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教師經典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台北-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113年9月25日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道場11樓第一教室
書目:大師著:「八大人覺經十講」
召集人:李秀珍老師
暖身:莊秀蘭師姐
帶領人:邱致遠老師
莊秀蘭老師
出席人數:李秀珍、邱志遠、莊秀蘭、錢素慧、曹春喬、蕭文鶯、陳麗卿、陳恒瑞、陳淑貞等九位
一、暖身:
由秀蘭老師帶領
大師的星雲法語:處世哲學
不說人非,是厚道;不辯己是,是高見;
揚人善事,是結緣;隱人過惡,是修德。
人與人之相處,自己修善念,還要廣結善緣。
大師還教我們,「不到處謠傳,就是一種仁慈、厚道的展現;被人誤解的時候,不必急著馬上為自己辯解,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有時候不辯,反而是最好的回應。看見別人做好事,心存歡喜,並且加以稱讚表揚,隨喜功德。」他好,我也好啊!
所以,處世的哲學有四點:
一、不說人非,是厚道。
二、不辯己是,是高見。
三、揚人善事,是結緣。
四、隱人過惡,是修德。
學佛修行的人,五戒十善是必修的。讚歎、布施,廣結善緣共成道業,自己有清淨心,如生活在天堂。
二、導讀:
由致遠老師帶領八大人覺經~第二講佛教的世間觀
1.八大人覺經所講的「大人」,是指發心修學菩薩道廣度眾生、辦了生脫死事業的人,亦即「菩薩」之義。此經有八條修行成佛的方法,為「大人」者所應覺悟修學。
2.八大人覺經的第一覺悟內容為佛教的世間觀,可分成器世間、有情世間、五蘊世間,應覺悟到器世間之國土危脆、有情世間之業報色身無常、五蘊世間之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應知世間國土、身體、心裡都不停的在變化遷流中,都無永恆性、實在性。
3.世間就是時間和空間,「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時間,「間」就是十方的空間;涵蓋了宇宙及人生的意思。
4.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是「無常觀」、四大苦空即「苦空觀」、五陰無我即「無我觀」、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即「不淨觀」;如是觀察(思惟觀想、反省察看),就能漸離生死(了生脫死)。
5.知苦,就是入道之門。信佛的人,應先認識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樂,知道求解脫。如在苦中不以為苦,或是在苦中還以為是樂,這樣怎肯修學佛法呢? 佛教是快樂幸福之教,我們是為了離苦得樂才信奉佛教的;苦是學道的增上源。
6.五陰無我,五陰之我乃因緣假合,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所以說「無我」。若不能照見五蘊皆空(照空虛妄的五陰之我),真心之我無法顯現。學道多年如不能了知五陰無我,仍無法獲得解脫,依然為世間一切虛假所囚。
7.最後總結第一應該覺悟的內容,人生和宇宙都不能常住,世間到處不安不實,因緣和合四大五蘊的我,是苦、空、無我、生滅、變異、虛偽、沒有主宰的。執著的妄心是罪惡的源流;幻現的色身是罪惡聚集的處所。能懂得以上道理,常常思惟觀察,就可漸漸遠離生死的輪迴。
由秀蘭老師帶領八大覺經~第三講多欲為生死的根本
這是第二覺悟「人生觀」裡的一個覺悟。我們講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講空間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世界;講到的十法界眾生,有佛、菩薩、天、人等十法界,佛教還是以人生最大的生死問題為主。
人有很多欲望,能增加善法欲,而減少雜染欲是清淨心。想眷屬增多就有眷屬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而有資用欲;還有自體欲要求美麗、長壽、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的功業,所以多欲為苦啊!
