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春秋閣讀書會(鳳儀組)會議紀錄
    日期: 2025年10月14日
    時間:9:00-11:00
    地點: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參加人員:
    林麗珠、許月、林秀、賴玉珍、羅美英、孫觀利、蘇林秋桃、姜潘珠仔、石世貴、王天資、李玥慧、王美珠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十修歌
    討論與分享:
    從四聖諦再探討如何超出生死輪迴
    林麗珠:
    上星期討論四聖諦是佛教解脫的根本法門,「四聖諦」包括苦、集、滅、道,這是佛陀證道之後,初次在鹿野苑所宣說的教法,以此教導眾生超出生死輪迴。
    石世貴:
    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四聖諦應該是集、苦、道、滅,但是因為「果」易明而「因」難曉,佛陀為順應眾生的根性,因此先明示苦相,令眾生生起厭離之心;再示苦因,使正確明瞭苦之來源,及苦因為可斷者,繼而示以涅槃樂相,令生欣慕,然後再說離苦之法,令其修行,目的就是要使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許月:
    佛陀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始自鹿野苑「三轉法輪」。因為各人根機不同,同樣的四諦法說了三遍,才讓他們最初的五位比丘完全體悟。
    第一次說四聖諦「苦集滅道」,佛陀問:您們了解嗎?第一位領悟的是阿若憍陳如,其他四位仍未完全了解,佛陀再一次講「苦、集、滅、道」四種道理詳加分析,再問您們了解了嗎?這次摩訶男說道:「我明白了。」另外三位還是不太了解,佛陀又再一次解說,第三次他們都明白了。
    佛陀是大覺者,智慧超群, 具有四無礙辯才,能以種種比喻讓人信受。
    以佛的智慧、口才,只有五個人聽法,他也必須重複三次, 解說同樣的法。
    王美珠:
    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癒;道,如治病的藥方。我們學佛,正是為了斷除貪、瞋、癡等種種煩惱,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聖諦是解脫生死的方法,依此可以明白真理,邁向解脫的道路。
    王天資:
    修習四聖諦的關鍵在於「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首先要了解人生的苦(苦諦)、痛苦的根源(集諦)、涅槃的寂滅(滅諦)以及從痛苦中解脫的方法(道諦)。 最實際的修行方法是依循「道諦」中的「八正道」來修持,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王美珠:
    三藏十二部經是由四聖諦、十二因緣所衍生的,真正實行的方法則是八正道。我們若能把握住大綱,對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法,就能透澈無礙。
    林麗珠:
    以下總結修習四聖諦的步驟:
    知苦諦:
    承認並覺察到人生無處不在的痛苦,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陰熾盛等。
    透過正見,了解這些痛苦的真實性,並認清世間的無常。
    斷集諦:
    了解苦的根源是來自於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這些煩惱不斷地積聚,造成惡業,進而招致苦果。
    透過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等,斷除邪妄的貪欲,遵守道德律儀,過著正當的生活,從源頭上停止造作新的苦業。
    慕滅諦:
    「滅」是寂滅的意思,指滅盡煩惱(貪、瞋、癡等),從而顯現清淨的真如自性。
    這是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障礙等無明後,所獲得的超越生死、自由自在的究竟涅槃境界。
    修道諦:
    這是通往涅槃的道路,實際上是指以八正道來斷除煩惱、離苦得樂。
    正見:正確了解佛法真理。
    正思惟:遠離貪欲,希望慧命增上。
    正語:不說謊言、惡語或毀謗他人的話。
    正業:遵守律儀,過高尚善良的生活。
    正命:謀求正當的職業,維持生命。
    正精進:勇猛精進地修學戒定慧。
    正念:心存正念,不被妄想顛倒所惑。
    正定:透過禪定磨練身心,培養智慧。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days ago
    春秋閣讀書會 (拱辰組) 會議紀錄
    日期: 2025年10月9日
    時間:9:30-11:00
    地點:左營區埤子頭路54號二樓
    參加人員:
    蔣姿香、孫觀利、石世貴、余慈芳、王美珠、王天資、李玥慧、黃佩貞、林麗珠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悉發菩提心」
    召集人:
    左一分會春秋閣讀書會,因考量地緣關係、交通問題及菩薩們求精進等因素,自10月份起,將分別在二個地方擧行,各位菩薩可以二邊都參加或擇一參加:
    1.春秋閣讀書會(鳳儀組)
    時間:每星期二 09:00~10:30
    帶領人:林麗珠督導
    位 置:麗珠督導家(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2.春秋閣讀書會(拱辰組)
    時間:每星期四 09:30~11:00
    帶領人:蔣姿香督導
    位 置:蔣督導家(左營區埤子頭路54號二樓)
    說明:
    1.春秋閣讀書會自2002年1月1日成立以來,至今已有23年,源自星雲大師於2002年元旦正式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透過計畫性的組織,期望展開全球性的讀書風氣,並將「生活書香化」視為「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當時的左營分會還在普賢寺 (會長曹素月) ,隨即響應大師號召,同步成立春秋閣讀書會迄今23載,絃歌不輟,從未中斷,人間佛教讀書會滿穆法師屢次以春秋閣讀書會來勉勵其他分會讀書人,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早期的春秋閣讀書會經常在春秋閣周邊舉行,甚至利用早上六點多上班之前實施讀書會,完成之後才去上班,這種精神持續續到現在,誠屬難能可貴!
    如今,春秋閣讀書會儘管成員多已老邁,卻仍十分精進,追求大師「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的理念,勤耕福田,如今分別在每週二、四在不同地方舉行,兩位帶領人都非常優秀,各有各的風格與特色,相信今後所呈現出來的成果,將更精采!為便於區別,這兩個讀書會分別命名為: 1.春秋閣讀書會 (鳳儀組)2. 春秋閣讀書會(拱辰組),副名的由來係以舊城城門為主:麗珠督導家近東門鳳儀門,姿香督導則在北門拱辰門之週邊,以上兩組名稱都深具地方特色: 「鳳儀」象徵「有鳳來儀」,因面向鳳山丘陵而得名。 「拱辰」意指眾星拱衛北極星,取自《論語》,代表尊崇皇權,這兩座城門是見證著左營舊城(鳳山城) 的興衰與發展,在歷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2.佛光山2026年開山60周年暨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百歲誕辰,舉辦心經修持活動,我們分會由讀書會做起,每次讀書會都誦讀心經一次,以帶動全體會員踴躍參加這項有意義的修持,執行情形將每個月彙整一次,指定專人協助上網登錄, https://bliayad.blia.org.tw/Bliaroc/virtualcultivation.aspx


