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普門書香讀書會
普門寺六和教室,共四人出席。
相關細節請看:
https://www.facebook.com/PMSTeachers/posts/pfbid0WWcPP88pSUC7UqcMwzMrMr8K4VZD357tBgvJti8MQFt4tvukWdNZwupsf93KoHYTl?__cft__[0]=AZWu7KuQE5rdNXn9YOu-PXPxMVTrTUC4wh3OawDvCd5DAgt-vtbDFU3j_x_AwYqh8emHF_RPIljczA7xUVXO0EtHothhvVQs2en-5tVzOX0ZXemB_bQy9BR2bHi286NWskfoGxT2A0RdaOQsaM-gDCMMZxSym1u5QEJNkHL1Cun0vl36AC2D2PUhKHmDEzvUUjo&__tn__=%2CO%2CP-R
【一代茶聖--千利休】電影賞析。
首先感謝趙玉美老師介紹這部片子,非常的耐人尋味,也感謝敏芬老師的紀錄,真是太讚了,還有淑珠老師的十大剖析。我們線上觀賞了這部片子。看完後連線討論。甚至還有續集的討論呢
【講述重點摘要】
#千利休,原名田中與四郎,道號“利休”,是日本戰國時代茶道的改革者與集大成者。他出生於1522年的堺市,一個以商業繁榮而聞名的自治城市。在這個開放的貿易港口,他接觸到多元文化與藝術,這些經歷為他後來的茶道理念奠定了基礎。
利休早年拜入武野紹鴎門下學習茶道,受紹鴎簡樸美學影響,逐漸形成自己對茶道的獨特見解。他提出“侘寂”美學,強調不完美與簡樸之美,主張茶道應追求自然、質樸與精神上的內在和諧,這與當時貴族追求奢華的茶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利休的革新不僅體現在茶具與茶室的選材設計上,更表現在他賦予茶道一種超越形式的精神內涵,這使他在茶道界獨樹一幟。
#千利休 的茶道哲學以「和、敬、清、寂」為核心,強調和諧、尊敬、純淨和簡樸,這一理念影響了後世數百年。他的弟子將其理念發揚光大。
#千利休 與豐臣秀吉的交集始於1570年代,當時秀吉還是一位正在崛起的武將,而利休已是著名的茶人。秀吉對茶道的興趣與他的政治抱負密不可分。他深知茶道在日本武士階層中的重要性,並利用茶道作為一種權力象徵和外交手段。在利休成為秀吉的茶頭(專職茶道顧問)後,兩人合作舉辦了許多影響深遠的茶會,例如1587年的北野大茶會。
秀吉以豪奢的金閣茶室和金箔茶具著稱,而利休則主張簡樸的“侘寂”美學。雖然兩人在美學上有所分歧,但利休的高超茶道技巧與獨到的哲學吸引了秀吉,他們共同的合作推動了茶道的普及與發展。然而,隨著秀吉權力的增強,兩人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
大德寺山門重造,山門金毛閣上放置#千利休的木雕像,惹怒豐臣秀吉。#千利休 被召回京都,木像被處以腰斬,#千利休 則被命令切腹。
【與會的回饋】
✨ 淑珠
一同看電影,就是可以藉電影跳脫自己生活觀點,融合影裡影外的觀點來看事物;拓展視野,人少更能多所分享。
以下,我就“對比美學”來看導演處理劇中的人事。
1.電影開始-利休活著,雷閃雨襲、黑夜沈沈,光影暗黑,似乎為替一人的魔怨除卸。電影末尾,利休死了,天亮雨停,薄雰些籠。生命離去,光影亮白重來,從風動到風靜,好像人間紛爭可息。
2.利休死前跽坐端挺,死後長伏寂靜,其身姿線條都美好,生死都有生命的美學呈現。帶粉色的輕紗罩住死去的痕跡,反而令觀眾迴視那堅持的生命。
3.兩個女人-利休妻子&韓國少女。妻子來在利休成熟穩重時期,端莊賢良的持恆讓利休的生活可以專注的追求侘寂。韓國少女來在利休活潑熱切的17歲,溫婉秉持的楚楚讓利休一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念念。
4.不同階段是不同的情懷展現。平實的生活走了一輩子,利休給妻子的告白:一直讓妳受苦,對不住了!青春的一瞥心動,讓利休親自買菜、做菜給韓國少女吃,幫助她從絕食到進食,言語不通,也能靠著眼神和肢體語言理解少女之心,幫助她圓滿可憐的希望。
5.利休的手指多回緊攢著一只韓國少女留下的香盒... 歲月不抹17歲的浪漫,感動的擁抱留在少女死前。悲憤欲砸香盒的行動高舉在方死利休的妻子手上。妻子兩度狠想卻未砸成,她選擇了用力自我克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