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months ago
    多114.5.15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一)時間:114年5月15日下午3:30-5:30
    (二)地點:線上視訊
    (三)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講話: 二、一合相者,不可言說。(p.537~p.545)。
    (四)帶領人:周財生
    (五)記錄兼拍照:洪美沙
    (六)出席:李虹慧、周財生、陳淑華、周財生、張晋民、賴平熙、 洪美沙等7名.

    ー、原典複習
    (一)將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微塵,這些微塵數目很多,如果這些微塵有實在、恆常的體性,佛陀就不會說它多了。什麼緣故呢?佛陀所說的眾多微塵,實是緣生的假相,並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因此不可執為實有,說眾多的微塵,那只是假名為說而已。
    (二)如來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同樣也並非是真實、恆常存在的,它亦只是個假名而已。為什麼呢?如果有世界,那也只是由眾緣和合而成的一個事物。
    (三)因此,如來說的一合相,並非實有自體,一非定一,合非定合,緣生則聚,緣滅則離,不是實存不變的,一合相也只是假名為說罷了。
    (四)「一合相」,如三千大千世界與微塵,雖異而不異,合而不離之相,但畢竟皆是因緣幻現,終有離散壞滅之時。所謂一合相本沒有定相可言,是眾緣和合而有,畢竟空無自性,非言語所能表詮,但是凡夫之人執著取相,貪戀執著多求而無厭足。以為其真實固定存在。

    二、一合相者,不可言說
    (q1.佛陀於三千大千世界教化,為什麼說此界為虛妄不實?)
    (一)從微塵集成世界,再由世界聚合形成三千大千世界,不論塵、界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無有實體可得。所謂「一合相」即「無二無異」、「不離不散」。
    世界既可以碎為微塵,則微塵皆離皆散,非不離不散。微塵也可以合而為世界,則三千大千世界皆二皆異,非無二無異。塵、界俱無自性,當體即空,不具恆常不變的實性。
    (二)微塵世界,實無自性,但執迷的眾生以為實有,佛陀以此令眾生返妄歸真,從認識身外虛妄的微塵世界,識取心地真實無染的大千世界。
    (三)依溥畹大師的《心印疏》言:
    「大千世界者,乃真如心也;即非世界者,即真如本體,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是名世界,為真如遍在一切處,有隨緣之用也。」
    1.佛陀假藉世間微塵的關係,令眾生不住著依報假合的「一合相」,能從如幻不實的观空,能透澈「即非一合相」;再進入深層的實教大乘,了知一合相即空有一體,契入中道第一義諦。
    2.識取心地真實無染的大千世界的般若智慧不從他求,從自心中來。方法如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透過持守戒律,廣修善法,淨化心念,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在“自淨其意”的反省內觀下,歇下妄心,不斷地淨化、昇華,找回人人本具清明的自性。即能處眾亂中,心定如山。
    3.同學分享:
    (1)李虹慧老師说:在生活中體驗七佛通戒偈的「自浄其意」,心要寬廣,真實心是空,心空即清浄,心就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可以減少烦惱。
    (2)電視新聞上常看到酒駕肇事者,他們一再犯法不悔改,直到撞死人才後悔,要如何遏止他們呢?
    •學佛的人會守五戒,知道因緣果報,會自制喝酒不開車,而一般民眾因無信仰,沈迷於喝酒帶來的樂趣而好飲却無能自制,频犯酒駕肇事情事;又雖已受法律懲處如罰款或坐監,但對他們仍無關痛癢,加上習性難改,又再肇事,心念不改履罰履犯,無法頓悟。直至撞死人,良心才現前而後悔不止,已晚了。
    •針對酒駕肇事者,只有效法新加坡的體罰-行鞭刑。對酒駕肇事者,在公眾場合上施鞭刑,讓他們臉上無光又皮肉受鞭刑痛徹心扉,藉以讓他們痛定思痛,才能不敢再犯。

    (四)一合相。
    佛陀云三種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真覺世間,依報無住如幻如化,是虛妄所建立的假相。
    1.依溥畹大師《心印疏》:「此一合相,若在器世,則名寂光真境;若在情世間,名曰真如自性,佛性本體;若在真覺世間,則名清淨法身。」
    三種世間,皆具此理,正明心、佛、眾生,情與無情,平等具足。
    2.佛陀的一生皆是向無說中而說也,四十九年轉法輪,無非為取相的凡夫,貪著有、無,所以非三說三,非一說一。諸佛如來本懷,原無三乘、一乘法可得也。

