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宏法-喜閱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1 小時前
    北市北第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日期:10月2日
    時間:14時00分至15時30 分
    地點:ZOOM線上讀書會

    出處:《星雲禪話第一冊》
    作者:星雲大師
    主題 :1. 到地獄去
    2. 無心是道
    3. 根本問題
    4. 為伊不成佛

    帶 領 人:朱元
    紀 錄:高麗香
    人數:李虹慧、陳秋玉、邱麗英、黃惠珠、廖卓勸、朱元、陳月桂、嚴月娥、呂美英、莊琇紅、高麗香 共11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如何體會祖師西來意?關照,是禪的主要修行。生活中一樣需要關照。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來就在生活中。人際關係,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歡喜的,不歡喜的,每天都要去面對。自己本身要多種善緣,才有善知識出現,來幫助你。 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結好緣,我們的生活才能自在快樂。反觀自求,包容別人,也是廣結善緣的方法。如何參禪?其實,禪不離世間,不離生活,當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是自我觀照「禪」的修行。

    朱元:「無心是道,即心是佛」,這個概念是從實踐上著眼,要回歸到本源清淨心,若能直下無心,消除見聞覺知的偏執,即能使本心重現。無心並不是完全遺棄世間生活,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修道者既不染著見聞覺知,自亦不必排斥見聞覺知,乃至可藉見聞覺知覓心取法,而達到入世出世法,融通無礙之境。實際上,這也是了解即心是佛後的必然結果。本心不因外境而受影響,同時能從外境之處遇上,認知本心之虛名靈照作用而成就一切事業,而不是一種「灰心滅智」的自我安樂。

    陳月桂:如何能見道?只有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那就是見道,也即是不變不易的真理大道(有慈悲心、有般若智慧是道心)。在華嚴經中説:「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為慈悲的表現,閱讀星雲禪話每篇文章後,大師以「養心法語」給與我們醒思體悟,達到了自我肯定 為之成佛之道。

    邱麗英:〈為伊不成佛〉文章感想:其實諸佛菩薩早已成佛,只是看到眾生還沉迷在五慾六塵,不論外界的障礙,或是自己身心不能安住,並造成。無名煩惱,諸佛菩薩都倒駕慈航會為眾生指點迷津。
    星雲大師已圓寂,他生前強調來生要再當和尚,我們有褔報這生當中能遇到大師跟著大師學佛,尤其大師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其願力宏偉,慈悲光大,佛學深厚,解行相應。大師對於佛教的貢獻留下不朽曠世巨作。大師在皈依典禮中,要我們念「我是佛」這句話是要我們直下承擔,要肯定自我,要我們相信自己也就離佛道不遠了。

    高麗香: 無心,就是心不起執著。生活中能心不起執,就能對我們所處的外境不生愛憎分別,就能隨緣自在,沒有牽繫掛礙。十修歌裡的人我之間不比較、不計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多加運用落實,以期達到無心、隨緣的安然 ,心中無事無求,就是解脫。
    回饋(10分鐘)

