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高雄-金觀音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month ago
    2024.05.01(三) 20:10~22:00 金觀音讀書會(線上)紀錄
    參與成員:慧禾法師、李進士、李法伯、李俞嫻、李儀嬋、王俐文,共6人。
    紀錄:李儀嬋
    地點:Zoom線上

    本次讀書會由 王俐文 擔任帶領人,

    文章:佛光溫馨的人情味
    出處:雲水歐洲
    作者:滿謙法師(佛光山海外巡監院院長、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

    本次讀書會由王俐文首次擔任帶領人,她加入佛光大家庭的時間不長,她說會選擇這篇文章是盲翻書,閉著眼睛翻書然後就翻到這篇主題,仔細閱讀後就發現內容跟我們的生活非常的契合,所以就選來跟大家導讀討論及分享。
    讀書會的討論是按「聞思修證」方式來進行互動,首先大家輪流讀念文章一遍,再由帶領人提問,成員依序回答。
    其次,成員各自分享文章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或是曾經有過的相關經驗。
    儀嬋分享說:「2002年高中畢業大考後,到佛光山當第一屆國際禪學營的義工,常住體諒學員均為西方學子,每日早餐特別準備西式自助餐給各學員享用。而學員特別喜歡禪修,每日早上課學員們都會自主性的拿著座墊到靈山勝境去禪修。這二段的經歷,與文章說的世界各國的菁英青年,一直圍著滿謙法師諮詢禪修、生與死等議題,以及日內瓦佛光山為配合來賓的飲食習慣特別準備西式自助餐來待客等內容,特別相應。」

    俞嫻分享說:「感謝星雲大師全球建道場,每當海外的信徒向大師祈請在當地興建道場,只要有因緣,大師都會滿大家的願,在全球各地興建道場,道場的規模不一,小、中、大等均有,讓信眾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個『家』可以依歸。」「像我第一次出國就是去美國西來寺參加國際青年會議,去到西來寺就覺得好有家的感覺。後來自己去新加坡、馬來西亞,也去參訪新加坡佛光山、馬來西亞的新山禪淨中心。因為大師全球興建道場的因緣,我也順勢帶新加坡的朋友一同去參訪,後來她們自己去東禪寺參訪,還會特別跟我視訊,我也覺得很歡喜。」

    法伯分享說:「記得以前在山上參加國際青年會議,跟世界各地的海外青年交流,瞭解各國的風土民情、政治文化,開展自己的視野。這篇文章提到有位教授帶著世界各國的菁英青年到日內瓦佛光山參訪,也讓我想到大師曾說弘揚佛法要本土化,所以這批到日內瓦佛光山參訪,與法師不停的討論對佛法、禪修、生死、人間佛教等的想法,就是在落實佛法本土化的過程。大師當初選擇在瑞士日內瓦蓋道場真的很有遠見。」

    另外,本文內容為滿謙法師在瑞士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接待世界各國菁英青年。到目前為止金觀音讀書會的成員都沒有去過日內瓦佛光山,所以慧禾法師利用網路資源:YOUTUBE上介紹—「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的影片讓大家認識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源起及建築設施等。讓大家先種下未來到佛光山日內瓦會議中心參訪的種子。

    慧禾法師另補充說明:「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處在2002年正式向聯合國提出申請入會資格,經過一年審核,終於在2003年7月獲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ECOSOC]的同意,正式取得聯合國非政府組織 NGO諮詢顧問身分。同年12月更獲得聯合國秘書處新聞部[DPI]的授權,成為負責傳播聯合國資訊的非政府組織工作夥伴之一。」
    「聯合國全世界所承認的二千餘個非政府組織NGO之中,國際佛光會是極少數由華人為主的民間團體代表之一,而身處各宗教性質團體之林,國際佛光會為僅有的北傳佛教代表,實為殊勝!」
    所以佛光山在瑞士、奧地利、泰國曼谷等世界重要交通據點設置道場、議會中心等,讓佛光山在NGO可爭取更多的權益。

