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days ago
    分會:彰化西方第一分會
    讀書會:雲水自在讀書會
    日期:20251009
    時間:0930-1100
    地點:彰化講堂9樓
    帶領人:姚澄燕
    出席:陳惠櫻、黃雪娥、陳金鳳、謝葉玉蘭
    主題:浩浩師恩 星雲大師的慈悲與願行(覺培法師著)P241-288
    第十三章 乘願而行:國際佛光會對生命的終極關懷
    至第十六章後疫情時代的佛教新發展
    一、重要觀念字句:
    1.為了眾生為了佛教在師父的身上,我懂得什麼是「為佛教也,何惜生命」!
    2.大數據為佛教發展做出有效的指標與檢討,佛教發展的變與不變成了當代佛教徒不得不思考的議題,人才傳承責無旁貸。
    3 .佛教的未來在思想上不能離開以「人間佛教」為核心之「佛陀本懷」。透過學習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從自身做起進而推廣到全世界最終實現人人「離苦得樂」的願景。
    二、覺得印象深刻:
    1.開源節流:包括開發自己的慚愧心、感恩心、歡喜心、感動心及節省金錢、節制貪心、不好買。
    2.佛法僧以「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皈依三寶不應只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是要融入生命身體力行地修行和奉獻,將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利益人群和弘揚佛法的事業中。
    3.在弘法上要「應病與藥」、「廣學多聞」乃至「不捨一人」。
    4.將佛法立體化、生動化、且深刻化、學佛可以快樂而不枯燥,可以貼近生活而獲得內在的轉變與淨化。佛教必須仰賴僧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缺一不可。
    三、以佛法因應:
    1.全民推行三好運動及推行生活書香化強調終身學習的理念。
    2.孔子一生追求仁德,雖然曾遭遇困境,仍有眾多弟子追隨,這些弟子看見孔子對道德堅持與為人的風範,在日後也持續傳承並實踐仁德大道。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的具體展現。廣結善緣,無私奉獻,慈悲為懷以六度、四攝法度眾生,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3.最末一班車寥寥無幾,有誰知道這群談笑風生的比丘尼, 一日以來已工作了十八個鐘點,是剎那,也是永恆,是解脫,也是修行,正因為心中有法樂。
    4.必須適應時代多元修行法門,創新弘法方式,利用傳媒、網路科技,社區組織,擴大佛法的傳播範圍影響力以及文化的融合與創新符合更適合現代人生活經驗方式,展現佛法在藝術品、心理學、環保等領域的應用。
    5.要精進修持,線下到線上,不畏懼勇於上線學習。
    四、領悟或學到什麼?以及省思
    1.全民閱讀的書香社會:必須身體力行,親身親為,努力去實踐並主動閱讀,享受閱讀,培養閱讀習慣,從片刻閱讀開始,讓閱讀成為生活的小習慣及生活的小樂趣。
    2.「人間佛教的行者不在『說』了什麼,重要的是『做』了什麼?」能夠落實在生活中,注入到思惟裡,成為具體可實踐的生命體驗。
    3.很多事情都只能笑一笑,也有很多事說都不清,根本也不必說的;一個家庭是否完整幸福不在於『有多少人在』而是在於『在的人有愛』。
    4.要持續學習,開發自己的潛能和技能是不可或缺的,時代變化的趨勢已經到來,要有~勇敢心-面對來自各種巨變,好奇心-可以發現科技帶來很多的便利,永保一顆努力上進學習的心-這個時代的變化很快不學習不成長必定會落後。創新的心-想辦法站在科技創新潮流的先鋒,引領創新才能好好把握住機會。
    5.努力實踐三好、四給、四無量心、四攝、五和及六和敬,期盼「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現在所做的努力,能為台灣的佛教帶來共識、共願、共好與共行。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