    黃惠珠:「無心是道」可以理解為一種修行或哲學觀念,強調在沒有主觀意念或執著的狀態下,才能真正理解和體驗道的真諦。這意味著放下自我中心的思維,讓心靈保持自然和自在,通過這種狀態,我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運行。
    曾經在参與禪修的課程中,感受到靜心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更高的靈性境界,超越世俗的煩惱與執著。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1到地獄去
    參禪學道者,法界在他心中,天堂地獄也在他心中;菩薩行者,是愈苦的地方,他愈要去;愈難的地方愈要去。就如地藏菩薩發大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襌者觀心,心中有佛;淨人念佛,心中有佛。佛在心中,還怕人生不圓滿嗎?
    大師提醒我們參禪學道者,要如慈航法師所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2.無心是道
    大師說:「無心,就是心不起執著。」又說:「人如果能無求,就能心中無事;心中無事無求,就是解脫。」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意指沒有雲的地方,天就會顯現。
    解脱者就像一片藍天,不讓煩惱絆住,沒有無明束縛,就是世間塵勞,也繫不住他,一切都不會掛礙於心。《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3.根本問題
    大千世界充滿美好風光,涓涓的溪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淨的法身。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切宇宙萬物都是我們自性中流露出來,只要我們成佛,一切草木都會跟著成佛。
    大師叮嚀我們:「不探討根本,只尋求枝末,怎能進入禪道?」禪就是我們當下認識自我,不要去攀緣其他。
    禪的本來面目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求道要像雲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營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淨了,禪道便自然呈現。《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4.為伊不成佛
    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的「倒駕慈航」,他們都是古佛乘願再來,菩薩不想成佛,主要是為救度衆生,而示現慈悲。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前已發願,再來人間當大和尚,弘揚人間佛教,將人間轉化為善根成熟、解脫自在的人間淨土。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0/02日 (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到地獄去p228
    2.無心是道p230
    3.根本問題 p232
    4.為伊不成佛p234
    帶領人:朱元
    回饋:李虹慧
    記錄:高麗香
    攝影:呂美英/莊琇紅 (參與人數共11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我們讀「禪」,要如何體會祖師西來意?關照,是禪的主要修行。生活中一樣需要關照。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來就在生活中。人際關係,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歡喜的,不歡喜的,每天都要去面對。自己本身要多種善緣,才有善知識出現,來幫助你。 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結好緣,我們的生活才能自在快樂。反觀自求,包容別人,也是廣結善緣的方法。
    如何參禪?其實,禪不離世間,不離生活,當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是自我觀照「禪」的修行。
    朱元:
    「無心是道,即心是佛」,這個概念是從實踐上著眼,要回歸到本源清淨心,若能直下無心,消除見聞覺知的偏執,即能使本心重現。無心並不是完全遺棄世間生活,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修道者既不染著見聞覺知,自亦不必排斥見聞覺知,乃至可藉見聞覺知覓心取法,而達到入世出世法,融通無礙之境。實際上,這也是了解即心是佛後的必然結果。本心不因外境而受影響,同時能從外境之處遇上,認知本心之虛名靈照作用而成就一切事業,而不是一種「灰心滅智」的自我安樂。
    陳月桂:
    如何能見道?只有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那就是見道,也即是不變不易的真理大道(有慈悲心、有般若智慧是道心)。在華嚴經中説:「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為慈悲的表現,閱讀星雲禪話每篇文章後,大師以「養心法語」給與我們醒思體悟,達到了自我肯定 為之成佛之道。
    邱麗英:
    〈為伊不成佛〉文章感想:其實諸佛菩薩早已成佛,只是看到眾生還沉迷在五慾六塵,不論外界的障礙,或是自己身心不能安住,並造成無名煩惱,諸佛菩薩都倒駕慈航會為眾生指點迷津。
    星雲大師已圓寂,他生前強調來生要再當和尚,我們有褔報這生當中能遇到大師跟著大師學佛,尤其大師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其願力宏偉,慈悲光大,佛學深厚,解行相應。大師對於佛教的貢獻留下不朽曠世巨作。
    大師在皈依典禮中,要我們念「我是佛」這句話是要我們直下承擔,要肯定自我,要我們相信自己也就離佛道不遠了。
    高麗香:
    無心,就是心不起執著。生活中能心不起執,就能對我們所處的外境不生愛憎分別,就能隨緣自在,沒有牽繫掛礙。十修歌裡的人我之間不比較、不計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多加運用落實,以期達到無心、隨緣的安然 ,心中無事無求,就是解脫。
    黃惠珠
    「無心是道」可以理解為一種修行或哲學觀念,強調在沒有主觀意念或執著的狀態下,才能真正理解和體驗道的真諦。這意味著放下自我中心的思維,讓心靈保持自然和自在,通過這種狀態,我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運行。
    曾經在参與禪修的課程中,感受到靜心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更高的靈性境界,超越世俗的煩惱與執著。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1到地獄去
    參禪學道者,法界在他心中,天堂地獄也在他心中;菩薩行者,是愈苦的地方,他愈要去;愈難的地方愈要去。就如地藏菩薩發大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襌者觀心,心中有佛;淨人念佛,心中有佛。佛在心中,還怕人生不圓滿嗎?
    大師提醒我們參禪學道者,要如慈航法師所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2.無心是道
    大師說:「無心,就是心不起執著。」又說:「人如果能無求,就能心中無事;心中無事無求,就是解脫。」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意指沒有雲的地方,天就會顯現。
    解脱者就像一片藍天,不讓煩惱絆住,沒有無明束縛,就是世間塵勞,也繫不住他,一切都不會掛礙於心。《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3.根本問題
    大千世界充滿美好風光,涓涓的溪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淨的法身。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切宇宙萬物都是我們自性中流露出來,只要我們成佛,一切草木都會跟著成佛。
    大師叮嚀我們:「不探討根本,只尋求枝末,怎能進入禪道?」禪就是我們當下認識自我,不要去攀緣其他。
    禪的本來面目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求道要像雲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營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淨了,禪道便自然呈現。《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4.為伊不成佛
    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的「倒駕慈航」,他們都是古佛乘願再來,菩薩不想成佛,主要是為救度衆生,而示現慈悲。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前已發願,再來人間當大和尚,弘揚人間佛教,將人間轉化為善根成熟、解脫自在的人間淨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7/17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佛光會覺多法師導讀影片)
    召集人: 黃惠珠
    帶領人:姜霞萍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朱元 參與人數共12人

    李月卿:
    在自己未學佛之前,我是經歷過浴火重生看不到未來,還能活多久。自嘆自己福報很少。所以才想要學佛,感謝有佛光山法身慧命之家,讓我有得度因緣。在這裡學習佛法,深入經藏,解行並重。深深體會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因懂得知福惜福,我的人生從此蜕變了。所以自己想要報佛恩,並發願願意承擔會長,從沒擔任過幹部的我,對會務完全ㄧ翹不通,在逼所成慧,開發潛能,靠著歡喜做甘願受,種種考驗 ,從不知道到知道,從不會做到會做,千錘百鍊,順利把分會各項活動,依教奉行,有佛法就有辦法,完成會長任內職務。因此結了很多善因好緣,在眾緣協助下,有常住和善知識的引導,信心不逆,沒退轉至今還秉持著不忘初心,三心不可得,精進學習,自利利他,將金剛經成就秘訣,實踐在我們日常生活要有1.無相布施2.無我度生3.無住生活4.無得而修。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自在有法樂之樂,自在圓滿的人生。。