    帶領人:
    1.今天是繼6/12之後再次與大家見面,在這暑假期間,個人去加拿大探親,春秋閣讀書會自6/17開始由林麗珠督導帶領,非常感謝由於大家的努力與精進,春秋閣讀書會不僅不會凋零,而且還開枝散葉發展成為2個組,各具特色,真的非常難能可貴,只要大家發心願意精進,春秋閣讀書會將永遠存在。
    2.今天是第二學期第一次讀書會,我們今天將探討「百年佛緣-四十位名家閱讀星雲」,我們選讀其中的一篇:慈容法師所寫的「從大師的行誼看他的成就」,來探討大師的人格特質與令人敬仰的行誼與崇高的成就,等一下由各位輪流導讀,每人讀一段,然後大家一起分享個人的體驗與感想。

    導讀:
    余慈芳:
    我的師父星雲大師的《百年佛緣》即將要出版了!此時此刻,所有的弟子都希望搭著他歷史的便船,表示一點意見,在漫漫的長河中,欣賞岸邊的風光。
    大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弟子們的心目中,他巍巍乎,猶如高山;浩浩乎,如同大海,實在難以再用其他言語來形容他的崇高偉大。就是現在,我也只有藉著略說他的行誼一、二,以期能窺全貌了。
    第一、他什麼都不要
    在我跟隨大師學佛、出家的六十多年歲月裡,我見證了他為人處世一個重要的信念,那就是──什麼都不要。例如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事業,他拱手就讓給人家去主持了。像電視台辦成了,他就交給社會的專業人士去經營;《人間福報》辦成了,他就交由專業團隊去辦理;大學辦成了,他只管找到好校長,其他校務一概不過問。可以說,今日大師之所以能夠成就那麼多的事業,就是他凡事不據為己有、什麼都不要的理念所造就的。

    回憶過往,在和大師的閒談中,聽他講說過年輕時的為人行事。當他即將離開焦山佛學院的時候,曾經把所有的物品都分贈給了同寮的道友,自己只帶了些許乘坐火車的車票錢,便孑然一身回到祖庭宜興大覺寺禮祖了。

    相繼地,在大師二十三歲來到台灣前,恰是他在南京華藏寺擔任住持的時候;臨行之際,他將所有的東西通通交給了智勇法師等幾個職事,自己也僅帶了一張身分證,就孤單一身地來到台灣。

    大師常說「以無為有」,我始終認為,正是因為他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據為己有,所以能成其大、成其多。

    李玥慧:
    第二、他要給人接受
    大師從小就建立了「給人接受」的觀念,想到要讓父母、親族乃至於認識他的人都能接受他,所以他不能不正直、勤勞、禮貌、和平、慈悲愛物。就是出家後,他走起路來,也一定是行如風;坐下來,一定是坐如鐘;睡下來,一定是臥如弓;站,一定是立如松。為何如此?倒也不是他非要討人歡喜不可,只是不要讓人看了心生討厭。因此,大師一生什麼都不要,但很重視自己的形象,不但講究行止的威儀,也重視做人的正派。

    第三、他在大眾之中
    我所見到的大師,一生從來沒有所謂「個人」的時間,他一直都是生活在群眾中,從早到晚,隨處隨地,身邊總有一群僧信弟子跟隨,也就別說會有超過五分鐘讓人家不知道他行蹤的紀錄了。換而言之,他每一刻的生命都是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

    尤其大師從小在叢林裡長大,青少年時期睡「廣單」,早已習慣人來人往的生活,所以至今就連他的法堂也像是路口一般,不時都是徒眾滿座;正由於他這種不捨一人,活在眾中的生命態度,所以大眾歡喜親近他,也真不是沒有道理的了。

    王天資:
    第四、他的無私無我
    每到了常住「期頭期尾」人事調動的時候,大師總會告誡負責調派工作的傳燈會職事,要提攜後學擔任住持、當家;只要這個人無私無我、有供養心、接納大眾,就是最好的人選。

    向來,佛教講究「眾緣和合」,所以舉凡道場的建立,大師都是勸勉徒眾要以「無我」的精神來主持建設;因為道場不是為一個人建的,是為佛祖、為大眾而建。當初佛陀紀念館所以能夠順利建成,也就是在大師這種無我而為人的理念下完成的。

    大師的無私無我還表現在不私蓄金錢、不積聚財富上。他真是奉持了戒律裡的「不捉持金銀戒」,每每有善款進來了,自己都還沒有經手,立刻就又透過弟子轉交出去了。佛光山許許多多事業的發展,都曾經受益於他的這種響應。

