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sh-2

佛法離不開人間,難就難在佛法怎樣讓生活在人間的大眾真正受益。過去的學習往往靠單方面的知識灌輸,聽者來不及消化,聽過了卻不一定聽懂,讀懂了也不一定讀通。講者的內容就算精彩,佛法的道理再有意義,到最後,「佛還是佛,我也還是我。」
一直以來,總部憑著一股「相信閱讀」的傻勁,一兩個法師,帶著一群群無私奉獻的義工,披星戴月地從南到北,從家庭到學校,從公園到社區,從寺廟到監獄,從都市到鄉村,再從台灣到世界。即使皮箱被重重的書本壓得喘不過氣,就憑著對家師的承諾與弘法的熱情,讓讀書會從一個到十個、百個、千個,不知何時,播下的種子竟然如雨後春筍般地活了起來。讀書會的生命力,也在每一個人物的分享中,被發現、被證明。
一路上,我們享受到無數令人雀躍的好消息:不識字的歐巴桑在這裡找到了信心,冷漠的都市人在這裡找回溫暖的人性,學生們找到讀書的樂趣,多年不講話的夫妻願意攜手同圓,憂鬱症的病友竟然不藥而癒,監獄的受刑人痛哭流涕、懺悔不已,左右街坊的鄰居找到了社區營造的好主意,種木瓜的歐吉桑會後還會轉讀給又甜又胖的木瓜聽,甚至麻將會轉變成讀書會,婆婆跟媳婦變成了最佳的知己….。每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記載著讀書會存在的真義,原來讀書會不僅「化解人我疏離的關係」,「拉近貧富城鄉的差異」,「建立團體的共同願景」,還「創造新時代的生機」。這也讓我再一次地應證家師一生所弘揚的「人間佛教」,從「歡喜」出發,以人生「幸福」為旨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感謝家師六十年來對文化教育長期的耕耘,讓讀者有了各種佛教文化的書籍,感謝所有佛光讀友們的支持與響應,讓讀書會不僅有了「書」,更有了願意啟動閱讀的「人」,更感謝全球各道場的法師們提供了最佳的閱讀「地」。在讀書會的推動中,雖然離「生活書香化」的理想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是,我著實看到了家師所期許的「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目標,早已經不是口號,而是如滴水穿石地深植在每一位讀書讀友們的內心。