    姜霞萍:
    無得而修是真實的獲得,是經由無相布施(無限的功德)、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這幾個階段而成的。其實「無所得」是沒有定法可得的,只是隨緣說法,隨機說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聽了師父說黑鼻觀音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修行時不執著,卻不是不必修行。不驚不怖不畏平等心,向外求不可得,空是因緣,真空生妙有,成就再般若的心,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

    邱麗英:
    親身體驗病苦,每星期針灸,眼睛萎縮,總不希望造成家人的負擔,有了佛法心情平靜多了,若能修行就比較有正知正見。不會心懷恐懼,一念無常,若有人往生,讓他一路好走,無有恐怖,恐懼,顛倒夢想。這回督導長要我參加Vegrun,盛情難卻,當天我們的督導很照顧我們,我發現每個角色都扮演得很好。所謂學佛是鼓勵他人,無得而修。

    高麗香:
    這次寫新聞稿,初時,蓮香督導要我寫新聞稿,公部門有培訓但沒因緣,恰巧道場有新聞寫作班,老師很震撼,魔鬼訓練,就如此誤打誤撞,時而一步一腳印,逼所成慧,當我無思緒,就想放棄,最後克服困難,所作皆辦,無得而修,發揮潛能。


    黃美惠:
    見到佛、見到法,原初我認為在家中學佛即可,後來發現許多朋友都報名了,我的感受是心佛眾生是一如的,最後我也報名了。其實一場活動就是一期一會,不可錯過因緣,減少我的執著,這就是無得而修。

    秋玉督導長:
    這次去美說督導家做家庭普照,她說身體重病要退出松六分會,美玉督導要去關懷,昨天大家的感受是很希望有法師可以去祈福。所以,會員的婚喪喜慶要積極關懷,最好先報告輔導法師,再進一步了解,進而恭請當家及佛光人鼓勵。

    陳月桂:
    美說督導的病況是等待貴人降臨,可以找到一個健康的肝,她的信仰是很堅定的,是與佛交心的,期盼師父能去祈福祝禱。

    黃惠珠:
    無得而修,眾緣所成,非常讚嘆霞萍督導今日的帶領,表現生動活潑,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今天感謝大家共同圓滿金剛經成就的秘訣導讀,接下來瑜伽焰口法會將至,我們上半年度讀書會暫停,希望大家於法會期間精進修持,剋期取證,同時:我們北一區也承擔了四場贊普台佈置,請大家一起來參與,與眾結緣,功不搪捐。
    我們預計9月25日開始下半年度的讀書會.經過大家同意延續星雲禪話為讀書會題材 我將會公告於記事本。感謝大家!

    朱元:
    一社區一蓮花,今日天時地利人和,水到渠成,佛日增輝,贏得民生社區介壽里蔡里長及三民里謝里長的首肯,舉辦時間是八月底及十一月。真是無得而修的展現。

    主席結論:
    1.帶領人所提六點契理契機
    2.看病關懷(第二題),我們總是記得大師所言:好生、好死、好活。可是,人各有業,人生須修正,
    就如麗英督導的與病為友,毅然參加活動,菩提眷屬,生病不忘佛法。
    3.我們讚嘆惠珠副督的認真參與,另外一位副督的新聞寫作不斷地薰習佛法,所謂信心不逆,朱元的
    拜訪里長,讓外界之人的無得而修的實踐,讓每一個人都有佛法的成長,福德增長。

    感謝老師的講評,能在此與大師心靈交會,原來佛陀是法界虛空,佛法是真空妙有,不思善、不思惡。
    有斷一切煩惱地如金剛堅固般的般若心,掌握自己的因緣。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2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7/10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佛光會知介法師導讀影片)
    帶領人:朱元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呂美英 (與人數共8人)

    文章討論
    邱麗英:分享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我們的心每天住在哪裡?
    現代的生活包羅萬象,每個人的生活角色不斷的更換,而執著在五欲六塵,社會上文明病越來越多,人們生活的模式,居住環境,飲食習慣等各方面的都與以前大不相同,我們每天生活在妄念裡,心也就不自在,身體也不健康,所以現在學佛了,要用般若智慧超越世間的生活,在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修行在人間,生活即是修行。

    朱元:
    覺悟的眾生是佛,佛是如來,有三身,是如來,眾生是而生存在「因依所住,而生其心」 ,而佛法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依因也不住在任何的「假設」,而能解除煩心的種種束缚。

    李月卿心得分享:
    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要我們不要執著,生命才能往前進,不在內,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娑婆世界,心住在五欲六塵裡,面對種種境界,人我是非被無明和外相影響,ㄧ起心ㄧ動念,蒙蔽自身本具佛性,不安心煩惱困苦不斷撓亂我們的生活。
    修行要在眾中求,用戒定慧做依靠。
    不追憶過去,也不貪著現在,將佛法實踐在生活每個階段,活在當下,轉識成智,因我有法樂,不落世俗之樂,好好善用般若智慧,時時覺照自己的善護念,用正知正見清淨心來生活,相信來生會比今生更好,更昇華更圓滿的人生。

