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岡山-常明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時間:7/09日(星期三) 14:00~15:30【Zoom線上讀書會】
    材料:《星雲禪話第2冊》
    主題:
    1.觀音去了嗎?? P023
    2.活在虛空中p025
    3.漢水逆流了沒? P027
    4.我沒有家風 P029

    帶領人:莊琇紅
    回饋:李虹慧
    記錄 :朱元
    陳秋玉:
    我們雖然學佛,但也免不了會有世間的迷信。以其看手相、面相,不如看心相,「心」是我們的主人。相由心生,世間上的好壞,皆以心為出發點,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滅。我們常會聽到有人讚美有修行的人,面相修得很好,這是相由心生由內而外所呈現出來的表象。 心外的世界要如何改變,我們無法控制,所以肯定自我的心,要做自己的主人。

    黃惠珠:
    這篇〈活在虛空中〉的公案與開示,透過大覺禪師的點化,傳達一個非常實用而深刻的核心意涵: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有重點,不能虛浮飄蕩。表面上的行動,不等於實際的成就
    慧心禪僧說:「全山都走到了」,看似努力勤快,但大覺禪師點出他的問題:「你只是走,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等於白忙一場。」這提醒我們:做事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能真正落實與解決核心問題。我曾經在道場擔任奉茶時不慎打破茶杯,並向師父認錯,師父卻回答我說:「一賠十。」,當下我慌了!,之後我千方百計地尋找回歸本位,但之後師父並非強烈地回應,足證生命是不死的。

    邱麗英:
    活在虛空中
    安住身心,我們的心如何安住呢?不管任何環境,能夠歡喜自在,有個清淨心,不執著、不妄想能夠超越、承擔,讓我們的真心顯發出來,本性智慧也就能開啟。
    人生苦短,其實生命不長,做任何事不要有所埋怨,要把念頭轉化菩提道路上的精進資糧,在這一期一會的生命要活得精彩,大師說:「人生300歲」,主要希望勉勵每個人,都能夠勤勞愛惜時間,不要敷衍拖延,消磨時間,即使日常生活點滴,都要分秒必爭大家都應該珍惜。

    陳月桂:
    活在虛空中文章中,大師提醒我們人不能好高騖遠,就要如廁所給人利用,不嫌棄次數。人則要了解自己專長興趣所好,精進努力學習對自己喜愛的事務,如在總會櫃檯當值班知賓,每每仔細查核各分會送來的各項表單,會籍會費的收入是否無誤,認真的做好稱職的知賓服務,當然在分會各項活動職事能與大眾分工合作,更要學習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要領,圓滿道業。人要落實在生活中,不怕吃苦,要常精進修持佛法,增長菩堤道業,也就不會是無目地白活在虛空中。

    莊琇紅:
    1. 觀音去了嗎?
    千處祈求千處應”是一句佛教用語,出自《法華經·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能感應到十方世界眾生的祈求,並且在需要的地方示現,給予幫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能滿足眾生的各種願望。就像慧稜禪師所說,菩薩的應化,是因緣所至、無所不在,而眾生心中若有信、有願、有行,菩薩自然隨緣現身。
    2. 活在虛空中
    表面在談廁所,實則在點出禪者修行的「落實之道」。「你不能活在虛空裡!」 這句話聽來樸實,卻是大智慧的當頭棒喝。慧心僧雖巡察全山、勤勞不懈,但他的著眼點仍停留在表象與形式,而未見根本。大覺禪師指出的,不只是務實的重要,更是指出一個修行人若只是奔走於外境、浮於表象,終究難得真修實證。
    修行,若沒有「落地」的實踐,終究如空中樓閣。就像禪宗常說的:「飢來吃飯,睏來即眠」——看似平凡,卻是真修。能面對當下、把握因緣,才不會成為活在「虛空裡」的行者。
    3. 漢水逆流了沒?
    所以,佛門的聖者羅漢,四果之一的須陀洹,又有「逆流」之稱,即逆生死之流而成道。因此,這位雲水禪僧他的意思是,悟道了以後,什麼都能說也,什麼也都不必說,簡直是一場「語不在語」的智慧交鋒。
    4. 我沒有家風
    「我沒有家風。」 這句話本身就像一枚無聲的震雷,打破了對禪宗「門庭傳承」、「祖風儀軌」的執著。同安常察禪師的「無家風」,其實是最大的家風——不設門檻,不立形式,讓學人各自於本心中尋路。這正是《六祖壇經》中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活用。金剛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林顏百合:
    我和觀音非常有緣,一生中我在婆婆往生時或參加普門寺三時繫念都覺得觀音菩薩護佑著我,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我憑著一顆虔誠的心努力誦讀普門品,一心不亂竟能感應道交,在當下我感受到楊柳的清涼水的空性智慧,觀音以其三十二應化身來去自如,化世益人,雖說觀音不去,但實際上去了,所謂常遊畢竟空,我們要學習她的聞聲救苦的勇敢精神; 此外,魚籃觀音的故事感人至深,其內容強調了觀音向村人說法,闡明普門品及金剛經處事的道理和修心的法門,其心如鑽石般的堅固。處世不驚
    回饋: 李虹慧老師
    1.現在進入AI時代了,所有佛光山的培訓多多少少都有AI的身影。不論有溫度的讀書或新時代的AI讀書最好是同步並舉較妥,畢竟AI是機器人,但我們也要響應大師的「與時俱進」的理念方針。
    2.此第二篇《活在虛空中》,讓人感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任運自由,大師說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法門可讓吾人把握心內的虛空,任運心外的虛空,生命的輪迴是憂悲苦惱,大師不忍眾生的苦因而創立了「國際佛光會 」,其目的是弘法利生,覺世牖民,倡導生活佛教,建設佛光淨土,所謂「菩薩清涼月,常由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堤月現前」,我們的心海清淨,就是活在虛空中。
    3. 今年人間福報的主題是AI ,在夏令營中充分運用了! 但我認為記錄是重要的,因為是奠定佛光山的基礎。有一年在南非開會,大師要我作報導,我立刻參加了各種培訓以便作為參與人間福報工作需求,當時碩台北女子師範學院的公費生,大師要我出書,但不知如何進行,大師介紹幾位先進來教我 ;現在我要在新書發表會作有溫度有感情的介紹,喚起生命的因緣,穿越生命的讀報教育人間,我有兩本書要與大家結緣,要有信仰的根本,精神與思想的統一,心靈卓誠。
    4.作為一個佛光人,要重信仰與服務,釐清理路,包容一切,以戒為師,奉三寶為圭臬,我要如實地作,為生命及道場寫歷史。感恩社長、秘書長為我寫序。 學習! 學習!! 再學習!!!

