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hours ago
    時間:113年6月17日晚上7:00-8:30
    地點:澎湖縣馬公市民裕街45號(馬公第一分會許榮基副會長家)
    召集人:陳美奉
    宣講員導讀:莫家成
    參與會員:王美麗,許榮基,陳美奉,呂碧紅,莫家成,胡松興共6位
    第十課 丟醜
    其實,一時的丟醜無妨,
    只要能知恥、知慚愧、知反省,
    必定可以增加自己的美德……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的人都怕丟醜,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不想讓家人知道,覺得那會丟醜;男生追求女生,最顧忌在女朋友面前丟醜。說到丟醜,其實有些事並非丟醜,吾人要認識清楚;有些事確實是丟醜,也不能不懂。以下試舉十事:
    一、沒有金錢財富不醜,沒有人格道德才是丟醜:一個人有無金錢財富,與別人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沒有道德人格,卻會被人看輕,這才是丟醜。
    二、沒有知識學問不醜,沒有正派行為才是丟醜:沒有知識學問,只是自己識淺;沒有正派行為,卻會侵犯別人,所以會被別人歧視,這才算丟醜。
    三、不擅語言講話不醜,專講別人壞話才是丟醜:一個人不擅言詞,逢人不善於言語表達並不可恥,只要能多做好事,一樣會受到別人的讚美。但是如果能言善道,卻一再講別人的壞話,人家就要反擊你,那才是丟醜。
    四、沒有好的面相不醜,沒有良好行為才是丟醜:所謂「人醜心不醜」,心意善良,行為端正,怎麼會丟醜呢?反之,行為不檢,被人鄙視,才是丟醜。
    五、沒有好的命運不醜,沒有好的良心才是丟醜:命不好會贏得別人的關心,但是沒有良心就要遭人議論了。
    六、沒有正當職業不醜,做不正當職業才是丟醜:一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沒什麼大不了,可以慢慢再找;但是如果從事不正當的職業,殺盜淫妄的事情做多了,人人憤慨,這就丟醜了。
    七、沒有善朋好友不醜,沒有好的人緣才是丟醜:一個人走到任何地方,如果沒有人願意和他共事、講話、來往,必定是品德有缺,也就丟醜了。
    八、沒有健康身體不醜,沒有勤勞性格才是丟醜:身而為人,醜陋殘缺都不為過;但是若不肯勤勞,不發心工作,懶惰懈怠就會丟醜。
    九、沒有善名美譽不醜,到處惡名昭彰才是丟醜:沒有善名美譽沒關係,只要本分做個小人物就好;但如果是個大人物,卻惡名昭彰,那就丟醜了。
    十、沒有父母兒女不醜,到處惹人討厭才是丟醜:父母失去兒女,或是兒女失去父母,這不丟醜,倒是兒女滿堂,出外卻到處惹人討厭,這才是真正的丟醜。
    丟醜會被人取笑,所以丟醜的人會感到可恥。其實,一時的丟醜無妨,只要能知恥、知慚愧、知反省,必定可以增加自己的美德,日後別人自然會對你刮目相看。
    【題解】
    人,本來就不是十全十美,難免會有丟醜的時候。有些人很害怕出醜,因此不敢在大眾面前表現,不敢講話、不敢唱歌,請他做什麼都不敢,歸咎原因,是怕在人前出洋相,使自己形象受損。其實,一時的丟醜,不是那麼嚴重,只要肯誠實以對、反省改過,也會因此而有所進步。
    所以,人生不要怕丟醜,能夠從丟醜中反省、改過、學習、提升,都不算丟醜;反倒是做錯事,遮遮掩掩,不知羞恥、不感慚愧、不願反省、不肯改過,那才是真丟醜。
    【習題】
    1.文中的「丟醜十事」是哪十事?
    2.人為什麼會害怕丟醜?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才是正確之道?
    3.試述一則刻骨銘心的丟醜事件。
    【延伸閱讀】
    1.不怕丟醜的人,才敢於表現自己,才有機會發揮才能,也才有成功的機會。──摘錄《人間萬事7‧訓練》
    2.現代的各種訓練當中,有所謂「丟醜」訓練,也就是讓你在人前一直丟醜、出洋相,因為謹記教訓,才能有所成。──摘錄《人間萬事3‧付出》
    113.6.17第十課 丟醜
    「暖身」(許榮基副會長提供)
    老僧曬香菇
    日本曹洞宗之祖永平道元禪師,他曾經在宋朝的時候來到中國參學。
    當時,浙江的天童寺裡,住著一位八十多歲,彎腰駝背的老和尚。
    這一天,老和尚正在大太陽底下曬香菇,永平道元禪師剛巧經過看到了,永平道元禪師很不忍心地對老和尚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應該不必再做這種吃力、辛苦的工作,可以找別人來做吧!」
    老和尚頭也不抬,只是簡潔地回答永平道元禪師,說:「別人不是我!」
    永平道元禪師仍然對著老和尚繼續勸說:「話是不錯,可是也不必專挑這種大太陽的中午來曬香菇呀!」
    老和尚聽到永平道元禪師的這番話後,終於站起身來,瞪著眼前的年輕人,反問說:「大太陽時不曬,難道要等到下雨天才來曬香菇嗎?」
    養心法語
    老和尚的回答簡短有力,可說是發人深省的悟道禪語,顯示出禪就在生活中,連曬香菇都有禪心的樸實。禪師們不是天天都坐在蒲團上閉目打坐,舉凡生活中的穿衣、吃飯、搬柴、運水等一切事情,樣樣都不假手他人,自己親力親為,也毋須等到明天,因為當下即是。禪者便是從這些日常的勞動服務裡去認識自己,去體會禪的甚深意境。
    天童寺裡的老和尚所說的「別人不是我」、「現在不做,更待何時」,說明了修行是他人不能代替的,以及修行就在當下,老和尚的這兩句話,值得現代人細細參究。
    二○一○年七月十一日登於《人間福報》
    許榮基分享:修證:
    平時做事要謹慎,一個人不小心犯的錯,可能花費二十個人的時間去彌補都無法挽回。
    「在群體中,想要舒適、想要一躍升天,這是顛倒妄想;一個人不想辛苦,不想努力,人生就沒有什麼大用了。即使自己沒什麼能耐,但也要學習走到群眾中,長養自己的群體性格。」
    大師說:「在群眾中,學習丟醜,不怕被人怪、被人嫌,丟醜就是一種無我的禪定力訓練,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陀,接受『敢獻醜』的勇敢,就能走出一片天地。」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