    李虹慧老師:
    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
    「我」在那裡?
    《金剛經》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大師說:「我的存在是五蕴假合的假我,沒有真實性。因此,要能從假我借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實相的我。
    大師推行人間佛教,正是源於無我度生;教導佛光人弘法,不要執着於自己的,或是傳統的,一旦住法執著,就被法所拘泥,不能够權衡變通。大師更提醒我們:「知道人間沒有不能度化的人,發了心就沒有不能完成的事」大師為佛光人訂出四大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要我們奉行才能與《金剛經》的「無住度生」相應,才能證入實相般若。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是因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都是不可得的。我們當學佛陀生氣是不住在情緒裡,不受情緒擺布。管理時間就是珍惜生命,善用時間,大師實踐「人生三百歲」,是真正的「長生不死」留下慈悲的種子,留下愛語的和風,留下信仰的舟航,留下歡喜的懷念。
    大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給佛教,奉献給大衆。這樣的人生處處给予,讓人間充滿溫暖,讓茫茫生死海中的衆生,有得度的因缘.讓我們有弘揚人間佛教的依據《星雲大師全集》。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7/03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三章: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第四章:無相布施 無限功德
    (佛光會知尚法師導讀影片)
    帶領人:陳月桂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黃蓮香
    攝影 :呂美英 (參與人數共11人)

    提問設計:
    <提問1>.
    大師在放下, 超越, 無鎖住章節裡, 要我們先檢查這顆心猿意馬的心, 應如何面對無常的情感?面對人我是非?面對名韁利鎖?面對生死離別?而能自在無助生活呢?

    <提問2>.
    在[金鋼經]四句偈哩, 大師提醒我們面對世事要建立哪六種觀念?在您生活裡曾發生類似情節嗎? 請分享

    <提問3>.
    大師建議我們如何以有限得財富, 充盈精神的性靈, 做一個能夠無助布施, 永續經營的有哪四點方法?請自我評述

    分享討論:

    陳秋玉:
    《華嚴經》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講說法的人就像是燈火,為人照見微妙的佛法,若沒有人講說佛法,再怎麼聰慧的眾生也不能得悟。
    就如今天一早松德分會有位會員的同修往生,會長要傳遞助念訊息給助念團,但找不到霞萍督導,就轉達給我。我一樣找不到霞萍,轉而找當家有住法師。
    當家有住法師處理了,他藉機教育我說到,「不要因為有手機之後,就只會用line、用手機,手機不通/就等於找不到。世界上還有一種原始,但很好用的方法叫做『室內電話』。所以啊,有手機之後,因為手機方便,其他就都失靈。八萬4千法門只剩一種 (手機),遍學一切法是要用在所有地方。」看到這裡,我很慚愧! 真的太依賴line了,找不到人就彷彿斷了一切法門,不會想方設法另闢門路。當家給我的提醒,對! 我要有新思維,聯繫方式不能只有一種。重新認識我們的心就是般若,就是金剛,很有力量、充滿無限潛能。

    黄蓮香:
    回應第3個題問:如何以有限的財富,充盈精神性靈,做一個能夠無住布施、永續經營的智者?
    常住非常慈悲,台北道場人間大學每年春秋二季開辦近百門課程,內容非常豐富,除了佛學課程之外,還有各種技藝/文藝課程,佛學課每期费用才1000(12堂課),技藝課最多也不超過5000元,非常的便宜。我們來上課真的是只用少少的財富,就能充盈我們的精神性靈。
    除此之外,我本人更是透過在人間大學的讀報教育課程學習之後,不僅提昇了自己,更也能將所學到的教學技巧帶入校園,帶領孩子進行讀報教育,這就是「令自受用,也令他受用」。
    我們投入校園讀報教育的老師,都秉著無住布施的心,希望校園讀報能永續下去,加惠更多孩子。

    邱麗英: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夢,虛幻不實,又如朝露,閃電即逝,所以要把握當下,人這輩子過的很快,剛走進清晨,卻馬上接近黃昏,我們餘生都要好好珍惜,即使青春不在,歲月已老,生活心態要過著簡單一點、糊塗一點、快樂一點,人生本是過客,日常生活要過的充實,要用真心去感悟生命的內涵,生命的價值意義,也才不虛此行。

    李虹慧老師回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物皆依因緣假合而存在,凡有名相皆假,身心感受皆假,諸法權巧設立幻化亦假。所以《金剛經》才反覆剖解無自無他,無法無相,引導我們通達幻化,進入第一義諦。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以我們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難出。般若非向外别求,即是自心的本體,本自具足。故今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別尋枝葉。佛祖教人,只是返求息心。《金剛經講話:淨心行善法無高下分第二十三》心無所住,般若妙法.僅在迷悟之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深信般若平等之體,於諸相諸法,心無高下尊卑,即一念證入諸佛無上菩提之法。在菩提心法中,無有諸佛衆生高下的分別(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因其真性一同,平等無異,無有高下分别。在事上薰修,磨練,使覺性時時現前,沒有絲毫的迷惑,心自然能够安定下來.待人處世更圓融無礙!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6/26日(星期三) 15:30~17:00)地點:11樓教室四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佛光會有容法師主講影片
    第一章:成就/波羅蜜
    第二章:秘訣/般若