    召集人的話:
    感謝老師的用心及鼓勵,,讓我們心靈激勵思想成長,讓文字般若提升到實相般若。

    督導長的話:
    感謝老師的勉勵及惠珠副督的規劃,感謝帶領人的與時俱進,讀書會要讀聽說寫,相由心生,不如看我們的心,森羅萬象,但我們的心可以作為我們的主人。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時間:6/18日(星期三) 14:00~15:30【Zoom線上讀書會】
    材料:《星雲禪話第 2冊》
    主題:
    1.人人皆佛也 p013
    2.何謂菩薩? P015
    3.悟道者的形象p018
    4.試刀殺人p020
    帶領人: 朱元
    記錄 : 呂美英
    攝影:莊琇紅 (出席人數共10人)

    【陳秋玉】:第一篇「人人皆佛也」
    佛法的可貴在於平等與慈悲,無論老弱婦孺,貧賤富貴,人人皆有佛性不容輕視,仗勢欺人者在現今社會屢見不鮮,我們在分會裡老鳥欺負菜鳥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我就是其中之一,由記得無緣無故被罵,樓梯間有水漬,老鳥拿個抹布丟在地上用腳踩過之後,竟然要我撿起拿去洗! 再者SARS疫情發生期間,人人自保,有信眾往生,法師找資深師姐去參加告別式,她不敢去,竟要我穿她的黑皮鞋去參加告別式,她的鞋子我穿不下而沒代她前往。這些事,雖然是日常的小事,但也可從小事中看出一個人的修為,以大欺小、仗勢欺人,這都不是佛教徒該有的行為,當我們在出言出語之前,能思維再三而行,不僅不會失了自己的身分,還能顧全對方的顏面,兩著都很重要。

    【黃惠珠】:人人皆佛也
    魚朝恩雖貴為權臣,但精神世界空虛,對慧忠禪師的無畏態度感到驚訝甚至不解。他無法理解,為何一個無官無職的僧人,竟不畏他的權勢。
    慧忠禪師的從容與安定,來自於修行與內觀。他早已超越世俗的榮辱得失。
    修行不在表象,而在於內心的澄明與自在。

    【邱麗英】何謂菩薩?
    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落實菩薩精神
    太虛大師說:「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表示只要有心修行,就能稱為菩薩。佛法不在遠方,而在日常每個願、每份悲、每次智慧的抉擇與利他的行動中。

    【林顏百合】何謂菩薩?
    人人皆具菩薩種性,關鍵在於自覺與承擔,禪師不斷對禪僧說「你是」,是要提醒他:菩薩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只要你具備慈悲、智慧、願力與實踐,就已具菩薩的本質。重點不在於外在形象,而是內在精神是否具備與承擔。

    【陳月桂】悟道者的形象
    悟道不是「無情」,而是「真情」的昇華,白隱禪師透過沙子夫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悟道者不是沒有感情,而是能如實面對感情,並在情感中不失佛性。沙子夫人雖已開悟,卻因愛女離世放聲大哭。這並非與悟道相違,而是人之常情、母愛流露。佛法不是壓抑感情,而是轉化感情,使其更真誠、更有深度。

    【莊琇紅】悟道者的形象
    悟道不是形象,而是生命的真實流露,許多人誤以為悟道者應該「超然物外」、「不悲不喜」,但白隱禪師卻反問:「悟道者是什麼形象?」
    這提醒我們:**開悟不是演一種樣子,而是真正活出「通情達理」的自在與圓融。**如果修行讓人變得冷漠無情,那不是佛法的本意。

    【朱元】試刀殺人
    真正的勇氣,不在於殺戮,而在於克制與覺醒;真正的禪,不只是說理,而是以行化人。禪師以智止殺,度人於無形,鈴木正三禪師並非一開始就與武士講道理,而是順著對方的語言與慾望進入,巧妙設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讓武士自己暴露出「只敢欺弱、不敢面對強者」的虛偽與膽怯,從而讓他自己醒悟到行為的可恥與無義

    【呂美英】試刀殺人
    養心法語的延伸:悲智雙運、化度眾生,文末提醒我們,當時的人類尚未開化,嗜殺的武士只是無明的表現。禪師不是斥責,而是以慈悲與智慧,引導對方自我覺醒。這才是真正佛教的悲心與願力。

    總結 :秋玉督導長
    我們讀禪、說禪、行禪,而甚麼是禪呢?大師說「義工禪」,義工可以從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個參禪的行者。如果在從事義工當中,能夠心思集中,意念統一,人我雙亡,利害不計,所謂「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為人服務,發心奉獻,福德因緣俱足,自然就會有禪心。
    共修禪:一個人,在居家斗室裡可以打坐參禪;在團體的禪堂裡,也可以與大家互相切磋砥礪,只要時間因緣一到,內外相應,也就不浪費生活供養了。拜佛、行佛,最重要是實踐大師的理念,推動三好的生活,四給的環境,五合的家庭,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做個有內涵的佛光人,生生世世的富貴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市北第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出處:《星雲禪話》第 1冊
    作者:星雲大師
    主題:
    1.說了你也看不見P398
    2.力氣使盡p400
    3.是誰在騙人? P402
    4.因有才借p404


    帶 領 人: 黃玉梅 活動地點 ZOOM線上讀書會

    紀 錄: 黃惠珠 人數 李虹慧丶陳秋玉、黃玉梅、邱麗英、黃玉梅、姜霞萍、黃惠珠、高麗香、莊琇紅、陳月桂 共10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第二篇:力氣使盡
    這個主題跟會長使盡力氣找不到人出來協助會務是有類似的情境。我們看有的會長做起事來順風順水,助緣很多;有的會長卻是是非紛擾,難以擺平人事的攻干。曾有一位法師告訴我,平時廣結善緣,一旦龍天推出擔任會長時,助緣就會出現,我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因果從來不負人,種善因得善果,當我們埋頭種植的時候,從沒想過什麼時候收成,在你需要的時候,善因緣就出現了,這也是佛教所說的種一得十,種十得百,種百收萬,獲無量福的因緣果報。