    尤值得一提的是,大師出生在窮苦的家庭裡,自幼沒有入學讀書的因緣,至今連一張小學的畢業證書都沒有,但是佛光山開山之後,他卻將徒弟一個一個地送到國外留學,從最早到日本,而後到美國,轉而又到英國、印度等地留學。雖然過去也有日本某大學發給大師入學證書,但是最終因為信徒的一句話:「師父!你去讀書,那我們怎麼辦?我們不就都成為學生的徒弟了?」所以大師寧可選擇放棄個人的理想,把因緣留給了別人。

    也有教界人士語重心長地對大師說:「你讓徒弟去留學,將來他們都會比你更能幹啊!」大師對此則是輕描淡寫地回答:「本來就是希望他們有用啊!」事實上到了現在,國內外大學主動頒給大師的「榮譽博士」學位,就已經有十多個了。

    可以說,大師無私無我的精神,為佛教也為社會樹立了良好典範。

    王美珠:
    第五、他的以退為進
    若說大師做人處事全然都是容忍、退讓,那也不見得。每當佛教遭受譏謗、傷害時,為了護法衛教,他總是率先挺身而出,不為個人得失計較;甚至為了讓佛教能夠立足於公眾面前,他更是毫不怯弱地維護佛教的權益。可以說,這都是因為「無我」的關係,才能勇敢擔當。他的勇於承擔,就如同他所說的,他從小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還有什麼事比這更可怕的呢?

    不過,大師的奮勇當先,完全是為了佛教的發展,他對於個人的名聞利養,則是一點都不企求。尤其大師具有「與世無爭」的性格,像過去他有意加入中國佛教會,為佛教服務,卻反而受到佛教會的抵制、刁難時,他選擇了相忍為教,以退為進。事實上,當時看似消極的容忍,從另一方面看來,則是積極的忍耐,如今大師在世界各地創建了兩百多所道場,在五大洲成立了三千多個佛光協會、分會,也就足以證明這一切了。

    第六、他的改革創新
    大師自小雖然接受叢林封閉、專制的教育,但是思想上卻從不守舊,他深深以為佛教要發展,在弘法方式上必須不斷求新求變。因此,在台灣弘法的六十多年裡,大師推動了許多的改革與創新。例如,他倡導「度生重於度死」,一改過去人死了才找出家人誦經的情況,進一步舉辦了成年禮、佛化婚禮、報恩法會等等,為生者祈福祝禱。另外,他主張重視現世的富樂,更甚於追求來世的往生極樂,故而推行「藥師法會」,希望人人都能把握今生培植福德的因緣。

    甚至有感於過去的佛教只注重義理,不包容其他,使得佛法不能普及於社會,因此大師提倡「佛教與藝文結合」,成立了美術館、建設了淨土洞窟,乃至在講經開大座中安排表演節目等。

    特別是在佛教的義理方面,大師在不違背佛意之下,又做了更進一步的詮釋。例如,他為了避免一般人誤解佛教的「空」義,主張「四大皆空」即是「四大皆有」;為了讓人們對生命的生生不息懷抱希望,而將「生老病死」新解為「老病死生」。

    總說大師數十年來對佛教的改革創新,真是讓佛教走上了世界,邁向了社會,進入了家庭,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裡。

    石世貴:
    第七、他不為己設想
    當年,大師為了辦學而來到蔓徑荒草、人跡罕至的「麻竹園」開創佛光山。幾經他的苦心擘劃,佛學院男眾、女眾校舍首先完工;相繼地,大師為了來山信徒食宿的方便,又興建了朝山會舘麻竹園;乃至於為能提供信眾一處禮佛修持的殿堂,再建設了大悲殿、大雄寶殿、禪堂、念佛堂。然而在這許多建築陸續完成之際,徒眾們心所希望的,還是為大師興建一所法堂。只不過這個期望,幾年下來都被大師拒絕了,直到金、玉佛樓建設期間,心平和尚才促成了建立法堂的因緣。由此可見,大師的一生,總是把大眾的需要擺在優先位子,對於自己的事情也就不是那麼關心了。

    第八、他願給人利用
    一般人都怕給人家利用,但是大師認為,能夠給人家利用,才表示自己有價值。因此,像佛光山大悲殿落成不久,於台北教授禪修的南懷瑾居士帶領著學生來到本山打禪七,儘管當時本山的經濟條件尚稱拮据,但是大師還是樂於成事,幾天之中,主動提供一切吃住。甚至於日後為了幫助佛光山所在的大樹區農民推廣「玉荷包」荔枝,大師更指示擴大舉辦「國際水果節」,不但不收設攤費用,還鼓勵海內外信眾踴躍訂購,絲毫不計較開山之初當地居民對佛光山的強烈排擠。

    尤其是,當「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史無前例地在無錫開幕、台北閉幕時,大師特別讓國際佛光會以包機的方式,載送所有與會人士來到台灣,並且給予一切招待,可謂亟盡地主之誼。另外,今年初高雄長庚醫院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的「活體肝臟移植高峰會」,大師更是不惜一切供應所需,最終讓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的醫學教授歡喜而歸。可以說,無論是硬體的設施或是人員的協助,只要有益於社會和諧進步、佛教增上發展的,大師都願意讓大家多多利用。

    黃佩貞:
    第九、他因「給」而成就
    過去監察院院長陳履安先生說:「大師的成就都是『給』出來的。」確實不錯,早年大師為了要在宜蘭念佛會辦理慈愛幼稚園,派遣了三個人(我、張小姐、林小姐)到台中師範大學接受幼教師資培訓。猶記得當時他一個月的單銀只不過是台幣兩百塊錢,但是自我們去培訓後,大師竟每個月都分別撥出每人五十塊錢給我們作為生活零用。