    召集人:黃惠珠
    帶領人:黃惠珠
    回饋 :姜霞萍

    黃惠珠 :
    大家只要提起《金剛經》就想到佛教 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剛經》可見這部經多麼不凡 多麼重要

    自序 : 在人間成就
    在中國佛教的傳布史上,有三部經堪稱為「心的經典」,包括佛陀的《般若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以及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
    大師曾寫過一本《金剛經講話》幫我們爬梳、《金剛經》的義理。
    《金剛經》是佛陀與「解空第一」須菩提之間的問答,來闡述「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皆空」的「般若空性」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和大家共享佛法實踐於人間的信念:佛法是用來實踐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離開不了見聞覺知,離開不了人我大眾,若這一切都作為成就我的修行,成就我的信仰,則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不但讀經,並且要能夠「行經」,學佛是為了在人間成就,在我們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哪裡不能修行呢?

    「般若」,正是成就的祕訣。到底什麼是般若 ? 什麼是波羅蜜 ? 五千多字的金剛經如何解如何用 ? 我們先來看看書目


    成就/波羅蜜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指的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

    佛教的成就 般若波羅蜜多意思是 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涅槃寂靜,要如何從煩惱的此岸到清淨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而具體的方法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就談到了 秘訣/般若,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它穿透了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達諸佛的大智慧,所以這就是成就的秘訣。

    第三章 談到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金剛就是般若,佛陀他採取了最堅最利的金剛來做為比喻,讓衆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法,能夠斷除一切的無明煩惱,能夠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佛陀藉著金剛的比喻來接連般若的妙法,法喻並用,來斷除如塵埃覆蓋衆生心眼的一切煩惱,直指本心 得度波羅蜜。
    所以也就是這本書的書名 成就的秘訣 金剛經。

    接下來的四章 大師談到金剛經的16字真言 無相布施 無我度生 無住生活 無得而修
    它是從此岸到達彼岸波羅蜜多的法門,大師也希望我們身為佛弟子,弘法利生是歡喜 是責任,能夠信受奉行四大要義,希望大家從金剛經通曉成就的秘訣,都能在人間大成就。簡單的說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李月卿分享: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感謝佛光山給與珍貴平台,讓我們終身學習。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隨類各得取,只要我們深信不疑,不忘初心,勇猛精進,永不退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大師說:人生要不空過,要活得人生
    三百歲的價值。
    將所學到的佛法,實踐並善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更要相信不昧因果的道理,無明逆境來時,用般若智慧,轉識成智。必定會遠離妄想及諸趣,令人所向皆無礙。時時警覺自覺,檢視自己的心是否是無染心。如經典所言:「發心正,果必圓。」人生路上會更圓滿更自在。

    姜霞萍(回饋)
    每個人都可以重新估定生命的價值,文章中提到老奶奶一生經歷的苦難,我覺得是生忍,時時與人為善是法忍,最後把大師貢獻給大家是無生法忍,很自在,很圓滿。大家可以體會一下。最後祝福大家我們的目標是要成佛。

    主席結論: (秋玉督導長)
    感謝大家共同成就今天的讀書會,示現六成就的善美因緣,能在此與大師心靈交會,原來佛陀是法界虛空,佛法是真空妙有,不思善、不思惡。有斷一切煩惱如金剛堅固般的般若心,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明心見性,善護清淨心,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6/12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p192
    1)無得,但不否定修行的得p197
    2)不驚、不怖、不畏p199
    3)堅實心如金剛p205

    帶領人:黃蓮香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呂美英 (參與人數共9人)

    文章討論

    黃蓮香:
    大師帶領我們學人一步一步由淺入深的修學金剛經。一開始大師就告訴我們,一生修行若要有所成就,不但要在生活中實踐「六度」的修行,更要有堅如金剛的信心與毅力,面對任何考驗與磨難,都不動摇。
    大師舉例多位古德高僧的參學悟道,無一不是在層層考驗中放下所有的執著,最終展現本自具足的菩提本性般若妙心!

    莊琇紅:
    一切諸法從眾緣生,自性本空。依止法體則有瞋恨,諸法實相畢竟空中,無法本體可依止者。菩薩如是思惟諸法,其心寂然,瞋恨不起。密勒日巴,修行過程,緣起瞋恨心起,一念慈悲,經上師悲憫,終密勒日巴示現「佛由人成」只要有決心、出離心、耐煩心、並與菩提心相應,人人皆能成佛。

    李月卿分享:
    在人生道路上,用心活在每個當下,讓自己的身口意用慈悲心,平等心,歡喜心來生活。即使處於重重困境考驗,不管善惡,順逆境時,都用般若的妙法,以無得來破除事,理障的無明煩惱。佛陀曾說世間與我有爭,我不與世間爭。天天時時善護清淨心,時時提起正念,用心看一切事,都會是真善美的一天。凡事不執著,不比較,隨順因緣。則內心感受是:
    心真大地皆清淨;
    心善大地皆順暢;
    心美大地皆美麗;
    心誠則天下平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深信佛法實踐,無得而修才能真實的獲得。

