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鶯歌-讀報教育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鶯歌-讀報教育讀書會
佛教與生活(二) 帶領人 賴守婉 20241024
時間:一九七五年四月 地點:台北志蓮精舍
前文從生活的空間、生活的時間、生活的人間三方面闡述了佛教與生活的關係;以下從佛教的物質生活、佛教的處世生活和佛教的精神生活三方面再解說佛教與生活的關係。
一、佛教的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上的佛法
(一) 從《阿彌陀經》裡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為佛教講四大皆空,應該只重視精神生活,而不重視物質生活。因此,有些人對於信奉佛教,會退避三舍,以為信了佛教,一定要吃苦,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飲食不能吃,甚至高樓洋房不能住,既然信仰佛教必須吃苦,我為什麼要去自找苦吃呢?其實,佛教有多種內容性質,過分強調著重苦、空、無常生活的方式,往往不能獲得一般大眾的信仰。
《阿彌陀經》裡敘述的極樂世界,在物質生活方面是豐裕而富有的,道路是「黃金鋪地」;房子是「七寶樓閣」,尚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遶;另有七寶池,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等寶合成;穿的衣服,所謂「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則是「飛行自在」。
從極樂世界的物質生活,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從淨土法門的角度來看,佛教是一種「幸福」之教,信仰佛教可以獲得幸福、快樂。
佛教也常講苦,所謂三苦、四苦、八苦、無量諸苦。佛教講苦的原因,是在說明「苦是入道的增上緣」,並不是指信仰佛教就要受苦,也不是說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脫,苦,只是娑婆世界生活現狀的事實。
佛教的教法並不特別標榜「苦」,因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也不叫人熱衷於物質的追求,因為「欲海難填」,有了洋房,還要汽車;有了電視,還要冷氣,終日汲汲於物質的享受,豈不成為物欲的囚犯,還有什麼信仰的法樂可言?因此,「受苦」與「縱樂」兩種極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
《阿彌陀經》雖講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在物質生活中實行佛法;《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不是要我們放棄所有,而是強調佛法的中道生活;在苦樂之間的中道生活,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二) 從五乘佛法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謂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學佛的五種階位。在人天乘的佛法裡,非常重視物質生活;在聲聞、緣覺的階段裡,則較重視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對象,是在家眾;聲聞、緣覺的對象,是出家眾。時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常常將對聲聞、緣覺的要求,用來要求人天的大眾。譬如素食、苦行,是聲聞、緣覺的修行方式,如果用這些方法來要求在家人的生活,似乎不太恰當。
佛教裡常常講「發心」,所謂「發心」,即發三種心:一、發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報;二、發出離心,可以招感聲聞、緣覺的果報;三、發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薩的果報。
發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報,對物質生活並不採取否定的態度,譬如「功名」,人天乘的佛法並沒有禁止追求,甚至求得愈高愈好;「財富」,黃金不是毒蛇,甚至擁有愈多愈好。在人天乘的佛法裡,不把功名富貴看成是絕對可怕的東西,只是當你求功名求富貴時,必須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貴,也要好好用來造福人間。
世間有一種人,對於功名富貴不感興趣,他想捨離功名富貴,一心求法,這種人接近聲聞、緣覺的根性,發出離心,可以捨俗出家。否則,即使已經剃髮染衣,現出家相,但是對世俗的榮華富貴沒有捨離之念,仍不能算是真正和出家法相應。
發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會上營求功名富貴,過著有夫妻兒女的倫常生活,是佛法所允許的,絲毫不必有慚愧或罪惡的感覺;重要的是無論如何追求功名富貴,不可作奸犯科,不可邪僻淫亂,在世俗正常生活的範圍內,是不違背佛法的。
(三) 從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帶領人 曾素慧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覺者的佛陀,也離不開衣食住行。不過,佛陀雖然在衣食住行上與一般大眾無異,但是,它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金剛經》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經文是描寫佛陀的日常生活,乍看之下,與一般人完全一樣,但是,如果我們深入體會,則可以發覺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裡,包含著不同凡響的精奧微妙之處。
「食時著衣持缽」,象徵佛陀的「持戒」生活;「入舍衛大城乞食」,是信眾供養「布施」,佛陀布施佛法給供養者。「次第乞已」,是「忍辱」的表現,因為佛陀乞食按著次序,逐家挨戶而去,並不因為某條街有較好的供養,就特別捨近求遠,而是隨緣次第托缽,即使所乞得的食物粗劣難嚥,也需要忍耐,這是佛陀所行的忍辱波羅蜜。乞食回來,「還至本處」,「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些是表示佛陀的「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佛陀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行路、靜坐,哪一樣不是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一般人不了解,往往忽略了近在身邊的佛法,而千里迢迢的去外面追求。歷史上很多禪師大德,在吃飯中,或在打掃、耕作中,偶然一些撞擊就開悟了。甚至有人聽到風吹竹子聲,或鄰家小孩的哭聲,都可以開悟。因此,我們修學佛法,固然要向藏經去探尋,向善知識去參訪,卻不能忘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吃飯、穿衣、睡覺,處處都有佛法。
既然衣食住行的生活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那麼,我們如何從衣食住行中去了解佛法?
