保和尚著
    🏵️1/24~1/29

    🌐 1/24
    十善業道經:「心想異故,造業亦異色」因為每個人心念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口意三業行為和果報。在人道各有貧富貴賤、美好醜陋的正報,海中眾生也有形色的大小粗鄙。日常生活裡,我們如果能將身口意管理妥當,就能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相反的,管理不好,任它恣意妄為,一生就禍害無窮,痛苦不堪了。心的本質如果明白世間法,必定會為生命帶來希望跟成就光明。

    🌐 1/25
    學佛常說發菩提心。「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菩提心即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以眾為我,饒益一切有情。佛菩薩的願心或許很大,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要知道,菩提心就在當下,只要懂得發心,不論大了事,都令人覺得法喜,菩提心處處可得,就看我們有沒有自覺。

    🌐 1/26
    唐朝黃檗希運禪師:「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問慈悲人。」菩薩發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如果白己充滿煩惱、計較、比較,要如何度人?「無事」是指自在、沒有煩惱的人;内心自在、沒有煩惱,才能廣度眾生。出離心、菩提心,才能夠周遍圓融,成就無上等正覺。其實就是要發「菩提心」人要自在,沒有煩惱,不要計較,簡單來說就是要學習「放下」煩惱就會遠離你。

    🌐 1/27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外在的世界,生生滅滅,內心沒有觀照,就會隨世界轉,看看外面的世界,也看看自己的內心,心淨則佛土淨,你看到外面的世界很亂,表示你的內心也是很亂,我們的心不生不滅,外在的世界也就沒有生滅。

    🌐 1/28
    古德云:夢裡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枕頭撲落忽驚起,四壁清風無處尋。有人說人生如夢,夢醒一場空;也有人說人生如浮雲,漂泊不定。一般人做夢,總喜歡求金銀、求富貴,夢想擁有所有一切,然而夢醒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作夢,是虛幻而不能實現的夢想。永嘉大師證道歌: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中分明清楚的種種經歷,一覺醒來却什麼都沒有留下來。二祖慧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心都不可得了,何況是夢,何況是世間呢?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來的。向前有路,才有發展,走出自己的路,便可以活得充實而有意義。把握當下,珍惜難得的人生,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成就大事,但可以付出自己所擁有的愛與慈悲,便不枉費此生來過,縱使人生如夢,也是有意義的夢想。

    🌐 1/29心得分享
    雜阿含經中所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身不受後有。此乃二乘中聲聞的名言,指的是已出離三界的生死,也已圓滿修得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同時斷除貪瞋癡的煩惱,從此以後不再接受任何的善惡果報。貪瞋癡乃所謂的三毒,貪更是煩惱的根源,ㄧ個人太過於貪心,生活中必定充滿煩惱無法快樂。瞋,則是指事情和自己期望的狀況不同而生氣,也是一種負面情緒,在佛教中更有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的說法。所以瞋恨會讓心無法清淨變成痛苦的來源。至於癡,就是不明事物的道理。世間一切痛苦的起源乃源於此,也可說是無明。因此我們要時時關照自己的內心,不要讓三毒來毒害身心、障礙修行,同時要勤修戒定慧三學來息滅三毒,讓我們的所做所行皆能如法,並於「動中磨練」中產生智慧去除煩惱。 ‏ — feeling pretty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