    李虹慧老師:
    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引言:大師指出「無所得」是指「沒有定法可得」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來無失,故無所謂有得。
    日本明代禪宗高僧,夢窗國師開悟時年三十一歲,得悟的因緣,襌自禪師慈悲,以無情的棒喝施方便法,要他不執著文字,也不執着法相,般若心,正在我們心内,他作有一首很深的哲理的詩:「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1.無得,但不否定修行所得
    佛陀要我們修行時不執着,卻不是不必修行。我們和佛菩薩的往來,是信仰清淨的增長,要和諸佛感應,接心,而不是時時罣礙;心有所求,盼有所得哪裡還能自在?
    六祖說:「無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自性本自俱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自清淨.能生萬法」。一念我法撒盡,萬法我心.只在一念,一念迷即衆生,一念悟即佛.即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2.不驚,不怖.不畏
    佛陀說,要是有人聽聞《金剛經》,信心不逆,福德將勝過在無限的刼世中,無限量所以身布施。
    信心不逆是信心不會退道,不會退轉.也不會放棄,不比較,不執着,信心清淨自然調和柔順,行解相應.感應道交。
    賣燒餅的小孩,一念善行,把賣燒餅的錢,捐給老和尚,此善行感動了市集上的衆人,紛紛捐錢給老和尚,完成蓋廟的大願。這件三世因果的生命觀,给我們一些重要的啓示:人生的際遇因緣,來自過去身、口、意的结果,雖然定業不可轉,但是經由多做善事的緣份,還是可以重業輕受,轉化因缘,消災免難。
    四十年前,我讀了明朝的袁了凡居士,在雲谷禪師指導下,每日記「功過表」,徹底自我反省,發願力行利他的好事,終於改變自己的命運。當時我也效法寫功過表,每天在教學過程中,有否瞋心處罰學生,在人我相處中,若有過錯,常在佛前禮拜懺悔,當時年輕勤於參加共修,聽開示,在普門寺大師講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全勤參加並勤作筆記,在阿赖耶識中薰習,這是今生今世的福德感恩永記。
    我們研讀《金剛經》,了解聞經不驚,在慧解上深信不疑而不怖,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而不畏。

    3. 堅實心如金剛
    殺人的鴦掘摩羅,因信解經教,心如大地,不動不搖,於是從殺人的指鬘外道,修成證果的大阿羅漢。法遠禪師禁得起考驗.不論歸省禪師怎樣無理對待.都無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願心,難怪最後歸省禪師會稱讚法遠是真正參禪的法器。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被駡被潑水,持鉢到市街行乞,以還房錢。忍不但有克制與忍耐之意,還要有明智,忍逆境之辱,還要忍順境之喜。

    4三業供養
    大師說:「我們修行學道時,不免受到各種試探,磨練,但是至艱至苦的磨鍊.是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
    大師舉「將身口意三業供養師父」的密勒日巴求法的因缘,受師父的各種磨練具體經過及表現,
    密勒日巴尊者對上師真誠信服,刻苦精進的修行,終於能消除深重罪業,完成菩提道業。同時示現只要有決心出離心,耐煩心,並與菩提心相應.人人皆能佛。大師期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修行是每天行三業供養:身供養:做好事口供養,說好話意供養,存好心三業清淨,信心清淨,就可使宿業漸漸消滅,將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6/19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七章: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4)處處是菩提道場p213
    5)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p216
    附錄:關於「金剛經」的「四句偈」p230
    召集人:黃惠珠
    帶領人:高麗香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朱元
    攝影 :莊琇紅 (參與人數共7人)

    陳秋玉:
    《六祖壇經》說:「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
    又說:「若識得自性般若,即是見性成佛。」
    可見得清淨心,是多麼的重要。
    「心」可以說是我們的世界。心如果被煩惱覆蓋,就不能自主;「心」,不被煩惱所影響,才能夠自在。
    因此,我們的心需要有善法、慈悲、智慧和正見的灌溉,才能抵擋煩惱的侵入。能夠掌握自己的心,才能自在的做自己的主人。

    朱元:
    針對第二項「謗佛」, 其實佛陀的言說是隨機化度,隨緣而說,並非佛陀所說的法是單一的,就是要能隨機應變,把般若智慧任運自然,方法都是次要的。無論是修行,還是成佛,都沒有固定的道路,只要大方向是對的,總會殊途同歸。所謂我法兩空,一邊證我空入涅槃,以累積福德;一邊證法空,度眾生,增長智慧,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自利,福慧具足而成佛。所謂『一念之間』

    黃惠珠:
    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
    過去讀金剛經常常有個誤區『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透過這次讀書會閱讀,心開意解如來真實意法喜充滿。
    佛陀隨緣應機說法不著法相,所以稱「說法者」,也只是如來隨順世間法而示說,因此對須菩提說,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的念頭,那是毀謗佛陀。因為一切言說,是開啟眾生本具的真如自性,為了斷除眾生妄念,隨機化度,隨緣而說,何來有法?佛陀在《金剛經》也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要空去法非法相,要人連「佛陀有說法」的念頭,都不可生起住著。

