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年前
    讀書會名稱:麻竹園第一分會讀書會

    時間:2024 年 6 月 12 日 19:30-21:00
    地點:LINE 會議室
    參加人數:10 人
    成員:李華瑜、潘琇瑩、張馨月、任澄源、曾凱迪、許水瑞、曹麗足、劉進
    輝、鍾莉玲、陳瓔秦
    導讀人:任澄源、曾凱迪、許水瑞、陳瓔秦
    帶領人:潘琇瑩
    記錄者:陳瓔秦

    一、研讀教材:《 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p140
    二、內容重點節錄與心得分享

    1.「我」在哪裡 p144 導讀人:任澄源師兄
    在佛陀的思想中的我,大致上有三種類別:一個是假我,一個是真我,一個是
    實我。假我就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的,是因緣合和的自我。「實我」是神化的
    我,也就是像其他教派的上帝、天神,所信賴的主宰。「真我」是像聲聞、緣覺
    的寂滅殊勝的我。這三個「我」在佛陀的思想中,都是以「假我」為問題發生
    的研究對象。佛陀所主張的「無我」,是絕對的「法樂自在」,能將佛法用在日
    常生活中,無不輕鬆自在,稱之為「如來」。<「我」在哪裡>這個篇章中主要在
    說明「無我」與「不著相」。六祖惠能大師提到的自度,就是所謂的「福慧雙
    修」、「行解並重」。知道道理了還要落實,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度」。「自度」
    要有「喜捨」的善心,「隨喜隨緣」的為人服務,廣結善緣,培植無量福德的修
    行。那麼在這一世的肉身生活壞滅、崩塌以後,曾經種下的福田,才會遍地開
    花結果。大師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在世界上, 只知道一個自我,拼命奔波勞
    苦,不但是毫無意義,而且是在浪費人生。」《 金剛經》提到:「著相於此」。
    一個人若是不懂得般若智慧,拼命向外求知識,鋒芒畢露的向外炫耀,生出驕
    傲的心,也就是「著相」。 《金剛經》提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無我」就是「空」,「無我」是一切事物因緣聚合而生的,沒有本體自
    性。「我」的存在也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而成的,虛妄不實。
    身體本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沒有真實性。因此要能從「假我」中去
    修行,找到「真如實相」的我。「施」」能夠「無我」,無惱 、無障礙,永恆
    的「真我」才能實現。倘若施」「有相」,為了求名求利,為了得到回報,那麼
    施」的功德就不大。度化眾生「有我」的在,「度生」的「慈悲心」就沒有什麼
    意義了。要發「無我」的大慈悲,才能廣度一切的眾生。眾生的種類有很多,
    數量也是無限的,度眾不該有分別心,應該要發廣大心,才能度盡所有的眾
    生。
    潘琇瑩師姐:最近我讀到一則新聞,一個國外的一百多歲的教授,論人事來
    講,五子登科他早就有了,人人稱羨,可是他最後卻是尋求一死,希望能夠安
    樂死。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追尋不到的,為什麼他追到了以後,反而一心想求
    死?再想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的盛世,他年輕時也是非常努力的治國,可
    是為什麼一切到達了人事的高峰的時候,卻變成從此君王不早朝,甚至發生了
    安史之亂,國事由盛轉衰。人生到底所謂何來?澄源師兄講的四大假合的這個
    「假我」,可是我們眾生迷了一輩子的,很難從當中醒覺過來。從年輕、結婚、
    生子等等,其實都鎖在「我」這一輩子牽繫出來的因緣。六祖惠能講:「本來無
    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的「有」,從我們自我意識開始。就像大師講:「你
    要快樂,你要離苦,你要掙脫這個假我,你只能時時刻刻讓自己安住在真理當
    中。」我想很多的讀經、拜懺、服務等等,也許都在一點一點,從內心深處不
    落塵埃,讓我們去了解什麼叫做五蘊皆空,什麼叫四大假合等等。比如說:我
    們參加讀書會,我們靜下來讀經,我們靜下來聽經、聞法等等,才能幫助我們
    一點一點安住在這個真理當中。我常想我們要度眾,譬如說:我們當老師教學
    生,其實要內修其德,光是擁有專業的知識,是不足以擔任老師的,尤其在末
