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普門教師經典讀書會
    時間:4/7(一)下午,15:30-17:00
    地點:普門寺5樓
    研讀題材:《星雲大師全集》-《人間與實踐》-【佛教的希望】
    帶領人: 徐牡丹
    參加: 徐牡丹、羅妙琴、張玉珍、許喜榮、陳智惠、廖月霞、林錦華、
    王蒼妙、王瓊瑩、莊燕雪
    一、 重點導讀
    1、 今日佛教的希望
    全佛教的大眾,必須有新的觀念,這些新觀念就是要健全制度、自力更生、福利社會、提倡富樂、發展教育、進取創造、團結合作、重視人才。復興佛教的希望,緊繫在每一個佛教徒的身上!如果每一個人都有以上的觀念和認識,則未來佛教的復興就有希望了
    2、 佛教現代化
    所謂佛教現代化,目的即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給社會作為參考,希望社會遵循著佛教的平等法、因緣法、因果法等原則原理,而臻於至善至美的境地。社會如果透過佛法的指引,而能充實內涵品質,提高精神層次,那麼佛教對於這個時代、社會,才具有存在的意義。社會的進步化、現代化,才是佛教走上現代化的宗旨所在。
    3、 發揚佛教——為和平而團結
    團結必須和諧,和諧必須團結;團結必能和平,和平必能團結。
    4、 現代佛教的建設
    應學習佛行,學菩薩行,以人間進取的精神,來建設佛教;以樂觀喜悅的說理,觀機逗教,使眾生同霑法益,悟佛知見;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恆順眾生的需求;以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人間,使人間社會臻於至善至美的境界。
    5、 佛教寺院經濟來源
    廟產收租、經懺佛事、靈骨塔、法會油香、信徒供養、素齋筵席、募化道糧、農產工產、標會貸款、觀光朝聖、社會事業、會員會費、服務專業、文教化導、實業經營、弘法事業。
    以上為佛教寺院經濟的來源,可說是「佛教經濟十六門論」,雖然各有不同,不過,更重要的是,用錢之道比來源更重要。
    二、 討論與分享 (討論熱烈)
    三、回饋
    莊燕雪: 如何復興佛教?今日佛教的未來與希望在那裏?
    為什麼很多人走進佛教的大門,我們卻不肯熱心教化他們?看到社會上那麼多的苦難,為什麼沒有悲心去救度?大師說,主要是佛弟子並未真正奉行佛法。
    大師勉勵佛光人,要有熱忱、有悲願,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和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願力,具備這種大乘佛教的悲心慈願,就能生根,就能發揮力量。大師一生積極行菩薩道,若有朝山團、機關團體上山,要求講演,總儘量滿足其願。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我們應該多多弘法布教等,凡事主動為眾生,心中有大眾,胸懷大師「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心悲願。
    例如3/28緬甸大地震屋毀人亡,觸目心驚,傷亡無數,面對慘重災情,佛光人學習大師不忍眾生苦的精神,--慈悲思路,無遠弗界--國際佛光會馳援緬甸重災區,慈悲之路,跨越千里~ 。佛光人和許多救援隊等在第一線,無畏艱難,給予物資和關懷,令人感動又感佩,施無畏人間的菩薩!
    因為緬甸軍政府關係,外國救援隊難以進入,而佛光山是目前少數能進入緬甸災區的國際救援隊,尤其佛光山法師能帶領佛光聯合救援隊進入,則是更難上加難。真正體現了星雲大師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精神,及佛教對社會的責任、對眾生的承擔力,更見證了人間佛教的未來與希望。
    再次感佩讚歎,佛光菩薩聞聲救苦,苦海常作度人舟🌹🙏
    祈願
    亡者往生佛國淨土、傷者早日康復、生者平安吉祥🙏🙏🙏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