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三-芥子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month ago
    活動時間:2024年05月29 (三) 19:30~20:30
    活動地點:ZOOM線上
    閱讀書目: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帶 領 人:謝玉紋 記 錄 人:劉榮漳
    參加人員:7
    參與名單:葉進福督導,謝玉紋,劉榮漳,陳靜芝,包翁寶桂,張玉秀,張劉照玉

    一、導讀
    本章有四部份
    本章有六部份
    清淨自在的心 => 玉紋師姐朗讀
    死囚頂油,全神貫注 => 靜芝師姐朗讀
    心在何處=> 玉紋師姐朗讀
    時間管理=> 靜芝師姐朗讀
    權位無住=> 靜芝師姐朗讀
    死生自在=> 靜芝師姐朗讀

    二、 重點摘要:
    1.清淨自在的心
    佛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眾生心。
    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這五種不同的境界。佛陀和凡夫沒有不同,眾生和佛平等,如來雖具五眼,卻也不捨離眾生皆具的肉眼。凡夫,也能五眼具備,只是凡夫有所知障,各以己見為是,各有所執,便不能徹見一切,而侷促於自己的偏見。
    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而且,不住內,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所以我們要能夠:一、不追憶過去,二、不貪著現在,三、不幻想未來。
    如果能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
    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依因、不住在任何的「假設」,而能夠解除凡心的種種纏縛,這也正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
    安心之道:一、酷暑寒冬都美。二、南北東西都好。三高低上下都妙。
    四、人我界限都無。
    2. 死囚頂油,全神貫注
    《金剛經》要我們心無所住,凡所有相,不生愛著,把愛昇華為布施的大慈大悲。護念清淨心,就像死囚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跨越生死的關頭。
    3. 心在何處
    所以我們不必求全,只要看破放下,就能隨喜自在。
    人生不必求全,一切但求盡其在我,俯仰無愧。
    什麼叫修行?以吃飯來說,你覺得每一餐都很美、很好吃,那就是禪悅法喜;你每天睡得舒服、自在,那就是解脫,覺得安心,就是修行。
    禪定,是關掉「有所住著」的自己,脫離有所住的日常,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妄念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淨菩提。
    真正的閉關坐禪要能做到:
    一、關閉六根賊。(眼、耳、鼻、舌、身、心六根)
    二、禁足妄想心。
    三、正觀三毒軍。(指貪、瞋、痴三種根本煩惱)
    四、清淨身口意。
    「坐禪」不是表面上蒲團上的靜坐,而是超越一切,不動心起念,明心見性,見性成空,空即般若。

    4.時間管理
    大師做每件事情,都會做事前的規劃,並且妥善利用瑣碎的時間。管理時間就 是珍惜生命。
    5. 權位無住
    要看淡「上台下台」,因為能放下,才能更超越、更自在。
    6. 死生自在
    其實生死是不二的,生未曾生,死又未曾死,因為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
    佛教的行者是透徹生死的專家,在人命如呼吸間的不可知,無法主宰的當下,我們要能把握每一個念頭,明了精神世界的內在價值,對人間更應該要惜物惜情,發大勇猛,才能開發一個真善美的淨土。

    二、聞思修證與分享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一). 玉紋會長分享
    文章提到,禪定,是關掉「有所住著」的自己,脫離有所住的日常,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妄念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淨菩提。其中提到六根賊,修行,就是要守住這六根的門戶,不讓六根任意妄為,所謂「六根清淨方為道」,這也是修道最簡便的法門。
    (二). 靜芝師姐分享
    我們不必求全,只要看破放下,就能隨喜自在。人生不必求全,一切但求盡其在我,俯仰無愧。這幾句對自己感受很深,原來我們的可以這樣生活,以前都太緊張太過於求好。
    另對時間管理與權位無住這二段,真的非常讚嘆星雲大家,全球有300多家道場而且每家道場的法師都很慈悲,而且不貪高位做很傳承榜樣。
    (三).葉進福督導分享
    生連接著死,死連接著生;既生即會死,死後還有生,其實生死是不二的,生未曾生,死又未曾死,因為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在人命如呼吸間,我們要能把握每一個念頭,明了精神世界的內在價值,對人間更應該要惜物惜情,發大勇猛,才能開發一個真善美的淨土累積自身福報。
    讀書會相當好,透過大家共讀重點說明,很快契入文章內容,也可給自己學習。

    三、結語
    感謝大家分享也謝謝榮漳師兄帶領進行第5章題目練習,相信讓我們對文章理解更加深刻。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