    邱麗英:是誰在騙誰?
    「禪者與學僧用身高比高下,結果誰騙誰?」從表面來看,禪者與學僧比的是「身高」,這是一個外在、物質、可量化的東西。但禪宗強調的是「無相」、「破執」、「見性成佛」,怎麼會落入這樣的比較?這正是禪機所在。
    誰執著,誰就輸了。如果學僧認真去比高,說明他執著於表象,那他就已經「被騙」;而禪者如果故意設這個局,引導對方執著,再藉此點破對方的妄念,那也未必是真騙,而是「善巧方便」。
    禪者不執著高低,但故作比較,引發對方覺照。禪宗常用看似荒謬的方式打破弟子的固有觀念。如果學僧認真去比,說明他還未悟;如果他當下反思「為何要比這個?」那才是契入禪機。

    姜霞萍: 「佛性是無形的」,這句話指出佛性不是用肉眼能看見的實體,而是一種內在的覺性、本具的清淨智慧。雖然佛性無形,但若要「看得見」——也就是體證、領悟。
    清淨的心 心若被貪嗔癡所覆蓋,就像污濁的水,看不見水底。唯有心清淨了,佛性的光明才會顯現。正見與智慧 要透過正確的觀念(正見)來了解生命的真相,並培養觀照內心的智慧,才能認識佛性。 修行實踐 僅有理論知識不足,要經由持戒、禪定、修慧等修行,才能親自體驗佛性。 慈悲與利他心 佛性具足慈悲,當我們實踐慈悲、為他人著想時,佛性也在當下顯現。 信心與願力
    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並立下願力去實踐菩薩道,才能一步步接近佛性之實相。

    李虹慧老師:第二篇力氣使盡
    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禪者都靠自己解決問題,一切都靠自己完成, 禪者日常生活中,處處是禅機,待人接物時,事事有禪意。襌是內心的自在,如果心有執著,便被境所轉,不被所繫,便解脫。襌是普遍存在:如果沒有體驗到禪,說什麽也不是.如果己經體驗到襌,那就是處處都在,俯拾皆是。

    第三篇是誰在騙人?.世間上,各行各業都有騙人的事情發生,但是悟道,四兩就是四兩,半斤就是半斤,是不能騙人的。「道由心悟」修道就是落實在生活中;知非即捨。悟道→道只能悟,是一種内在的頓悟。《六袓壇經》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總結 :秋玉督導長
    我們讀禪、說禪、行禪,而甚麼是禪呢?大師說「義工禪」,義工可以從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個參禪的行者。如果在從事義工當中,能夠心思集中,意念統一,人我雙亡,利害不計,所謂「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為人服務,發心奉獻,福德因緣俱足,自然就會有禪心。
    共修禪:一個人,在居家斗室裡可以打坐參禪;在團體的禪堂裡,也可以與大家互相切磋砥礪,只要時間因緣一到,內外相應,也就不浪費生活供養了。拜佛、行佛,最重要是實踐大師的理念,推動三好的生活,四給的環境,五合的家庭,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做個有內涵的佛光人,生生世世的富貴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4/02日(星期三)【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2冊》
    主題:
    1. 一目了然 P351
    2. 一片菜葉P353
    3. 房子在哪裡 ? P355
    4. 一休與五休 P358
    帶領人: 朱元
    回饋:李虹慧 (共讀人數13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因緣際會,每一次的活動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緣聚緣散的因緣。3月30日北一區舉辦「2025年佛光會員家庭聯誼會」,我看到每一個分會都能把握當下的集體創作,在表演上各展所能,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大眾面前,珍惜每一次的因緣。
    我站在住持滿謙法師的旁邊,看著松二分會帶動「經絡拍打功」,住持和當家穿著袈裟隨著為貴師兄的口令揮手拍打身體的感覺是親和力,法師與我們是沒有分別的,看人看事都在善美的一念之間。

    李月卿:
    參與佛光會所有活動,都深受感動,歡喜和幸福感。
    每次看到佛光女籃隊,在球場上奮不顧身拼命為團隊賣力奮戰到底運動精神,同時也看我們佛光啦啦隊來參加的,二代三代老帶少少帶小全家出動,頂著寒風冷雨都以歡喜愉悅的心來觀看球賽,也為自己球隊加油打氣。所展現佛光人的三好,四給精神,比賽中拼命為球隊加油👏吶喊。雖然比賽有輸有贏。也在觀看球賽比賽更體悟出人生路上每個成長過程,好比像一場比賽一樣有成功有失敗,有逆境有順境。有歡喜,有悲傷。心中時時感受有法樂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更能悟到緣起性空,用善巧方便來實踐。凡所看到一切事物,都是活在因緣和合裡,體會緣聚則成,緣散則滅。放下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和目標前進。身為佛光人真是幸福人。

    朱元:
    一片菜葉:
    這篇文章充滿了禪的智慧與生活的哲理,三位禪師不同的對話,透過一片漂流的菜葉,展現了各自對於惜福與教化及托缽乞食之看法,而故事的轉折,來自於村民極為珍惜那片菜葉的行為,讓禪師們大笑並改變態度,認為這樣的百姓有佛緣,值得教化。這個故事傳遞出對身邊事物珍惜和感恩的態度。 不論事物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都蘊含價值;不是它本身的價值,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並賦予日常生活的價值。正如禪話所說:[一花一木,皆是世界;一沙一石,盡顯大千。],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
    這提醒我們: 用心珍視日常生活點滴,無論多麼卑微,都能從中體會到內心的豐盈與滿足。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軟實力,是和樂家庭吉祥和歡喜的世界的基礎,希望能三世的傳家寶。

    黃惠珠:一休與五休
    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從這篇文章的內容來看,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並不是來自於外在的物質擁有或情感的依賴,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放下、超越和解脫。幸福的本質在於不再被外在世界的變動、慾望和煩惱所束縛,並且能夠處於一種無所求、無所依賴的狀態。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可以總結為:真正的幸福是來自於放下。一休禪師透過「一休」到「五休」的逐步放下,提醒我們只有放下對一切的執著、慾望與焦慮,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這是禪宗的智慧所在——並非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或情感依附,而是通過放下、超越對自我和世間事物的執著,達到心靈的解脫與真實的快樂。
    總之,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禪宗對於幸福和快樂的理解:它並非來自於物質的積累或外界的滿足,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解脫與超越。