讀書,不光是閱讀書本,凡是讀人、讀事、讀理、讀社會,都是讀書。讀書,使人普受尊敬,受到尊崇;讀書,也能獲得人緣,給人欣賞。讀書,並非呆板的死讀書,而是融入人生,恰如其分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普用於一切生活之間。
以我的經驗來說,讀書,可從文學書籍開始讀起,也不一定用眼睛看,不一定用語言講說,你可以用耳朵聽。例如聽掌故、聽歷史、聽好人好事,讀書,要會聽,產生好奇,心中自然嚮往趨之。就像我識字,是從不會念字的母親處學來的;我教書,是從不會教書的老師那裡學來的。進一步,讀歷史之書,如《資治通鑒》、《古文觀止》、《傳記文學》等等,因為歷史好比一面鏡子,可讓我們了解人生的去向。
然後,再來深入佛學,研究《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維摩詰經》等經典,就能讓我們全面擁有一個佛學的人生。讀書的利益甚多,具體有下列四點:第一、讀書,能樹立形象:一般人依靠化妝來裝扮自己,或以名牌來炫耀自己,我則認為大家應學習做個讀書人,做個名牌人,以讀書、寫作來樹立自己名牌的形象,重視人格的尊貴,超越富貴與名利。
第二、讀書,能變化氣質:氣質使一個人顯得態度優雅,雍容華貴,讀書則會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令一個人具足修養。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曾說:「一個國家若不增加教育經費,將來經費就會用在監獄方面。」可見,教育能增加道德人格的尊嚴。藉此透過推廣讀書,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擁有書香人生,建立書香家庭、書香社會、書香台灣、書香世界。
第三、讀書,能認識自己:人有兩隻眼睛,能看別人,卻看不到自己。我們讀書,因為書中有理,有婉轉曲折的學問,讀書能明心見性。讀書猶如禪師,能認識自己,認識人生,認識你我他,認識世界。
第四、讀書,能增廣時空:讀書,能讓人擴大自己的世界,增廣時空。從讀書中,可以知道上下古今數千年的歷史,人類的進化,甚至未來的世界。歷史是生命,在無限的時空裡,讀書讓我們得到前車之鑑。讀書也能讓大家知道未來,使我們有限的生命得到延長,擴大我們的時空。古人常強調「立功、立言、立德」,也就是重視功德、言論與成就的壽命。讀書,能使人們增加空間,書中的世界天地,寬廣浩大,一本旅遊雜誌,帶領我們遨遊天下;一本天文地理書,讓我們知道星際宇宙五大洲。
我堅持辦設佛教學院,主要目的就是讓大家來讀書;集合百萬人心血來創辦大學,也是號召大家多讀書。讀書,可增加自己壽命。我積極倡導讀書會,因成就、心願都是由讀書而來。這四點讀書的利益,值得我們身心投入。第一、讀書,能樹立形象;第二、讀書,能變化氣質;第三、讀書,能認識自己;第四、讀書,能增廣時空。
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要求取功名富貴,這是下等的目標;讀書,為了變化氣質,學習聖賢,這才是真正的目的。你看,有的人一眼看去,就知道他有學問,他很斯文,他有道氣;這是由於學問改變氣質,產生了作用。但是也有的人,就算有點知識,但由於他做學問沒有承受到變化氣質的效果,因此從他的長相、動作、出言吐語,都會讓人覺得他是一個非常俗氣的人。
《水滸傳》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民間小說,一般人對《水滸傳》的評語,都認為裏面的人物刻畫得極為生動、成功。的確不錯,《水滸傳》裏的一百零八條好漢,你不必提到名字,光從書上描述他穿什麼衣服,手拿什麼武器,走起路來的樣子,說話的聲音等,你就會知道,他是黑旋風李逵,還是行者武松、智多星吳用、花和尚魯智深?
如果是《三國演義》,你看到身騎赤兔馬,手持青龍偃月刀,口說「俺來也!」不用問,那一定是關雲長駕到。如果有一個手持蛇丈八槍,像黑羅剎降臨,威風凜凜,殺氣騰騰,不用看你也知道,這一定是張翼德到達了。如果是手持羽扇,坐下獨輪車,身穿八卦長袍,不用說,那是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場了。
同樣的,我們提到儒家的曾子、子思、顏回;佛教的阿難、舍利弗、須菩提,我們聽到這些名字,就好像看到他們的樣子,就知道他們是有道氣的人。此外,小丑形的人物,例如唐朝的高力士、來俊臣,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我們一聽到這些人的名字,就會覺得這是一群俗不可耐的小人了。
