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1-#普門書香讀書會
帶 領 人:張俊益老師(大陸中管院中級自然醫學康養師、美國中華自然醫學高級班知行合一講師)
主 題:脾胃為後天之本
感謝 敏芬老師協助記錄
這次共17人與會,會後也一起用餐。
詳細全文請看:
https://www.facebook.com/PMSTeachers/posts/pfbid0NLCgUjZqbu3vaVfA7PAJ6V8KpBBiDyBjeDmJ72eLkgcViKVY7xsLkKHu1uu729P3l?__cft__[0]=AZWN9i3TcU-UzIiRPC7EPRUINpEsyCPVYLSpGHSpTofRUFXuYrjK15odKrRIMXdemXbqQVl26RxUCbs-llwKofKfsOg2kxgcZ-p1e5FKex-0OhpEN1bFx3etu3z0eJ1fw7xckKjFOGxqU735DdOBQeRg66-66nQbA9VJqfwFKRTL9MWPbo4emWxzd31LVSTroj0&__tn__=%2CO%2CP-R
【講述重點摘要】
中華自然醫學為宣揚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自然療法醫學,建立人人醫學、家庭醫學及預防醫學。目標希望能達到維護健康,預防疾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靠自己讓疑難雜症改善,節醫減藥。以期壯得久、老得慢、病得輕、走得安,得享天年。
今天所提到的脾為中醫非西醫之脾,西醫的脾係在胃的後方,重量約150g,儲血量40ml,主要功能爲儲存免疫細胞、濾血以及儲血;中醫的脾係包括消化、免疫、神經、循環等系統功能,他涵蓋了西醫的小腸、胰臟、大腸的功能。
為何脾胃為後天之本,以中醫觀點來看,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以西醫觀點,大小疾病,給藥還得經過腸胃消化吸收。另黃帝內經提到,脾土居中,常以四時養四臟。且人一旦有重病,關鍵決勝點在脾胃(吸收)、肝腎(代謝)的健康程度。人的壽命長短,後天因素佔60%的影響。
脾胃常見的病為以下幾項:
胃酸逆流(燒心痛)
胃酸過多(吐酸水) 、嗝逆、噁心、嘔吐、腹瀉、便祕、食慾不振。
胃痛:潰瘍、絞痛、刺痛、灼痛、脹痛、悶痛、隱痛。
腸胃道出血:黑便、血便、大便潛血。
胃氣虛:痞悶喜按、得食痛緩、食後脹甚、食少便溏、噯氣呃逆;氣短懶言、神疲倦怠。
胃陽虛:飲食不化、胃脘脹痛、腹脹隱痛、喜溫喜按、得熱則緩。
脾氣虛:腹脹隱痛、食少便溏、形體消瘦、少氣懶言、面白肢腫。
脾陽虛:脘腹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畏冷肢冷、面白肢腫、食少便溏、小便清長、白帶清多。
腸躁症:下腹部疼痛、腹部飽脹感、腹部脹氣、腸道運動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或同時發生。
腸漏症:慢性食物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皮膚過敏、發炎、情緒障礙、慢性疲勞、…..,症狀的表現都不在脾胃。
肝膽結石:脅下痛(脹痛、緊痛、隱痛) 。
肝氣橫逆犯胃:腸胃病久治不癒。
脾胃病最常見的致病原因如下:
飲食不節、飲食不潔、貪涼飲冷、辛辣菸酒、科技狠活。
外淫六邪:以寒、濕、熱邪為主。
長期心情鬱悶、發怒、操煩…(情緒問題);
壓力(工作壓力、財務壓力、情緒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