    法時代,老師站在台上沒有內德,我覺得幾乎沒有能耐去教導台底下的學生。
    有時候覺得自己實在是太窄狹了,會被觸怒,被他們的無知弄到心碎,當然就
    沒有能力去做教化的工作。德雷莎修女曾講過:「If you judge people,you have no
    time to love them.」如果你看到這些眾生,他們外在的一些表現,就急著去先做
    一些判斷,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不喜歡的,懂事
    的,不懂事的等等,你大概就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時間去愛他們。你光批
    判他們,討厭他們都來不及,就被他們激怒了,你其實沒有任何的教化可能。
    孔子在 論語》裡面講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以前讀到的時候就
    覺得感動,但「哀矜」這兩個字也非常難,我覺得「慈悲」這兩個字講來容
    易,但卻是超級的困難。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你對於人性可能會失望、被傷、
    心碎等等,大概沒有力量復原,沒有辦法復原的時候,你跟他起對立、起衝
    突,怨恨、 、怒、惱 一生起,是沒有任何教化的力量,或者是慈悲的可
    能。我在讀 星雲大師的全集》的時候,常常都被他廣大的,非常非常寬大的
    胸懷所感動,我覺得:「老天爺!我什麼時候才能修成那個樣子?」一滴水可以
    染污一個茶杯,可是誰能去污染「盡虛空、遍法界」的這種遼闊?回歸到後
    來、最終,你說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發不起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能
    夠「無我」,方才能夠「忍」。我覺得度眾很難要先度己,度己常常要讓自己安
    住在真理當中,不會被生滅的現象所動搖,你的心不管面對起伏高低,風風雨
    雨,能夠安忍不動如山的時候,才大概開始走向修行之路。像澄源師兄剛剛講
    的:在假我和真我之中,做一個真正的辨別,並且向真理逐漸靠近。
    李華瑜會長:我覺得我們台灣的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老師如果沒有德行,所
    謂的內德,教出來的學生程度會很糟糕。台灣如台大,最近報導台大的女學
    霸,去恐嚇麥當勞當千面人,我不曉得她學歷多高,但至少也是碩士以上,高
    考也及格,公務員不知道什麼原因,做不下去,變成沒有收入,然後跑去當千
    面人。我覺得我們台灣的教育堪憂,連最高學府的高材生都成為一個罪犯。人
    生的勝利組,應該要承擔起一些社會責任。感覺有點迷失啊!我覺得大師很了
    不起,很多人都講我:「你是臺大的,是台大化學博士耶!像我們念理工的要找
    工作不難。可是我不曉得為什麼我打從心裡不喜歡去台積電賺錢,打從心裡排
    斥這樣子的生活。曾經我碰到一個師兄,他說:「妳算是一個得天獨厚的人,你
    應該是要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我覺得他講得很好,也很感謝大師,甚至
    佛菩薩給我這個機會,可以來佛光山從事一些社會公益的活動。我希望跟大家
    勉勵,我們有機會進來佛光山,有佛光山這種正法道場,還有福德因緣可以接
    受大師的教化,真的要好好珍惜喔!佛法難聞今已聞啊!這幾句話跟大家共
    勉。
    潘琇瀅瑩師姐: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只能解決生活上的技術問題,但是對於身心
    靈的安頓,似乎不足。老教授,年紀大了要安樂死,但是星雲大師,人生三百
    歲都不夠,他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張國榮這麼年輕,這麼有名,什麼都有
    了,為什麼還往下跳?可見他找不到自己生命的出口。台大的學生,甚至老
    師,所謂的資優生走不下去,或者是後來做了罪犯,我覺得是因為沒有人教導
    她善知識,善知識才是可以安頓身心靈的。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
    只是傻讀書、讀死書,讀到後來大家都沒有出路,然後大家都覺得人生乏味。
    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情,父母盡畢生之力,納稅人這麼努力,教育出來,一代
    又一代的內心空洞蒼白的新人類,到底我們所為何來?然後這樣的共同的未
    來,迎接我們大家的又是什麼?就像華瑜會長講,我們真的要親近正法的道