周公、孔子提倡禮樂,就是鼓勵人生要有道氣;一些黑道的幫派領袖,不懂得道氣,只以為霸氣、兇氣就能服眾,所以這一幫人也就免不了都要成為俗人了。孟子要人養氣,佛教要人養心;所謂出眾,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一舉手,一投足,都像法界隨心,天地合一。這樣的人,不用說話,就會讓人感覺到這是有道氣的人,是正派而且有學有慧的人。反之,一個俗氣的人,不用出言吐語,光從他的皮膚、衣飾、動作,就讓人覺得俗不可耐。所以,吾人學習成長,要有道氣;道氣和俗氣,分別就是那麼的大喔!
人生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要用在有用之處,不可浪費時間,學非所用。一個人的成功,發心、立願、明理、人緣、能力、責任……都是成功的因素。讀書,只是這些因素中的一項,就如六成就一樣,要眾緣和合。人讀書讀到某一階段,先服務一段日子再讀,才會體會自己的欠缺、不足、不夠、不能。「讀而不讀,不讀而讀」,要理事圓融,不要將事理分開,工作也一樣可以讀書。我提倡辦學,但不喜歡死讀書,讀書是要拿出來用,所以要讀快樂的書,有「用」的書。
最近滿和寫了一封信給我,我看了很感動── 「……要做好一個出家人,是從發心、慈悲做起,而非從學問開始,我為了大家的希望、鼓勵而讀書,大家推著我去讀博士,這些我不要,我是來出家的……」
讀書是為充實將來工作的能力,而非為名利,故對自己要了解清楚。在我座下出家弟子當中,有一個很好的現象,就是出了家以後,懂得孝順父母,更懂得進修讀書。尤其是每逢一個學期結束,新的學期開始,要求再進修或到海外參學者的人很多。
我非常贊成,也很鼓勵大家讀書,更歡喜大家用功,但讀書要有讀書的條件外,更要自知,讀書要做什麼?拿到學位後要做什麼?能做什麼?
◎想成為作家?(真正能達到嗎?)
◎想做一個教育家?(可以成功嗎?)
◎只想從事公文行政方面的工作?(能就所學開拓思想,做很多策畫工作嗎?)
花費三年、五年、八年的時間來讀書,如果拿到學位後,回常住不知道能做什麼,不能為常住所用,這種讀書實在是浪費時間。依我的經驗,在現實生活中,能一邊工作,一邊進修讀書,做多少就會有多少的收穫,這種學習法,比較容易成功
最怕的是,花費許多時間來讀書,不僅書讀不好,還把人讀懶了,讀成邪見怪僻或高傲看不起人,這種讀書有什麼用?我自己是屬於一邊讀書一邊學習的性格,很多知名的成功人士,大多是在半工半讀中自我成就的。所以讀書不一定是好或壞,而是要能學以致用,才是重要。希望佛光山的弟子,都能懂得讀書,而且知道如何去進修。
摘自星雲日記
台灣現在出版物非常發達,據聞每個月有數千種新書出版上市,可是銷路都不是很好,因為台灣民眾還沒有普遍養成讀書的習慣。讀書,應該像國民義務教育一樣,要提昇社會的力量,必須養成人人讀書的習慣。義務教育有時候要強制執行,讀書也應該要勉強地讓他養成習慣。
世界上一些強權的國家,發展武力,向世界挑釁衝擊;我們社會出版圖書,為了給民眾讀書,讓書聲洋溢於世界,書聲可以成為台灣的動力。過去有書香府第,現在我們要造成書香台灣。我們看古今中外國家的力量,就看他們讀書的風氣。日本全國上下不但在學校裏讀書、在家庭裏書,甚至在火車上、電車裏都人手一冊;你到歐美有些國家,青少年也寧可把買漢堡的錢買一本書來閱讀。
中國古代自從文武周公、孔子提倡學術、詩書、禮樂,改變了社會的風氣;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都為中國社會提倡了文化建國的偉大力量。我們舉看歷史上的朝代,從唐宋以後,出版物興起,尤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的《四庫全書》,以及佛教的多種藏經,尤以大部的《龍藏》,浩浩蕩蕩湧現到社會民間。
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社會流行著「債多不愁、蝨多不癢、書多不讀」的習慣,致使我中華民族人民的氣質沒有書香來培養,人人粗俗不堪。當年古老的中國,政府雖然沒有到處設立學校,但是民間的書院、私塾,佛教的叢林寺院,都提供了全民讀書的環境,青年學子十載寒窗苦讀,總希望將來能出人頭地,為鄉梓服務。
記者曾問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有什麼話要送給年輕人?他只說了四個字:開始讀書... 讀書......是為了讓日子變得更有趣......
 
