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6/12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p192
    1)無得,但不否定修行的得p197
    2)不驚、不怖、不畏p199
    3)堅實心如金剛p205

    帶領人:黃蓮香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呂美英 (參與人數共9人)

    文章討論

    黃蓮香:
    大師帶領我們學人一步一步由淺入深的修學金剛經。一開始大師就告訴我們,一生修行若要有所成就,不但要在生活中實踐「六度」的修行,更要有堅如金剛的信心與毅力,面對任何考驗與磨難,都不動摇。
    大師舉例多位古德高僧的參學悟道,無一不是在層層考驗中放下所有的執著,最終展現本自具足的菩提本性般若妙心!

    莊琇紅:
    一切諸法從眾緣生,自性本空。依止法體則有瞋恨,諸法實相畢竟空中,無法本體可依止者。菩薩如是思惟諸法,其心寂然,瞋恨不起。密勒日巴,修行過程,緣起瞋恨心起,一念慈悲,經上師悲憫,終密勒日巴示現「佛由人成」只要有決心、出離心、耐煩心、並與菩提心相應,人人皆能成佛。

    李月卿分享:
    在人生道路上,用心活在每個當下,讓自己的身口意用慈悲心,平等心,歡喜心來生活。即使處於重重困境考驗,不管善惡,順逆境時,都用般若的妙法,以無得來破除事,理障的無明煩惱。佛陀曾說世間與我有爭,我不與世間爭。天天時時善護清淨心,時時提起正念,用心看一切事,都會是真善美的一天。凡事不執著,不比較,隨順因緣。則內心感受是:
    心真大地皆清淨;
    心善大地皆順暢;
    心美大地皆美麗;
    心誠則天下平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深信佛法實踐,無得而修才能真實的獲得。

    李虹慧老師:
    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引言:大師指出「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
    日本明代禪宗高僧,夢窗國師開悟時年三十一歲,得悟的因緣,襌自禪師慈悲,以無情的棒喝施方便法,要他不執著文字,也不執着法相,般若心,正在我們心内,他作有一首很深的哲理的詩:「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1.無得,但不否定修行所得
    佛陀要我們修行時不執着,卻不是不必修行。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要和諸佛感應,接心,而不是時時罣礙;心有所求,盼有所得哪裡還能自在?
    六祖說:「無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自性本自俱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自清淨.能生萬法」。一念我法撒盡,萬法我心.只在一念,一念迷即衆生,一念悟即佛.即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2.不驚,不怖.不畏
    佛陀說,要是有人聽聞《金剛經》,信心不逆,福德將勝過在無限的刼世中,無限量所以身布施。
    信心不逆是信心不會退道,不會退轉.也不會放棄,不比較,不執着,信心清淨自然調和柔順,行解相應.感應道交。
    賣燒餅的小孩,一念善行,把賣燒餅的錢,捐給老和尚,此善行感動了市集上的衆人,紛紛捐錢給老和尚,完成蓋廟的大願。這件三世因果的生命觀,给我們一些重要的啓示:人生的際遇因緣,來自過去身、口、意的结果,雖然定業不可轉,但是經由多做善事的緣份,還是可以重業輕受,轉化因缘,消災免難。
    四十年前,我讀了明朝的袁了凡居士,在雲谷禪師指導下,每日記「功過表」,徹底自我反省,發願力行利他的好事,終於改變自己的命運。當時我也效法寫功過表,每天在教學過程中,有否瞋心處罰學生,在人我相處中,若有過錯,常在佛前禮拜懺悔,當時年輕勤於參加共修,聽開示,在普門寺大師講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全勤參加並勤作筆記,在阿赖耶識中薰習,這是今生今世的福德感恩永記。
    我們研讀《金剛經》,了解聞經不驚,在慧解上深信不疑而不怖,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而不畏。

    3. 堅實心如金剛
    殺人的鴦掘摩羅,因信解經教,心如大地,不動不搖,於是從殺人的指鬘外道,修成證果的大阿羅漢。法遠禪師禁得起考驗.不論歸省禪師怎樣無理對待.都無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願心,難怪最後歸省禪師會稱讚法遠是真正參禪的法器。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被駡被潑水,持鉢到市街行乞,以還房錢。忍不但有克制與忍耐之意,還要有明智,忍逆境之辱,還要忍順境之喜。

    4三業供養
    大師說:「我們修行學道時,不免受到各種試探,磨練,但是至艱至苦的磨鍊.是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
    大師舉「將身口意三業供養師父」的密勒日巴求法的因缘,受師父的各種磨練具體經過及表現,
    密勒日巴尊者對上師真誠信服,刻苦精進的修行,終於能消除深重罪業,完成菩提道業。同時示現只要有決心出離心,耐煩心,並與菩提心相應.人人皆能佛。大師期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修行是每天行三業供養:身供養:做好事口供養,說好話意供養,存好心三業清淨,信心清淨,就可使宿業漸漸消滅,將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5/22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4)時間管理p185
    5)權位無住p186
    6)死生自在p187
    帶領人:高麗香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林鉢香 (参人數共8人)

    問題討論:

    陳秋玉:
    「無住生活」告訴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外境能夠超然面對、不執著於己心的生活。
    生活中,一般人都想要擁有不想失去,因為想要擁有所以要付出的就相對很多,無形中也產生負擔。
    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能照見般若自性,得到更自在的生活?我覺得就像大師所說的懂得享有,比擁有更幸福。世間上有形的東西萬般帶不去,我們一生所努力的結果,不可能隨自家而走,倒不如放下負擔罣礙,做一個享有快樂的人。
    人間佛教是在生活中、思想中修行,因此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
    把握當下廣結善緣,累積福德因緣,為自己創造更寬更廣的修行之路。