    主席結論:
    感謝惠珠副督導長縝密召集安排讀書會,口條清晰有序,認真盡責。感謝李老師對讀書會長期指導回饋,讓我們進步成長。帶領人朱元設計提問非常切入文章,很有深度。大家藉由愉悅共讀,探索自心本性,遇到更好的自己。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4/09日(星期三)【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2冊》
    主題:
    1.天人送食 P361
    2.無位真人 P363
    3.害怕什麼 ? P366
    4.公雞與蟲兒 P368
    帶領人:朱元
    回饋 :李虹慧 (共讀人數11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禪是活潑的,有時當頭棒喝,有時暗示含蓄。禪的教育,就是不說破,不說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禪者沒有成見,當讚美的時候讚美,當批評的時候批評,這都是禪的藝術。 有時候不說破,裝傻是厚道,佛光人日行三好,四給,五和都是人間佛教的行者。

    莊琇紅:
    道宣大師以嚴守戒律聞名,感動天神供養,展現了清淨修行的力量;而窺基大師的「三車」經歷則提醒人們,俗世的名利、享樂與學問,最終都不足以替代佛法中的內心安寧與禪悅。兩者相遇所引發的天人遲送食事件更揭示了境界的差異以及尊重他人的修行境界的重要性。
    這個故事鼓勵人們反思什麼是最終的追求,是外在的物質和地位,還是內心的平靜與解脫。非常耐人尋味!

    黃惠珠:
    三車和尚窺基大師為何有萬千護法神祈護衛著,讓天人 無法按時送食物給道宣律師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三車和尚、窺基大師以及道宣律師的故事,也涉及到佛教中的護法神和天人之間的互動。根據一些佛教故事和傳說,三車和尚與窺基大師的修行境界非凡,因此常常受到護法神的護佑。護法神是指那些在佛教中幫助維護佛法、保護修行者的神靈,他們的職責是幫助那些為佛法奉獻自己的人,讓他們的修行不會受到外界干擾。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可以總結為:真正的幸福是來自於放下。一休禪師透過「一休」到「五休」的逐步放下,提醒我們只有放下對一切的執著、慾望與焦慮,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這是禪宗的智慧所在——並非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或情感依附,而是通過放下、超越對自我和世間事物的執著,達到心靈的解脫與真實的快樂。
    總之,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禪宗對於幸福和快樂的理解:它並非來自於物質的積累或外界的滿足,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解脫與超越。

    李虹慧老師:
    1.天人送食
    世稱「南山律師」的道宣大師,專以弘揚律法聞名天下,他一生嚴守戒律,日中一食,因此感動天神每天送食供養。.
    玄奘大師看出窺基大師慧根深厚,想度他出家,窺基以「一車美女.一車酒,一車書」條件,後人稱他為「三車和尚」。
    窺基大師以心戒為密行,在行住坐臥中落實佛法,是不著修行之相的大乘菩薩。
    道宣律師持戒精嚴,但以此傲人,慢心就與清淨的本心相違背
    .。修行者應以心戒,理事融合,戒定慧三學並重。
    4公鷄與蟲兒
    無德禪師是有開悟的,他悄悄買餅送
    童子,是最有禪味的公案故事,圓滿的處理事件,是潛移默化的教育o懂得七歲童子的心理,是懂得兒童教育的要領。
    禪要「不分别」.但「不分別」是要我們用無分別心,用平等的觀念來看世間的差別對待。
    大師說:「禪的裡面,沒有老少,長短,是非,善惡,當然,禪她沒有輸贏。
    禪是一個不爭論的世界,也是一個規律有序的世界。《養心法語》


    總結 : 秋玉督導長
    我們讀禪、說禪、行禪,而甚麼是禪呢?大師說「義工禪」,義工可以從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個參禪的行者。如果在從事義工當中,能夠心思集中,意念統一,人我雙亡,利害不計,所謂「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為人服務,發心奉獻,福德因緣俱足,自然就會有禪心。
    共修禪:一個人,在居家斗室裡可以打坐參禪;在團體的禪堂裡,也可以與大家互相切磋砥礪,只要時間因緣一到,內外相應,也就不浪費生活供養了。拜佛、行佛,最重要是實踐大師的理念,推動三好的生活,四給的環境,五合的家庭,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做個有內涵的佛光人,生生世世的富貴人。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4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4/16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2冊》
    主題:
    1.飛越生死 P370
    2.一滴潤乾坤P373
    3.與佛祖同起同坐 P376
    4.就是這樣的滋味 P378
    帶領人:呂美英
    回饋 :李虹慧 (參加人數共9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人習慣於,在這山看那山高,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長處,而做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事來。
    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貧賤富貴,只是在生活上,物資上有所差別。一個人的內心富足與否完全在觀念之間。若是在人我之間做比較,刷存在感,並不會因此而提升自己的地位,而讓人敬重,反而容易顯露自己的不足,這也是「人比人,氣死人」的煩惱來源。

    莊琇紅:
    《維摩詰經‧不思議品》:「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以極小與極大的對比,說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道理。須彌雖大,納極小之芥子自然很容易,但也不會因此而使須彌山有增加體積;芥子雖子,卻也能夠輕易地容納須彌山,並且毫無扭曲形體的必要。一切平常,相容無礙。看似不可思議的道理,其實極為平易

    李虹慧老師:
    1.飛越生死
    小麻雀與大鵬鳥雖有快慢.大小之别.甚至大鵬鳥一展翅幾百里,但不能飛越.生死大海。
    廣圄禪師開示:「悟,是一種内在本性的流露,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別人,别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
    星雲大師說:「禪要從平等有性中流出,一旦道岫襌僧去除比較計較,回歸到平等自性中,就得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在某方面比別人差,也不必因此自輕自賤。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都有無限的潛能,只等自己去開採出來,盡情發揮。
    活着,是最好的禮物,
    善终.是最美的祝福,
    學習人生的價值及意義,實踐大師叮嚀的教誨,弘揚人間佛教。
    這句「與佛祖同起同坐」,乍聽像是一種尊崇或親近佛陀的狀態,但其實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的語境中,它蘊含著更深的修行內涵與智慧。
    「與佛祖同起同坐」指的是:不論起身或坐下,行住坐臥間,都與佛心相應,都保持清明、覺知、安住當下的狀態。
    你的身心狀態,與佛相通;你的覺知、你的心境,已與佛無二無別。
    就是這樣的滋味
    洞山良价禪師與徒弟之間的對答,只要徒弟從生活裡的勞動服務,從生活裡的飲食工作中,體悟只要本味,不計其他,這應該就是獲得本來面目的消息了。
    帶領人吕美英督導提問:本來面目的消息從何而來?
    大師在《養心法語》說:「像真如,自性,本體,佛心等這種種的很多名相,其實都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六祖惠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說完了大悟.這當下這念心才是真正自己。
    自我覺察:對自己的個性,想法,能力,願望等的了解:
    了知萬法不離一心,把握自己的立場,認清自己的價值;不逃避人間的苦樂,而能勇於面對。