"我有個國三的女兒,她在前一陣子的保送升學甄試時只填了一個志願,結果高分落榜.她說:聯考名額還那麼多,我總要把機會都試過了,才能甘願......
前幾天, 收音機播出屋頂上的提琴手,她陶醉在音樂旋律中說: 很高興,我聽得懂英語......
當有人開玩笑罵她是笨蛋的平方時,她會回罵笨蛋的立方......
她說:還好,我上過數學課......
在書店, 她翻著進口月曆,笑開了臉, 因為她看到畢卡索, 梵谷的名畫,都被改畫進了貓臉, 藝術家的幽默,使她一整天心情愉快......
她說: 美術史,我沒有白念......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她說:哪來那麼嚴肅? 讀書, 讓我的日子過的更有趣罷了......
那你為什麼想念第一志願的學校呢??
她說: 我想把日子玩的更精采,我想聽聽名校名師的課,我想認識一群聽得懂我說笑話的朋友......
而且, 第一志願的學校,不是用想的就可以進去念,我和我未來的好朋友,現在都在為聯考努力以赴......
我想,這就是她......
人生以玩為目的.....
讀書只是讓她能玩的視野擴大,讓她更能享受生活之美的方法而已...."
 
上面這篇文章,我真的是不記得作者的名字了......原諒我......但......我一直記著這句話 " 讀書......是為了讓日子變得更有趣......"
呵呵......原來我們都曾為了和現在的朋友認識......而曾經這麼的努力著......
如果......你是將來孩子的爸媽......請千萬不要忘了提醒孩子...... 讀書......還有很多的樂趣.....
如果......你是別人家的家教或老師......請別忘了鼓勵孩子說... 讀書......並不是只有表面......
如果......你還是個年輕的孩子...... 讀書......真的會讓你找到更多的樂趣的......
與大家共享這來自於生活中的感動.......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
但是...我願認真活在當下... 專心走路...專心看書...專心做報告...專心聽音樂及教小朋友
希望你們也能早日體驗到讀書之於你人生的意義 並且慶幸自己曾經努力讀書 進而養成讀書的習慣........
 
