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week ago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4年9月25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十一樓教室(一)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

    四、出席人員:陳雪霞、薛慶色、翁麗珠、李美雲、莊秀蘭、吳秀鑾、陳秀蘭、陳宛君、張東美、陳淑貞、唐立麗、何代玉、黃婌媛共1 3人
    召集人及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翁麗珠老師
    <二>、主題帶領:薛慶色老師
    <三>、回饋分享:薛慶色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星雲大師全集》
    佛光菜根譚~無常
    (一)、無常
    《佛光菜根譚》
    『因為世事「無常」,所以文明才得以進步;因為生命「無常」,所以未來才抱有希望。』
    
佛教的真理,
    一切有為法緣生緣滅空無自性,所以說「無常」。
    一個人若能從生活中
    體悟無常,會更珍惜生命;
    了解無常,會更珍惜擁有;
    明白無常,就能珍惜因緣。 

    認識無常,生命有希望;明了無我,
    體悟世間真實面,必得自在沒煩惱。
    大師說:
    悟無常,可以改變自己;
    悟煩惱,有如空華水月;
    悟生死,勇於超脫輪迴。

    (二)、帶領人帶著大家唸蓮池大師的《七筆勾》
    《七筆勾》是 「放下」 的哲學,勸人將世間的七種執著一筆勾銷,才能獲得心靈的解脫,專注於佛法修行。是佛法層面的覺悟。

    (三)、提問:
    生活中哪些事物,曾讓你感受到「無常」呢?及分享閱讀〈七筆勾〉之後的心得感想。

    <二>、閱讀主題:
    1、主題:禪與文人
    2、內容:
    禪,傳到中國之後,和中國文化相互融和,獲得文人學士的喜愛。
    (1)、鳥窠禪師與白居易
    大文豪白居易請教鳥窠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從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的對話中,了解禪機的灑脫生動,重在知行合一;所以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從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成為佛教的信徒,遍訪名山高僧。詩中充滿悠閒、飄遊的意境,這種白雲水月共來往的生活,不再為世俗繁華所羈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禪的世界中。

    (2)、明教禪師與歐陽修
    歐陽修以儒家的立場,撰文毀謗佛法,明教禪師於是針對時弊,倡導儒、釋、道三教思想一貫,加以辯正。
    歐陽修說:「我連佛教經典中只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經》,都未明其義理,還談什麼佛法?」並且讚歎大師。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宿儒歐陽修能以當朝宰相之尊,以學貫翰林之譽,篤信佛教,那是因為佛教使他了解生命的涵義,解除他對人生的迷惑,讓他在佛法裡找到自己的安止處。

    (3)、大顛禪師與韓愈
    韓愈斥佛為夷狄,因此觸怒了對佛教虔誠信仰的皇帝,被貶到潮州當刺史,在此遇到大顛禪師,留下禪門一段美談。

    一向對佛教桀傲不友善的韓愈,受到大顛禪師的教化,從此對佛教一改過去的態度,對佛教能夠站在「同情」的立場,給予客觀的評斷,並且和大顛禪師相交甚好,其往來問答的公案很多。

    佛法感人力量之深入,移情化性之真切,雖頑石也會點頭,更何況是一代古文大家的韓昌黎!

    (4)、藥山禪師與李翱
    唐代名學者李翱久慕樂藥山禪師德行高遠;卻留下「何必貴耳賤目?」公案令人探究!意思是告訴李翱,為什麼耳朵所聽的就以為了不起,而自己眼睛所看的反而認為沒有價值,興起虛妄差別呢?

    (5)、圓通秀禪師與黃庭堅
    宋代文學大家黃庭堅文章辭藻華美常惑人耳目,經圓通秀禪師勸諫悔悟,以後詩作中充滿了護生的觀念。
    體認眾生的地位、名稱雖然不同,其實一樣的,人人有個真如自性,只不過在轉世投胎的時候,應機隨報而各各成為人、羊、牛……軀殼不同而已。如是因,如是果,造什麼業障,受什麼果報,這是分毫不變的。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善用人身,承當自己的人生。

    (6)、佛印禪師與蘇東坡
    佛印禪師和蘇東坡之間的故事最為人所樂道,蘇東坡為文壇巨匠,詩、書、琴、藝無不精通,學佛多年,悟性甚高,頗能領會佛法妙諦,但遇上佛印禪師卻是常常為之語塞。

    或許如蘇小妹說:「佛印禪師的心如佛菩薩,所以他看你如佛菩薩;而你的心像牛糞,所以你看他也像一堆牛糞!」禪悟的境界是無法偽裝的,口舌上逞強是占不了便宜的。

    3、帶領人結語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對佛法有所證悟的時候,大自然到處都是佛陀的法身圓音,能夠如此認識,就能契入禪境。

    醫生把脈醫療,何嘗見過脈動,但是對體內的寒熱則信之不疑,何以獨對佛法講求眼見才肯相信呢?佛理之高妙,豈可用凡夫肉眼來窺睨。

    歷代文人學士對人生的體驗較常人為切,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對宇宙人生的闡明,正可以滿足他們追求真理的飢渴,安住他們的身心。

