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春秋閣讀書會 (拱辰組) 會議紀錄
    日期: 2025年10月23日
    時間:9:30-11:00
    地點:左營區埤子頭路54號二樓
    參加人員:
    蔣姿香、孫觀利、余慈芳、王美珠、蔣武雄、王天資、李玥慧、石世貴、黃佩貞
    活動內容:
    1.請經: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誦讀般若波羅密心經
    3.唱「悉發菩提心」
    帶領人:
    今天要研讀的內容是修行的方法,這篇章內容對於我們日常修行很重要,希望大家細細品味,從聞思修證中更進一步增進個人修為。
    導讀:
    生活與修持: 四、修行的方法
    王美珠: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修行?下面分成四點來說明:
    (一)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衣服,為蔽體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必奢求華麗,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穢破爛之衣,來表示修行。衣服不整齊,或太華麗,為世人所譏;若穿著太垢穢破爛,也會為人所恥。佛陀曾教弟子於穿衣時,當念偈:「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若著下裙,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若整衣束,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飲食,是為了增益身心,不必揀挑美食。佛陀曾教誡弟子於飯食時,須作五種觀想,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粒米維艱,來處不易,所以吃飯時,不能作賤飯粒,想到農夫的辛苦,應懷著感恩的心情,歡喜的受食;又想到為了資養色身,修行辦道,更不能挑剔飲食的美惡。
    至於住、行當以方便為宜,不應貪求享受。以佛法來說,一個修行的佛弟子,要時時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能流於靡爛,須以禪悅為食,以道德為衣,以虛空為安住,以無牽掛、自在的心境為行,不汲汲於物質的追求,而為物欲所束縛。

    孫武雄: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有些人進餐時,非山珍海味不能進食;穿著時,非綾羅絲綢不能為衣;居住時,非高樓洋房不能為屋;行走時,非轎車不能代步,一旦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試問如何修行辦道?一個修行的人,不能太重視身心的安適享受,但也不矯枉過正,過分虐待自己的身心,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蹋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麼來修行佛道呢?
    佛說「人身難得」,又說「藉假修真」。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必須適當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迷失於物質的誘惑,又能精進於修行辦道。如《法句經》說:「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又《心地觀經》也說:「觀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憐愍,恆加守護。我身亦爾,若不守護,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證。」
    佛陀曾說:一個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一、久坐不飯;二、食無貸;三、憂愁;四、疲極;五、淫妊;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一個修行的人,應該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雖是四大假合的色身,卻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黃佩貞:
    (三)如何和諧人際關係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際關係上,應該如何與人相處?我以十六個字,作為人我之間的相處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一般人在人我之間常常發生爭執,不外乎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無,我樂你苦,我對你錯等問題,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讓給他人,自己甘居於小位,爭執就無從生起了;在物質上把多的,或有的給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輕便的、快樂的給他人;凡事錯的自己承認,果真如此,則人我之間,絕無爭執的事端,大家必能和樂相處。
    或許有些人會以為,把大的位置讓人,把物質、享受等讓人,自己承認一切錯處,豈不成為天下最大的傻瓜?其實,「大智若愚」,那被認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世間上的物質,不論積聚多少,終有散失用罄之時;崇高的權位,如希特勒、史達林雖在位時叱吒風雲,得心應手,但是,當柏林失陷、大限來時,再高的權位也只如過眼煙雲。辛苦爭得來的,又有什麼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人生所要爭取的,除了名位、物質、享受之外,還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等。眾人要的功名富貴就給他,眾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擁有,如此則不但在人際間可以與人和諧相處,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獲益良多。

    王天資:
    (四)如何使用金錢財物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但是一個在家修行的人,卻不能沒有金錢財物,妻子兒女的生活費、教育費、醫藥費,如果沒有錢財,又如何能安置他們呢?但是,若一味地為賺錢而拼命,毫無精神的修持生活,錢財儘管再多,這種人生也未免太沒有意義了。
    一個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可以挪出一部分錢來布施,因為一個人的福報有用盡的時候,恰如銀行的存款,不繼續儲存,則有用完之時,因此,平時必須為自己多種些福德,幫助一些需要救濟的人。
    孝順父母乃為人子女該盡的職責,在金錢中還須分出一些來孝養父母,讓父母在老年時能安然地過日子。此外,發展事業、儲存急用、旅行參學等,都須用到金錢。我將金錢的運用歸納劃分如下:十分之三作為生活、教育費,十分之三用於發展事業,十分之一布施社會、供養三寶,十分之一供養父母,十分之一參學旅行,十分之一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金錢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重要的是如何使用金錢。若只知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何益處?一旦無常來臨、大限一到,屆時都要兩手一放離開
    《南傳經集》說:「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慧的人最可貴。」所謂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誠如「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只要讓自己做人無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此修行,才是真修。

    討論與分享:
    蔣姿香:
    食存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希望大家把它背下來,這是日常修行重點之一,讓我們常懷著慈悲心、感恩心、慚愧心。
    王美珠:
    身為佛弟子,我們的生活以簡樸、莊嚴、舒適為宜,以禪悅為食,以道德為衣,以虛空為安住,以無牽掛、自在的心境為行,不汲汲於物質的追求,而為物欲所束縛。
    李玥慧:
    大師說:一個修行的人,不能太重視身心的安適享受,但也不矯枉過正,過分虐待自己的身心,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蹋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麼來修行佛道呢?以上這些,可以看出來大師是很理性、很開通的,因為有些的修行太過矯枉過正,如此修行是沒有益處的。
    王天資:
    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必須適當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迷失於物質的誘惑,我們剛剛誦讀心經就是要讓我們懂得如何讓身心安頓。
    黃佩貞:
    佛陀曾說:一個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一、久坐不飯;二、食無貸;三、憂愁;四、疲極;五、淫妊;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
    以上雖是佛陀時代的情形,放到現在這個時代一樣適用,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是不至於縱情放逸,以致影響身心。
    蔣武雄:
    一般人在人我之間常常發生爭執,其實都是意氣之爭,大師教我們老二哲學,不與人爭就是智慧,
    所謂「大智若愚」,那被認為是最大的傻瓜,其實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
    余慈芳:
    金錢要取之有道,也要懂得如何運用,一個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可以挪出一部分錢來布施,因為一個人的福報有用盡的時候,恰如銀行的存款,不繼續儲存,則有用完之時,因此,平時必須為自己多種些福德,幫助一些需要救濟的人。
    總結:
    蔣姿香:
    今天探討修行的方法,有四個重點:
    (一)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三)如何和諧人際關係
    (四)如何使用金錢財物
    以上透過大家分享,相信對於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有更透徹之體認,希望大家能時刻精進,不忘修行,日積月累,必然會有很大收穫。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