送給你們一段馬斯洛說過的話.......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親愛的朋友加油囉!想一想讀書的時光是不是很美好呢?也許目前在讀書的人並不會覺得吧!
最近一位朋友想邀我到他們的讀書會坐坐,於是就先聊了一下他們讀書會的現況。他說他們一個月聚會一次,每次由一位成員導讀約三十分鐘,再開放大家討論。我問:「一次讀多少份量?」,「當然是一本書啊!不是每次都要讀一本書嗎?!」,他覺的我問的有點奇怪;我再問:「每次都討論得完嗎?」,他立即回道:「當然討論不完,時間到了就結束。」,「每次大家都有讀完才來嗎?」,「怎麼可能,能來就不錯了。」,「如果經常讀不完,壓力不是很大嗎?」,「會啊!太忙了,也沒辦法啊;不過,導讀人倒是一定有備而來。」,「那麼沒有讀完或完全未閱讀的成員怎麼參與討論?」,「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啊,要不然隨意說些話,也表示有參與啊。」 當天進行到一段落後,有成員提議對進行方式做一些回應,也可以為新的年度要讀些什麼、怎麼進行,收集大家的意見。在眾多意見中,成員普遍認為:這一年來,每月聚會一次就要討論一本書,不只壓力很大,常常沒有讀完就來參加,討論起來有時還蠻心虛的,而且,為了讓每位成員都有表達機會,往往採用輪流發言方式,容易造成讓有想法、想發言的人或想對前一位發言做回應的人,無法及時暢所欲言。 同時,因為時間有限(雖然訂了兩個半小時,扣掉遲到、暖身及導讀時間,真正進入內容交流時,往往只剩一至一個半小時),對於許多精采或寓意深邃的內容,只能蜻蜓點水的掠過,無法好好的品味探討,不只意猶未竟,也感到好可惜,而且,這一本還沒弄清楚,還沒讀過癮,又要換一本,那種「趕路」的感覺,有時蠻疲累的,能不能將一本書分成幾次討論……。 但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後,大家同意可以更有彈性的安排,有的書適合一次談完,有的書則可以多安排幾次討論,甚至可以將以前讀過覺得不過癮的書,再安排重讀的機會;至於進行方式,不限於只採輪流發言方式,而是鼓勵自由發言,但要自行控制發言時間……。 的確,「讀書會」當然要讀書,但是,是不是一定要讀「很多書」,才表示是「好學者」,才能顯現自己是「喜愛閱讀」的人呢?卻值得細思細量。讀書的目的因人而異,讀少了怕落伍,讀多又擔心不精;面對快速又動盪的知識經濟社會,「質量兼顧」也許是一種有效的閱讀策略吧! 轉載自2004.02.01人間福報全民閱讀版
現代佛教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帶動學佛風潮,佛教徒如何從浩瀚龐大的佛書中,有系統、有組織、有條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薦有心研究佛學者一系列應讀專書,以為指南。首先可閱讀《太虛大師全書》,此套書計六十四冊,內分佛法總學、五乘共學、三乘共學、大乘通學、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律釋、制議、學行、宗依論、宗體論、宗用論、支論、時論、書評、酬對、講演、文叢、詩存等二十編。讀之可建立對佛教、佛法的初步認識,並透過人間佛教思想啟蒙者的經驗,了解佛教的時代意義。 對佛教有通盤的概觀後,應該展讀歷代高僧的傳記,藉著古聖先賢的求法事蹟,培養吾人的宗教情操,立下遠大的弘法志向。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傳》,詳載歷代高僧史話;佛光版的《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白話小說的方式,活潑地呈現一百位高僧的道範與淨行,是現代高僧傳的優良讀物。從人物固然可以了解佛教史的發展,但是若想貫通佛教歷史的演變,則教史不可不讀。南朝梁僧祐所撰的《弘明集》是闡明佛法的護法論集,為了解儒、釋、道三教異同的重要史料。唐代道宣撰著的《廣弘明集》,記述歷代佛教的興衰、佛道間的論爭,及佛教義理的討論等。 下面僅介紹數冊當代教史著作,以裨研讀:《中國佛教近代史》(東初)、《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中國禪宗史》(印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中國佛教通史》(鎌田茂雄)、《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村元)、《南傳佛教史》(淨海)。對佛教的流傳、演變與發展,有了客觀的認知後,便可以開始深入經藏,專研法義。經論的研讀,應從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阿含經》著手。先讀《雜阿含經》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的基本教說;再讀作法相分別論說的《中阿含經》;然後讀篇幅較長,敘說佛陀破斥外道的《長阿含經》;最後讀總結法義,依法數分類結集的《增一阿含經》。 般若部是大乘思想的根本經典,吾人若能覽讀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必能掌握「空」的真理,或者至少要讀《大品般若經》的注釋書《大智度論》,建立大乘教理的正觀;《金剛經》更是空義經典之作。《華嚴經》是了解佛教宇宙觀的必讀經典;《法華經》會三歸一思想融通整體佛教;《維摩經》闡述大乘菩薩道的實踐;皆為學佛必讀典籍。《勝鬘經》、《大乘起信論》是如來藏思想代表經典。