    總結 : 秋玉督導長
    感謝帶領人呂美英督導用心帶領,更要感謝各位的發言以及虹慧老師的分享回饋,藉由讀書會討論,大家歡喜受用。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日期 : 3/12日(星期三)【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2冊》
    主題:
    1. 茶杯死了 P326
    2. 有何祥瑞 ? P328
    3. 不敵見識 P330
    4. 有沒有消息給你? P332
    帶領人:程麗麗 (
    回饋 :李虹慧
    記錄 :朱元
    攝影 :呂美英/莊琇紅 (參加人員: 共10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第一篇:茶杯死了?這篇文章我看到兩個面向。1.是依教奉行:2.是學以致用。
    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休沙彌把師父心愛的茶杯打碎了,一休禪師為了避免師父責備,運用平時所學到的佛法,以「生老病死」生命的輪轉/來跟師父鬥智,令老和尚啞口無言失笑,為什麼會失笑? 因為一休禪師言之有理,這代表平時老和尚的教導有方,也是學以致用。這種禪心幽默的對話,不僅令人莞爾。
    反觀,我們在現實生活裡遇到事情,或是做錯事情,有的人習慣諉過或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一修禪師不是,他是以佛法對應,跟師父鬥智,令師父要責怪也不是,不責怪嘛! 他又言之有理,只能寬慰的失笑。
    這是令人莞爾有趣的對話。


    黃惠珠:
    不敵見識
    幽默中的智慧: 仙崖禪師的方式很幽默,然而正是這種幽默的方式帶出了深刻的道理。在某些情境下,幽默不僅是緩解緊張氣氛的工具,更是反思與啟示的一種手段。這讓我想到了生活中很多看似輕鬆的事件,其實能在不經意間讓我們對自身有所反思。幽默不僅能讓人發笑,也能激發人們的覺悟。

    李月卿:
    學佛修禪要用感覺去應對世間,不是真的美好,用禪心去體會人生,才是正確的菩提。對於世間種種無常事物生命有所認知和體證,用佛法智慧轉念,將擁有轉爲享有,失去的就放下,不需悲傷和不捨。參禪要參得自我肯定,人若能肯定自己,就不會被五欲六塵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心能安住,則天崩地裂又奈我何。日常生活中,讓自己內心時時保有善念善心善行,能身心自在,祥和歡喜,天天所聞所見的,無處不都是祥瑞之象。

    黃玉梅:
    以平常心面對,當母親往生,持續三年難過很久,面對生死無法釋懷。學佛後,觀念改變了,坦然接受生命的真實,期待生命的提升。
    黃慧珠:
    我分享「茶杯死了」這篇,讓我反思人際關係的巧妙,促使我解惑而去除我生活中的錯誤。舉個例
    ,我曾經在道場擔任奉茶時不慎打破茶杯,並向師父認錯,師父卻回答我說:「一賠十。」,當下我慌了!,之後我千方百計地尋找回歸本位,但之後師父並非強烈地回應,足證生命是不死的。

    高麗香:
    我分享的是第三篇「不敵見識」,文中豪潮禪師看到地上的字,嚇得拔腿就跑,眾人看了仙崖禪師
    的惡作劇,大家一看哄堂大笑! 由此例我也感受到自己有時不免起了傲慢之心。深刻認識到生活中的實例亦可用佛法解惑,捫心自問是否真懂佛法? 要在人生中增廣見聞,更需學習大師的聖言量,更好理解生活中的一切。
    陳月桂:
    我分享的是第二篇「有何祥瑞」,此時此刻是:「你我祥瑞,知足祥瑞」,心理的祥和,自然風和日麗。天氣惡劣是考驗,平時在公園運動看到青翠綠意就是祥瑞,內心的感受慈悲善念更是祥瑞不已。
    邱麗英:
    我分享第四篇「有沒有消息給你」,現代社會詐騙橫行,防止的方法是看來電號碼並回撥,仔細聆聽分辨,我同修卻告訴我最好的方法是:「不理會及戒止貪念。」,智慧是經驗的累積。
    莊琇紅:
    我也是第四篇,並回應麗英督導的分享, 我的學長也是被詐騙,法院的判定要對方分期償還,但曠日廢時,於事無補,無法永久杜絕,足以證明無深層的智慧。師父曾開示說:「學禪要學三學,讓我們有智慧去面對生活的陷阱,消息的真伪要靠生活經驗,要把握三學,要般若禪定應用在生活中。

    李虹慧老師:回饋:
    1. 一開始,惠珠督導說,我穿得很莊嚴,謝謝妳!,我上了一堂收穫良多的課! 帶領人以詮釋的方式去解題,再來每個提問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有讀書會的培訓在台北道場是非常精彩的。所有督導分享都很精彩。督導長是第一個分享,月卿督導分享非常與現實結合,惠珠督導分享有禪意及道親的同感,麗香督導有很活的分享,月桂督導在花園般地享受人生獲得禪意,有感恩的人生的一刻祥瑞,心胸寬大。麗英督導感受現代生活的難題與禪意互動。
    2. 這次讀書會是一次有見地的讀書會,琇紅督導的分享讓我們體會到解行並重的重要性,要有知識、見識、膽識。
    3.一休禪師的思想生活是禪心幽默,我們皆知成住壞空是常規無須懷疑。祥瑞是一種善心,一瞬善念亦即祥瑞,飛過去的迷信觀念,不敵見識就是增廣見識。
    4. 未來的讀書會的重心應著重在提問能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提升生活品質,飽和尚說:「佛光山團隊是弘法利生永不退轉,是生活平等,不知何時會現出家相!!」

    文章回饋【1.】茶杯死了
    日本一休禪師雖頑皮卻非常聰明;將師父的茶杯打碎了,他竟和師父論生死,說萬物都有成住壞空,才對師父說:「茶杯死了」,使得師父對自己所說的道理不能自相違背,而對他從寛發落。
    一休小小年紀.思想靈活聰慧,這也是一種襌心幽默。《養心法語》
    參禪者要有方便.要有善巧。所謂法無定法,能隨機應用才是大用。一休禪師懂得方便權巧,運用高妙,化危機為轉機。