    再來由帶領人指定分享主題:
    1.參加佛光山國際青年會議與海外青年的交流心得及啟發;
    2.至佛光山海內外分別院參訪的心得感想。

    俞嫻分享說:「記得2002年第一次去美國西來寺參加國際青年會議時,人生地不熟,剛好看到幾年前認識且熟識的澳洲青年也來參加本次活動,就覺得很開心,因為已經有找到認識的朋友就會覺得比較有安全感。另外,參加國際青年會議讓我視野更開闊,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樣。雖然當時自己的語言能力不是很好的,但藉著翻譯及自己的基礎語言,還是可能瞭解各國青年在他們當地的發展及未來展望,才明白原來人生不是只有短暫課本裡的知識,也還有其他可以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利益眾生的事情可以做。」

    法伯分享:「參加國際青年會議可以增廣見聞,如俞嫻所說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樣。在還沒有出過國之前,就能和世界各國的青年交流。因為接收到不一樣的新知刺激,就會更加廣闊學習新的知識及技能,特別是加強語言,讓自己可以跟海外青年做基本的交流。」「這也是一種善的循環,例如以前在青年團認識的加拿大青年,她後來到佛光山出家,之後又調去澳洲南天寺服務。去年她帶青年團回山尋根,我們也就順著這個因緣,協助帶領澳洲青年到高雄市區參訪壽山寺、普賢寺、佛教堂等,甚至有的需要買些民生用品、伴手禮、剪頭髮等,我們盡量幫助他們去完成心願;展現了佛光的人情味!」

    儀嬋分享:「在高中畢業後的暑假,到山上第一屆國際靑年禪學營當義工,每天跟著那些國際青年一起早晚課,有時候也會跟他們一起上禪學營安排的佛學課程,當中發現這些海外名校生在課堂上真的很愛、也很會問問題。就算課後的心得分享座談會,他們也很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所以我在這段時間的薰習之下,也就受到了很大影響。例如上了大學之後,在課堂的上一定會跟老師互動、提問問題等,有不懂的、疑惑的一定要問到懂、問到明白。哪怕當中有同學覺得我為什麼不安安靜靜的老師自己講完課,我們也就默默的下課就好,我還是不受該同學影響,把在課堂上覺得有問題的方地提出來。甚至到現在的職場上,依舊維持有話會要說的做風,就算有同事說不要太多的想法,照著上級交辦的事項去做就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但我發現有些不對勁的地方,還是會私下跟主管反應。」
    「也因為在禪學營當義工的時間比較長,將近1個月的時間。所以跟禪學營的青年有比較深刻的交流,有一次常住安排到高雄港搭船遊高雄港,下午就放風各自活動,我就帶著加拿大青年Florence及美國青年Josh,去逛了大遠百的誠品書店,文化中心的常設書展。剛好Josh是學中文的,看書展中看到有整套的古典書籍,立馬就下手把整套的書籍帶中。之後又帶著他們二位到家裡做客用晚餐。讓他們感受到佛光家庭的溫暖。」
    「後來跟Florence依舊保持聯絡至今,她也陸續來台好幾次,在台期間若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會彼些互相照應,例如她要幫她爸爸買了打太極拳時穿的衣服,我們也就事先幫她打聽,讓她可以滿她爸爸的心願。而她也會帶我們剛好有需求的東西,從加拿大帶來給我們。也就印證了孔子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慧禾法師分享他在南投清德寺帶領青年團的心得,他說:「法師對青年的願望,就是培養青年對佛法的信心,增進自己對佛教的願力,學習過去的諸佛菩薩,發種種的大願,從對三寶、對眾生的信心中,來增加我們的道念,道念才是我們的根本,好比一顆樹有了根,將來才會枝繁葉茂,有了信願,才能以佛法來感化世界、教化眾生,有了道念才能轉化外道及世間的輿論跟不好的是非,才不會被外道及世間的事情轉得暈頭轉向。所以佛教的青年要從信願中來增進我們的道念,才能為佛教創造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青年就是我們的主心骨,我們未來的種子。不論未來的社會青年,還是佛教的青年,大家都很重視,所以在各道場都可以看到青年團,有社青及學青。清德寺起初沒有青年團,但因道場要辦兒童夏令營,所以開始招募青年,之後就成立的青年團。因青年們常常辦聚餐,所以常住就跟青年們約法三章,若有法師在場的餐會,大家全部都吃素;若沒有法師出席的餐會,青年們就可以隨意。也因為大家在青年團裡相處久了,也有共識,慢慢的就有青年主動找法師分享自己的私人問題,例如:某青年跟法師說我好像喜歡誰耶…等等之類的問題。我們法師的也是鼓勵他們可以共成菩提眷屬,成立佛化家庭。最後,當初清德寺的靑年男男女女共12位,因為大家彼此認識有共識,就有5對菩提眷屬,成立了佛化家庭,結婚時還邀請法師去加參喜宴。」「大師也鼓勵青年向下札根,成立佛化家庭,未來才能接引更多的人來學佛。」