法相唯識是研究佛法的入門,初機者先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然後探研《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成唯識論》等專書。 除此之外,廣為流通讀誦的經典還有:《般若心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彌勒上、下生經》、《大般涅槃經》、《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光明經》、《圓覺經》、《楞嚴經》、《梵網經》、《優婆塞戒經》、《六度集經》、《百喻經》、《法句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中國祖師大德的著作,是融和中華文化傳統思想的佛法結晶,讀之可協助吾人與佛道相應。如:東晉慧遠的《大乘大義章》、《沙門不敬王者論》、唐代惠能的《六祖壇經》、永嘉玄覺的《永嘉證道歌》、《信心銘》、宋代永明延壽的《宗鏡錄》、明代袾宏蓮池的《戒殺放生文》、《竹窗隨筆》、《禪關策進》、《緇門崇行錄》、蕅益智旭的《淨土十要》、憨山德清的《憨山大師夢遊全集》、紫柏真可的《紫柏尊者全集》。 近代著作應讀者有:虛雲的《虛雲和尚法彙》、諦閑的《諦閑大師遺集》、印光的《印光法師文鈔》、圓瑛的《圓瑛大師法彙》、慈航的《慈航法師全集》、斌宗的《斌宗法師遺集》、默如的《八識規矩頌講記》、印順的《妙雲集》、竺摩的《金剛經講話》、演培的《諦觀全集》、印海的《淨土教起源及開展》、《律宗概論》、慧嶽的《天台佛教史》、幻生的《滄海文集》、梁啟超的《佛學研究十八篇》、楊仁山的《內學》、李炳南的《佛學問答類編》、戴季陶的《戴季陶先生佛學論集》、方東美的《華嚴哲學》、呂澂的《佛教研究法》、尢智表的《佛教科學觀》。 佛教典籍如汗牛充棟,想在短期間內對佛法有概略的認識,可以選擇幾本佛法概論研讀,諸如:印順的《成佛之道》與《佛法概論》、蔣維喬的《佛學概論》、林傳芳的《佛法概論》、張澄基的《佛學今詮》、中國佛教會編的《中國佛教》,皆是一時之選。 一般人想要完整地了解佛教的思想體系,要閱讀那些佛學書籍?除了以上所列舉的一系列專書外,星雲多年來亦試圖為整個佛教擬定一個全面的大綱,幾經搜集纂彙,終於在一九九五年付梓排印,定名為《佛教》叢書。全書內容分為十類:教理、經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儀制、教用、藝文、人間佛教。或許能提供學佛者一套簡潔、完整的佛學資料。
一般人讀書不外乎為娛樂,為追求新知,獲得資訊,或為了增進對事物的理解,如果能昇華到讓人覺得讀書是一種享受,不僅可以增進生活情趣,更可以悠遊在書海裡而樂此不疲。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讀書會的導讀人就扮演了穿針引線、舉足輕重的角色了,一個成功的導讀人,在技巧上必須具有足夠的經驗和涵養,才能將整個讀書會帶得有聲有色,而導讀人可以朝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事前充分的準備: 語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事前的準備是相當要緊的,對導讀內容要有充分的了解,並有十足的把握,除簡介作者以外,並應對作品背景作一個完整的介紹,才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讀書會成員對作品相關資料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有完整而明晰的概念。 二、中立客觀的特質: 一個成功的導讀人,除了闡述書中的主要觀點外,還要有自己的見解,但這個看法必是中立且客觀的。亦即對整本書做一個不帶個人價值判斷,整體而客觀的評價。而且每個成員的成長環境和生活背景都不同。所以必須以真誠、開放、包容、慈悲且歡喜的態度去接納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偏任何一邊,也不做個人的價值判斷。 三、主動開放 幽默豁達的態度: 導讀人必須語帶幽默,且很自然的安排一個高潮的開始,炒熱開場的氣氛,並技巧性的引導每一個成員發表自己的看法,開放而歡喜的接納每一個人的觀點。同時可以適時拋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引導成員做更進一步的討論。 四、導讀內容的編排: 導讀的內容長短不一,若是大部頭的書,因受到時間也許不足的限制,導讀人必須先加以歸納整理,給成員一個概括的認識,若是小說則可加上人物分析,以強化導讀的張力,同時事先收集相關書籍內容,做橫向的比較,可提高閱讀的視野。若有補充資料,則事先影印好,供大家參考。最後也可提供一份參考書單,供有興趣的成員做更深入的研究。 五、收穫和總結: 導讀人若能在導讀前靜坐幾分鐘,並給自己一些成功的畫面,勢必能增進導讀的效果,可能的話在導讀前二天找一位前輩做練習,並聽取建議會更圓融妥貼。導讀當天儘量不要帶稿子,將內容摘要在卡片上備用,導讀時眼光平均四射到每個成員身上,讓大家有如沐春風之感。除了扮演成功的導演外,同時作個最佳的配角,也是最優秀的串場人。在每一個討論內容結束前必做個總結,包括自己對此次內容的心得和收穫,以及從成員中獲得的回饋。 總之,導讀時若能注意到以上幾個導讀技巧,再加上自己豐富的臨場經驗和不斷充實的學識涵養。相信每一場讀書會都會是你生命中的一個奇蹟,也是你廣結善緣的最佳途徑,更是每一個與會成員慧命的活水源頭。