    李月卿分享:
    大師說:人生在世只不過數十年,生命要不空過,要活得像300歲有價值人生。現代生活包羅萬象,活在不斷切換角色和頻道,執著在六塵、妄念中,心若有住就會不安不穩,被情緒煩惱綑住,過得很不自在。慶幸有學佛,唯有靠平時學佛拜佛,將佛法深深烙印在心,並實踐在生活當中,珍惜活在當下過著無住生活,觀ㄧ切事物,都會很自在很美好,也善用零碎的時間,多發心做義工,來服務大眾,做中學,學中做,用歡喜心,平等心,
    廣結更多善因好緣。讓自己人生更昇華,過著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無念境界般若自在的人生。

    邱麗英:
    《時間管理》
    人命在呼吸之間,我們要善用保貴的時間來創造生命的價值,大家都很有福報,來佛光山學佛,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把佛教帶入生活,讓每個人在日常能與佛接心,當我們心靈空虛、受委屈時,有良師益友指點迷津。加入佛光會能結交善友,廣學多聞,增加見識,廣結善緣,佛法共修,聽經聞法,福慧增長,因此,大師說: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我提倡「行佛」在日常生活中確切實踐佛法。
    讓我們一期一會的生命不空過。

    李虹慧老師
    4.時間管理
    大師的「人生三百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給佛教.奉獻給大衆。
    他說:「管理時間就是珍惜生命」他錄製電視節目,每集不論五分鐘,八分鐘,都會事先準備妥當,每個主題.設計起承轉合.講完,前後相差不到十五秒,而且從不NG,錄好的帶子不用剪接就可以播出o
    大師身教與言教並行.要我們善用時間.能够勤勞,愛惜時間,能歡喜,樂觀的播種,耕耘,必有豊收的一天。

    5權位無住
    世間一切成敗得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
    大師告訴我們:「任何國家,企業團體的「世代交替」,才是永續經營的關鍵。只要是人,難免有得失心,但是愈是計較,愈是背著沉重的包袱,要看淡「上台、下台」因為能放下,才能更超越更自在。
    大師四十歲任佛光山住持,第三任屆滿五十八歲,即宣佈退位。
    尊敬大師身體力行,不久住權位,要给年輕人機會,讓年輕人去做,做得不好,他說:「我們很多資歷比較深的人都還在,可以提醒修正,傳承經驗」。這是今日五大州有3百多佛光道場,實踐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6.死生自在
    生與死是不二的,生未曾生,死未曾死,因為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
    世間的一切,本依著成住壞空的因緣生滅。我們要能參透因緣和合.生滅本來就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
    大師告訴我們:「要透徹生死,在人命如呼吸間的不可知,無法主宰的當下,要能把握每一個念頭,明瞭精神世界的内在價值,對人間更應該要惜物惜情,發大勇猛.以般若的智慧,超越生死,以大慈大悲服務人間,廣度衆生,才能開發一個真善美的淨土。

    主席結論:
    感謝惠珠副督導長召集安排讀書會、麗香副督導的帶領、李老師的指導回饋,讓我們進步成長。這期的讀書會邀請會長一起參與,也請會長在各分會群組邀請幹部會員共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5/15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p158
    1)清淨自在的心p166
    2)死囚頂油,全神貫注p173
    3)心在何處p178

    帶領人:黃玉梅
    回饋 :李虹慧 (參與人數共11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今天讀書會給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感應道交」和「來電了」。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能跟我們感應道交的就是法師的開示,經典裡的一句話,或是一段與我們心靈相應的事蹟都能稱為感應道交。與人相交,看對眼來電了,就會生起喜歡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想要要安住身心,需要用時間來修鍊完成,也需要時時的警醒自覺。待人處事,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用壞臉色來對人,自己苦,別人也煩惱;不如和顏悅色,自己自在,別人也歡喜,和顏悅色是對他人的真心供養,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更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用壞臉色來對人,自己苦,別人也煩惱;不如和顏悅色,自己自在,別人也歡喜,是對他人的真心供養,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更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

    黃惠珠: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維摩詰居士和一般人一樣娶妻生子,一樣擁有世間的生活、事業,身處於五趣雜居地,卻不為種種的欲望所染著。因此在家學佛,一樣可以讓自己擁有清淨的修行生活。每天定時密行,念佛、打坐、讀經,有著精神上的超越,自然就能「不著三界,常修梵行」。三心不可得點過去的心,過去心已滅;點現在的心,現在心生滅不停;點未來的心,未來心還未生,因此,二祖慧可才有「覓心了不可得」的疑情。因為不認識自己的心,才覺得人生茫然,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生命困境。假如能時時觀照自心,檢視自心,才能漸漸認識自己,充實自己,假以時日,必能乍見本來面目,清朗透澈,一切現成。境是無住的,心也要無住。一切境無住,就是世間萬法無常,萬法皆空,萬法時時都在變化情況在變,你老停留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水平,那就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這些雖然都是世間法,但要以世間法來認識出世間法。出世間法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要破除一切執著,斷除一切煩惱,超越一切障礙。站在一個無人超越的高度來觀察人生所有的問題,來觀察世間所有的問題,你就不會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你就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你就能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李虹慧: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引言〕
    佛陀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衆生心。
    經上說: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大師說:「只要懂得化慳心為捨心,化瞋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這是指引佛光人修行與實踐的方法。
    「三心不可得」,萬法因缘生,所有十方三世的森羅萬象,緣聚現,都只是各自的時空點(當下、此時、此刻)一時頓現,刹那存在。大師指示我們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不執着.生命才能往前進,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不住内.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同時要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這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