    場,要為生命找一個永恆的去處,努力的方向,因為盲目是很可憐的,而且是
    非常可悲的。
    2.一念慈悲,吉祥圓滿 p150 導讀人:曾凱迪師兄
    這一段「一念慈悲,吉祥圓滿」就是「『我』在哪裡」的接續,利用小故事述說
    我們起心動念的重要性。前面說我在哪?那就是我們人生,忙忙碌碌,所以應
    該要讓我們的身心有所安住,然後幫助別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在前面的重
    點裡面,第一個就寫「安住在慈悲喜捨上」,其實這是呼應到 《華嚴經》上所
    說的:「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這個慈悲喜捨,就是我們這一個
    章節在講的,一念慈悲慈悲喜捨就是我們的四無量心,也就是呼應到佛光山的
    四大工作法條:「無量」就是要有能持的心,給人安樂,給人信心,無量就是助
    人離苦得樂,也就是給人希望,喜無量,具有喜心,看到別人有任何的成就,
    衷心的為她祝福歡喜,也就是給人歡喜。再來是「捨無量」,捨掉自己的分別與
    執著,也就是給人方便。「一念慈悲,吉祥圓滿」,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生活當
    中,有這些五毒,我們或許會被我們周遭這些種種的貪嗔癡,覺得他人都是不
    夠好,或者是忌妒之類的,所以我們真的要學習如何去成就。如《 金剛經》所
    說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先從「無我」來做起。安住在
    騎車上、安住在發現音樂上、安住在學習滿足上,我認為這個部分呼應到我們
    佛教的六度法門,在蜘蛛這一個很簡單的小故事裡面,其實就是呼應了我們所
    謂的「無量心」,以及「六度」法門。我們希望能夠做到自利利他,以及自度度
    人,我們能夠讓我們自己心安住,同時我們也要發揮我們的慈悲,以及我們的
    智慧,然後用佛法的力量,讓我們幫助他人找到安身立命。雖然這個社會上可
    能有充斥一些不好的一面,但我們不能著相,甚至要發揮我們的慈悲,來共同
    度化,大家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潘琇瀅瑩師姐:非常感謝凱迪師兄跟大家分析的很詳細,我覺得你要安住在真
    理當中,你才有可能去除你那個自私,否則我們沒有辦法真正明白那個真理,
    我們好像都在讀教條,我們覺得對老師教的是對的,師父講的是對的,但是為
    什麼我做不到?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 《本生經》提到,每一世釋迦牟尼
    佛都是願意捨身為眾生,光是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大多數還不能夠明白真理的
    其實蠻難做到,光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覺得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道德的圓
    滿的境界。但是我們只能慢慢慢慢趨近它,等到有一天,我們真正明白了,這
    個道理明白通透的時候,也沒有什麼能與不能,就是覺得一切都是行於自然。
    我想佛菩薩也是不斷試,不斷提煉自己的靈魂,把雜質給汰除掉,然後慢慢的
    提升自我,就像觀世音菩薩的清淨慈悲,也是累世累劫修成,我們要多行善
    事、多聽經聞法、從服務當中去瞭解什麼叫做慈悲喜捨,直到我們內心清澈明
    白。一直以來,我內心都充滿了感恩,這一世如果沒有學佛,真的覺得生命是
    盲目的,在盲目當中,即使追逐到所謂的五子登科,也會落入一種貧乏空虛當
    中,個人覺得非常珍惜也非常感恩。
    李華瑜會長:我們的意念不是我們表面上可以見到的,曾經有一位師父,他講
    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所有東西其實都是假的,都是因緣和合,都是逐漸在變
    化之中的。像剛剛琇瑩師姐說有位教授五子登科,卻還是覺得空虛,因為他得
    到的是表象,而不是實相,他的世界不是豐盛的。我覺得之所以會迷失都是迷
    於這種物質生活的假相,我們要借假修真,我們知道身體逐漸在變化,甚至敗
    壞之中,我們再怎麼樣愛惜它,它也不免會消散。可以讓你帶到下一世去的是
    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儲存善惡業的種子,到下一世又會繼續發芽。就好像我
    們會覺得有些人就是一見如故,你一看到他就很開心。有些人一見就很討厭,
    這個就是我們的業識種子在起作用。
    潘琇瀅瑩師姐:謝謝華瑜會長,我們真的要一再一再提醒自己,這些都是一時