    (五)智慧有四事。
    《演道俗業經》云:「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三曰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對現。』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滅無處所,從心而得生。
    五陰本無根,所著以為名,十二緣無端,了此至大安。
    (譯:瞭解自己的色身,是缘於四大假合而成,故散滅無定所,因有心識而得生命;色受想行識的五蔭也是無根,因缘境而得名;十二因缘也沒有起點與終點,也沒有理由或原因的。如能了悟都是空無自性就能得到大安樂。)

    (六)智慧復有六事。
    佛告長者:『智慧復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色身是四大假合,如匯聚的水泡並無實體);二曰了痛痒如水泡(了解痛癢亦因缘而生如水泡並無實體);三曰思想如野馬;四曰曉生死如芭蕉(知道人是四大假合並無真實不變的實相,故生死亦然,如芭蕉是空心,亦無實體);五曰察識如幻(察心識因外境而幻化不定);六曰心神如影響(心神如影像、音響並無實體)。計本悉空(審量知道萬法原本是空的),皆無處所。』
    佛於是頌曰:
    解色如聚沫,痛痒如水泡,思想猶野馬,生死若芭蕉,了識假譬幻,三界無一好,分別悉空無,爾乃至大道。」

    (八)公案一
    有隻狗跑到水井邊,瞪大眼睛,翹高尾巴,汪汪地吠著,低下頭時,牠看見井裡也有一隻狗,和牠一樣,瞪大眼睛,翹高尾巴,汪汪地吠著。牠不禁大怒,對著井裡的狗狂吠。這隻狗愈想愈生氣,便向井裡的狗撲去,這狗無知地要和自己的影子爭鬥,以致喪失寶貴的生命。
    1.故事中的狗,對著幻影投井的狗狂吠,最後愚痴地撲向水井,葬送生命,等同於我們反觀凡夫心,不也是日夜於六根塵影,七情六欲的幻相,而爭鬥不休,墮生死淪迥。
    2.要戰勝自己的妄想執著,先管理好我們這顆心。
    (g4.何謂「心的管理八正道」?)
    •星雲大師提出「心的管理八正道」,給大家做參考,作為對治貪、嗔、癡、慢、疑、迷、亂的心。
    (1)貪心,用無心來管理。(2)瞋心,用慈心來管理。(3)痴心,用智心來管理。(4)慢心,用虛心來管理。(5)疑心,用信心來管理。(6)迷心,用淨心來管理。(7)亂心,用定心來管理。
    (8)妄心,用空心來管理。

    (八)公案二
    有一天,溈山靈祐禪師告訴弟子仰山禪師道:「有一個信徒,拿了三束白絹來,要我為他敲鐘祈福,祝禱世界和平安樂。」仰山故意問道:「既然信徒對佛法這麼誠心,老師您收了他的白絹,要用何物酬報他呢?」靈祐禪師即刻以柱杖敲床三下,說道:「我將這個酬他!」仰山不以為然地說道:「若是這個,用作什麼?」靈祐禪師再敲三下,說道:「你嫌這個還不夠嗎?」
    仰山解釋道:「我不是嫌『這個』,『這個』是大家都有的,我認為老師不應該用大家的東西酬謝他。」靈祐禪師道:「你既然知道這是大家都有的,為什麼還要另覓他物呢?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什麼東西可以酬謝他呢?」仰山仍然說道:「自己雖然已備,但無他人,何緣得識?你忘了當初達摩祖師東來中國,不也是將『這個』予人嗎?每一個禪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啊!」
    1.「這個」是吾人本來清淨的三身四智,雖然已備,不勞他人賜予,但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門庭,仍需假借音聲文字為緣,才能迷途知返。
    2.「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四智」是唯識講的轉識成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3.六祖言:「三身,清淨法身就是你的自性,圓滿報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就是你的行持。」
    4.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如是求。」撥去重重妄相執著,體相交融,剎時萬法是心光,萬德自周圓。到處都是毘盧圆满報身。
    5.諸佛的依、正果報,萬德莊嚴功德,無法言說其之不可思議。吾人因地修行,雖行小善,不可執著為實;雖逢小惡,不可執無業報。要以般若無住生心,語默動止、去來坐臥,去廣集福慧道糧。

    (九)《大寶積經》中的阿闍世王子會。
    1.「爾時,王子即說偈
    1-1.云何得端正,蓮花中化生?
    1-2.云何知宿命?願佛為宣說!
    爾時,如來了達諸行究竟彼岸,隨問而答,即說頌曰:
    1-1.忍辱得端正,施蓮花化生。
    1-2.法施知宿命,汝當如是解。

