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5/15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p158
    1)清淨自在的心p166
    2)死囚頂油,全神貫注p173
    3)心在何處p178

    帶領人:黃玉梅
    回饋 :李虹慧 (參與人數共11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今天讀書會給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感應道交」和「來電了」。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能跟我們感應道交的就是法師的開示,經典裡的一句話,或是一段與我們心靈相應的事蹟都能稱為感應道交。與人相交,看對眼來電了,就會生起喜歡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想要要安住身心,需要用時間來修鍊完成,也需要時時的警醒自覺。待人處事,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用壞臉色來對人,自己苦,別人也煩惱;不如和顏悅色,自己自在,別人也歡喜,和顏悅色是對他人的真心供養,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更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用壞臉色來對人,自己苦,別人也煩惱;不如和顏悅色,自己自在,別人也歡喜,是對他人的真心供養,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更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

    黃惠珠: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維摩詰居士和一般人一樣娶妻生子,一樣擁有世間的生活、事業,身處於五趣雜居地,卻不為種種的欲望所染著。因此在家學佛,一樣可以讓自己擁有清淨的修行生活。每天定時密行,念佛、打坐、讀經,有著精神上的超越,自然就能「不著三界,常修梵行」。三心不可得點過去的心,過去心已滅;點現在的心,現在心生滅不停;點未來的心,未來心還未生,因此,二祖慧可才有「覓心了不可得」的疑情。因為不認識自己的心,才覺得人生茫然,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生命困境。假如能時時觀照自心,檢視自心,才能漸漸認識自己,充實自己,假以時日,必能乍見本來面目,清朗透澈,一切現成。境是無住的,心也要無住。一切境無住,就是世間萬法無常,萬法皆空,萬法時時都在變化情況在變,你老停留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水平,那就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這些雖然都是世間法,但要以世間法來認識出世間法。出世間法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要破除一切執著,斷除一切煩惱,超越一切障礙。站在一個無人超越的高度來觀察人生所有的問題,來觀察世間所有的問題,你就不會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你就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你就能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李虹慧: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引言〕
    佛陀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衆生心。
    經上說: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大師說:「只要懂得化慳心為捨心,化瞋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這是指引佛光人修行與實踐的方法。
    「三心不可得」,萬法因缘生,所有十方三世的森羅萬象,緣聚現,都只是各自的時空點(當下、此時、此刻)一時頓現,刹那存在。大師指示我們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不執着.生命才能往前進,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不住内.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同時要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這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

    1)清淨自在的心
    佛陀說,無法可授,無人可得,令衆生知佛果性空,不應有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在的心。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性也是空性的。「妄念」一滅,罪業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梁皇寶懺等懺本中,有偈語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大師說:「心無所住,需要用時間來修煉完成,但要時時警醒自覺,檢查自己的發心是染淨是正偽,才能達到發心正.果必圓。

    2)死囚頂油,全神貫注
    我們想要過無住的生活,就必須學習故事中的死囚,心中只有一碗油,面對世間的五欲引誘,不為所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護念清淨心,就像死囚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跨越生死的關頭。

    3)心在何處
    人生不過百年,日夜各占一半。人生不必求全,一切但求盡其在我,俯仰無愧。只要我們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調和,平衡,就會發現「一半一半」的世界真美好。
    大師說:「我們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今天任何的不愉快,要能盡快放下,不要帶到睡眠裡,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要想過著修行的無住生活,就不要有隔宿之恨」。
    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妄念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淨菩提。

    朱元:
    失去半年糧無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為依存,在生活情境中,深入於空性,無住生心,此時佛法和生活融於無二無礙,生活變得有趣,更有創造性及充滿真理智慧,時時刻刻展現活潑的動力,八面玲瓏,所謂平常心是道,開車就是一個考験無住生心的平凡例子。所有局限性的想法都帶有「有所住」的色彩,真理就是緣起無自性,大師所提倡的「一半一半」思想就是要我們應無所住。允執厥中,不二對待,好壞是因緣生滅的,業力如幻,緣生緣滅,內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當下即淨土,佛力顯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