在穿衣方面,一般人大都很重視衣著的華麗,你看百貨公司裡,五彩繽紛,各色各樣,極盡其奢侈的名牌,但是,這些只能裝飾外表。外表是虛假不實的,一個人身上穿著絲織綢緞,內心卻裝滿著貪瞋愚痴,這種人只是虛有其表。佛教告訴我們不能只重視外表的裝飾,更應重視內在淨化的充實,一個心裡充滿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會減輕別人對他的尊敬;因為內在的美,如山谷的幽蘭,洋溢著陣陣芳香,使人心情怡悅。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不必過度重視外表的衣著,用華麗的衣著來裝飾自己,必須注重內心的修持,用高尚的氣質,以道德的修養,來莊嚴自己。
人的身體是四大和合的假體,沒有真我可得。但是,我們要修行,必須藉用這假合的色身,一旦失去了身體,則沒有修行可言。所以,雖是假合的軀體,仍然要滋養它,即所謂「藉假修真」。
知道了「藉假修真」的道理,在吃的食物上就不會計較它的好壞,齋堂五觀想中的「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說明飲食如藥物,只為了滋養色身,難道一個病人還能計較藥品的甘美苦口嗎?佛在世時,規定弟子托缽乞食,不另營食事,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對於「住」應抱持怎麼樣的態度呢?俗話說:「日食一飽,夜眠一床。」不論是高樓洋房也好,茅蓬小屋也罷,一個人躺下來不過三尺寬六尺長的一席地,人生又何必汲汲於為住苦惱呢?
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小時候曾在皇覺寺當沙彌。相傳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時夜已深了,寺門已經關閉,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當他躺在地上,望著夜空滿天星斗時,興之所致,吟了一首詩,曰: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朱元璋當時雖是個小沙彌,但是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他的胸襟,以天為羅帳,以地為毛氈,日月星辰伴我安眠,夜裡還不敢把腳伸長,只因為怕踏破了海底的天空。這是多麼灑脫超然的境界,其氣魄真不同凡響。
因此,胸襟寬闊的沙彌,雖然席地而臥,卻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覺;而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裡,也會感到事事不稱意。所以,一個學佛的人,要先擴大自己的心胸,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上,則不論居住在何處,每一個時辰,每一個地方,都會感到稱心滿意,生活愉快。
慈航法師遺書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既然如此,宇宙之間,又有何處不可安身呢?
再提到「行」的問題,只要有一顆「真心」,自然可以暢遊法界虛空。從前,只有腳踏車的時候,人們都覺得腳踏車比走路快得多;當汽車在馬路上奔馳時,人們又覺得腳踏車太慢了;到了飛機在天空中翱翔時,大家又嫌汽車的速度不夠了。世界上的交通工具有哪一樣才是絕對的快呢?那就是我們的「心」。
《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過十萬億佛土遠的世界,如何能去得呢?「於一念頃,即得往生。」在一念之間,我們的心就可以抵達極樂世界,可見心的妙用,是多麼不可思議。
一個信仰佛教的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心,駕馭自己的心;唯有用心去體會佛法,將佛法用諸於日常生活,這種生活才是最幸福、最快樂的。
二、佛教的處世生活─人我相處上的佛法 帶領人 沈麗燕
(一) 從四攝化他上談人我相處
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與人相處,首先要時常布施結緣。有些人認為自己沒有錢財,也不會說法,如何布施、如何與人結緣呢?其實,走在路上,與人碰面了,給人一個微笑,或是一個點頭,就是布施;開口問一句「好」,道一聲「早」,用嘴巴說一些關懷別人,慰問別人,給人歡喜的話,這些都是布施。
假如對人微笑,笑不出來;跟人點頭,不太習慣;關懷、慰問,說不上口,也沒關係,總有一顆心吧!當別人很有禮貌、互道安好的時候,心裡要歡喜;當別人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也要歡喜,這就是心的歡喜布施。