    有信徒知道這件事之後,語帶抱怨地對大師說:「你盡是培養年輕人,那有什麼用啊?」當然,那時候寺院的淨財收入有限,大家眼底看到的都是錢,青年沒有工作不可能布施錢財,也就難怪信徒要因擔心而怪罪了。但是在大師的理想,為了佛教的發展,佛教要有自己的事業、佛教要有自己的人才,就不去在意這許多人的嚴詞厲色了。

    再說一般人對於自己苦心開創的事業,都不會輕易交手,但是大師經常為了惜才,或者讓佛教事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總是毫不眷戀地就送給了別人辦理。像是幾十年前創辦的智光商工職業學校、四年前創辦的台東均一中小學,雖然建設都是耗費甚鉅,最後大師卻二話不說地,就交由有心教育的人士繼續經辦。

    在大師的理想,所謂「捨得、捨得,有『捨』才能『得』」,綜觀他一手創立的佛教事業,經常都能走出困境,做出成績,應該就是「有捨有得」的最好證明了。

    蔣姿香:
    第十、他弘法多元化
    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處處以人的需要為起點,因此,在時間上,他談古說今,旁及中外;在空間上,他從寺廟弘化到社會,從鄉間弘化到都會,從國內弘化到國外;在對象上,他從老人說到兒童,三根普被,不捨一人;在方式上,他從藝文到歌詠,從說唱到舞蹈,從電台到報紙,從救災恤貧到養老育幼,從監獄說法到大學宣講,從禪修、念佛而到禪淨密三修等等。

    在佛經裡,佛陀說法經常運用神通、譬喻等種種方便,佛陀如此,而大師的弘法多元也可以說為現代佛教更添上了豐富的內容了。

    《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實在說,要真正認識大師,六十年也是不夠的;如同弟子們常常對大師說的:「師父!我們沒有辦法了解你。」誠哉斯言也!

    討論與分享:
    蔣姿香:
    《華嚴經》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心無罣礙,才能遠離顛倒夢想苦;無有恐怖,所以無論身處何地皆得自在。 這就是大師一生的寫照,了解大師一生所作所為,大概也就能了解以上華嚴經所云,他就是用生命來實踐、見證佛法,是我們所認識那麼親切熟悉的大師,卻又崇高遙遠宛如浩瀚星海遙不可及,他的人格特質與志向無人能及,深深影響我們,而他的慈悲、高瞻遠矚,造福人群,遍及五大洲。
    黃佩貞:
    大師的三好、四給看似口號平易近人,其實蘊藏著佛教義理融入生活中,每當我們在雲水書車服務時,教小朋友唸的當下,就已經幫他們種下菩提種子。
    石世貴:
    個人深刻體認「給人利用」這句話的涵義,因為你有被利用的價值才能夠給人利用,過去我們在社會上常會彼此提防著對方利用你,怕對方因此獲得比你更好的成就,因此在職場上爾虞我詐,凡事提防留一手,如今來到佛光會,發覺大家都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因此更能發心服務,我願意給分會利用,為左一分會、佛光會付出,無怨無悔。
    王美珠:
    大師在台灣弘法的六十多年裡,推動了許多的改革與創新,尤其提倡「佛教與藝文結合」、推動人間佛教,可說是一大創舉,讓佛教走到了世界各角落,溶入社會,進入了家庭,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裡,非常了不起。
    王天資:
    大師無私無我的精神,真正感動了所有的徒眾,大師不私蓄金錢、不積聚財富上,他把親手創建的佛教事業與文教機構都成立基金會管理,佛光山創立宗委會制度,舉凡這些都為佛教立下典範。
    李玥慧:
    大師從小接受教育就是正直、勤勞、禮貌、和平、慈悲愛物,出家後,他也注種威儀,走起路來行如風;坐下來,一定是坐如鐘;睡下來,一定是臥如弓;站,一定是立如松,因為這樣的養成與訓練,造就大師與眾不同,超凡入聖的風範,令人景仰。
    除此之外,大師常說我在眾中,他凡事親歷親為,這也深深改變了我們,為了弘法利眾,要走入人群,所以大家又多多參與各項活動,才能弘揚人間佛教。
    余慈芳:
    大師「以無為有」、甚麼都不要的哲學,正是因為他凡事不據為己有、什麼都不要的理念,所以能夠成就那麼多的事業。
    我們一般人總是希望努力賺錢,以改變生活,在物質條件上獲得更多的滿足,其實轉換觀念,有些人拚搏了一輩子卻來不及享受就撒手人寰,也有人在拚事業的時候犧牲了家庭與健康,得不償失,所以,大師「以無為有」的哲學恰恰提供我們另類思考,以無為有當然不是說叫我們甚麼都丟掉,如果能調整自己,少些物質享受,就能多些心靈滿足,佛教講的空無,深義就在這裡,若能思考,世間所有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就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人人本具的清净心,在聖不增,在凡不减。
    總結:
    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想必每個人都收穫滿滿,今天研讀的內容是慈容法師講述大師一生行誼,我們有幸追隨大師,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在學佛、行佛道路上更精進,永不退轉,今天讀書會到此圓滿,謝謝大家踴躍出席。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days ago
    日期: 2025年10月7日
    時間:9:00-11:00
    地點: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參加人員:
    林麗珠、許月、林秀、賴玉珍、孫觀利、蘇林秋桃、黃佩貞、石世貴、王天資、李玥慧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十修歌
    討論與分享:
    1. 從四聖諦探討十修歌之關聯
    林麗珠:
    四聖諦(苦、集、滅、道)是佛教解脫的根本法門,十修歌則是在這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如何從「苦」的現實走向「滅」的理想境界,特別是透過「道諦」的實踐,即透過不斷修習十種法門,從根本上斷除煩惱,實證無我、無常,最終達到解脫的目標。
    許月:
    四聖諦簡述
    苦諦: 認識到世間的苦難,如生、老、病、死、愛別離等,都是真實存在的。
    集諦: 了解苦難的根源,即貪、瞋、癡等煩惱,導致不斷的生死輪迴。
    滅諦: 說明如何徹底斷除煩惱,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
    道諦: 指引解脫之道,即透過修習種種法門,止息煩惱,證悟真理。
    黃佩貞:
    十修歌與四聖諦的關聯:
    十修歌的實踐,即是「道諦」的體現。 它詳細說明了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當如何實踐「斷煩惱、證解脫」的道路。
    石世貴:
    透過十修歌,深入體證苦與集:
    十修歌強調觀察世間無常、苦等真相,這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眾生的苦難及其根源,加深對「苦集」的理解與體悟。
    王天資:
    十修歌是實踐道諦的具體方法:
    十修歌中的各項修持,如戒、定、慧、慈悲等,都是實踐「道諦」的具體方法。 透過這些修練,我們能逐步斷除煩惱,清淨自心。
    李玥慧:
    最終導向滅諦的目標:
    十修歌的最終目標是透過修行,從煩惱中解脫,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這與「滅諦」所指的滅除一切苦的理想境界一致。