    【2.】有何祥瑞
    大師指引我們說:「佛法,沒有奇妙,只有平常心。在世間,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是很自然的平常事;既然學僧不懂得大自然的靈異,
    普照處輝禪師便進一步說「你講話,我在聽,這不就是祥瑞嗎?雖然是這麽簡單,其實,那就是佛法的玄妙喔!
    我們到佛光道場,心中自然有善念,愉悅,這地方就有祥瑞之氣。諸善人聚會處,保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實踐四给,五和,佛光普照,法水長流。有這樣祥瑞的感受.啓發緬懷大師叮嚀:不忘初心.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召集人的話:
    感謝老師的用心及鼓勵,此時即祥瑞,讓我們心靈激勵思想成長,讓文字般若提升到實相般若。

    督導長的話:
    感謝老師的勉勵及惠珠副督的規劃,感恩大師的文章平易近人,快樂在於積德,內外財富享有與共有一體。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8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線上讀書會
    🎀日期:12/11日(星期三)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 2冊》
    主題:
    1. 一與三 P299
    2. 了無功德 P301
    3. 不得辜負老僧 P303
    4. 大人相 P305
    帶領人:呂美英
    回饋:李虹慧
    記錄:高麗香
    攝影:莊綉紅 (出席人數共11人)


    文章討論:
    姜霞萍:
    〈一與三〉文章所指「三根拐杖」,我認為就像是有三頂帽子,在不同的場合或機會,這頂不適合,換另外一頂來戴。只要保持清靜的本性,在處事上要有彈性方法,才能處事圓滿。
    高麗香:
    〈不得辜負老僧〉公案,禪門宗師所流傳下來的心法,不是區區的語言文字能夠表達透澈的,所以常以靜默回應。很多情形下,由禪者自己去親證體。以往遇到不如意或委屈時,總是在抱怨或訴苦,想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或答案。這個公案讓我清楚領悟到自己要親證體悟,無言之教,正是一種自覺的教育。
    黃惠珠:
    〈了無功德〉公案,真正的福德(功德)與福德性不一樣,梁武帝所做的是福德,而福德性則是我們自己的真如自性,總結來說,「福德」是通過善行所積累的福報,而「福德性」則是指每個人內在的真如自性,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前者關乎外在的行為與結果,後者則是一種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本性。
    李虹慧老師:
    帶領人呂美英提問:星雲大師的大人相是什麽?
    我心中的大師是:
    1.人生三百歲
    2.實踐心願:
    心懷度衆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3.發願來生再做大和尚,度化衆生。
    李虹慧老師回饋分享
    1.一與三
    襌師與禪師之間,一來一去,在這一來一去間,何必分二分三呢?《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禪只有一,不是二三。」,一乘法,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為相等,從差别中求取平等,從矛盾中求取統一。
    什麽叫一乘法?大也有小,上也有下,高也有低,長也有短,事也有理,解要有行,像善惡、男女、天地、手脚都是二元對待,不是一乘法。
    世間萬法歸一,世界最圓滿的價值是共榮共生,互尊互容,同體共生。
    禪者就是破除有無對待的觀念。
    《星雲大師全集.星雲襌話.養心法語》
    2.了無功德
    梁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德變為功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所求。自認有功德的人,其實其功德很小,不計較功德,不求回饋,這樣的功德才是最大的功德。
    要能時刻不斷地想到佛法是「功」;心念和行為都能平穩正直是「德」。
    自己能體會,領悟佛法是「功」;自己能實踐真如是「德」。
    要明白功德是從自身本性去找,而不是靠布施供養去求來的。
    《星雲大師全集一養心法語》
    3.不得辜負老僧
    百丈懷海禪師以沉默來試探黃檗希運襌師,若能契入,心法便已傳付,這就是自家珍寶,不是家珍;從心流出,才是本性。
    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外道問佛,佛默然不語,外道因此有所領會,讚歎佛陀大慈大悲,為他散盡迷霧。
    歷代襌門宗師所流傳下來的心法,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透澈的,得由襌者去親證體悟。
    《星雲大師全集一星雲禪話一從心流.出》
    4. 大人相
    雲巖曇晟禪師說:「他的老師雖是涅槃後有(已證清淨心.無所住),但卻是「水灑不到處(不染著)」。溈山靈祐禪師則說他的師父百丈禪師,以「蚊子叮鐵牛,無一下嘴處」(證悟非語言能述)來形容。
    星雲大師在《養心法語》說:「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能有一個小小悟,就是一種進步,這個悟代表著:我懂了,我明白了,我想通了,我找到了。這與禪宗的悟,就能相應了。


    結語:陳秋玉:
    在第一篇「一與三」兩位禪師在你來我往的對談之間透露禪機。
    玄沙禪師說,「那是各人的事,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個人飽。」

    雪峰禪師也說,「既然人人如此,為什麼要跟別人借拐杖,何不用自己的拐杖呢?」

    這句話讓我想起,會長在找義工的時候,有的義工沒有工作服會長就會說沒有工作服的人跟人家借一下,我想一件工作服幾百塊錢,何不鼓勵他去買,這樣向別人借洗完再還,一借一還的麻煩人家既不經濟也沒有效益,況且現在工作服不用買外套,也不用買長褲,只要穿深色的就可以,只要買一件上衣就好。可以化繁為簡的事情為什麼不要以簡單的方法去處理呢?就如雪峰禪師所說,「為什麼要跟別人借拐杖,不用自己的拐杖呢?」

