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week ago
    📗📚松四三學讀書會

    🔶日期:114.9.25(四)
    💛時間:晚上:20:10~21:40
    🔷地點:ZOOM(線上)
    🤎主題: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三章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第四章無相布施:無限功德(71頁~117頁)
    👩帶領人:陳彩卿
    👦總回饋:劉雄達
    👸記錄人:馮淑真
    👩‍⚕️參與人員:劉雄達、馮淑真、馬嘉綾、詹達娥、林雅雯、郭志蘭、陳彩卿、陳秀珠、黃滿足、黃紅芬、楊莉娟 、常紹琪 、楊秀麗(共13人)

    📢📢讀書會流程
    1、 暖身:運動健身操
    2、 帶領人介紹文章【主題、出自、作者】
    3、 每人閱讀4頁文章(事先公告讓大家先複習自己負責閱讀的範圍)
    4、 總結

    👩帶領人:陳彩卿
    1️⃣分享人:郭志蘭:71頁~74頁: 我們一輩子都有頓悟的機會,每天都有頓悟的時刻, 悟,不能只是一時短暫的了悟,要能夠在現實的實踐中體會,與現世實用,才能體悟生活禪,才能逐漸地 度煩惱、苦厄,得自在菩提。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面對生活的苦,不逃避,不粉飾,才能體會佛法中苦的真實義。

    2️⃣分享人:常紹琪:75頁~78頁: 佛陀在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信成就—(如是)、聞成就—(我聞)、時成就—(ㄧ時)、主成就—(佛)、處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眾成就—(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啟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要感謝世間的因緣、感謝別人成就我們,這是多麼值得歡喜讚嘆啊!
    🔴心得:要舉辦一場法會,必須具足六種因緣才能成就,同樣的我們日常的生存與生活,也是依靠世間因緣與他人的成就。能夠明白並感謝這些因緣,在修行上讓我們升起歡喜心。

    3️⃣分享人:陳秀珠:79頁~82頁: 佛法講因緣,因緣和合而成,因緣不具,一切事情皆難成, 所以因緣不具足時,就等待因緣或創造諸善緣。
    🔴心得:凡事因緣和合而成,因緣未到,不必強求耐心等待,等待同時,不忘去作善事,說善語,結善緣,因為這些會成為未來的善緣。

    4️⃣分享人:楊秀麗:83頁~85頁: 讀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秘訣,就在我們能否以 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心得:【金剛經成就的祕訣】,讓我了解到學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明白了真正的修行人,不只是學佛,也要行佛。學習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時時修正自己的行為,行三好四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5️⃣分享人:陳彩卿:86頁~89頁: 金剛經點撥了我們依空安住, 無住因緣的生滅,生活在真空的妙有裡,無住才能自在。
    🔴心得:每天遇到煩惱時,提醒自己,不必死抓住,一定要怎樣,隨順因緣,反而更自在。

    6️⃣分享人黃滿足:90頁~93頁: 人往往有無數雜念,猶如大千世界數不盡的微塵,佛陀了解眾生的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斷除我們心頭常在纏縛的雜念妄想,令我們直 指本心,不再著迷眩惑與世間的色相。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金剛就是我們的般若自性,般若禪心,諸佛時時,度化我們心內的眾生, 般若的妙用,能令眾生時時成就自性諸佛,般若就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
    🔴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待人以慈心,處事以智慧,安住於禪心,不執著於得失,不迷惑於境界,這樣都能顯現金剛般若的力量。

    7️⃣分享人:馬嘉綾:94頁~97頁: 我們都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如何廣度眾生呢? 在佛門課誦之中有一首觀音偈,三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又說;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心得: 觀世音菩薩為了讓衆生得度,順應衆生因緣幻化三十二像,隨個人環境、心境應相得救。

    8️⃣分享人:黃紅芬:98頁~101頁:禪師剎時明白,就是這一念的貪愛,將要毀去他千古的慧命 ,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空中迴響一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得住, 再來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都有放捨不下的玉缽,玉缽可以財富、名位、 愛情、權利等等,若不願粉碎執綑心念的玉缽,我們如何能夠無住生活,不管哪一種 執著心有所住,不識慧命,都令我們無法了悟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 唯有放下、超脫所執,才能自在。
    🔴心得:當我們願意在生活裡練習無住,心不被境界牽引,才能自在安然,這份自在,是在日常的待人處事,真實體會到一種清明與安穩。

    9️⃣分享人:劉雄達:102頁~105頁<金剛經>點撥了我們<依空安住>,無住<因緣>的生滅,生活在<真空>的<妙有>裡,無住才能自在。
    堅實的金剛心,是般若空性,是菩提本心。發菩提心,實踐於現世人間,即應: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這是整部<金剛經>的要旨。

    🔟分享人:馮淑真:106頁~109頁: 布,即是普遍,施,即是散盡,倘若行布施的念頭不清淨,為了求名,為了求利, 為了得到回報,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 都是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
    🔴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人、布施時,心無所求,布施只為慈悲、成就善緣。

    1️⃣1️⃣分享人:林雅雯:110頁~113頁: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的四句偈,提醒我們面對世事要建立六種觀念
    一、如夢觀 二、如幻觀、 三、如泡觀 四、如影觀 5、如露觀 6、如電觀 金剛經說一切法都像夢幻、泡影、露水、閃電, 並不執著在消極的幻象上,提醒我們,不要執迷在世間萬物表面呈現的虛幻假象,了解本質的空性, 我們要能藉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真相。
    🔴心得: 世界萬事萬物,猶如幻象,若我們執迷於表面的得失,成敗,就會被假象所困,心隨境轉,迷失慧命。

    1️⃣2️⃣分享人:楊秀麗:114頁~117頁:能布施,才是大富人家,心若貪求擁有獲取,即使坐擁有再多的物質財富,仍是窮如乞討者。
    🔴心得: 一個人能夠慷慨布施,透過財施、法施、無畏施來利益眾生,是一種福報的累積,也是心靈上富足,所以布施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總回饋:劉雄達: 世事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事無常,提醒我們要了解本質的空性,空含攝了有無,空是因緣,我們要能[藉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實相。
    三種妙觀可以培養如虛空廓然的平等心:厭離觀、菩提觀、慈悲觀。若是有無報償都不計較,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完全為了眾生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功德是無限的。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