不過,有些人天性愚痴,習氣難改,聽到有人說好話,心裡就不歡喜,還會不屑的說:「這個傢伙就是一張嘴,只會在表面上奉承,說好話。」看到有人出錢做功德,就說:「他就會打腫臉充胖子,自己的生活都難過了,還拿錢布施,充當好人。」如果看到別人錢出少了,又說:「吝嗇鬼!錢財那麼多,只出這九牛一毛,有什麼了不起!」總之,不論別人怎麼做,他就是不歡喜,連「隨喜」的布施都不肯施捨。
所以布施的功德,在日常生活上是非常容易的,隨口的布施,隨手的布施,隨意的布施,隨喜的布施,隨心的布施,不需要花很多本錢,隨時隨處可以做功德。
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佛法並不是精闢深奧的道理,而是生活上大家都能做得到的。譬如上述的布施功德,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思,切實去奉行,相信一定能夠處處如意,人人有緣。
除此之外,還有愛語、同事、利行。所謂「愛語」,對別人說幾句好話,用鼓勵代替責難,用愛語幫助他人,莫要說話像刀劍一樣,刺傷別人,讓別人難過。所謂「同事」,是能設身處地和對方一樣,譬如:對方是個軍人,和他談商業,他不會感興趣;對方是一個家庭主婦,和他談政治,他也不喜歡。必須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對方需要什麼,就針對他的需要來講說佛法。另外還有「利行」,就是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行為,凡事只要把握「真心為人」的原則,以誠懇、歡喜的心,事事就能夠做得恰到好處。
(二) 從六和敬裡談人我相處 帶領人 羅秋珍
在佛教裡,將出家人稱為「僧伽」,即「僧團」之意,又叫「和合僧」。所謂「和合僧」,是指僧眾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六和敬的意義如下:
1.見和同解:就是思想的統一。在佛教裡,大家講究對佛法要有共同的認識,以佛法為行事的最高標準,不可越離軌道。
2.利和同均:就是經濟的均衡。在社會上,有錢的人要幫助窮困的人,有力的人要扶助弱小的人,讓大家都能過安穩、舒適的生活。
3.戒和同修:就是法制的平等。在生活中,個人不可擁有特權;在法制規章之前,應該人人平等。大家養成奉公守法的習慣,過著公平合理的生活。
4.意和同悅:就是心意的開展。平時養成心胸的開闊和心意的和諧,不要比較人我得失,不要計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悅才是天堂淨土。
5.口和無諍:就是語言的親切。人與人相處的不悅、誤會等情事,大都是從言語上引起的。因此,說話懇摯,語氣委婉,才能夠和平相處。
6.身和同住:就是相處的和樂。大家有緣相聚一處,講求和諧快樂,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平等的共居,平等的生活。
「六和敬」雖是僧團的生活守則,在家居士如果也能以思想統一、經濟均衡、法制平等、心胸開闊、語言親切、相處和樂等方法用諸於日常生活中,就能擁有真正清淨和樂的佛化生活。
(三) 從四眾弟子中談人我相處
佛教有出家男女二眾與在家男女二眾,稱為「四眾弟子」。出家眾和在家眾,男眾和女眾都同樣重要,應該互相提攜,相輔相成,不能彼此輕視,互相排擠。
在一座古老的寺廟中,住著一位師父,帶著兩個小徒弟。師父患有風濕病,兩腿行動不方便,每天分由兩個小徒弟搥腿侍候。每次當大徒弟在搥右腿時,師父就說:「你師弟搥左腿,搥得很舒服呢!你應該像他那樣搥才好。」大徒弟聽了,心裡很不高興。當小徒弟搥左腿時,師父也總是說:「你師兄搥右腿搥得很好喔!你應該向他學習。」小徒弟聽了,心裡也很不舒服。
有一天,大徒弟來搥腿,心裡想著師父對師弟的讚美,愈想愈氣,心想,我如果把師弟搥的左腿打斷,師弟沒得搥,師父就不會說他好了。師弟看他搥的左腿被師兄打斷了,一氣之下,也把師兄搥的右腿打斷。
兩個徒弟因瞋恨、嫉妒,把師父的雙腿打斷了,害得師父變成沒有腿的跛子。這個故事說明佛教裡的出家、在家二眾,如果不能互相協調,出家人看輕在家人,在家人卑視出家人,佛教就無法興盛。
一隻手有五根手指頭,每一根手指頭長短不一,分開來每一根力道都很小,容易折斷;如果把它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就有很大的力量。在佛教裡,寺院與寺院之間,僧眾和信眾之間,要互相往來;不論參禪、念佛、修密,互相尊重;出家人和在家人要共同為佛教效力。在佛教的大前提之下,大家是一師一道,應情同手足,互相照顧。儘管從這個寺院參訪到那個寺院,從這位師父請教到那位師父,師父雖不同,但佛法是一樣的。心地開闊,胸懷坦蕩,內心不起分別心,所謂依法不依人。大家和平相處,團結合作,才能發揮佛教全體的力量,才是今日佛教復興的重要關鍵。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