    石世貴:
    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病中感言:
    某年六月底,因肺部積水住進高雄市聖功醫院,醫生讓他吃一種強烈的利尿劑以便將肺部積水排出,他事先毫不知情,正在舉行聖祭時藥性發作了。
    開始時強忍,讀經後褲子已尿濕一半,不得不去洗手間,地板上也撒滿了尿水
    ,這是他晉鐸五十七年來舉行彌撒時第一次發生這樣的糗事。
    他說:
    「使我的尊嚴和顏面盡失,在修女和醫護人員面前,真感到無地自容,這是天主治療我虛榮心的開始」。
    以上故事說明了老了、病了就無法談尊嚴,所以必須把握當下,珍惜所有,如何才能把握當下把日子過好?大師所寫的十修歌提供給我們很好的方法:不計較、不比較、無煩惱、多說好…把心態建設好,就能面對各種困境,坦然以對。
    黃佩貞: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生在世若能「不計較」、「不比較」,就會活著自在,可以避免業海沉淪,業海就是眾生的業力所聚集而成的,是人的身口意三種業所造成的業海。
    林麗珠:
    「待人厚道,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句話強調待人要寬厚仁慈,即使在某些時刻吃點小虧,也能換取長遠的好處,如獲得人心、學到經驗或培養心靈的平和,最終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福分。
    前兩天與家人出遊,開車到一個狹小巷弄單行道,因為有人逆向行駛造成會車困難,小朋友當時很氣憤就要她爸爸按喇叭,被我制止,因為也許這舉動會造成一些糾紛或事故災難,所以忍一時之氣,吃一點虧可免無妄之災。
    蘇林秋桃:
    做人要有禮貌,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要懂得尊重、包容、謙卑、禮讓;見了人要招呼、問候,尤其能夠經常面露微笑的人,自然到處受人歡迎,人家就會接受你。
    李玥慧:
    所交皆君子:佛光人因為有共同的理念而在一起,在佛法薰陶之下,每個人的品德修養都會提升,所以在佛光會裡面就是與諸上善人聚會在一起了,大家彼此扶持彼此砥礪,驗證了這一句:所交皆君子。
    王天資:
    口中多說好:口中要常常說好話,這是修讚歎法門,大師提倡三好四給當中就包含了「說好話」,日常生活中若能做到,那麼自然就會有人緣。
    林秀:
    所謂吃虧就是福,吃虧才有功德,才能進步,才能成長,因為有慈悲心才肯吃虧,吃虧就是占便宜,不要總想要到處討便宜,那是貪圖、僥倖、自私的想法,往往會得不償失。
    總結:
    林麗珠:
    四聖諦為修行指明了方向和目標,而十修歌則是在這個方向上,提供了詳盡的實踐指引,說明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滅苦證覺的終點。
    許月:
    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癒;道,如治病的藥方。我們學佛,正是為了斷除貪、瞋、癡等種種煩惱,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聖諦是解脫生死的方法,依此可以明白真理,邁向解脫的道路。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week ago
    9/9讀書會:
    時間:9:00-11:00
    地點: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參加人員:
    林麗珠、許月、林秀、余慈芳、李金花、羅美英、孫觀利、蘇林秋桃、賴玉珍、石世貴
    活動內容:
    1.請經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十修歌
    討論與分享:
    四聖諦-
    滅諦(果):
    無明煩惱,集諦業斷,我法執除,貪瞋癡盡。
    生死解脫,眾苦雲消,得寂滅境,安住涅槃。
    =>滅當斷

    道諦(因):
    正見-正解佛法,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迷繆妄見。
    正思-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道當修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week ago
    9/30讀書會:
    時間:9:00-11:00
    地點: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參加人員:
    林麗珠、許月、林秀、李金花、孫觀利、姜潘珠仔、石世貴、羅美英、賴玉珍
    活動內容:
    1.請經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十修歌
    討論與分享:
    1.開經偈解義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2.從四聖諦探討般若波羅蜜多經文之關聯
    3.林秀師姐提問:
    我們下輩子到底該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還是再到人間修行?
    4.帶領人總結:
    大師說:「我是佛」,每個人都具備佛性,所以將來往生之後無論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重返娑婆世界,都是在行佛,所以無論身處何境都要學佛、行佛,永不退轉。
    5.石世貴分享9/24佛學講座內容:
    佛光山寶華寺於9月24日舉辦佛學講座,禮請南華大學企管系教授兼終身學習學院院長知賢法師主講,以《金光明最勝王經》為題,開示「經王之七大不可思議」,這是一部極具影響力的佛教經典,不僅護國安民,更能淨化人心。經中所揭示「七大不可思議」,更展現了佛法的深廣與無邊功德。

