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北市北第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出處:《星雲禪話》第 1冊
    作者:星雲大師
    主題:
    1.說了你也看不見P398
    2.力氣使盡p400
    3.是誰在騙人? P402
    4.因有才借p404


    帶 領 人: 黃玉梅 活動地點 ZOOM線上讀書會

    紀 錄: 黃惠珠 人數 李虹慧丶陳秋玉、黃玉梅、邱麗英、黃玉梅、姜霞萍、黃惠珠、高麗香、莊琇紅、陳月桂 共10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第二篇:力氣使盡
    這個主題跟會長使盡力氣找不到人出來協助會務是有類似的情境。我們看有的會長做起事來順風順水,助緣很多;有的會長卻是是非紛擾,難以擺平人事的攻干。曾有一位法師告訴我,平時廣結善緣,一旦龍天推出擔任會長時,助緣就會出現,我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因果從來不負人,種善因得善果,當我們埋頭種植的時候,從沒想過什麼時候收成,在你需要的時候,善因緣就出現了,這也是佛教所說的種一得十,種十得百,種百收萬,獲無量福的因緣果報。

    邱麗英:是誰在騙誰?
    「禪者與學僧用身高比高下,結果誰騙誰?」從表面來看,禪者與學僧比的是「身高」,這是一個外在、物質、可量化的東西。但禪宗強調的是「無相」、「破執」、「見性成佛」,怎麼會落入這樣的比較?這正是禪機所在。
    誰執著,誰就輸了。如果學僧認真去比高,說明他執著於表象,那他就已經「被騙」;而禪者如果故意設這個局,引導對方執著,再藉此點破對方的妄念,那也未必是真騙,而是「善巧方便」。
    禪者不執著高低,但故作比較,引發對方覺照。禪宗常用看似荒謬的方式打破弟子的固有觀念。如果學僧認真去比,說明他還未悟;如果他當下反思「為何要比這個?」那才是契入禪機。

    姜霞萍: 「佛性是無形的」,這句話指出佛性不是用肉眼能看見的實體,而是一種內在的覺性、本具的清淨智慧。雖然佛性無形,但若要「看得見」——也就是體證、領悟。
    清淨的心 心若被貪嗔癡所覆蓋,就像污濁的水,看不見水底。唯有心清淨了,佛性的光明才會顯現。正見與智慧 要透過正確的觀念(正見)來了解生命的真相,並培養觀照內心的智慧,才能認識佛性。 修行實踐 僅有理論知識不足,要經由持戒、禪定、修慧等修行,才能親自體驗佛性。 慈悲與利他心 佛性具足慈悲,當我們實踐慈悲、為他人著想時,佛性也在當下顯現。 信心與願力
    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並立下願力去實踐菩薩道,才能一步步接近佛性之實相。

    李虹慧老師:第二篇力氣使盡
    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禪者都靠自己解決問題,一切都靠自己完成, 禪者日常生活中,處處是禅機,待人接物時,事事有禪意。襌是內心的自在,如果心有執著,便被境所轉,不被所繫,便解脫。襌是普遍存在:如果沒有體驗到禪,說什麽也不是.如果己經體驗到襌,那就是處處都在,俯拾皆是。

    第三篇是誰在騙人?.世間上,各行各業都有騙人的事情發生,但是悟道,四兩就是四兩,半斤就是半斤,是不能騙人的。「道由心悟」修道就是落實在生活中;知非即捨。悟道→道只能悟,是一種内在的頓悟。《六袓壇經》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總結 :秋玉督導長
    我們讀禪、說禪、行禪,而甚麼是禪呢?大師說「義工禪」,義工可以從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個參禪的行者。如果在從事義工當中,能夠心思集中,意念統一,人我雙亡,利害不計,所謂「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為人服務,發心奉獻,福德因緣俱足,自然就會有禪心。
    共修禪:一個人,在居家斗室裡可以打坐參禪;在團體的禪堂裡,也可以與大家互相切磋砥礪,只要時間因緣一到,內外相應,也就不浪費生活供養了。拜佛、行佛,最重要是實踐大師的理念,推動三好的生活,四給的環境,五合的家庭,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做個有內涵的佛光人,生生世世的富貴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