    片刻,因緣和合的,都是空的,都是流變的,我們的心不能夠「住」在這個流
    變當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如果隨之流變的話,只會在那裡痛苦迷惘,
    然後幻滅虛空當中焦躁苦 。
    3.沒有不能度化的人,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p152 導讀人:許水瑞師兄
    大師在這篇文章所說,人是可以度化的,事情都可以完成的,只要我們能夠全
    能變通,持之以恆,不要執著,就可以完成。我們要有慈悲心,就像上一篇文
    章凱迪師兄所說:譬如說我們能夠利用音樂、體育、人間音緣、佛學講座,還
    有兒童小畫家比賽,都可以接引,更多社會上的人親近道場,進而修行,做一
    些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們學佛要能夠以清淨心,沒有分別平等的心,不執著,
    甘願做歡喜做,能夠做到利人又利己,鼓勵大家能夠發願用清淨的心行菩薩
    道,「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就能夠去度化人,也能夠完成我們一直認為不可
    能的事。我舉個例子,當我做義工的時候,山上的法師看到我說:「啊!那個許
    水瑞,你能不能夠來幫一下忙啊?」其實我心裡都想:「山上的法師都把我們當
    作超人。」可是當下的心如果能夠幫忙法師完成一些修繕的工作,讓山上的法
    師能夠安心的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們心中就不會
    再那麼執著了,簡單不起惱 ,能夠做得歡喜又自在,這就是我們做義工的目
    的。
    潘琇瀅瑩師姐:非常謝謝許水瑞師兄的分析跟導讀,這個題目:「沒有不能度化
    的人,沒有不能完成的事」,我尤其感動《 法華經》:「諸根利鈍、精進懈怠,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我們常常在人間做人處事,有時候會覺得這個人沒有救
    了,當你講這個人沒有救的時候,那個對立面就是在符合什麼樣的條件之下,
    你覺得他才有救,那麼在符合什麼樣的條件之下,他才是所謂的好學生,在符
    合什麼條件之下,他才是所謂的好員工或者是所謂的好孩子。而在佛法的八萬
    四千法門裡面,其實就是為了接引諸根有利、有鈍的這些所有的眾生,而且在
    教導的時候是「隨其所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擴大出去,能夠有
    所住,就有所執著,當然就不圓滿;而在教化這方面應該是應無所住而為其說
    法。看到大師經營的佛光山有這麼多方方面面去接引不同的眾生,其實我們是
    讚嘆又感動,我想大師也是本著這樣的精神,在面對這些所有有因緣的眾生,
    這一點的立足跟發心,其實是很值得我們去深深的體驗跟深深的反省,以及深
    深的學習。《 華嚴經》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在我們都沒有破
    除這個「假我」之前,我們常常活在「人我」的對立當中,我在講的同時,其
    實我是懺悔的,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常常犯這樣的錯誤,所以這邊也提出來跟各
    位師兄、師姐一起學習。
    4.《發心當下,無限可能 p155 導讀人:陳瓔秦師姐
    在這一篇文章當中,我看到大師提到的「無我度生」,也就是無對待心,要發大
    心就要無我,越是無我,就能夠對更多人奉獻,也就越感受不到自己的各種執
    著。凡夫「有我」才會執著於自我的成見,會害怕他人的成就高於自己才有分
    別計較。大師他提到ㄧ個例子,弟子的進修,是為了同體、和諧共生的世間眾
    生,為了更有效率地「無我度生」,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因為大師的「無
    我」,讓他的弟子出國,進修之後,能夠再回來回饋給大眾,然後使得進修之
    後,能夠再人才輩出,能夠再度化更多的人。由於大師的「無我」的精神,才
    能讓佛光山發揚光大。關於「我」,師提到:「所謂的『我』,有三種,「真我、
    假我、神我」。「無我」就是指「真我」,也就是諸法平等的真性。」「發心的當
    下,就能激發無限潛能。」「佛法重於實踐,而世間成就的秘訣,是獨當一面,
    能實踐的執行力。」
    當凡夫有我的時候,就會有分別心,看到不喜歡的人,就會覺得不想要去
    幫助他,看到喜歡的人,就會想要去幫助他,那如果是沒有喜歡,也沒有不喜
    歡,就介於兩者之間,可能要看當時的心情,想去幫助他的時候就幫助,不想
