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豐原-天女散花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豐原-天女散花讀書會
讀書會地點: 線上
時間: 20240620 晚上7:30-9:00
帶領人: 李娟娟
與會人: 九個分會
1. 金剛經成就的秘訣-第六章導讀
2. 聞思修證分享
前言
(1).我們的心如果不入、不住、超越, 要住在那裡?
莉秋: 心若有住就不安全、不穩定,色聲香味觸法都會變,聲音說了就沒有了,都不是你的。如果不入、不住、超越,要住在哪裡?住於「般若」,這是另外一個超越的世界。甚至在那一個世界裡,你一樣可以在色聲香味觸法裡感到自在,因為人在世間要生活,有家庭、有兒女,一樣可以有大修行,就如維摩詰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住於般若,就算在紅塵俗世中,都能自在。
(2). 五眼有那五種不同的境界呢?
莉秋: 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這五種不同的境界。這五眼就是:
一、肉眼:世人皆具,受到種種障礙而不通達。
二、天眼:天人所具,人中修禪定可得。內外、晝夜皆能得見,仍有理障。
三、慧眼:為二乘聖賢照見平等法界空無相的智慧,但因所知障故,有智無悲,雖勝天眼,猶不及法眼能悲智並用。
四、法眼:菩薩所具,為適應機緣,度化眾生,照見一切世、出世法,差別相,以及眾生心藪,前因後果,如幻緣起的智慧。
五、佛眼:佛陀照見諸法實相,圓具前四眼,而超勝四眼者。
(3).我們要怎麼做, 才能夠有「三心不可得」
那不執著的「無念境界」呢?
莉秋: 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不執著,不執著,生命才能往前進,不會像陀螺一樣在原地踏步。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而且,不住內,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所以我們要能夠:
一、不追憶過去:現在的生活若比過去好,通常,就不會執著於「當年勇」。「白頭宮女話當年」,人老了,感到自己失去了青春,年邁了,時不我與,才會沉緬在過去,回憶當年如數家珍,所以不要追憶過去。
二、不貪著現在:現在生活中的欲念交逐,人我是非,只要斤斤計較,就會患得患失,一旦開始計較,就不能免除分別心。
三、不幻想未來:生滅無常。未來還沒有到,計畫總是趕不上無常的變化,因為每個當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對未來的預測。
如果能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
清淨自在的心
(1). 佛陀為什麼說「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在的心?
孟君: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大,什麼動作最敏捷?不是須彌山最大,也不是電光最快速,而是我們的心念!攝受三千法界和剎塵毫釐,大小不過是世俗諦的假名分別。佛陀為我們拆去授記相、嚴土相、佛果相的種種障礙。「應無所住」不是不積莊嚴剎土的福慧資糧,更不是執取無授記無佛果的斷滅知見,而是要我們肯定自性本自具足的佛土、本自莊嚴的無相法身。
佛陀說,無法可授,無人可得,令眾生知佛果性空,不應有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在的心。
(2). 什麼是金剛經的精髓?
孟君:「無所住」也可以說是「沒有假設」,佛法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其他的科學和人文是「因(依)所住,而生其心」;因著、依照所住的「假設」,推演出種種學說和定律。人文和科學的知識,沒有假設就沒有辦法成立;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依因、不住在任何的「假設」,而能夠解除凡心的種種纏縛,這也正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
(3).為什麼想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要先能夠「無住生活」?
孟君: 寵愛、權位、財富,固然帶來了生活表相的幸福或便利,也會成為生命的負累和羈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性、佛心,就是「實性」,真實的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能夠安住身心,就不會被別人的一個眼神傷害,被別人的一句話利誘,乃至被貧富寵辱毀譽動搖了初衷,所以,想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要先能夠「無住生活」。
死囚頂油, 全神貫注
(1)請跟大家說死囚頂油的故事?