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態度,應該已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煩惱欲;以慈悲代替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讓心中生起雜染欲;自然就不會「多欲為苦」了。
身心得到自在安樂,根本的對策是遠離煩惱欲海,以定動慧拔的態度,奉行佛教的戒學。如果對世間能有這少欲無為的態度,身心固然自在,人間也就沒有紛爭了。
三、分享
綜上所述,歸納總結如下:
*
星雲大師的《星雲法語》包含許多生活智慧和處世哲學,融合了佛教思想和實際生活經驗,為人們提供心靈指引。以下是一些星雲法師處世哲學中的重點:
1. 以心淨世界:星雲大師強調「心淨則國土淨」,即心境純淨、平和,能帶來周遭的和諧與安寧。因此,當面對外在的困境時,應該先從內心尋求安定。
2. 修己利他:他的處世哲學不僅著眼於個人修行,還強調利他的精神,提倡「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樣能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3. 無常觀念:星雲大師時常提醒人們要有「無常」的觀念,世事變遷,無法永恆,懂得接受變化,才能夠面對人生中的挑戰與挫折。
4. 學會捨得:他鼓勵人們學習放下執著,懂得「捨得」之道,不貪戀、不執著於物質或名利,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與幸福。
5. 中道實踐:星雲大師主張「中道」處世,不極端、不偏執,保持適度的心態與行為,從而能夠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6. 即時行善:他常說「行善不必等,從現在開始」,鼓勵人們隨時隨地行善,不分大小,積少成多,這種即時行善的態度有助於個人和社會的進步。
這些處世哲學融合了佛教教義與現代社會生活,讓人們能夠在日常中找到平靜與智慧,並且以慈悲心待人處事。
**
《八大人覺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記載了佛陀教導弟子應當覺悟的八種真理,以指引修行者在人生的各個層面得到啟發和解脫。由致遠老師帶領的第二講,重點在於「佛教的世間觀」,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佛教概念,涉及佛教如何看待世間、生命和人生的本質。
以下是佛教世間觀的幾個重要觀點,與《八大人覺經》的內容相呼應:
1. 無常觀
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這種無常性讓人生充滿了變動和不確定性。正因如此,佛教徒應該學會隨順無常,不執著於世間的財富、名利或情感。
2. 苦的本質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存在,這並不是指一切都是痛苦,而是指出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等種種苦惱,這些苦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無明、執著和欲望。《八大人覺經》中也強調了苦的存在,鼓勵人們要覺悟這一點,並從中尋求解脫。
3. 緣起觀
佛教的世間觀也強調「緣起性空」,即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單獨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依賴於其他事物而存在,並且在不同的因緣條件下不斷變化。這讓人們看到世間現象的非實在性,從而學會不執著於外在的事物。
4. 無我觀
在佛教的世間觀中,無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佛教認為自我並非實體,而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暫時現象。透過理解無我,修行者能夠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遠離貪欲、瞋恨和愚痴。
5. 解脫的可能
雖然世間充滿無常和苦,但佛教也提供了超越這些苦的道路,那就是修行佛法,培養智慧和慈悲,從而達到涅槃的解脫境界。《八大人覺經》中的覺悟內容正是指引修行者如何通過正見和正行,最終擺脫世間的束縛。
這些世間觀的核心思想,幫助修行者了解世間的本質,不被表象所迷惑,並且透過修行佛法,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之路。在《八大人覺經》的學習中,這樣的佛教世間觀為修行者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
***
「多欲為生死的根本」這句話出自《八大人覺經》,它揭示了佛教對於欲望和人生苦難之間的深刻關聯。佛教認為,欲望是導致我們陷入生死輪迴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脫生死,必須從根本上減少欲望。
以下是這句話背後的幾個重要觀點:
1. 欲望與苦的關聯
佛教教義中的「四聖諦」強調「苦集滅道」四個真理,其中「集諦」就是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是欲望。當人們不斷追求世間的物質、感官享受、名利等欲望時,這些欲望無法真正滿足,反而引發無盡的煩惱,讓人陷入痛苦的輪迴。
2. 欲望帶來執著與煩惱
欲望讓人執著於自我和外在事物,無法放下對財富、權力、感情等的追求。這些執著會加深人的煩惱,讓人陷入生老病死的苦海。因此,佛教提倡「少欲知足」,即減少欲望、知足常樂,才能真正遠離痛苦,獲得內心的平靜。
3. 生死輪迴的根源
「生死」在佛教中指的是輪迴的概念,即眾生因為無明和欲望而不斷在六道中輪迴轉生。欲望是這個輪迴的驅動力,它推動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投生於苦海中。如果不減少欲望,我們將永遠無法擺脫生死的束縛。
4. 減少欲望的修行
要解脫生死,佛教教導修行者要培養少欲知足的心態,學習觀察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並以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自己的生活。透過修行戒、定、慧,逐步減少欲望,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
5. 欲望不是完全壓抑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並不主張完全壓抑一切欲望,而是強調正確地引導欲望。例如,對學習佛法、修行善業的欲望是一種正向的動力,而過度追求物質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則會加深痛苦。因此,修行的關鍵在於智慧地辨別哪些欲望應該放下,哪些應該轉化為修行的助力。
總的來說,「多欲為生死的根本」提醒修行者,要以智慧觀察自己的欲望,減少對外在事物的執著,才能擺脫生死輪迴,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4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4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3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3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