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新店 修好緣讀書會
    時間:2025/03/08週六下午16:00
    地點:新店禪淨中心第三教室
    出席:鄭婕妤、線衛芬、張陳淑、黃綉玉、簡秀瓊、黃淑珠、梁月珠、俞淑琴
    陳燕華、董許敏、劉晴霞、王棟莉、林碧鸞、盧謝桂妹、黃桂蘭、牟維莊
    帶領人:鄭婕妤 紀錄:鄭婕妤
    閱讀主題:179星雲法語2/如何結緣
    一、輪流朗讀文章:如何結緣
    二、帶領人鄭婕妤導讀:
    請問大師這篇文章開示「如何結緣」有那四件事? (大家陸續說出)
    1.要感謝過去的因緣。2.要珍惜現在的因緣。3.要把握當下的因緣。4要培植未來的因緣。
    (一)如何與人結緣?
    (二)哪一句話你特別有感觸?為什麼?
    三、與會者心得分享:
    (一) 俞淑琴督導:
    我一直保持推動活動時的熱情,給人因緣,但不強求,但也不放棄,只要有機會,就播下一顆善的種子。我們無法掌控因緣何時成熟,但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去結緣、去邀約、去分享。哪怕對方當下沒有答應,至少我們已經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善的種子,或許某一天,這顆種子就會發芽。我從活力菜到燈籠畫作,再到參與講座,這一路走來,已經可以看到有位有緣人慢慢融入佛光的世界,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二)董許敏督導:
    結緣應順應因緣,若對方未準備好接受,不應強求。可抱持隨喜心,靜待時機成熟,或以其他方式結緣,如透過行善、微笑、鼓勵等間接影響。佛法強調「隨緣而不攀緣」,我們只需盡心盡力,成果則隨因緣流轉
    (三) 林碧鸞師姐:
    與人結緣可從分享經書、法音、佛教影片或邀請朋友參與法會開始。重點在於觀察對方的需求,例如對佛法有興趣者,可贈送淺顯易懂的佛教入門書籍;對生活迷茫者,可推薦與人生智慧相關的經典,如《心經》或《金剛經》。此外,親身實踐佛法,以身教來影響他人,這也是結緣的一種方式。
    (四)黃綉玉督導:
    可透過供養佛寺、捐助弱勢或義賣募款來利益他人。例如,供養法器、經書給寺院,支持弘法事業;捐助食物、衣物給有需要的群體,實踐布施精神。發心時,應秉持「歡喜心、恭敬心、清淨心」,不求回報,而是以利他為目的,才能真正種下福德善因。
    (五)線衛芬督導:
    當發現有人渴望學習佛法或改善生活,可以介紹他們給善知識。例如,對於有志學習佛法者,可推薦參與佛光山的讀書會或禪修活動;對於年輕人,則可鼓勵參加佛光青年團,讓他們結識同道好友。
    (六)陳燕華師姐:
    會特別留意社區長輩的狀況,甚至連衣服沒扣好都會提醒,這不只是「雞婆」,而是真正的慈悲心與責任感!這種日常的點滴關懷,正是佛法在人間的實踐。
    (七) 黃淑枝師姐:
    俞淑琴督導從送最初的活力菜到山藥,這份關懷與結緣,不僅是物質上的分享,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心與善意。這也讓人聯想到佛法中「施」的精神,無論是財施、法施,還是無畏施,最重要的是發心,讓彼此都能在這份善緣中受益。雖然洗山藥刷得滿手泥巴、花了三天處理,但最後品嚐到那份來自大地與善意的滋味,這也像修行一樣,有時過程看似辛苦,但當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恩,最終的收穫往往超出期待。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