    1)清淨自在的心
    佛陀說,無法可授,無人可得,令衆生知佛果性空,不應有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在的心。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性也是空性的。「妄念」一滅,罪業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梁皇寶懺等懺本中,有偈語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大師說:「心無所住,需要用時間來修煉完成,但要時時警醒自覺,檢查自己的發心是染淨是正偽,才能達到發心正.果必圓。

    2)死囚頂油,全神貫注
    我們想要過無住的生活,就必須學習故事中的死囚,心中只有一碗油,面對世間的五欲引誘,不為所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護念清淨心,就像死囚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跨越生死的關頭。

    3)心在何處
    人生不過百年,日夜各占一半。人生不必求全,一切但求盡其在我,俯仰無愧。只要我們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調和,平衡,就會發現「一半一半」的世界真美好。
    大師說:「我們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今天任何的不愉快,要能盡快放下,不要帶到睡眠裡,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要想過著修行的無住生活,就不要有隔宿之恨」。
    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妄念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淨菩提。

    朱元:
    失去半年糧無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為依存,在生活情境中,深入於空性,無住生心,此時佛法和生活融於無二無礙,生活變得有趣,更有創造性及充滿真理智慧,時時刻刻展現活潑的動力,八面玲瓏,所謂平常心是道,開車就是一個考験無住生心的平凡例子。所有局限性的想法都帶有「有所住」的色彩,真理就是緣起無自性,大師所提倡的「一半一半」思想就是要我們應無所住。允執厥中,不二對待,好壞是因緣生滅的,業力如幻,緣生緣滅,內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當下即淨土,佛力顯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5/08日(星期三)【線上ZOOM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 《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p136
    1)「我」在那裡p140
    2)一念慈悲,吉祥圓滿p147
    3)沒有不能度化的人,沒有不能完成的事p149
    4)發心當下,無限可能p152 (參與人數共10 人)

    帶領人:程麗麗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高麗香
    攝影 :呂美英

    文章討論:
    陳秋玉:
    所謂「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迷悟就在一念之間。
    有時候我們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一個眼色,就耿耿於懷,鬧情緒,想不開。
    其實這些情況都是迷的一種現象,台語有句話叫做「氣死,驗無傷」。不要拿別人的無心之過來懲罰自己。
    我們學佛知道世間無常,時間會過,環境會變,等時間ㄧ過,環境一變,情況就不一樣了,何必沉浸在那個不愉快的境地裡而無法自拔呢?我們的生命短暫,所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何必事事計較。「佛道在眾中求」,熱鬧場中做道場,我們的修行在人群中,不同於一般世俗的人生觀與處事原則的,就是有願就有力,讓信念持之以恆的發光發熱,生命就可以發揮無限的價值與意義。

    邱麗英:
    惠能大師云:「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句話很清楚,當迷的時候需要師父來度,等那天開悟了我們要自己度自己。
    惠能所說的「自度」,也就是要我們培福、結緣、修慧,而佛光人舉辦捐血報恩活動,行三好慈悲濟世,饗應「共生與共榮」環保愛地球活動,面對許多會務雖然忙錄,那是充實有意義的,學佛要廣結善緣才有好人緣,要「福慧雙修」,「行解並重」,「自利利他」,才能圓滿菩提,等到一期一會的生命結束了,我們過去生所種下福田必能開花結善果。


    高麗香:
    發心當下,無限可能
    大師說本領不是「教得會」,也不是「學不會」,而是「做得會」,做了就會了。只要發心就好了,發心的當下,就能激發無限潛能。
    所以佛法是重於實踐,而世間成就的祕訣,是獨當一面,能實踐的執行力。要發大心,就要無我,越是無我,就能對更多人奉献,越感受不到自己的各種執著,就能有更大的包容。大師一再叮嚀發心的重要,我們發心承擔任務,就能激發潛能,借假修真,行菩提道,開悟了知的一天,終會到來。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引言:
    六祖慧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星雲大師說:慧能所說的「自度」是要我們培福,結緣,修慧,即「福慧雙修」「行解並重」。
    1.「我」在哪裡
    《金剛經》云:「知一法無我,得成於忍」。
    大師以讓人易懂的文字說:「無我」即一切皆因緣所在,沒有本體自性。「我」的存在是五蘊假合的假我,沒有真實性。又告訴我們要能從假我中借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實相的我。
    我覺得大師把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說得讓我更明白。
    忍是接受、擔當、處理、消除、化解,是忍耐逆境順境時不起瞋心,能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心。
    生忍是要能認識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酸甜苦辣、人我的是非、曲直,負責應盡的任務,化解恩怨煩惱。
    法忍是能自我疏通,調適心理上的貪瞋痴成見,體認世間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都是「緣起缘滅」,把心要住於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搖。 無生法忍,一切法無生,根本不需要忍,菩薩若能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即與空性相應,內無貪念,外無所得,不為外境所動,這樣證得無生法忍!
    2.一念慈悲 吉祥圓滿
    作惡多端的乾達多,在世時曾救過一隻蜘蛛,此一念慈悲,當他死後墮入無閒地獄受苦時,那隻蜘蛛從空中一條蜘蛛絲救他 ,但因乾達多見許多地獄衆生跟着後面攀爬,即生一念的自私害怕,伸脚把後面的衆生一個一個踹下去。
    大師結語說:「一念入暗,無間地獄;一念慈悲,自利利他,吉祥圓滿。世界是一個共同體。同體共生,即是因緣依存。」
    3.沒有不能度化的人,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大師常說:「處處皆是菩提道場,沒有不能度化的人」。
    佛陀是最善於觀機逗教的老師,不著於相,施方便法,才能够使奥妙的佛法,契入聽者的心中。
    星雲大師說:「弘法不要執著於自己的,或是傳統的,一旦住法執著,就被法所拘泥,不能够權衡變通」,並提醒大衆:「知道人間沒有不能度化的人,發了心,就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4.發心當下,無限可能
    大師說:「本領不是教得會,也不是學不會,而是做得會,做了就會了。只要發心就好了,發心的當下,就能激發無限潛能。」
    大師叮嚀我們:「佛法重於實踐,而世間成就的祕訣,是獨當一面,能實踐的執行力。要發大心,就要無我,越是無我,就能對更多人奉献,越感受不到自己的各種執著,就能有更大的包容」。

