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首頁
總會長介紹
Back
星雲大師略傳
星雲文集
關於讀書會
Back
認識我們
談讀書會
各類型讀書會
線上填寫表單
Back
讀書會家族網站申請
新讀書會成立暨家族網站申請表
書香義工報名表
聯絡我們
分享園地
Back
好書分享
方案設計
經營秘方
表單下載
閱讀花園
活動資訊
Back
活動訊息
活動花絮
讀書會家族
群組
活動
Videos
Audio
相片
People
Polls
Show results from selected filters below:
Check All
Uncheck All
相片
用戶
相簿
Videos
活動
群組
搜尋
Sign In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Your password
記住我
登入
我忘記了我的帳戶名稱
我忘記了我的密碼
上傳封面照片...
拖曳照片,控制封面照片的呈現區域
台北-松二雲水讀書會
Registered Users
Timeline
About
Albums
Videos
Audio
Followers
Events
More
Groups
Polls
台北-松二雲水讀書會
松二雲水讀書會紀錄
日 期:2025/7/5(六)
時 間:14:30~16:00
地 點:佛光山台北道場5樓拈花軒「觀自在」
帶 領 人:楊寶連
記 錄 人:蕭琇方
活 動 攝 影:彭翠雲
成 員:楊寶連、陳依婷、施為貴、楊玉如、王秀彥、吳黎明、楊凱棋、陳美嬌、蕭琇方、廖碧雲、彭翠雲、陳詩婷、潘月鳳、胡高緞。(依簽到表順序排列)
文 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五類文叢《人間萬事》第三冊/p.034 知足
【共讀前暖身】
喚醒沈睡的記憶
松二雲水讀書會 隊呼
琅琅書聲 喚知己
閱讀人間 妙法味
松二雲水 有書香
松二雲水 福慧增呀!福慧增
【松二雲水讀書會 會歌(三好歌)】
【讀書會正式共讀】
齊讀文章:星雲大師全集第五類文叢 《人間萬事》第三冊 /p.034 知足
帶領人:楊寶連
大師以「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來詮釋知足的意義,並強調知足是快樂的泉源、富有的開始、平安的世界以及美滿的生活。
大師認為知足並非消極地不求上進,而是在追求的過程中,能對已擁有的感到滿足,並在個人生活上保持身心的寧靜專注。
【成員心得分享】
楊玉如(謦維)心得分享:
有句話是這麼說著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七尺。
即使擁有再多的良田,每天也只吃9一升米;即使擁有再多的房屋,每晚睡覺也只佔用七尺之地。
所以知足是心靈的淡泊和感恩當下所能擁有的幸福,如親愛家人的和樂,健康快樂的身體,少煩無憂的心靈,堅定的宗教信念都能讓我們因而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王秀彥心得分享:
大師的文章「知足」,好好省思精神與物質的兩個面向。
首先精神,我們生活在宗教高自由的國度裡,讓我們有正見觀,佛教的團體裡分享著正向的能量,也增強了自體的免疫力。身.心.靈.也平衡的提升。
滿足於現狀當下要感謝的是父母以及家人,讓我在生活裡有知足的感恩心,也感謝有緣善知識同堂共學。
廖碧雲心得分享:
知足是要我們在個人物質上有合理的滿足感。先讓自己的知足合乎中道,不過於缺乏,也不超過。
財、色、名、食、睡這五項,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色為例,檢視是真正需要,還是放縱自己的貪念舉自己的例子,買物品學會先考慮是真的需要,還是見獵心喜,退休之前,因爲有收入,所以使用金錢比較隨性,不會考慮太多,想買就買。現在,能經過思惟,即使價格再合理,物品再好也不動心,提醒自己「已經足夠了」,這種思惟改變是需要不斷練習的,但是,ㄧ旦建立審視的習慣,的確能減少「貪」這個不好的種子,並且有自心和悅的感受。
能知足,自然帶給我們平安快樂,還能提升精神的富有這才是真正的美滿。
另一方面,目前大家學佛,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能幫助我們建立正知正見,反而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精進的。
佛學院的妙南院長對「精進」的解釋,就是「四正勤」。
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升起
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起
我們生起知足的心,就繼續令此善增長還未生起知足的心,想想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在佛法裡找答案,請教善知識,而大師就是我們在人間最大的善知識,大師的文字般若,淺白卻直搗人心,指導我們該如何翻轉,今天參加讀書會的師兄姐,就是獲得啟發,才會在這裡同堂共學。所以,一定要勤讀大師的文章與著作,共勉之。
彭翠雲心得分享:
在莊嚴神聖的佛光山學習佛法,感覺很知足。
在平安和樂的環境中生活,感覺很知足。
陳美嬌心得分享:
本篇文中提到「知足是要我們個人在物質享受上能有滿足感,但是對於關乎國家、社會、大眾福利的事業,應該要有無限的願心。」,我自己對於物質方面並沒有太多的欲望,但是在精進這一點好像太容易感到滿足 ,覺得自己有時候看了一點書,或者是聽了一個開示,就好像就夠了,沒有一直積極求上進的心 ,我覺得這個部分可以改進。
蕭琇方心得分享:
我曾經以為,人生要拼命往前跑,賺到更多、做到更好,才叫成功。
但後來我發現,真正的豐盛,不是擁有一切,而是懂得感謝當下。當你看見自己已經擁有的、已經做到的,你會發現,其實你一直都在路上。知足,是對生活的信任;豐盛,是內心的狀態。