    李虹慧老師:
    5)處處是菩提道場
    大師提醒我們學佛不要操之過及,人的學習和成長,即使是技藝的學習,如唱歌、跳舞、寫字、畫畫、都是漸次而成。
    修行不是裝腔作勢,應該出於自然,才是真如實相。
    大師勉勵佛光弟子們,要定慧雙修,才能調和入世和出世,弘揚人間佛教,實踐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
    6)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師詮釋說:「這是佛陀對住相的凡夫說,不可以從色與聲去執著求見佛陀,所謂佛有三十二相,色相,音聲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是為了度化衆生才顯現的,緣聚則現,緣滅則散,不過是一時的假名,哪裡是法身常住.無所往來亦無所去的如來?
    有個法師問法於大珠和尚的公案,作者星雲大師解析,讓我明白其意:「大珠和尚無一法可以度人,是深解佛的心意,諸佛經教不過是揩拭遮蔽凡心的塵埃妄念,讓衆生看到般若有性。佛陀一再護念囑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行者,要空去衆生相,佛身相,說法相等,就是要我們做不受惑的自在人,返歸本心。

    作者星雲大師又告訴我們,佛在人間,我們也在人間,成就的祕訣何在?
    在於「般若的心」一自在而且無可限量的潛能。一心住佛,一心行佛,知行能够合一,就如鳥之雙翼.車之二輪,不論出家或在家,在世或出世,《金剛經》都是我們能够信受奉行,實用活用的經典。
    大師囑咐佛光弟子們:「做人處事要超越時間,不能只是一時,昨天,今天,明天都在此刻,都要照顧好長輩、平輩、晚輩,各種關係的因緣,都要照顧好,佛法乍看初覺很深奧,但用在生活裡,處處皆妙。願大家都能悟得、過得、證得「無所住的自在人生」.一起在人間大成就。
    高麗香: 1.大師七返印度尋聖蹟,感覺佛法無邊。得四念,即: 一,念出生地 二,念成道處 三,念轉法輪處 四,念涅槃處。
    2...2得真空妙有。

    李虹慧分享
    1. 去除新的塵埃妄念,自在的生活,道無古今,悟在當下。
    2. 要發無上正等正等正覺得菩提心,要空去四相,要做「不受惑」的自在人,回歸本來面目。
    3. 人間佛教就是「橫便十方,豎窮三際」,超越時空,實乃真如本性,藉假修真,照顧各種關係的因緣,理事無礙,證得「無所住的自在人生」,天時地利人和皆具。

    主席結論:
    感謝老師的講評,能在此與大師心靈交會,原來佛陀是法界虛空,佛法是真空妙有,不思善、不思惡。有斷一切煩惱地如金剛堅固般的般若心,掌握自己的因緣。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5/22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4)時間管理p185
    5)權位無住p186
    6)死生自在p187
    帶領人:高麗香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林鉢香 (参人數共8人)

    問題討論:

    陳秋玉:
    「無住生活」告訴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外境能夠超然面對、不執著於己心的生活。
    生活中,一般人都想要擁有不想失去,因為想要擁有所以要付出的就相對很多,無形中也產生負擔。
    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能照見般若自性,得到更自在的生活?我覺得就像大師所說的懂得享有,比擁有更幸福。世間上有形的東西萬般帶不去,我們一生所努力的結果,不可能隨自家而走,倒不如放下負擔罣礙,做一個享有快樂的人。
    人間佛教是在生活中、思想中修行,因此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
    把握當下廣結善緣,累積福德因緣,為自己創造更寬更廣的修行之路。

    李月卿分享:
    大師說:人生在世只不過數十年,生命要不空過,要活得像300歲有價值人生。現代生活包羅萬象,活在不斷切換角色和頻道,執著在六塵、妄念中,心若有住就會不安不穩,被情緒煩惱綑住,過得很不自在。慶幸有學佛,唯有靠平時學佛拜佛,將佛法深深烙印在心,並實踐在生活當中,珍惜活在當下過著無住生活,觀ㄧ切事物,都會很自在很美好,也善用零碎的時間,多發心做義工,來服務大眾,做中學,學中做,用歡喜心,平等心,
    廣結更多善因好緣。讓自己人生更昇華,過著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無念境界般若自在的人生。

    邱麗英:
    《時間管理》
    人命在呼吸之間,我們要善用保貴的時間來創造生命的價值,大家都很有福報,來佛光山學佛,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把佛教帶入生活,讓每個人在日常能與佛接心,當我們心靈空虛、受委屈時,有良師益友指點迷津。加入佛光會能結交善友,廣學多聞,增加見識,廣結善緣,佛法共修,聽經聞法,福慧增長,因此,大師說: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我提倡「行佛」在日常生活中確切實踐佛法。
    讓我們一期一會的生命不空過。

    李虹慧老師
    4.時間管理
    大師的「人生三百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給佛教.奉獻給大衆。
    他說:「管理時間就是珍惜生命」他錄製電視節目,每集不論五分鐘,八分鐘,都會事先準備妥當,每個主題.設計起承轉合.講完,前後相差不到十五秒,而且從不NG,錄好的帶子不用剪接就可以播出o
    大師身教與言教並行.要我們善用時間.能够勤勞,愛惜時間,能歡喜,樂觀的播種,耕耘,必有豊收的一天。

