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帶領人:張儀芳
    電腦/記錄:張儀芳
    日期:2024/5/5
    與會讀書人:李寶珠,李寶琴,林惠玲,林聖傑,陳曉慧,陳朝旺,林麗萍,李佳靜,許千惠。羅敬霓,施素美。

    讀書會主題:倫理觀

    佛教認為孝可分為三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使父母免於飢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三途輪轉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的道德觀》

    所謂「孝」,是愛心的表現。孝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係。孝維持了長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一般說來,為自己所愛是小孝,為家族親人為中孝,為國家民族是大孝。─《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的道德觀》

    親友的關係應該做到「互相安慰鼓勵,嘉勉惜福守財,幫助人格尊榮,彼此隱惡揚善,督促前往善道」,以道相交,以捨往還,不可只有金錢的往來。─《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的忠孝觀》

    朋友之間如果有隔閡誤解,如何才能消除距離誤會,促進良好的關係?根據佛陀開示,我仿無際大師,開了一帖「朋友十劑」的藥:

    1.好心一片:以正直、關愛、提攜的心和朋友交往。

    2.愛語三句:朋友見面,至少要有幾句好話,「你現在看起來好年輕哦!」「你好有福報哦!」「你真好命呀!」

    3.忍耐一時: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正是這個意思。

    4.慈悲全用:能以慈悲心對待朋友,如菩薩的慈憫眾生,則無事不能忍,無事不能容。

    5.布施五錢:對於錢財,要有「分一半也無妨」的氣概。

    6.信用始終:比方「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已經承諾的事,要盡力履行,切莫虎頭蛇尾。

    7.感謝萬分:受朋友施助,無論身行、口說、意念,都應該至誠的感謝。

    8.體諒一點:體諒可以潤滑彼此間的磨擦,消弭不愉快的裂痕。

    9.恭敬十成:恭敬可以昇華友誼的境界,美化兩者的交情。

    10.方便不拘多少:為人處事,雖然要有原則,有時候不妨略作變通,開方便法門對待。─《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佛陀的教育法》

    在生兒育女方面,佛教認為眷屬都是有緣來相聚,身為父母者,平時就要有健康的心理及端正的行為;尤其在母親懷孕後,更要培養善因良緣。因此,父母於平素禮佛誦經、聽經聞法、樂善好施、長養慈悲善根,具足清淨福慧的身心,將來子女出生,其肉體與精神必能受到父母良好性格遺傳的影響,這就是最好的胎教。─《佛光教科書‧佛教與世學‧佛教與禮俗規範》

    家庭有傳燈的功能,不僅把生命延續下去,更將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傳揚下去。人間佛教的家庭,便是依此菩薩精神而建立,夫妻不再是冤家,兒女也不是討債鬼,以正知正見成就菩提眷屬,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家庭觀》

    身為主管者,是領導的中心,除了愛護部屬、員工以外,也要健全自己,例如:包容的心胸、承擔的勇氣、決斷的智慧、主動的精神、不看輕後學、不推卸責任、不疑心猜忌、不爭相領導等。以此為行事準則,必能獲得大眾的擁護。─《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倫理觀》

    員工與主管相處之道:

    1.被怪不生氣。  2.工作不拖延。

    3.指示不違逆。  4.凡事不隱瞞。

    5.處眾不特權。  6.敬業不偷懶。

    7.積極不懈怠。  8.往來不投機。

    9.做人不孤僻。  10.做事不呆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