不是因為我什麼都有了才知足,而是因為我知足了,才感受到豐盛。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力量。謝謝大家。
陳詩婷心得分享:
知足,讓人心生感恩。
有時候,只要睜開眼睛,意識到「我還活著」,就已經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看看天空這麼美、世界這麼大,有快樂的地方等著你去走一走。
對我而言,簡單的生活,就是一種幸福的滋味。像大家分享的那樣,當你越來越了解自己,就會慢慢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適合你的東西。
你會發現,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一個杯子就夠用、一件喜歡的衣服穿著自在,生活越簡單,反而越清晰,開始能辨認什麼是真正需要的,什麼是多餘的。
胡高緞心得分享:
一個人如果能夠 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滿足.便能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減少煩惱和壓力。
知足的人 容易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較容易保持平靜和樂觀的心態.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更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知足能激發出正能量這種正能量能感染身邊的人.可營造更美好的氛圍.能讓我們享受生活、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陳依婷心得分享:
知足就是珍惜已經擁有的事物,不攀比、不過分追求物質或慾望。
唸書時同儕間常會在物質上比較,例如:某某買了最新款的手機、買了某名牌等等。在那樣的心態下容易讓人陷入焦慮或痛苦,甚至在無法擁有時充斥負面情緒。
現在的自己,體認到那些物質的東西並非最重要的,不是說人不需要物質的東西,而是夠用就好,不要過多貪求。
當心態改變,將物質轉換成注重心靈成長,精神層次提升,內心富足時,反而容易讓人感到滿足與幸福。也更能在生活中發現許多值得感恩的人事物。
楊凱棋心得分享: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以前老想著要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想要盡一份心力幫忙賺錢⋯結果把身體搞壞了常出狀況家裡也沒辦法顧好反而適得其反啊,後來自省自覺很有道理的一句話:(不要賺錢養醫生)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知足常樂生活夠用就好、健康第一、平安第一 感恩謝謝。
施為貴心得分享:
有的人喜歡物質的享受,但我比較在意的是心理層面的富足。
像我六十幾歲了,到現在還沒坐過飛機,我女兒說要帶我出國玩,但我跟她說:「不用,我連中南部都不太想去。」因為每個人的興趣不同,而我的快樂,來自內心。我喜歡當義工,這讓我覺得開心又知足。
我不需要吃多好、過多奢華,只要心裡是平靜的,我就覺得我很富有。這是我自己的方式,也許不適合每個人,但這就是我的知足——來自心靈的滿足,不是物質的堆疊。
潘月鳳心得分享:
在同修的支持下,在道場薰習佛法和擔任義工,覺得很知足。
在師姐的指導下,承擔道場義工,收穫甚多很知足。
吳黎明心得分享:
最近我們在生活中談到「知足」,也實際在做實踐,這讓我聯想到佛教中的一個觀念:富樂。這個觀念其實滿重要的,有時候佛學考試也會出現。
佛教不是叫人追求貧窮,而是要我們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確,我們要知足,不要貪得無厭;但知足不是等於清貧到寒酸。
佛教提倡的「富樂」,是一種充實、安定的富有。不單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心理上的安樂。不需要刻意穿得破破爛爛,讓人覺得我們好像很窮,因為這樣反而失去佛教原本的中道精神。
所以我覺得,知足很重要,它讓我們不迷失在欲望中,但同時我們也要活得剛剛好,不過度匱乏,也不過分追求。中道——才是真正的自在。
【帶領人結語】
「知足」,是一個人經過自律的操練後,不再被環境所左右;從他內在發出的力量,足夠應付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
真正的知足並不一定跟有更多的財富、更好的物質生活成正比,這兩者沒有必然關係。真正的「知足」是超越環境的知足,是不受外界環境而受到影響的知足。
別人擁有的,我也一定要有,那是在自己傷害自己。已經擁有的,卻不去珍惜,偏偏去追求所沒有的,這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要能知足,還得學習「不攀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
最新文章
2024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培訓暨認證帶領人聯誼座談
2025 閱讀研討會報名狀況查詢
2024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2025 閱讀研討會《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2025生活有書香《全民閱讀博覽會》
讀書會家族最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