轉載自2004-5-23人間福報全民閱讀版


「組織」,是由一群人聚集而成的「有機體」;於其中有「角色」、「地位」的存在,同時,因為彼此依存的需要,而產生「利害」的關係。 「角色」於組織中常以「職稱」表示,而「職稱」原只是一個稱呼,但是,在組織裡卻代表了地位的高低,權力的大小,因此,就有了影響力;以致對組織內的成員來說,不同角色、職稱、地位之間,就產生了互補、合作、競爭,甚至對立的複雜關係;這些關係不只影響成員的自我定位,也直接反映在彼此互動的行為上。 讀書會的可貴就在於:成員間彼此以「人」相待,不因年齡、性別、學歷、經歷、財富等背景、條件,而生分別之心;因此,要在組織內運作讀書會,首重「平等心」,亦即不受成員資歷、地位、親疏等差異影響,每位參與者都以「人」的身分出席,所以,切記於進入讀書會之前,先將原有的角色、職稱暫寄門外,放下框架的負荷,以真實的自己,真誠、輕鬆的與會。 如果不能如此,在角色壓力的氛圍中,如何能暢所欲言、充分溝通呢? 譬如:某公司的主管讀書會,不但利用上班時間於最舒適的會議室進行,書籍更是由總經理購贈,條件可真優厚,可是,進行起來卻氣氛僵硬,經常面臨「不點名不發言」的情況,成員甚至藉著各種名義請假,能逃就逃。 「怎麼會這樣?」 「是大家不喜歡讀書嗎?」 且看其中一段場景,就能明瞭是怎麼回事: 「成員陸續進入會議室,圍坐會議桌,總經理最後進來,沒有與成員坐在一起,而是坐在後面,待總經理示意後,當日輪值者開始導讀與討論;進行中,總經理會隨時插話指導,或打斷某人發言,糾正其觀點;結束前,輪值者會請總經理講評與指示。」 這種進行形式比較接近有上級指導員的討論會,或較像「訓練」,而離真正的讀書會較遠;如果成員又是被要求參加的,在低意願情況下,恐怕流於形式化的應付心態是必然的。 因此,為避免利害關係的干擾,還給讀書會一片淨土,欲於組織內運作讀書會,首先要宣告的是:請參與者卸下於組織內的角色、職位,以單純的「成員」與會,在彼此「尊重」與「等值」的基礎上,進行互動與學習;如果總經理要參加,請以身作則!

轉載自2004-5-23人間福報全民閱讀版


編按:由「香海文化」出版《快樂領導———領導人新經》,以歷代智者的箴言、生活中的小故事,指引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菁英,以虛懷若谷的企業家風範、不退縮的企業家精神,經營事業與家庭親子關係,作個身心自在的CEO。現刊出消基會創辦人、《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特別推薦序文,以饗讀者。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為了推動全球人民都能參與「終身學習」運動,於公元一九九六年出版了一本以《學習———內在的財富》為題的書。書中特別指出,一個人應該繼續不斷學習的東西,可劃分為四個領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繼續成長發展。 從事這四個領域的學習,任何人都是必需的,因為只有以謙卑的態度、包容的精神、不斷學習的人,才能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充實圓滿的公民;做一個充實圓滿的公民,是成就一切身分與事業的基礎。 任何一個領導人,被稱為有原則、有資格、普受尊敬的領導人,莫不以其為發展的基石。 一個成功的領導人,必須是一個以原則為重心的人,無論是日常起居、家人相處、朋友交往、休閒娛樂、面對問題、遂行職務、採行決策,都遵循一套堅定圓融、一以貫之的原則。但這些原則並非領導人的專屬,對於任何人如果能堅持信念,身體力行,都可以改進自己,提昇自己,成為一個有資格的領導人。 這些原則包括:不膨脹自己、不以已有的為滿足,而樂於不斷的學習、接受意見、大量閱讀,尋找學習機會,驅策自己成長。把生活當成一種使命,一天開始,少想自己,全為他人,交付工作能顧及他人的負擔,允許他人適應、調節;學會與他人相處,共同把事情完成。每天都以歡喜、愉悅的心情,熱情、樂觀的態度,積極、期待的精神,鼓舞自我,勉勵他人。知道自己的弱點,也接受別人的弱點;不把自己的偏好、意志強加於人;不懷恨人,不對人存刻板印象,不給人貼標籤,充分的信任別人。不僅是活躍於社交界,而要培養廣泛的興趣,閱讀、觀察、欣賞、勞作、運動,健康而幽默,均衡的生活,快樂的過日子。明白整體的力量大於個體,重視同心協力,擅於截長補短,相信別人的優點和能力,把權力分給別人;知道謹守人和事的分際,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香海文化能在這個閱讀衰退的時代出版《快樂領導———領導人新經》這本書,深值敬佩。此書,讀者諸君他日得在社會上一展所長,享有領導人的快樂與喜悅,必對作者與出版者深致感謝,今日並慶幸自己的智慧,選擇閱讀此書。摘自「香海文化」出版《快樂領導~領導人新經》序文。作者為(消基會創辦人/《人間福報》總主筆)