玟珮: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想測驗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於是派人到牢獄裡抓來一位死囚,並且對他說:「現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過我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如果,你能夠手捧著一碗油,頂在頭頂上,在城內的大街小巷繞行一周,而能夠不灑落一滴油的話,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死囚在絕望之中,突然有了希望,歡喜不已,於是小心翼翼地頂著一碗油,繞行於街道。但是,國王企圖分散他的注意力,派人在街道各處布置種種奇觀雜玩,並挑選國中的美女,在他經過的路旁隨著美妙的音樂,輕歌曼舞。
死囚一心想要活命,只擔心頭頂上的油會潑灑出來,所以專注於一步一步往前走,所有的聲音、美麗景色,彷彿一陣雲煙,一點也無法引起他的興趣。
他平安地繞回宮中,一滴油也沒有灑落。國王問他:「你在繞街時有沒有聽見什麼聲音?看見什麼動靜?」
「沒有啊!」
「你難道沒有聽見悅耳的音樂,看見動人的美女嗎?」
「回稟大王!我確實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看到。」
聞:請問什麼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
楊肇基: 金剛經的精髓所在、就是在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也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為是指有形相不究竟的事項,此相非真、但一般人卻被此假相所迷、不能辨別真假、因此清淨本源的心性被染污所遮蓋,就像鏡子久而不用、染上很厚的麈土不能照了。「-切有為法」包括一切有形質有所表之事項皆是虛妄不實。如「夢幻泡影」這些有為法、如作夢一樣不真實、如幻化的影像海市蜃樓,又如水泡看去似有探之則無、本無自性,又如影子根本無真實體性。「如露亦如電」朝晨的露水在太陽一出來便蒸發掉、電光石火、亦是瞬間即逝,皆不實在。「應作如是觀」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人的一切。應該自我修行、精進、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多做利益衆生的事。
四句偈中的前三句、告訴我們世間的有為法都是不停地生滅變異、如夢幻泡影、不能久住,但是世人沉溺在顛倒妄想執著當中。金剛經主要教導的就是空性、特別是關於一切的空性也就是說、它能夠切斷概念、切斷無明、切斷一切的苦。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在當下要盡力,但過去了、即過去了、心不管住在什麼念頭上念念相續、無所住於心才能真正清淨自在。
金剛經並不否定存在、但是存在的只不過是變化的不實的,也終將壞滅,世間萬物的真相就是本來不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一個一個的念頭更替如此而已。當你領悟到一切都是無常變化、你的本心可以不為所動之時、就可以不被妄念所困擾、你清淨光明的本心得以顯現,那麼也就成為覺悟之人。我們不但要學佛、而且要行佛,就是要「身體力行」這才是佛的境界。凡我佛光人必須精進努力、因為我是「佛」。
思: 讀到了死囚頂油全神貫注的故事讓您想到了什麽 !
郭麗華: 世界上一半一半,珍惜好的一半,面對壞一個半,心的力量究竞有多大,死囚在絕望中突然中有了希望 歡喜不己,【佛】門所說的【應道道交】是一種【愛】我愛當家師父 知緣法師 陪伴著我們一起【學習】【精進】我愛大家,我愛慧命之家,處處可見溫馨【道情法愛】住在那裡,大師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慚愧感恩大願心】人生只會更超越,更昇華,更安然自在,走出原來的我,放下固有的執著,充滿正能量 讓自己受用它受用 ,珍惜當下,心不空過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與大家共勉之!
感謝大家!
修: 文章中提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您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時的反應?
李娟娟:「三心不可得」,歷來都是禪門考驗功夫和見地的話題。唐朝著名的德山宣鑒禪師沒有開悟前發生一件令他十分尷尬的事。德山禪師原來是教下的法師,博覽經律,對《金剛經》尤為精通,並對《金剛經》的《青龍疏》作註解,書名叫作《青龍疏鈔》。
他背著這部《青龍疏鈔》行腳來到湖南,想要參拜禪師。正當他飢腸轆轆的時候,看見路旁有一座茶棚,一位老婆婆在那裡賣燒餅,德山禪師想買個燒餅充充飢。婆婆看見德 山儀表不凡,文質彬彬,就問:「請問法師,你擔的是什麼書?」
德山和尚答到:「是一部註解《金剛經》的《青龍疏鈔》。」老婆婆又問:「《金剛經》裡面講的是什麼內容?」
德山和尚答:「就是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都不可得。」
老婆婆就問:「既然是三心不可得,和尚買點心,不知要點哪個心?是過去心、現在心還是未來心?你要是回答得出來,我免費供養點心,若回答不出來,那就對不起。」
德山禪師雖然能寫出一部《青龍疏鈔》,卻被老太婆問得啞口無言,感到非常慚愧,一言不發地離開了。
證: 無住生活,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您學到了什麼?有什麼領悟或啟發?
江世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歡愉和沮喪。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翻成白話就是高興和難過的事情不必太過高興和難過,要快快回到平常心。
在經營果園時曾有發更多薪資結果報酬率反而比發較少薪資的投報率還要低;隔年的結果率反而反轉,所以有時把時間拉長再去評斷也許才較接近實相,不必太執著眼前所現之外塵而起分別妄念造成烦惱,平常心才是生活的準則!
+5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