    知賢法師指出,《金光明最勝王經》為佛教護國三部經之一,今日能夠與之結緣,並非偶然,而是眾人在過去生中早與此經典結下善緣。有人會主動尋求經典,有人則與佛法保持距離,但能夠坐在講堂中聆聽,便是自身願力與因緣所感召。他勉勵大眾珍惜此時此刻,把握難得的因緣,重新與經典「接上線」,讓佛法在生命中發揮力量。

    講座中法師特別以「鍛鍊黃金」作譬喻,說明人人心中自有佛性,需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去除煩惱,成就純淨的智慧與德行。正如黃金需經高溫提煉才能去除雜質,修行人也必須經歷磨練,才能顯現堅固而不變的覺悟之心。佛陀以此比喻,指出佛性如黃金般純淨而不會退轉。

    知賢法師深入闡釋《金光明最勝王經》所揭示的「七大不可思議」,諸佛護念,諸天擁護,智慧開顯,福德增長,護國安民,懺悔滅罪,融通顯密。他強調,此經不僅具足安定人心與增長智慧的力量,保障國境平安無災、國強物豐人民安樂、和諧無諍安定社會,讓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清淨與安樂。

    知賢法師將經名中的「金」與「光明」比喻為佛法兩大核心概念,「金」代表佛法的「法身」,也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它如黃金般堅固、尊貴,是生命不變的「本體」。「光明」代表佛法的「應身」。它像電燈的光,讓我們能感知佛性的存在。光明象徵智慧,只有當我們開啟內在智慧之光,才能與佛法相應。並強調,讀經不應只看文字,而是要藉由經文開啟內在智慧,才能真正體悟佛法與自身佛性的連結。

    知賢法師以佛陀過去生救助母虎與7隻小虎的故事為例,說明因果輪迴真實不虛。故事中的母虎後來轉世成為佛陀的姨母,而小虎們則成為佛陀的五比丘、大迦葉、舍利弗等主要弟子,印證了因果不滅。他強調,已故的親人並非真正遠離,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因果之中。

    知賢法師鼓勵大家讀誦《金光明最勝王經》,以此與諸天護法結善緣。並祝福大家,深信如來真實法義,發願聽讀共持宣揚,必得金光明功德利。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week ago
    9/16讀書會:
    時間:9:00-11:00
    地點:左營區翠華路601巷102號10F
    參加人員:
    林麗珠、黃佩貞、許月、林秀、李金花、孫觀利、姜潘珠仔、蘇林秋桃、石世貴
    活動內容:
    1.請經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十修歌
    討論與分享:
    1.釋迦牟尼傳第22章:
    初轉法輪,教團成立
    P153-159:_