    5權位無住
    世間一切成敗得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
    大師告訴我們:「任何國家,企業團體的「世代交替」,才是永續經營的關鍵。只要是人,難免有得失心,但是愈是計較,愈是背著沉重的包袱,要看淡「上台、下台」因為能放下,才能更超越更自在。
    大師四十歲任佛光山住持,第三任屆滿五十八歲,即宣佈退位。
    尊敬大師身體力行,不久住權位,要给年輕人機會,讓年輕人去做,做得不好,他說:「我們很多資歷比較深的人都還在,可以提醒修正,傳承經驗」。這是今日五大州有3百多佛光道場,實踐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6.死生自在
    生與死是不二的,生未曾生,死未曾死,因為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
    世間的一切,本依著成住壞空的因緣生滅。我們要能參透因緣和合.生滅本來就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
    大師告訴我們:「要透徹生死,在人命如呼吸間的不可知,無法主宰的當下,要能把握每一個念頭,明瞭精神世界的内在價值,對人間更應該要惜物惜情,發大勇猛.以般若的智慧,超越生死,以大慈大悲服務人間,廣度衆生,才能開發一個真善美的淨土。

    主席結論:
    感謝惠珠副督導長召集安排讀書會、麗香副督導的帶領、李老師的指導回饋,讓我們進步成長。這期的讀書會邀請會長一起參與,也請會長在各分會群組邀請幹部會員共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5/15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成就的秘訣 – 金剛經》

    【主題】:
    第六章: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p158
    1)清淨自在的心p166
    2)死囚頂油,全神貫注p173
    3)心在何處p178

    帶領人:黃玉梅
    回饋 :李虹慧 (參與人數共11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今天讀書會給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感應道交」和「來電了」。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能跟我們感應道交的就是法師的開示,經典裡的一句話,或是一段與我們心靈相應的事蹟都能稱為感應道交。與人相交,看對眼來電了,就會生起喜歡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想要要安住身心,需要用時間來修鍊完成,也需要時時的警醒自覺。待人處事,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用壞臉色來對人,自己苦,別人也煩惱;不如和顏悅色,自己自在,別人也歡喜,和顏悅色是對他人的真心供養,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更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用壞臉色來對人,自己苦,別人也煩惱;不如和顏悅色,自己自在,別人也歡喜,是對他人的真心供養,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更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

    黃惠珠: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維摩詰居士和一般人一樣娶妻生子,一樣擁有世間的生活、事業,身處於五趣雜居地,卻不為種種的欲望所染著。因此在家學佛,一樣可以讓自己擁有清淨的修行生活。每天定時密行,念佛、打坐、讀經,有著精神上的超越,自然就能「不著三界,常修梵行」。三心不可得點過去的心,過去心已滅;點現在的心,現在心生滅不停;點未來的心,未來心還未生,因此,二祖慧可才有「覓心了不可得」的疑情。因為不認識自己的心,才覺得人生茫然,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生命困境。假如能時時觀照自心,檢視自心,才能漸漸認識自己,充實自己,假以時日,必能乍見本來面目,清朗透澈,一切現成。境是無住的,心也要無住。一切境無住,就是世間萬法無常,萬法皆空,萬法時時都在變化情況在變,你老停留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水平,那就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這些雖然都是世間法,但要以世間法來認識出世間法。出世間法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要破除一切執著,斷除一切煩惱,超越一切障礙。站在一個無人超越的高度來觀察人生所有的問題,來觀察世間所有的問題,你就不會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你就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你就能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李虹慧:
    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
    〔引言〕
    佛陀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恆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衆生心。
    經上說: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大師說:「只要懂得化慳心為捨心,化瞋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這是指引佛光人修行與實踐的方法。
    「三心不可得」,萬法因缘生,所有十方三世的森羅萬象,緣聚現,都只是各自的時空點(當下、此時、此刻)一時頓現,刹那存在。大師指示我們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不執着.生命才能往前進,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不住内.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同時要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這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

    1)清淨自在的心
    佛陀說,無法可授,無人可得,令衆生知佛果性空,不應有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在的心。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性也是空性的。「妄念」一滅,罪業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梁皇寶懺等懺本中,有偈語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大師說:「心無所住,需要用時間來修煉完成,但要時時警醒自覺,檢查自己的發心是染淨是正偽,才能達到發心正.果必圓。

    2)死囚頂油,全神貫注
    我們想要過無住的生活,就必須學習故事中的死囚,心中只有一碗油,面對世間的五欲引誘,不為所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護念清淨心,就像死囚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跨越生死的關頭。

    3)心在何處
    人生不過百年,日夜各占一半。人生不必求全,一切但求盡其在我,俯仰無愧。只要我們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調和,平衡,就會發現「一半一半」的世界真美好。
    大師說:「我們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今天任何的不愉快,要能盡快放下,不要帶到睡眠裡,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要想過著修行的無住生活,就不要有隔宿之恨」。
    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妄念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淨菩提。

    朱元:
    失去半年糧無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為依存,在生活情境中,深入於空性,無住生心,此時佛法和生活融於無二無礙,生活變得有趣,更有創造性及充滿真理智慧,時時刻刻展現活潑的動力,八面玲瓏,所謂平常心是道,開車就是一個考験無住生心的平凡例子。所有局限性的想法都帶有「有所住」的色彩,真理就是緣起無自性,大師所提倡的「一半一半」思想就是要我們應無所住。允執厥中,不二對待,好壞是因緣生滅的,業力如幻,緣生緣滅,內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當下即淨土,佛力顯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