    在當會長、當督導長比較有機會接觸法師,一場活動法師布達之後,督導長就要為常住,為佛光會把這個訊息做分配給各分會。如果很緊急的時候,就像昨天晚上昨天下午四點多有善法師突然通知我說北區要六個人到金光明寺去幫忙包裝禪境功德的結緣品這對我來講他是一個不容易執行的任務,為什麼因為這段時間每一個分會都為了除臘八粥還有備料的工作在忙碌著況且他一個晚上就要找出工作人員隔天就要到金光門市去低點難度是路途遙遠搭車就要花費不少時間,而且班次很少第二點時間很短,會長在找人有難處有的會長一開始接到這個任務他馬上就拒絕說他的婚會沒有人這是一種態度,有的會長接到之後雖然知道他不容易執行,但是也會說我還找看看找不到的時候就把自己填上去在會長跟會長之間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學佛的程度上有沒有提升包括我在內當有會長拒絕我的時候我該不該發怒,我還是會按捺住我的限制與同理心來思考今天如果會成是我要找人不好找,但是他找不出來或者是找到人了臨時當天又有變卦的時候我能怪他嗎?我只能感謝他辛苦了所以這都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在行佛的過程中以佛法來念心的一種新佛法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有搶到法人伸展法人無聲法人,我想在每一個階段每一次的活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對噤界的順不順時間也是我們在轉念我們常講要轉念轉念可是當自己遇到的時候有沒有轉念這個跟情緒有關啊,所以能夠調幅自己的心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這是我今天對一扇之間的看法,謝謝大家🙏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9 個月前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日期 : 12/04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 2冊》
    主題:
    1. 老僧何似驢? P290
    2. 空色本來同 P292
    3. 糟蹋僧 P294
    4. 佛祖!佛祖! P297
    🎀帶領人:黃玉梅
    ❤️回饋:李虹慧
    ❤️記錄:朱美玲
    ❤️攝影:莊琇紅 (出席人數:12人)

    玉梅督導問題設計:
    第一篇-老僧何似驢
    Q:《金剛經》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以,如果我們不背棄執著,不背棄對待,不背棄分別,那就不是佛法,要背棄了以後,才是佛法。請大家說說看您的看法。
    【月桂】: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就如大師在養心法語裏所說的真理法身如同虛空,虛空雖說無相,其實是無所不相。
    【秋玉】:在這篇文章中我最相應的是「善自護持」,在六祖壇經中提到:「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在修行中,善護念自己這顆清淨心很重要。在接引新人時,要懂得觀機逗教,善護對方的菩提心。
    【虹慧】:佛陀所說的法,如水中月。在娑婆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生滅變異,都是無常法。佛光會、讀書會..群我關係,也是因緣所生法。透過不斷不斷的自我提升信仰層次,讓自己面對生死時能淡然視之。

    第二篇-空色本來同
    Q:何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道理要如何解釋呢?
    【美玲】:空色本來同,我認為是空色一如之意。世間萬物均是依因緣條件而成的,需要相互包容、相互接納,才能成就圓滿。沒有虛空,哪能讓山河大地存在呢?沒有莊嚴的如來殿,哪能讓我們沉浸在殊勝的法會中?「水月道場,空花佛事」終究會曲終人散,回歸原點。就如:生死一如。
    學習不從分別上去認識世間,而從無分別上去體悟世間,長養慈悲觀、平等觀、無常觀。
    【麗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不二的意思。色是物質,需靠各種因緣生成,它會成住壞空,緣起緣滅。在人我處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困難..種種境界的挑戰,懂得用佛法轉念,告訴自己:這是因緣法,勇敢去面對與承擔,就會放下煩惱,用平常心去看待,坦然自在。

    第三篇-糟蹋僧
    Q:各位對「徹證至理,豈拘正偏?揚梅瞬目,一任瘋癲。語默動靜,妙闡幽玄,昌黎拜倒,一書記傳。」這句話,有甚麼想法?
    【秋玉】:在文章中提到揚眉瞬目,是指禪者在生活中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具有其風範與涵養。身為督導的我們,要有常住觀、依教奉行,悲智雙運,自利利他。
    【惠珠】:「昌黎拜倒,一書記傳」,昌黎是指韓愈。整句的意涵是:韓愈是一位有己無人,目空一切,貢高我慢的人,連他都要皈依大顛禪師,留衣服及寫信給後人做證人。

    第四篇-佛祖!佛祖!
    Q:「鐵枷無孔要人擔,累及兒孫不等閒;欲得撐門並拄戶,更需赤腳上刀山。」有類似的生活經驗與大家分享嗎?
    【麗英】:「我是佛」這是佛陀開示的言教,也就是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我們都不敢承擔。台北道場每逢佛陀成道日,各分會都要煮臘八粥至社區和大眾結緣;前置作業中要準備的材料很多,大家發心集體創作,也是禪門講的「直下承擔」,煮出來的臘八粥,色香味俱全,味道必須是融合的,讓會員及路人親嚐法味滿心歡喜。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不覺就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諸佛,佛光人要行菩薩道,行佛所行,直下承當「我是佛」!
    【美英】:「直下承擔」是一種責任、態度、願力及慈悲。經由佛光會會務上的歷練,讓我從承擔中,擴大學習的廣度。碰到挫折困難時,先自我反思,觀照念頭,把持正念,跨越障礙。期許自己要常隨佛學,發心護持,以報四重恩。

    回饋:【李虹慧】
    1老僧何似驢?
    得道老僧問初參弟子:「我像什麽?」弟子答:「如果有所像,那麼跟驢有什麼分別呢?」老禪師喜悦讚歎說:「今天你回答是凡聖盡情,不從分別上去認識世間,而從無分別上去體悟世間,真是太好了。善自護持!」
    大師在《養心法語》說:「這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變異法.都是無常的法。你說能像什麽,能像的都是不像,而真理法身如同虛空.虛空雖說無相,其實是無所不相。你有見到虛空嗎?虛空像什麽?」記得在《佛光菜根譚》大師說:「受教者,應如虛空接納一切,方能容受真理;施教者.須像虛空.無所不相,才能同事攝受。」我們弟子當「善自護持」,不忘初心。。
    2.空色本來同.
    空是精神,不是沒有,虛空能包容萬物;色是物質。物質是相,精神是用,二而即一,一為是二。色和空是不能分開的。就如一塊黃金(空),把它打造成手鐲.戒指,耳環,那就是色;沒有黄金(空),哪裡有戒指.耳環。所以《心經》把空和色用「即是」「不異」來形容。春風一起,百花開放,那就是「空即是色」;秋冬到來,花謝果落.那就是「色即是空」《星雲大師全集一