    主席結論:感謝惠珠副督導長召集安排讀書會、麗麗督導的帶領、李老師精闢的指導與回饋,獲益良多。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讀書會
    5/01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四章:無相布施:無限功德
    4)無畏布施p126
    5)法布施p128
    6)人人皆能布施p133

    召集人: 黃惠珠 帶領人:朱元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朱美玲
    攝影:莊琇紅 與人數共12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在我們的生活裡布施不要等待,當下就要把握,以前常想:「等我有錢以後再來布施」但是甚麼時候有錢?人心不足,好像任何時候都覺得不夠用,還想要更多,多了還覺得不夠,就這樣因緣一次次地錯過了。其實布施不在金額的多寡,而在當下發的歡喜心與結緣心。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增廣我們生命的長度,就是與人結緣和發心奉獻自己有為的能力。承擔做事也不在能力的強弱,而是在於我們有沒有心去廣結善緣。誠如大師所說:「大心未發,仍是凡夫;既發大心,即是菩薩。」因此不要等待時間,不要給自己找理由藉口,人人皆能布施,現在就能布施,把最珍貴的心意毫不遲疑地布施給別人,當下即是菩薩。
    邱麗英:
    佛陀說:能夠信受奉持金剛經,為他人解說的法布施是無為法。每個人要有正確的因果觀念,要能明辨是非,幫助眾生,轉迷成悟,廣宣教義,應用於生活中,廣結善緣,自利利他。現今社會憂慮症的患者缺乏自信,若有人幫助他去除恐懼害怕,積極尋求治療,並接引他到道場禮佛,讓他身心靈得自在,就如觀世音菩薩一樣聞聲救苦「施無畏」。大師說:「施無畏」用在管理學上來說,身為領導者,要管理別人之前,先要讓他信任你,因你而獲得安全感,不會感到害怕,這才是真正會做人處事的人,也是最高的管理精隨。
    李月卿:
    林靖娟老師是「無畏布施」的大勇者,是真正的大菩薩,遺愛佈滿人間。1992年火燒車事件,導致多人傷亡。讓我聯想到和我的事業息息相關,經營車輛生意,最重要的是行車安全,平時車輛定期安全維修保養外,司機開車教育培訓,安全考核等等都在監理單位監控和規範內,不違規不觸法,一切要合乎規定。從事旅遊業,當年看到螢幕上傳來不幸的訊息,心中提醒自己要探討與警惕。我讚嘆每位司機大哥日日處處都在行一身七寶布施,時時觀照眼耳鼻舌身意,確保行車安全、熟悉路線、行程不誤點,服務每一位客人,讓他們感受到賓至如歸。行三好四給,將佛法落實在工作崗位上,歡喜結緣,自利利他,這也是無畏布施。
    陳月桂:
    1992年我還在幼教界,林靖娟老師無我的施無畏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迴響,有做了一座靖娟老師的雕像,供後人紀念。她將每位幼兒視為生命中的寶貝,是一位相當負責任的老師,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法布施在佛光山、佛光會處處可見,如:宣講員、會員大會中的座談會、助念、為往者開視等均是法布施。
    高麗香:
    大師提到的《金剛經》十行法→書寫、供養、施他、諦聽、宣說、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我覺得是有次第的。其中我分享「宣說」,身為宣講的我,深深覺得自己在準備期間,從不斷閱讀思惟大師的文章中,找到文章核心價值,經由內化和生活經驗相扣,收穫最多的是自己。「受持」就是依教義奉行,自利利他。「諷誦」即是在誦經時能大聲讀誦。
    陳雲瑩:這則〈拉達克的小黃花〉故事,讓我很感動。在物資環境貧脊的拉達克,這位小女孩能以歡喜虔誠的心,把握當下將身邊最美的小黃花供養大師,這份純真無染恭敬的心就是最珍貴的布施與供養。布施是不等待、把握當下,做就是了。
    朱元:
    布施的無畏正是我們要追求的,這三篇文章給了我們方向 ,有跡可循。林靖娟老師及末利夫人與拉達克拿著小黃花的小女孩三者都具備了ㄧ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自覺與護生的大愛精神,有著堅定的信念及大無畏的革命情操,心中展現著明亮的以天下為己任之犧牲奉獻的德行,不遲疑、發大心自性般若為人指引,大公無私,超越時空無藩籬。大師說:「生命如晨間露水,應該以有限的外財,充實無形的內財。這三者都為我們大家立下的好榜樣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4.無畏布施
    幼教林靖娟老師以大無畏精神,為了救車中的小朋友捨命了,是真正的大菩薩,是無畏布施。
    茉利夫人不顧正持八關齋戒,不顧自己破戒.不但救了御廚之命、也救了波斯匿王的一念無明。两則皆以真正的慈悲心及般若的智慧,行無畏布施。