轉載2004-5-15 人間福報全民閱讀版


人有需求,就會產生驅動力,想要做些什麼加以滿足。 「讀書會」呢?是不是也因現代人的某些需求而促成,也因能滿足參加成員的一些需求而得以持續發展? 首先,從整個大環境來看,社會變遷與科技快速進步,造成人類的思維不斷要轉換,譬如:升大學已由「考上比較難」變為「考不上比較難」,手機也由單純的「通訊」功能轉換成「多元、流行」的象徵酘酘;這種「不連續」或「斷層」的思維模式,引發人們處在高度「人心浮動」的狀態,為了穩定這種「不安」,人需要尋找一處「安心」之所。 在讀書會裡,成員可以互相傾訴這些不安,也由其中,發現自己不是唯一的「不安者」,於是,產生了「安心」的治療作用;而經由彼此不斷刺激,也讓思維較有彈性,更有能力跟上時代的腳步。 其次,處在資訊爆炸的洪流裡,每天接觸到的聲音、訊息,不只多、快,還常讓人搞不清楚真假、是非,尤其,大眾媒體強勢的輸送,網路傳播的快速,使得人們在接觸龐雜而無孔不入的資訊中,失去了判斷的準頭,許多似是而非的觀點,目不暇給的論述,不等你弄清楚這一波,新的一波就跟著襲來。 這種讓人由「判準模糊」到「判準失據」的狀況,是一種倫理的失落,不只原有的價值觀模糊、淡化了,新的依據也茫茫無處尋,於是,「不定」的感覺日益強烈。 來到讀書會,成員將外部的資訊帶來,經由充分的交流,深入的討論,不斷的檢驗與論証,比較有機會釐清或找到判準的依據,同時,經由閱讀與共同思考,不只吸收了資訊,也培養了分辨的能力,於是,面對外部的風風雨雨、紛紛亂亂,一旦有了準頭,人就比較「定」了。 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心就「安」,心安人就「定」了。 讀書會於此浮動失據的年代,可以多多發揮「安心定人」的功能吧!

轉載2004-4-25 人間福報全民閱讀版

  • 佛門的歷代祖師也經常藉著呵罵來接心,不知成就多少龍象,可惜現代人缺乏這種大根器,禁不起挨罵,當然成就也就有限。

    Read More
  • 有些書要品嘗,有些書要吞嚥,有些書更要細嚼,如果能從書中得到一點啟示,而應用於生活中,很可能會改變人的一生,否則書對你而言,則跟一堆廢紙無異。

    Read More
  • 讀書沒有什麼特別方法,只有慧巧活用。

    Read More
  • 有些書要品嘗,有些書要吞嚥,有些書更要細嚼,如果能從書中得到一點啟示,而應用於生活中,很可能會改變人的一生,否則書對你而言,則跟一堆廢紙無異。

    Read More
  • 有些書要品嘗,有些書要吞嚥,有些書更要細嚼,如果能從書中得到一點啟示,而應用於生活中,很可能會改變人的一生,否則書對你而言,則跟一堆廢紙無異。

    Read More
  • 常云:「公事門中好修行」、「得饒人處且饒人」,處在這群人我關係親密的社會中,待人處事要留個空間,以便轉身,在公務中給人方便是最好的結緣方式,進而給人歡喜,那就更美好了。

    Read More
  • 書,可以給我們知識;佛書,則可以給我們智慧。難怪古人說:一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Read More
  • 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所以一個人在為學做人與處事上,必須充實學問,有了學問才會有遠見,有遠見才能進而力行。

    Read More
  •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Read More
  • 只要有心,無處不是我們學習的環境。因此,社會就是我們的學校,學與不學,端視有心無心耳。

    Read More
  • 「接受」是最好的學習態度,能接受多少,未來的成就就有多少。

    Read More
  • 要如何培養讀書的興趣?興趣是來自:

    Read More
load more hold SHIFT key to load all load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