    2.空色不二
    我們若能體悟諸法無我,緣起性空,即知佛心是我心,我心即是佛心。
    3.糟蹋僧
    侍者的一句「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看似對大顛禪師所說,其實也啓廸了韓愈的禪心。禪不是靠別人教,靠别人給的,而是靠自己去修持,去體悟,悟道完全是自家的事情。僧有多種,在工作上分弘法僧,事務僧.苦行僧等;在行為上分隱居僧,粥飯僧,糟踏僧等。什麽僧都能做,就是不能做糟蹋僧。所以大顛禪師直下承擔,他是一個參禪僧。《星雲大師全集P389大顛與韓愈養心法語》做為佛光會督導的我,當依教奉行,在戒.定慧精進.儲備資糧,正能量,服務.奉献弘揚人間佛教,以報佛恩,師恩。
    4佛祖!佛祖!
    佛陀在經上說:「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提醒衆生皆有佛性,但衆生只承認自己是眾生,沉淪在生死輪迥中。
    今生有幸.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引導.教導下,敢承担我是佛,當我講「我是佛」時,就不敢打人,駡人,要慈悲,要行三好,四给,五和.自利利他。「人人都有佛性」,是要我們直下承担,要肯定自我'.發心,成長,相信「佛是人成,人成即佛成。《佛法真義.我是佛》

    總結 :秋玉督導長
    我們讀禪、說禪、行禪,而甚麼是禪呢?大師說「義工禪」,義工可以從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個參禪的行者。如果在從事義工當中,能夠心思集中,意念統一,人我雙亡,利害不計,所謂「欲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為人服務,發心奉獻,福德因緣俱足,自然就會有禪心。
    共修禪:一個人,在居家斗室裡可以打坐參禪;在團體的禪堂裡,也可以與大家互相切磋砥礪,只要時間因緣一到,內外相應,也就不浪費生活供養了。拜佛、行佛,最重要是實踐大師的理念,推動三好的生活,四給的環境,五合的家庭,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做個有內涵的佛光人,生生世世的富貴人。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日期 : 11/27日(星期三) 【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 不要繼承 P282
    2. 女性羅漢 P284
    3. 善自珍重 P286
    4. 不愧為侍者 P288

    ❤️帶領人:黃惠珠
    回饋:李虹慧
    記錄:林鉢香
    攝影:呂美英 (參加人數共9人)

    文章討論:

    莊琇紅:
    歸宗禪師的「佛法心要」總結得非常精闢:慈悲心、菩提心、般若心,這些都是禪心的具體體現。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佛法,更要培養這些心性,才能真正體會到禪的真諦。
    修行佛法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提升。歸宗禪師的一句「天氣嚴寒,途中善自珍重」,提醒我們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保持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
    就像你提到的:「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這句話提醒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其成熟的時機,不能急於求成。修行也是如此,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在經歷千錘百鍊之後,真正找到自性,體會到佛法的深奧智慧

    邱麗英:
    善自珍重:禪師的「佛法心要」是什麼?就是慈悲心、菩提心、般若心。也就是禪心。「慈悲心」慈指給予眾生的安樂,悲指拔除眾生的苦,為響應國際佛光會所倡議「靈飢餓」幫助弱勢里民,廣結善緣。希望他們度過難關,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要勇敢追求真理,人生才會充滿光明喜悅。六度以般若為首要也就是本來俱有的自性光明。經典上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有了般若我們人生境界就會不一樣了。

    陳秋玉:
    第三篇「善自珍重」講到「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是在說明什麼?是提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沉得住氣。
    又如,拳頭不要隨便打出去,沉得住氣,才有力量;眼淚不要隨便流出來,沉得住氣,才能化悲憤為力量。沉得住氣,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縱使遇到挫折,或不公平的事,要先冷靜沉著,不要衝動,更不能意氣用事,禁得起千錘百鍊,才能理性的思考找到解決的方法

    黃惠珠:
    禪師所說的「佛法心要」,是指禪宗修行中最為核心的教義或精髓,常常是圍繞著「當下」的直指、無念的境界、以及內心的覺察。禪宗有一句名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即禪的教法不依賴文字和言語,而是通過心靈的直接體悟來實現。這表明禪的核心不在於知識的獲得,而是心的開悟。總的來說,「佛法心要」是禪師所教的最重要的內涵:回到自己的內心,放下分別,覺察當下,直指自心,超越語言和形式,直接體證佛性。

    李虹慧老師:
    不要继承
    黄檗希運禪師继承馬祖道一的禪風,後來他和臨濟義玄禪師成為棒喝的始祖,他們皆承擔了「大機大用」。
    襌門的大機大用,主要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們在生活中,若想自由自主,若想圓滿喜悅,必須精神和物質要合一,內心和外境要-如,隨佛道而行卻不貪求成佛,隨順衆生而不被衆生所轉,只重開培,只講機用,此即所謂禪!」《大師養心法語》
    女性羅漢
    只要我們恆常以智慧眼來觀照自己,以出世心來度化衆生,也可以成為人間的活羅漢。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十八羅漢,以佛陀十大弟子為主,加入《佛說阿彌陀經》諸羅漢,以及中國佛教常見的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其中最特別的是大愛道,蓮花色和妙賢三位比丘尼尊者,此是星雲大師有感於比丘尼對佛教有諸多貢献,將其納入十八羅漢之列,彰顯佛教眾生平等的教義,也賦予兩性平等的時代性。
    善自珍重
    慈悲心.菩提心.般若心,總之一句,就是禪心。也是「佛法心要」。
    襌,有時說盡了千經萬論,連禪的邊際都摸不到,有時只不過一句話,一個動作,卻讓人徹骨徹髓的認識了自家本來面目。
    靈訓禪師聽了歸宗禪師慈悲關懷的一句話:「天氣嚴寒,途中善自珍重」,而當下開悟。那時,機緣成熟,因緣相遇了,自然一下就開悟了。想找到自性,必須禁得起千錘百鍊。
    不愧為侍者
    石梯禪師看到自己的侍者拿着鉢,要到齋堂去,就喚住侍者問說:「你要到什麽地方去?」侍者回答說:「到齋堂去。」
    侍者两次的回答都是要到齋堂去」,第一次的回答,石梯禪師不喜歡,可是第二次的回答.卻讓禪師歡喜得不得了,因為回答雖相同,但境界是不同的。
    侍者莊重地回答:「禪師若問我的本分事,那麽我實在是要到齋堂去。」
    大師在《養心法語》中說:「什麽是本分事」?就是回到本家的事.是明心見性的事,是了脫生死的事。是認清本性,安住身心,慈悲忍耐,發心作務的禪風。
    能將做人的本分事做好,將自己的責任擔好,不推辭,不妄想,不貪求,那就是本分事,也就是禪心,如此便能任性逍遙,隨處生活了o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