    5.法布施
    大師先以《金剛經》依法出生分第八中的一段:
    佛陀說: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財布施是有為法,所得的功德是有限的。
    他人說法的法布施是無為法,其功德勝過財布施。

    「應無所住」就是解「空」,含攝有和無即「空中生妙有」。[不貪」是不要執着.迷戀,即為「無所住」,若能悟得無相.無住的般若智慧.及菩提清淨心,便能够向他人行法布施,功德自然勝於財布施。

    6. 人人皆能布施
    1992年大師在印度拉達克成立協會,在歡送的人潮中.車子已經開動,我早已瞥見一個小女孩,手上拿着一朵小黃花.一直朝着我看,就在車子發動時,她一路追了過來,把手上的黃花插在車窗上,我趕緊請司機停車,將手腕上載的水晶念珠脫下來送给她,她露出真摰的笑容,淚水不斷奪眶而出。隨著車子移動,花瓣在風沙中微微们顫抖,從前座的後照鏡中,我看到她在遠處一直保持著合掌的姿勢。
    這段感動的细述,表達大師收過各種貴重的禮品,以這個小女孩供養的一朵小黃花最貴重,也感動。大師叮嚀我們說:「不要等待時間,人人皆能布施,現在就能布施,把最珍貴的心意,毫不遲疑地布施给別人」o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4/17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三章:金剛:斷除一切煩惱p86
    1)金剛就是般若p90
    2)真空才能妙有p100
    帶領人:黃美惠
    回饋 :李虹慧

    文章討論:

    陳秋玉:
    《金剛經》是我們很熟悉的一部經典,內容深奧,這幾年我課頌在《金剛經》,一直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總是認為讀誦久了就能通徹佛理。其實這也並非是容易的事。現在我們手上這一本《成就的秘訣-金剛經》,我每次閱讀一個章節的文章,感覺就跟大師親近了一些。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想? 因為文章裡大師用深入淺出的說法,舉出許許多多的公案讓我們理解,逐漸地發現佛法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與我們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是這麼的習習相關。就像文中的一句話「法無定法」,按照例子的說明,它可以是雙手握拳使壞的打人,也可以是替人搥背的做好事,這正向、反面的釋疑更能深入人心。
    大師舉出,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不同的身分,每一種都是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眾生的方便法。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出現「法無定法」的各種狀態,每一個人的人生各有不同的難處,不管是善的,是惡的,是難行的,還是難忍的,只要能運用般若的智慧,等時間一過,環境一變,就能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以此跟大家共勉。
    程麗麗:
    金剛經云:「諸法皆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都是緣起性空,遇到逆境不如意時,就不該怨天尤人。因為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一切因緣必定都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於去面對,勇於去承擔,畢竟這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凡事不可能都順心如意。因為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合就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因此,唯有以「般若智慧」來觀照世間的真實相,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能夠放下執著,當下就能解脫自在
    邱麗英: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金剛經講空」,說明世間沒有不變性「萬法皆空」。沒有獨存性,人生的一切皆空,沒有什麼我們可以掌握,凡是緣起所成,空生妙有,例如我們的身體,我們會面臨老病死生,但我們可以在有限生命中,創造價值,唯有真正善用,才能真正的擁有,所以金剛經講空就是要我們斷除舊觀念,建立新思惟。
    黃惠珠:
    人往往有無數雜念,猶如大千世界數不盡的微塵,佛陀了解眾生的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斷除我們心頭常在纏縛的雜念妄想,令我們直指本心,不再著迷眩惑於世間的色相。《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金剛就是我們的般若自性、般若禪心。諸佛時時度化我們心內的眾生,般若的妙用,能令眾生時時成就自性諸佛,般若就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北一區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1. 念佛婆婆,每天從早到晚念佛,僅存在危急時的那一刹那.婆婆心無雜念,心無所住.那一刻所念出的佛號,讓婆婆免受地獄之苦。啓示念佛數量多寡,質與量之差別。心中有佛.心誠則靈,專注一心.認識我們的心是很有力量.如金剛,能斷除一切煩惱。

    2.「法無定法」,大師以「開拳復成掌」開示我們一切法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也沒有一定標準。真正般若的法,不思善,不思惡.是超越善惡的真理。大師指引我們「法無定法」,三十二種不同的身分,每一種都是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衆生的方便法。指出「法是不可取.不可說,形諸文字和言語,不過是佛陀和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濟度生的方便說法。

    3.金剛就是般若
    大師在《般若心經的生活觀》說:「般若是我們人之本源,人之根本,真如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真我。現在的我是假我,人之愚痴.是因不能認識般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大師在《成就的祕訣:金剛經》中,叮嚀我們要從聽聞佛法而思、修、證、而得悟,重新認識我們的心就是般若,就是金剛,是很有力量的,充滿無限潛能的,如同金剛一般堅利,能够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4真空才能妙有
    《金剛經》所說的「真空」含攝了「有」和「無」。用拳頭譬喻,握拳與伸開,所以《金剛經》講空,說明世間沒有不變.常住性的東西,沒有不依因緣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就是無,無也是有。大師提醒我們:先把心中的執着空掉.才有足够的空間.人才能生存活動。並要我們明白情緣和物質總有生滅,人生真正的富裕是內在.精神上的充實,這是無法用錢財購買的,也無法讓別人替我們修行,得靠自己,悟得佛法和般若空理,在生活的實踐當中印證。