    最後俞嫻、法伯、儀嬋三位各自分享了海內外道場參訪的心得,在各道場法師對她們的照顧有加,讓她們不論走到哪裡都有家的依歸。

    結尾,禮請慧禾法師結尾及開示!
    慧禾法師說: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間的生活裡,都需要有個基本安住的地方,稱為「家庭」。一個人沒有家,就是流浪漢。因此,除非是乞丐,或是孤苦無依的人,才會沒有家;否則一般正常的人士,都有家庭,有父母,有妻子兒女,有兄弟姊妹,有家人眷屬。

    甚至,從一個家庭,還可以繁衍出很多的家庭:我的親家,我的叔伯父之家,我的兄弟姊妹之家,我的朋友之家。總之一句話,各種人等,不論是士農工商,不論是貧富貴賤,都有一個家。所謂「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家的窮角落」,可見這個家給我們溫暖,給我們庇護,給我們遮風避雨,甚至給我們安全。

    天下的遊子,只要聽說要「回家」,都是一件歡喜的事情。所以家庭一定要和順、和睦、和好,回到家裡來,才會有家人相依相親、相互尊重的歸屬感。甚至,儘管天下的人都不了解我、誤會我,我自己家裡的親人,總會對我了解;我就是有一些什麼缺點、毛病,我的家人都能諒解我、包容我,所以我的家很可貴。

    這個家是我們「色身歸屬」的所在,它讓我們白天外出,晚上有個地方可以回家。但是這個家庭,只能穿衣吃飯,只有親人、朋友相聚;因此聰明的人,除了這個有形有相的家庭之外,他還有一個信仰上的「法身慧命」之家。

    這個家庭是什麼?就是他信仰的道場。他可以在道場裡去增加信心、增加慈悲、增加道德,可以在這裡學習做人處世。所以第二個家庭「慧命之家」,就等於是我們人生的加油站,等於是學校,等於是百貨公司,可以購買人生所需要的各種法寶,可以讓我們學習很多的知識與本領,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充實與提昇。

    當你有了信仰的、道德的、精神慧命的家庭之後,人生就會不斷的成長。比方說,你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你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或者你信佛,不是光求佛、拜佛,也可以行佛。從這種法身慧命的家庭裡,能夠修學成熟以後,將來必定可以升華、超越,到達一個最高的目標,也就是第三個家。

    這個家,是天堂、是淨土,是極樂世界,都是看你的因緣。你從第二個「慧命之家」所修學而來的功德,會長養你、資助你,成為你的資本,幫助你移民,到達第三地的一個理想國土,那才是真正能讓我們安住身心、禪悅法喜的一個「解脫之家」。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三個家。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