    2.王子又問:
    2-1.云何得正念,具足智慧生,
    2-2.如法而修行,堅固不可壞?
    世尊答曰:
    2-1.不諂得正念,巧觀智慧生,
    2-2.尊重所修行,護法心堅固。

    3.王子又問:
    3-1.云何成妙相,具足三十二,
    3-2.八十隨形好,觀者樂無厭?
    世尊答曰:
    3-.由施得諸相,行慈獲隨好,
    3-2.等心於眾生(對一切眾生平等視之),觀者無厭足。

    4.王子又問:
    4-1.由何等業行,得生諸佛前,
    4-2.能請微妙義?唯願如來說!
    世尊答曰:
    4-1.於諸法施中,不曾為障礙(權巧方便的法施無礙),
    4-2.因此故恆得,值遇諸如來(得遇如來言教)。

    5.王子又問:
    5-1.云何離諸難,而生於善趣?
    5-2.云何世世中,性常無放逸?
    世尊答曰:
    5-1.淨信離諸難,持戒生善趣(信心清浄可遠離諸多難事,持戒清淨能生善道)。
    5-2.由修習於空,所生無放逸。

    6.王子又問:
    6-1.云何獲神通,及證宿命智,
    6-2.能永盡諸漏?願佛為開演!
    世尊答曰:
    6-1.施乘得神通,教授成宿命,
    6-2捨離於二邊(無常誤認為有常的常見;非滅誤認為斷滅的斷見。),由是盡諸漏。」

    7.綜上:佛陀演說依、正報應不執著住處,並非要吾人落入斷滅二辺見,而是要修行者從器世間、有情世間中脫離出來,了知有個真覺世間,常寂光明。此真覺性,非佛獨得,吾人若能了卻身心所依非實,契入不離不散的一合實相,即於剎塵一念的起心動念,也能廣至大千世界,行善法,圓成三德。
    (圓成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等三德,因三者各有常樂我淨之四德,故名三德。(1)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2)般若德,般若即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3)解脫德,遠離一切繫縛,而得大自在者。此三德,不一不異,又稱大涅槃秘密藏。)

    8.(1)云何知宿命?(2)你的看法又如何呢?
    《大寶積經》中的阿闍世王子會,阿闍世王子問云何知宿命?世尊回答:
    (1)1-2.法施知宿命,汝當如是解。
    •因為行法施者,說法依因緣而斷人所疑,以行法施者「知宿命」,能知過去無量劫事。 法施果報雖有三十五,最重要者是知宿命。
    (2)6-1.施乘得神通,教授成宿命,
    •「乘」是交通工具,「三乘」是佛教所認為的三種解脫生死的交通工具,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種法門。 其根據眾生的根機而對應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因修禅定得神通,就能善巧方便來度眾,啟動眾生心念的變革,遠離煩惱,不墮惡道;行佛者透過教授衆生知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由因緣生業、由業感果。雖然,佛教認為世人皆有過去之世,輾轉輪迴,稱之「宿命」, 即既定的命運,但宿命就能依因緣果報,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從而改變命運。
    (3)同學分享:
    a.李虹慧老師说:宿命雖是既定的命運,但學佛的人知因缘果報,能廣結善缘,積福德来改變命運,因此學佛的人要去弘揚佛法讓未學佛的人能知道佛法能減少煩惱痛苦,提升幸福指數,認識生命真相,增長智慧。因此,行佛的人要能以善巧方便的方式,透過真實的例子去分享和解說,讓近悦遠來,使他們有得道因緣。
    b.佛教最科學,學佛的人知道缘起法,知道命運操控在自己的身上。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好壞最後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不可不慎。      
    c.學神通要知道何所求,
    因為神通扺不過業力,俗諺:「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人的生命在這個分段生死結束之後,是什麼都帶不走的,唯一緊跟著是業果,因此我們要廣結善緣,行三好,讓世界更美好。
        
    三、帶領人結語
    (一)無論善緣還是惡緣,在這人生的路途中,每個都是令我們修行成長的助緣,學佛的我們要無住生心,佛道要在衆中求,要自己去體證空性,假中真得,生活中對境要不去執著,去體證空性的真理,遠離烦惱。

    (二)下次讀書會
    因法會,5/22停辦讀書會一次。
    下次時間:114年5月29日下午3:30-5:30
    地點:線上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真知真見法相不生分第三十一,原典、譯文及講話:
    一、拂四見相,解如來義。
    帶領人:洪美沙
    記錄:洪美沙
    拍照:江麗滿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