    可以說,佛法豐富了文人的生命,開拓了文學的新面貌,而文人學佛則助長了佛法的宣揚,兩者相得益彰。

    七、回饋與分享

    《吳秀鑾分享》
    感謝暖身帶領提供的大師文章,內容感動文字優美,都想多唸幾遍!無常給我的啓發就是:接受、面對,人生才會振作堅強。

    《何代玉分享》
    昨晚在慧知法師「六祖壇經」課程中,分享到當年大師在視察時雖然身體疲累了,正要回去休息,迎面走來一群参觀團體,團員想與大師合照,弟子不捨但大師還是滿足了大家的心意,珍惜了當下的緣份,還是一個一個的合照呢!因為大師希望把握每一位信眾,因此對佛法充滿熱忱與信心。

    《陳雪霞、莊秀蘭分享》
    清朝古月禪師幼家庭貧苦,十四歲即開始學做裁縫,因他愚鈍無智,到了十八歲,卻連一件衣服也縫不成,後來與達本法師出家修行。
    古月禪師未見「慧」卻擁有「定」,願意跟隨老修行者日夜精修,苦行數年後,他的智慧逐漸開朗。更因大旱為百姓求雨的靈驗,定中以法水為老夫人治癒重症;如此種種而成為福建五大叢林住持。
    古月禪師弘揚佛法的風格「有互顯權實之用,以不著文字為宗」,他崇修行而不念名利虛榮、務實際而不重虛文顯飾,因而他一生的功績,憑藉老一輩信眾口中的傳說而流傳,與東渡日本之鑒真大和尚齊名。

    《李美雲分享》
    帳目能一筆抹掉,我們過去的恩恩怨怨一筆勾銷談何容易!尤其是家庭成員的糾纒之緣不是自己單方面的意識了。

    《陳宛君分享》
    鳥窼禪師這段公案,「樹上危險還是樹下危險」禪師點出「人的欲望如薪火相交,縱性不停,如此生活怎不危險?」
    歐陽修自體認佛教義理後,參訪禪宗高僧見「古德念念皆在定慧」在禪師修行中,印證佛法找到自己的安止處。

    從老師的分享中又想到「因緣」的堆壘,「香象渡河」三獸俱渡,唯象則盡底,其中包含很大的智慧。

    「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境界體會到山頂是目標,但也要腳踏實地。這些禪師與文人的公案,給我很大啓發~實際禪定功夫還是要在生活裡面,不可妄求一步到位。生活中不斷反思,轉化念頭,做到分寸拿捏歸於平靜。

    藥山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禪師對李翱的執著不言,大師解讀:禪悟原是脫胎換骨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語言所能說明、必須具備實際禪定的功夫。我個人解讀:層次不同的人,多說無益
    ,但也不能摒棄他,仍要尊重對方,才能相應佛法的慈悲。
    感謝今天國文老師的帶領讓我學習很多。

    《唐立麗分享》
    「雲在青天水在瓶。」與「無生法忍」的悟境,諸法因緣和合、空性無我,心智究竟安穩,不被順境或逆境所動搖了。

    《陳秀蘭分享》
    特來讀書會跟大家學習!近期感觸:眼睛不好不便看書,但一定要看人間衞視,看人間佛學院宣說佛教經典,法師們的佛學講座,精彩又實用來累積自己的智慧!

    《結論》
    暖身帶領麗珠老師宣讀大師「無常」佛光菜根譚鏗鏘有力,分析內文音聲響亮,充滿活力,自是從內心深信不疑而發出!令人印象深刻而難忘!帶領完又能預留時間,提問題讓大家各自分享,更是做好帶領人的時間掌控與完整對話!
    是極有成效性的讀書會!

    主題帶領人慶色老師,果然不失國文老師專業本色,善於統整前後文方便大家理解,詞句意境的說明易懂,大家立馬同感接住,心開意解!

    宛君老師仍在教育現場,一起來讀大師文章,分享她的讀後心得,思緒清晰、有系統地表達個人觀點,展現學院講師的功力。
    大家摒息聆聽更是核心成員,彼此之間的默契與同步在成長!希望婉君抽空能多多參與!

    美雲追述兩年以來家人的互動,在「禪學與淨土」分享會上,自我覺察到冷靜分析的自己心路歷程,沒錯!沒有那個家庭是絕對完美的,唯有當下珍惜與正向思考,縱使能做到「一筆勾銷」那麼就「不悔當初」「向前有路」才有「光明在望」了。

    雪霞、秀蘭分享在道埸佛學課的精彩片段,讓我們好像在現場聽聞⋯⋯在在顯現大家在國文老師的帶領之下,從大師文章中收益匪淺,感觸良多,靜待「聞思」後在日後生活日常中精進「修證」,大師所說的「聞思修入摩地」自然心中時時湧出智慧了。

    「雲在青天水在瓶。」雲本就高高在天上走,水本只能裝於瓶中,陪著人帶著走,位格、層次不同,只能互換立場多些尊重、包容,各自以最美的生命姿態生活,才構成人生百態,那麼又何需糾結在意。菩薩道上若能「從容優雅」內外兼修一起努力吧!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