    2.四聖諦總結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months ago
    2025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日期:2025年4月12日
    時間:08:00-16:00
    地點:佛光山岡山講堂
    參加人員:蔣姿香、黃佩貞、石世貴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months ago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日期: 2025年3月22日
    時間:20:30-21:30
    地點:佛光山寶華寺停車場
    出席人員:3人(蔣姿香、石世貴、曾美凰)
    召集人: 蔣姿香
    紀錄:石世貴
    活動方式:
    配合寶華佛光童軍團響應世界關燈日「地球永續 · 用愛發電」:
    一. 關燈一小時中禁止使用電燈、電視、手機等相關電子產品(可使用手電筒,避免使用蠟燭)
    二.在關燈一小時中,進行創意活動用愛發電,活動時間約40分鐘:
    (1)才藝表演
    (2)摸黑猜物
    (3)嗅一嗅
    三. 交流分享:
    石世貴:
    為了響應永續理念,每年的3月底都會迎來全球最大的自發性減碳行動「世界關燈日」(Earth Hour),透過熄燈節能的小小舉動,喚醒全民關注氣候變遷與環境危機。
    「世界關燈日」又可稱作「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最早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節能減排活動,為了鼓勵全民共同參與、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於2007年在澳洲雪梨舉行首次「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間,提倡關上「不必要的電燈與耗電產品」1小時,在全球永續的前提之餘,也希望藉此呼籲無論年齡、階級等背景,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與責任,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92個國家與區域、超過18,000多個世界地標一同「關燈」,用實際行動支持響應。
    透過熄燈1小時將燈火通明的城鎮短暫回歸到靜謐的黑夜,為地球爭取一絲喘息的空間,相較於立即而顯著的成效,世界關燈日更傾向潛移默化的環保倡議。
    據歷年數據,台灣在「2024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期間全台成功節電達成28.9萬瓩,同時減少143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雙雙創下歷史新紀錄。
    台灣從2010年響應至今,已走過14個年頭,而自歐萊德擔任主辦以來,每年全台關燈一小時的活動總共累計為地球減少約808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這項創舉相當於種植逾73,561棵生長20年的大樹,驗證了當個人的小小舉動凝聚成團體的力量時,就能輕易改變世界,成效簡直驚人可觀!
    今天我們透過關燈60分鐘的簡單行動來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正視環境變遷與永續的問題,反思生活方式,更要愛惜地球之母。
    蔣姿香:
    關燈一小時,影響有多大?經濟部能源局 2013 年調查指出,每人參與關燈一小時,至少可減少 0.25 公斤碳排放量。
    若全台 2,300 萬人一起行動,將減少 575 萬公斤碳排放!相當於 23 萬棵樹的年吸碳量,也就是 38 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真的非常驚人!所以別小看這一小時的關燈,越多人響應,對地球的幫助越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聚集再一起響應這活動的原因,佛光山寶華寺召集老中青幼四代人在此相聚,意義非凡,希望能把這理念傳承下去。
    曾美凰:
    今天參與這個活動,個人覺得很有意義。沒想到在黑暗中居然可以有這麼多體驗,而且很歡樂。
    最近幾年來,因為氣候變化,天災頻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地震,或者聽聞許多火災等災情,當面臨這些災難時,通常都會斷電,面對黑暗很容易引起恐慌,今天親身體驗關燈日,可以感受到在黑暗中的情形,有這次的經驗,將來面對這種情形,應該可以從容自處。此外,響應關燈日就是愛護地球的表現,讓我們一起攜手減碳,為地球點亮希望之光!
    石世貴:
    今天是世界關燈日,我們會員菩薩也有多人在家裡關燈一小時響應,剛才看到有許多人傳照片到群組,我發覺大家都非常發心,例如彥宏師兄利用這一小時靜坐,惠美師姐誦經修持,我們學佛也行佛,這一小時的時間用來精進,相信功不唐捐。
    其他會員也有人利用這一小時出外散步、與兒孫玩遊戲互動、或家人團聚閒話家常等,平常大家各忙各的,沒想到有這機會促成家人親密互動,可說是意外收穫。
    曾美凰:
    剛才石副會長說得很好,這一小時能做甚麼? 這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因為現在人生活中過度依賴3C產品,甚至於手機成癮,我們利用這機會省思,在這一小時關燈之中,如果不使用3C產品,會有甚麼效應?事實上,我們只是回歸於自然,恢復早年農業社會時代的生活情形,多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或在關燈後靜坐,可以沉澱心靈,這些都非常難得,非常寶貴的,所以,在這活動之後,我們也可以自己執行關燈一小時,創造出更豐富的心靈與精神生活層面的享受。
    蔣姿香:
    謝謝石副會長與美凰師姐的心得分享,利用關燈一小時的時間,給自己充電,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何樂而不為?
    剛才在廣場中,看到童軍團與幼童軍玩遊戲,不時傳來歡笑聲,非常感謝寶華佛光童軍團巧妙安排這活動,大家沉浸其中,在歡樂中學習了許多,有了這次的經驗,今後我們也可以借鏡,運用到讀書會中,例如:今天設計的一個遊戲是排杯子遊戲,杯子上面寫著「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藉由遊戲傳達人間佛教的理念,使小朋友們都能朗朗上口,今後我們也可以依照這方式設計活動,充實讀書會內容。
    今天讀書會到此結束,非常謝謝大家!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months ago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日期: 2025年3月20日
    時間:09:30~11:00
    地點:左營區埤仔頭路54號
    出席人員:5人(蔣姿香、王美珠、李碧娥、黃佩貞、余慈芳)
    召集人: 蔣姿香
    紀錄:黃佩貞
    活動方式: 座談會(由帶領人引言,學員分段朗讀,再進行提問與討論、心得分享與回饋)
    研讀教材: 佛教與生活
    生活與道德P162~P167
    (四) 2.實踐六度的道德生活
    活動內容:
    全體合唱:悉發菩提心
    請經:誦唸開經偈
    壹、篇章導讀:
    實踐六度的道德生活(王美珠 )
    (略)
    貳、提問與討論:
    王美珠
    六度為人生善法:
    1. 修布施對治人生的貪
    2. 持戒對治人生的自私
    3. 忍辱對治人生的瞋
    4. 精進:五種方法的準則
    5. 禪定:需有定才能生慧
    6. 般若:不愚癡、不邪見
    六度不僅是學佛,也是生活基本準則,依這個原則與大眾結緣,就是在實踐六度的道德生活。
    這次到國外旅行,也是一種不一樣的結緣。
    余慈芳:
    何謂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明了佛教對道德的看法後,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觀念放在思想您,並在生活中實踐。