    主席結論:
    感謝惠珠副督導長召集安排讀書會、美惠督導的帶領、李老師的指導回饋,讓我們進步成長。這期的讀書會邀請會長一起參與,也請會長在各分會群組邀請幹部會員共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實體/茶禪讀書會暨提案討論】
    4/10日 (星期三)
    時間:14:00~16:00
    地點:11樓 大齋堂
    ()茶師: 程麗麗
    茶侶:林鉢香、高麗香
    ()暖身 : 陳月桂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二章 秘訣:般若p54
    1)什麼是般若p56
    2) 如何實踐般若p68
    3) 人的無限可能p82
    ()帶領人:姜霞萍
    提案 :陳秋玉 督導長
    回饋 :陳秋玉
    記錄 :呂美英
    攝影 :朱美玲 (參與人數共18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第二篇「般若」文中提到,執行力是通往成就的祕訣。
    只要我們相信心的力量,每天往好的方向想,每天都覺得很有希望,不停去做,就一定會完成。

    世間上的事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緣不具,因此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祕訣。
    所謂「諸法因緣生」,把人做好,才容易與人廣結善緣,以自己的能力發心,回向給別人,把自己融入到其他的因緣之中,將來因緣具足,就能有所成就。 讀懂《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秘訣,就在我們能否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黃惠珠:
    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段,多半的人就會起了一個疑問:這段經文是說 我們看到的都是虛妄嗎?
    但是我們明明看到的都是摸的到、看的到、聞得到的,怎麼可以說是虛妄呢?
    原來這就要從佛教的三個基本觀念談起:
    第一個,是因緣合和觀,在佛教的觀念裡,世間的萬物都是因緣俱合而成,既然是因緣聚合而成,就沒有一個真正堅不可破的型態。
    第二個,是無常觀,在佛教的觀念裡,所有的因緣都是隨時變化的,樹會凋零,細胞會衰老,都是無常,沒有恆常的概念。
    第三個,是空性觀,在佛教的觀念裡,所有的萬事萬物沒有固定的定義,是由觀看的人去定義的,這就是空性觀。
    所以,若以因緣觀、無常觀、空性觀來定義所有看見的事物,所有我們看到的真實事物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朱美玲:
    “般若”是透過親修親證所悟得的無分別清凈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從承擔佛光幹部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廣結善緣的重要,體悟到因緣所生法,它是平等無自性的.
    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以無住生其心,安然自在做好當下事.

    程麗麗:
    讀《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那麼如何過般若的生活其中就是要自我肯定自己,了解一切法空平等,無有高下,那麼我們對於眾生除了尊重包容他人外,另外,對於自己就要能自我肯定。所謂。「自然就是美」,其實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人有自己所因扮演的角色。在真實認識一切法空平等後,能自我肯定,人人都有佛性,將來都能成佛,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做什麼事?只要能依著《金剛經》佛陀所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自我肯定,並且以無住的心,來修一切善法,將來都是會有所成就的!

    莊琇紅:『我生性原本膽,年少時,,對著群眾說話老是舌頭打結,於是,我在上台以前,將講稿一讀再讀,直至滾瓜爛熟為止;平時,學習主動迎接賓客,並事先想塵對的詞語。夜深,不論多麼疲憊,都要自己反省一日說話的得失。』這段讓感受到師父的認真,以誠懇的態度對待每件事物。我資質孥鈍,看到人的無限潛能,願效法大師的精神。

    提案討論:2024年4月份聯合月例會活動討論案
    【提案一】
    案 由:慶祝「2024年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案,提請討論。
    辦 法:
    一、分會結合舉辦「雲水浴佛」、「孝親活動」,廣邀長輩回道場,共沐佛恩。
    二、鼓勵蔬食:本會與必勝客PIZZA HUT合作,特推出「佛誕節」優惠,4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憑優惠代碼,即可享用佛誕節優惠價。相關詳細內容請參閱附件一。各分會可藉此廣邀大眾享用蔬食,一同響應「蔬食A計劃」.
    以累積分會響應人數
    提案討論
    鼓勵各分會會員家庭、公司聚餐可藉此廣邀大眾享用蔬食,必勝客PIZZA HUT「佛誕節特餐」,一同響應「蔬食A計劃」.以累積分會響應人數


    【提案二】
    案 由:響應「『零飢餓』~買一送一稻米專案」,提請討論。
    佛光會為支持在地好米,並回饋社會造福鄉梓,共同為世界糧食短缺盡一份心力。
    辦 法:
    一、捐贈方案:凡支持「『零飢餓』~買一送一稻米專案」者,買一包米
    即可獲得「吉祥米」一包,轉贈給弱勢族群或公益使用。
    二、為避免複雜之作業程序,「受贈單位」統一由分會或督導委員會決議捐贈對象,亦可交由總會秘書處針對相關需求單位作代表捐贈。僅限團體訂購,基本數量10箱,送貨到一樓。
    提案討論
    根據聯合國的全球糧危報告顯示,全球飢餓人口正大幅增加,超過2.5億人正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為實踐佛光會的人道關懷,同時因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寶光分會積極倡議國際佛光會所發起的「零飢餓—買一送一稻米專案」,希望消除飢餓盡份心力之餘,也以行動支持台灣在地好米。將公益米送給有需求的民眾,以實際的行動,關懷社區民眾,落實「以慈善福利社會」的宗旨。
    【提案三】
    案 由:鼓勵青年參與暑期(海外以及台灣)公益旅行,提請討論。
    辦 法:
    一 歡迎18歲至35歲未婚青年報名。
    二 服務學習團隊及報名連結如下,詳情請參閱附件二:

    提案討論
    這個提案針對18-35歲未婚青年,有三個選項及不同時間地點,周邊如有適合的青年請給人因緣周知訊息讓他們有得度的因緣服務學習團隊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4/03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自序 : 在人間成就 p20
    第一章 : 成就 :波羅蜜p24
    1)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p28
    2)組織的成就:同體共生p38
    3)佛教的成就:波羅蜜多p49
    帶領人:黃蓮香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高麗香

    文章討論:
    黃蓮香:
    在《金剛經》中,佛陀講了在人間如何安心自在、開展無限潛能的祕訣;大師說不論是否為佛教徒,不論是追求入世或出世的成就,我們都來讀《金剛經》,因為《金剛經》正是佛法的核心:「有佛法就有辦法」!
    大師慈悲,為了讓我們能更清楚如何依著佛陀的教法來實踐成就法門,因而著書《成就的祕訣: 金剛經》,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佛法是用來實踐的」。
    我們跟著大師學佛,在修學的過程中,参舆佛光山佛光會的各種活動中,讓自己的肉体可以逐漸升擴大到在大眾中盡己本份,成就大眾的生命,乃至為眾生奉献利他達到「超越的生命」,從中不断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相信總有一天「一定能成佛」。

    陳秋玉:
    這本《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離開不了見聞覺知,離開不了人我大眾,若這一切都作為成就我的修行,成就我的信仰,則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不但讀經,並且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哪裡不能修行呢?因此,我們在實踐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把人間佛教的真善美傳揚到世間每一個角落,把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在世間落地生根,人人都能行三好,世界一定會更美好。
    陳月桂:

    生命的四個層次:肉體的生命、大眾的生命、超越的生命、不死的生命,生活透過聞、思、修、證,逐漸去洞悉生命的價值,每個人的生命有無限的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完成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我們大家以六度一起努力修行與體證來提升生命。

    黃玉梅:
    大師的母親遺囑交代不接受輓幛、奠儀、香花、禮品等,不驚動外界、一切從簡,這種革除舊俗的新思維,令人感佩。

    程麗麗:我們加入佛光會,推動人間佛教,是在經營大眾的生命;而師父們為眾生奉獻示教利喜,是超越的生命;大師留下人間佛教的理念,可說是不死的生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不再輪迴生死。

    黃惠珠: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是大師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如何永續經營人生,成就人間至善至美的目標,才是生命中最大的價值。星雲大師開示眾生:「經營人情、不經營利益;經營分享、不經營個人;經營善友、不經營錢財;經營知足、不經營五欲。」這就是我們生命汲汲營營中,最大的喜樂與財富!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大師自序以「在人間成就」,點出「般若」,正是成就的祕訣。大師把《金剛經》說有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他認為佛陀在两千多年前講的道理,不僅可以用在個人、僧團,也可以用在組織、企業。他說:「人間佛教不輕賤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都是有用的助緣資糧。讓錢財流通,成就更多的好事,才能發揮金錢的價值」。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那麽俗世的錢就兼具了出世與入世的大用。
    高希均教授曾說:「星雲大師是佛教的創意大師」,大師對佛教做改革思想與實踐,太多了,就「轉化金錢為善財」這單元就啟發對金錢的正知正見。大師教導我們:應如何將信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有利衆生的事情上,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够」的執念。
    他提醒我們:現代化的佛教,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衆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主席結論:
    感謝惠珠副督導長召集安排讀書會、蓮香督導的帶領、李老師的指導回饋,讓我們進步成長。這期的讀書會邀請會長一起參與,也請會長在各分會群組邀請幹部會員共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3/27日(星期三)【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人間音緣 (拉達克的花香)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南來雁 p220
    2.死魚靠岸邊 p222
    3.你沒有慧眼 p224
    4.禪師的眼淚 p226
    暖身:朱元
    帶領人:陳秋玉 (參與人數 共9人)

    問題討論:
    陳月桂:
    其實我們的生命受兩種力量影響,第一是外境影響主導,只有活在業力中,第二是心靈影響,培養好的思想,改變自己生命,學佛的人,會利用心靈改變自己,來影導外境,而創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而多聽經聞法,參與讀書會,聖原量心念增強,消除業障,「即心即佛」身心清淨,常住禪悅法喜之中。

    朱美玲:
    第二篇死魚靠岸邊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它是因緣所生,無自性的.
    AI可以幫人們省時省力又有效能的做一些事,帶來不少便利.但如果使用者的動機是不正當的,那就會成為智慧形犯罪,造成社會人心的不安.
    期勉自己學習禪師善用其心,以平等慈悲看待眾生,饒益有情.

    朱元:
    第三篇: 你沒有慧眼,文中 馬祖道一問大珠慧海禪師:「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做什麼?」,這是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助人助,人助而天助,所謂自我肯定不是自大、虛矯,而是如實踏實。「法不是用語言文字相傳的,是明心見性的,從煩惱心變成智慧心,這叫「明心」;「見性」是見到不動的,不變的的佛性。旣然不動不變,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加以衡量,那是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宣的,一旦開悟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寶藏。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一昧地向外追求資源或幫助,就無法真正滿足自己,真正要解決問題,唯有回過頭來反求諸己。

    黃惠珠:
    第四篇:禪師的眼淚
    在這個世界上,眼淚有很多種,有悲傷的眼淚,有歡喜的眼淚,有感動的眼淚,更有慈悲的眼淚。
    只有慈悲的眼淚才能化解惡緣。修禪心的人,要用慈悲的心來清洗心中的罪業。凡是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的人,那就是慈悲。看到世人所犯下的罪,佛與菩薩都動容而流淚,那是佛與菩薩對世人的愛,就是慈悲為懷。

