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時間:113年5月27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召集人:陳美奉
    宣講員導讀:許榮基
    參與會員:許榮基,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王竣彥,孫方雪秋共6位
    第八課 相對論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事沒有「絕對」,凡事都是「相對」的,我們從很多名詞用語就可以知道,例如:大小、是非、好壞、善惡,都是相對的,其他如山水、手足、牛羊、貓狗、天地、夫妻、兄弟,也都是相對的。以下茲舉五例,說明「相對」的真義:
    一、禍福相倚: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生因為「禍福相倚」,因此再怎麼平順多助,總會有一些挫折禍患,再怎麼艱難橫逆,也會有一時的春風得意。所以人在平安、順利、享福的時候,要有憂患意識,才能讓陷害、挫折、失意降到最低。反之,有時候雖然窮途潦倒,也不要因此頹唐喪志,應該藉機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總之,聰明的人要知道,當風光的時候不要太得意,失敗的時候也不要太失意,這是個「相對」的人間,平時謹慎行事,才能趨吉避凶。
    二、剛柔並濟:一個人即使再剛強,偶爾也有溫柔的一面;再溫柔的人,也有剛烈的時候。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但烏江自刎前,「霸王別姬」也有鐵漢柔情的一面。歷史上很多貞節烈婦,不惜殉難,以全名節,這不是柔中的剛強嗎?剛雖然堅硬,但「柔能克剛」;所以,做人最好能「剛柔並濟」。
    三、貧富有時:人生如潮水,潮起潮落,難免起伏不定。很多人一生大起大落、時貧時富,正好印證「人生無常」。例如,有的人在政壇上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可以說集權勢財富於一身,但是事過境遷,風光不再,最後潦倒以終。反觀有的人雖然無財無勢,但是他勤奮踏實,努力耕耘,時來運轉也能躋身富豪之列。所以,貧富不定的人生,富貴當思貧窮時,貧窮當做富貴想,能夠如此,人生有何懼焉。
    四、巧拙互用:人能生就聰明靈巧,當然很好,但是巧人也不要自傲,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有的人天生笨拙,但也不要自惱,拙中自有平安之道。所以,智慧靈巧的人要懂得「大智若愚」,天性魯鈍的人要有自我的尊嚴,能夠巧拙並用,才是真正的智者。
    五、生死一如:生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一般人生時歡喜,死時悲傷,其實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生者,死之因,死者,生之果;死者,生之因,生者,死之果。人生生了會死,死了會生,生死循環,本來就是一如,所以不必為生之可喜,也不必為死之可悲,能夠無懼生死,才能自在。
    從以上的「相對」現象來看,人唯有超越一切對待,這才是佛教要我們追尋的真理。
    「暖身」
    高雄中正文化中心的講題「《金剛經》的價值觀」-星雲日記1990/09/05
    「《金剛經》的價值觀」。每個人對世間上的事物,常因需要、看法不同,價值也不一樣。《金剛經》對價值的看法是︰
    「是佛法的有時反而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有時反而是佛法。
    念經拜佛是佛法,打妄想貢高我慢則不是佛法。
    布施持戒是佛法,想求名獲利則不是佛法。
    父母打兒女不是佛法,但為其成才則是佛法。
    殺人是非佛法,但為救人則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有待大家去衡量。
    修證:
    人生的「幸福感」很多都是從「對比」而來,
    「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中一個震撼世界的新發現,是科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說明物物之間的質能、動靜、時空,乃至一切色相的大小、明暗、美醜等,都是相對的。
    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晚年時,有一群青年學子向他請教什麼是相對論?他生動而幽默地做了一個比方:「當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個小時,你會感到好像只坐了一分鐘;但是如果在熾熱的火爐邊,哪怕只坐上一分鐘,你卻感到好像是坐了兩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世間諸法,皆為對待之法,因為有對待,因此起種種分別,時而這般,時而那般,因此煩惱、紛爭不已。其實佛法以中道為根本,凡是離於中道的對待法,不管說空說有,講色講心,都不是究竟的。因為在真理實相中,本來一切皆空,沒有相對的是非好壞、生滅有無。
    所以,吾人學佛,最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能夠離開偏執的兩邊,甚至善惡都一起蠲(ㄐㄩㄢ)除,都能把它放下。凡是世間上的對待法,通達以後,能夠超越它,就能超越自己,超越對待,而過一種解脫自在的生活。
    ~星雲大師
    要如何超越一切對待
    一個人只有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才能處理好與外界的關係。任何關係的最終歸宿,也是如何對待自己。
    當遇到不如意時,「指責」常常是我們抒發壓力、捍衛自己的慣有方式。但指責意味著對立,這樣的狀態,心是很難平靜與安定的。其實每件事的發生有太多因緣,雖然事情的檢討有其必要,但過多的批評、指責會讓心愈來愈憤慨、難安。如果將對立轉成關懷與同理,了解每一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你好,我才會好,讓心量擴大、心地調柔,便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安定與正向的能量。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