    黃佩貞:
    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都必須靠精進來提升,不能只有知道,也不能想做的時候再來做,要自我要求、要設定目摽、要自我提升。
    菩薩六度萬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等五度,如果沒有精進,則布施容易灰心,沒有精進,持戒容易毀犯,沒有精進,忍辱不夠力量,沒有精進,禪定不能衝破玄關,沒有精進,般若不能證悟圓成。
    所以菩薩的六度,其他五度如果沒有精進,不能圓滿完成,七佛記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是要配合六度來做。
    李碧娥:
    夫家姑姑家是基督徒,我是佛教徒,堂弟說:我們沒在拜,您們佛教都在拜佛,這就是崇拜偶像,我家對面基督徒,常會唱聖歌,很好聽,我也給她讚美,她們也很高興,送我糖果,這就是一種佈施。
    每種宗教的表達方式也許不同,但是互相尊重和包容,就會歡喜。
    黃佩貞:
    金剛經常說:佛說OO ,即非 OO,是名為OO
    我一直搞不懂,有一次聽經時,法師用母親舉例,我才懂。
    佛說母親,並非真正的母親,是因緣合和的東西,但是在我們生活當下她確實
    存在,就暫且稱她為母親。
    用這個來解釋166頁的意思,也與大家分享。
    總結:蔣姿香:
    講禪宗的棒喝教育來解釋167頁,我的女兒做特教老師,對學生也不是一直幫她們做,有時候也是要嚴厲一點來要求,這是愛她們,不是兇學生。
    明白了佛教對道德的看法之後,更重要的是須將這些觀念建立在自己的思想裡,並於生活中實踐,如此,對我們的家庭、人際關係、事業、生活各方面才能真正有所助益,而臻於究竟圓滿的境地。
    今天課程到此結束,非常謝謝大家!
    下次預告:
    下次上課日期:3/27,敬請期待!!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6 months ago
    春秋閣讀書會紀錄
    日期: 2025年3月22日
    時間:20:30-21:30
    地點:佛光山寶華寺停車場
    出席人員:3人(蔣姿香、石世貴、曾美凰)
    召集人: 蔣姿香
    紀錄:石世貴
    活動方式:
    配合寶華佛光童軍團響應世界關燈日「地球永續 · 用愛發電」:
    一. 關燈一小時中禁止使用電燈、電視、手機等相關電子產品(可使用手電筒,避免使用蠟燭)
    二.在關燈一小時中,進行創意活動用愛發電,活動時間約40分鐘:
    (1)才藝表演
    (2)摸黑猜物
    (3)嗅一嗅
    三. 交流分享:
    石世貴:
    為了響應永續理念,每年的3月底都會迎來全球最大的自發性減碳行動「世界關燈日」(Earth Hour),透過熄燈節能的小小舉動,喚醒全民關注氣候變遷與環境危機。
    「世界關燈日」又可稱作「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最早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節能減排活動,為了鼓勵全民共同參與、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於2007年在澳洲雪梨舉行首次「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間,提倡關上「不必要的電燈與耗電產品」1小時,在全球永續的前提之餘,也希望藉此呼籲無論年齡、階級等背景,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與責任,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92個國家與區域、超過18,000多個世界地標一同「關燈」,用實際行動支持響應。
    透過熄燈1小時將燈火通明的城鎮短暫回歸到靜謐的黑夜,為地球爭取一絲喘息的空間,相較於立即而顯著的成效,世界關燈日更傾向潛移默化的環保倡議。
    據歷年數據,台灣在「2024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期間全台成功節電達成28.9萬瓩,同時減少143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雙雙創下歷史新紀錄。
    台灣從2010年響應至今,已走過14個年頭,而自歐萊德擔任主辦以來,每年全台關燈一小時的活動總共累計為地球減少約808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這項創舉相當於種植逾73,561棵生長20年的大樹,驗證了當個人的小小舉動凝聚成團體的力量時,就能輕易改變世界,成效簡直驚人可觀!
    今天我們透過關燈60分鐘的簡單行動來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正視環境變遷與永續的問題,反思生活方式,更要愛惜地球之母。
    蔣姿香:
    關燈一小時,影響有多大?經濟部能源局 2013 年調查指出,每人參與關燈一小時,至少可減少 0.25 公斤碳排放量。
    若全台 2,300 萬人一起行動,將減少 575 萬公斤碳排放!相當於 23 萬棵樹的年吸碳量,也就是 38 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真的非常驚人!所以別小看這一小時的關燈,越多人響應,對地球的幫助越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聚集再一起響應這活動的原因,佛光山寶華寺召集老中青幼四代人在此相聚,意義非凡,希望能把這理念傳承下去。
    曾美凰:
    今天參與這個活動,個人覺得很有意義。沒想到在黑暗中居然可以有這麼多體驗,而且很歡樂。
    最近幾年來,因為氣候變化,天災頻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地震,或者聽聞許多火災等災情,當面臨這些災難時,通常都會斷電,面對黑暗很容易引起恐慌,今天親身體驗關燈日,可以感受到在黑暗中的情形,有這次的經驗,將來面對這種情形,應該可以從容自處。此外,響應關燈日就是愛護地球的表現,讓我們一起攜手減碳,為地球點亮希望之光!
    石世貴:
    今天是世界關燈日,我們會員菩薩也有多人在家裡關燈一小時響應,剛才看到有許多人傳照片到群組,我發覺大家都非常發心,例如彥宏師兄利用這一小時靜坐,惠美師姐誦經修持,我們學佛也行佛,這一小時的時間用來精進,相信功不唐捐。
    其他會員也有人利用這一小時出外散步、與兒孫玩遊戲互動、或家人團聚閒話家常等,平常大家各忙各的,沒想到有這機會促成家人親密互動,可說是意外收穫。
    曾美凰:
    剛才石副會長說得很好,這一小時能做甚麼? 這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因為現在人生活中過度依賴3C產品,甚至於手機成癮,我們利用這機會省思,在這一小時關燈之中,如果不使用3C產品,會有甚麼效應?事實上,我們只是回歸於自然,恢復早年農業社會時代的生活情形,多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或在關燈後靜坐,可以沉澱心靈,這些都非常難得,非常寶貴的,所以,在這活動之後,我們也可以自己執行關燈一小時,創造出更豐富的心靈與精神生活層面的享受。
    蔣姿香:
    謝謝石副會長與美凰師姐的心得分享,利用關燈一小時的時間,給自己充電,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何樂而不為?
    剛才在廣場中,看到童軍團與幼童軍玩遊戲,不時傳來歡笑聲,非常感謝寶華佛光童軍團巧妙安排這活動,大家沉浸其中,在歡樂中學習了許多,有了這次的經驗,今後我們也可以借鏡,運用到讀書會中,例如:今天設計的一個遊戲是排杯子遊戲,杯子上面寫著「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藉由遊戲傳達人間佛教的理念,使小朋友們都能朗朗上口,今後我們也可以依照這方式設計活動,充實讀書會內容。
    今天讀書會到此結束,非常謝謝大家!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There are no activities here yet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