    陳秋玉:
    第一篇: 南來雁
    人雖為萬物之靈,但並非人人都是善良之人,無惡不做的人也不在少數。如同近日社會上掀起虐童致死案,想想就令人髮指。由此說來,人性的道德淪喪,應該如何才能導正過來呢? 雖說外在的身體病痛,有苦口良藥來治癒;那心理的扭曲、思想行為的偏頗,又該如何來修正呢?
    大師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行三好也正是落實人間佛教,提升心、口、意三業正思惟的方法,更是護心、護體的修行。

    李虹慧老師:
    1南來雁
    南來雁的守信.是因氣候變化而南遷,但牠們年年如此,不忘生活的規律;能守信是我們值得稱讚的;.信自身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衆生盡得成佛,是名淨信o平時在生活中,我們只要能自淨其意,隨力用功,比如念一句佛,持一遍咒,誦一卷經,參一刻襌等加行,都能增益我們的善根功德。
    2.死魚靠岸邊
    鳥獸在山林生死,鱼蝦在水中生死,是自然遭遇及循環的事,就如我們學佛,參禪,從欣賞自然的春夏秋冬,繼而適應世情的濃淡。我們不去分別地理方位,明白處處都是好風水;從不輕高低上下,就能尊重一切種族,不同階層的人等.人我沒有界限,就能互存互依的生命共同體.當然就不會有傷害,侵犯衆生的言行。這樣,人人安住其心,即是和樂愛敬的人間淨土。
    3.你沒有慧眼
    佛陀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佛與衆生.只是時間上有先後,本性上沒有分別。
    作者星雲大師在養心法語上說:「大珠慧海禪師反問這位行者:「那一個不是佛?」這就是對於人格所尊重,對於佛性的肯定o我們當謹記:大地衆生皆有佛性,芸芸衆生皆是平等。
    4.禪師的眼淚
    空也禪師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但對一群強盜搶錢而流下慈悲的眼淚.感動強盜當場放下刀劍.跪在地上請求收留做弟子。慈悲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要有智慧,要透明公正的感動助人.要心存正念的服務助人,慈悲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大師說:「我們要用慈悲的心來增加人間的温暖,用慈悲的眼淚來洗盡世間的罪業」,我們當依教奉行.謹記於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日期 :3/20日(星期三)【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黃惠珠 人間音緣(幸福是什麼)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得到者失去 p211
    2互為關係 p213
    3不能無份 p215
    4把我吞下肚子裡p217
    帶領人:高麗香
    記錄 : 呂美英 參與人數共9人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陳秋玉: 第一篇「得到者失去」:「禪」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禪宗有所謂的「不可說,不可說。」這句話回到現實生活中,有些狀況在考驗著我們處世的智慧。所謂「看破不說破」,明知對方欲意何為,卻能大智若愚的裝傻,這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給自己更大的轉圜餘地。文章中,省念禪師提及「得到者失去」,在禪宗的公案裡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到者未必是福;失去者,看似失利,卻能避開禍患而安然自在。所以說「明珠在什麼地方?」明珠就在我們的真如本性裡,看清自我,明白真相,該說的,不該說的,就在明辨是非的因緣法裡面。

    朱美玲:
    第二篇 互為關係
    我們透過這”臭皮囊”借假修真,於大眾中植福修慧.將身心觀照好,契入真理,與佛印心,擁有禪味人生.
    眾中有我,一個團體的成就,需靠每個人的發心,不分你我,相互提攜,共生共榮,才能進步的.
    第三篇 不能無份
    世間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分會精緻化,體質不一,各自就現有的因緣去創造出更多的善因好緣.依循大師三好四給的佛光精神,推動會務,分會才能穩健成長.

    麗英:
    《得到者失去》
    龍珠指的是光明自性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顆屬於自己的明珠,這顆明珠就是人人本具的光明自性也就是佛性。
    本文首山省念禪師說:
    1、「得到者失去」
    意思是說:爭來而得到的明珠,那不是屬於自己,若占為己有不放,反而將失去擁有自己真正的明珠。
    2、得不到者又如何?
    得不到者,因而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的明珠。
    3、不能說!不能說!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自己體悟。

    謝玲娟
    【不能無份】
    慧寂所說「一切由師父做主」。這就是中心領導,分、合不都是一樣嗎?想想佛光山、佛光會都以「集體創作 制度領導」,若無「非佛不做 唯佛所行」的制度領導,百百萬萬信徒會員各行其事,如何有向心力呢?檢柿子的溈山靈佑禪師和洗柿子的仰山慧寂禪師在應機檢到鳥掉下的柿子、以師父做主的因緣,凡當機者皆有份!果圓開花、要去行動、要去把握因緣,才有份!

    李虹蕙
    北一區星雲襌話
    1.得到者失去
    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大師說:「法,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要契機契理。」
    契理容易,契機困難,契合根機更難。
    依佛經照本宣科容易。服務社會,或任何工作,事業都要禁得起考驗,要能受得了挫折。必須運用權巧智慧.以契理契機的方式,弘法度衆。

    2,互為關係
    一句話裡,有好多的因緣巧妙.一件事裡.有好多的發心,慈悲,和勇氣。
    任何一句佛法.都有百千種因緣涵蓋其中,却不是那麽簡單o
    人生的好壞,苦與樂.都要自己承擔o責任來了.困難來了,也要勇敢的承担.在承担的當下,就是在累積智慧與福德因缘。能抱持著「我要負責,我要擔當」的勇氣,自然會產生力量o要能像禪師能明白自己還是個臭皮囊.就能直下承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There are no activities here yet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