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week ago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9.18(四)
    💛時間:晚上:20:10~21:4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一章成就:波羅蜜 第二章秘訣:般若(24頁~70頁)
    👩帶領人:楊秀麗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林雅雯、郭志蘭、陳彩卿、黃滿足、黃紅芬、楊莉娟 、楊秀麗、陳秀珠(共12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運動健身操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4頁文章(事先公告讓大家先複習自己負責閱讀的範圍)
    4、 總結

    👩帶領人:楊秀麗
    1️⃣分享人:陳彩卿:24頁~28頁: 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 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心得:我們以真誠、勇氣和智慧面對人生,就能開展出獨特的光芒,實現屬於自己的成就。

    2️⃣分享人:陳秀珠:29頁~32頁:佛法自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指導,佛教流傳到現在,我們學佛,當然要有自己在世間積極的、勇猛精進的角色。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學佛,把佛法將書本、道場所學的帶進生活中,和家人分享。

    3️⃣分享人:劉雄達:33頁~37頁: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是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


    4️⃣分享人:黃紅芬:38頁~41頁: 過去人們聽經聞法得要前往道場,但是,由於道場的偏遠、 交通不便,往往令人猶豫。而道場的硬體設備,不一定符和聽講的需要,有些初聞佛法者,勉強聽一、兩次,就打消了聞法的善念。
    🔶心得:我們很幸福,能在佛光山台北道場學佛,在大師的教法、僧團的帶領下,不會迷失方向。道場清淨,環境莊嚴,讓人安定身心。

    5️⃣分享人:馬嘉綾:42頁~45頁: 禪宗六祖惠能從五祖弘忍手中得到衣缽,五祖 送惠能到江邊,對他說日後的佛法將由你廣為傳揚,請一直向南走,不宜速說佛法。
    五祖告訴惠能,不要急於向外傳法,要緊的是等待合適的機緣。六祖因此隱居在獵人隊中,吃肉邊菜,等待機緣。機緣就是一切條件具備了,只要因緣具足,任何事情才容易成就,才能水到渠成。
    🔶心得:事情不具掌握不得急於外傳,不對時間環境,有可能更難理解,不對的人反而妄想把事情搞得更糟。

    6️⃣分享人郭志蘭:46頁~49頁: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要我們大開普門, 不要有族群掛礙、分別對待,要能接引各界人士、 三教九流同霑法益,讓眾生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上,都能將得益於佛法種種善緣普施與社會。

    7️⃣分享人:楊秀麗:50頁~53頁: 金剛經揭示成就的秘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般若), 應無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 (真空)才能妙有,般若智慧能明澈身心如水月,從虛妄執迷的此岸度往常樂我淨的彼岸。
    🔶心得: 我們在面對外在的事物,不要過於執著看待,就不會被困擾,了解佛法的智慧,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8️⃣分享人:馮淑真:54頁~58頁: 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了解世間的現象, 至於漢語的智慧,則有善有惡。
    🔶心得:知識是一盞工具燈,能幫助我們分析、理解、判斷現象。讓我們看清楚事情的表象與因果關係。佛法的智慧能導正知識與方法的方向。

    9️⃣分享人:郭志蘭:59頁~62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察, 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
    🔶心得:在生活中面對人事,不執著於別人的讚美或批評,心能安然自得。當我的心不被束縛,智慧自然流露,慈悲自然升起,生活就會明澈透亮放光。

    🔟分享人:黃滿足:63頁~66頁: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污,是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 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善良的,讚美的語言,這不是口中在放光嗎?
    🔶心得:佛光山三好: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每天能夠由身口意做起,一句讚美、一句安慰、一份善行,我們生活中也能放光。

    1️⃣1️⃣分享人:林雅雯:67頁~70頁: 有些人即使信仰佛教多年,深入經藏 ,能夠把佛書中的道理說一大堆,但是,在生活中 無法落實,是非得失不能放下,這樣就不能契合 金剛經的旨趣。 如果將佛教與生活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瞭解空。
    🔶心得:本來誦金剛經時,對經文的意思並不完全了解,現在讀誦大師著作金剛經般若之後,對其經文的內容稍有瞭解,也受益良多。感受深刻的內容有要打破內在的黑闇執迷,一切都要靠自己,別人代替你不得。

    🧑總回饋:劉雄達: 9/12-13回本山參加叢林學院的畢業典禮時,保和尚致詞勉勵畢業生,爾後四方弘法利生時,要以本書的精神法要來辦道,足見本書的重要性。佛光山是屬禪宗,傳承自佛陀-大迦葉尊者-達摩祖師-六祖能師-臨濟宗義玄禪師-至(第48代)星雲大師,自六祖後的禪宗係以金剛經為修持依據。本書金剛經-成就的祕訣,是大師對金剛經的心得體證,對人間佛教的實踐與修持等,皆有重要指引。金剛經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蓋括總之,即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值得我們一再而三地學習與體證,祈大家在人間能如願所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