    幫助他的時候就不幫助他。譬如像自己之前面對一個自己討厭的人,就會覺得
    會不想要幫助他,但是為了整體的、好的方向去發展,自己後來還是選擇了幫
    助這個人。一開始這個人,她覺得不高興,覺得很生氣,甚至就是東挑挑西挑
    挑,挑三揀四的就是從中挑毛病。但之後,自己又幫助了他以後,基於「無
    我」的心態去幫助他,這個人他就雖然沒有感謝,但是他接受了我的幫助。我
    覺得以「無我」、「無私」的心念去幫助對方的時候,雖然不一定會有很好的回
    應,但大師告訴我們佛光人的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
    望、給人方便」。當我們把這「無私無我」的心念去擴大去利益別人、幫助別人
    的時候,即使不管對方有沒有接受,自己在做的當下,都會感受到很歡喜。
    潘琇瀅瑩師姐:感謝瓔秦師姐這個很讓人觸動的分享,助人這件事情,如果不
    是有真正的認知足夠的心量,有時候在對應當中,你在乎對方的感謝與不感
    謝,態度的好與壞,其實自己就先受傷了,自己的格局不夠大的時候,其實沒
    有辦法去做這樣子的幫助。
    三、結論

    潘琇瀅瑩師姐:今天晚上我們談了前後四篇文章,有個哲學命題,就是「認識
    你自己」,哲學的發想,就是從認識你自己開始,認識「我」,那我到底是誰,
    我到底存在哪裡?我們反覆的提到這個我,包括我們自己最常迷失的就是這個
    「假我」,我在流轉的現象當中,以假認真,然後過度的投入當中,就迷失了自
    我。,就像我剛剛提到,五子登科的那個追求。所以當我們一旦讀到「滾滾長
    江東逝水」,或「大江東去浪淘盡」這樣的句子,我們突然間會被打醒的原因
    是,我們常在講的「盡虛空、遍法界」,即便我們內心的那個層次還沒有到達,
    但是語言是一種力量,當我在念,感動的是我自己,因為那是一個我很嚮往
    的、很遼闊的、深邃的一個遠方。我覺得我的生命充滿了想向那個地方的趨近
    的力量,或者,我現在做不到,但是我的生命有一個可以歸屬的遠方,因此就
    是帶著希望跟光明的。在很多對待當中,就是造成我們在人世間痛苦的一個來
    源,學佛就要從根本處去解脫痛苦,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務必藉著各
    種方式,那麼不管是六度等等的其實都希望我們自己幫助自己,在人生的路
    上,能夠安住在真理當中。在所謂的真實不真實當中,不要動心,不要被這些
    生滅現象所迷惑,始終安住在真理當中,然後慢慢趨近,「盡虛空、遍法界」的
    層次。我覺得大師的出發點,諸佛菩薩的出發點,不是小小的,只是給錢,然
    後只是給吃的給喝的這個層次;更大的愛,真正的慈悲,就是在人生道路上幫
    助彼此脫離六道輪迴之苦,真正的奔赴「常樂我淨」的「盡虛空、遍法界」真
    正恆久的幸福與快樂。我覺得學佛真好,能夠在道場裡面學習真好,在人間修
    行真好,所有讓我痛苦的東西,都是我的功課,都是值得我慢慢慢慢去解脫自
    我的一個很好的「惱 證菩提」。「人間佛教」是在人間證得,佛這個字偏旁是
    一個人字,我想釋迦牟尼佛來這一趟人間,表演了一場,怎麼樣從人修成佛的
    一個歷程,也值得我們所有的佛弟子好好的體會,認真的追隨。非常感謝今天
    四位導讀人都給我們做了很深刻的分享,讓我們有很多可以學習思想的空間。
    李華瑜會長:我覺得剛剛我們代領人琇瑩師姐講的很好,我想跟大家再畫一下
    重點。大師講說:我有「真我、假我、神我」大師認為「真我」就是諸法平等
    的真性。我們每一個眾生,份量是一樣的,大家記不記得有一個釋迦牟尼佛
    「割肉餵鷹」的那個故事?他是一個國王,很尊貴,然後一隻小鴿子好像微不
    足道,可是他們兩個人的佛性是平等的,所以「真我」就是一個平等的真性。
    「假我」就是瓔秦師姐跟琇瑩師姐講的,我們常常會執著的那個「我」,我們常
    常會執著為真我的這個假我,「神我」是大師定義的邪魔外道。我想有些人好像
    有點太自我膨脹了,好像什麼神明附身這樣子,也有可能是已經走火入魔啦!
    大師給「無我度生」舉了一個例子,一個連結就是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
    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的話,大師說多關懷讚嘆他人。「給人
    歡喜」是把歡喜帶給別人。「給人希望」是多期待鼓舞別人。「給人方便」是凡
    事相助不推諉。大師說只要奉行這個四大信條,就可以跟 金剛經》的「無我
    度生」相應,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表面上看起來是利他,實際上也就是自己
    修福修慧的一個方式或機會。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